一、中文部份
(一)官方文件
中國國務院,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05/12。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白皮書。
中國駐歐盟使團,2004/04/27。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
(二)訪談資料
胡鍵,2010/05/28。本文作者於今年五月參加上海社科院到台灣參訪交流計畫,於國立中興大學座談會上整理之講話內容。
黃琛瑜,2010/01/08。本文作者於今年一月參加文藻外語學院「歐盟柔性權力運 用」研討會,於會上整理之講話內容。
(三)專書著作
王泰銓主編,2006。《歐洲聯盟條約與歐洲共同體條約譯文及重要參考文件》。台北:三民。
王逸舟,2003。《全球政治和全球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朱立群主編,2008。《國際體系中的中歐關係》。北京:世界知識。
宋恩藩,1997。《中華人民共和外交大事記第一卷》。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李智,2005。《文化外交—一種傳播學的解讀》。北京:北京大學。
周弘主編,2008。《共性與差異—中歐夥伴關係評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周弘主編,2009。《歐洲發展報告2008-2009,歐盟”中國觀”的變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孟亮,2008。《大國策—邁向大國之路的軟實力》。北京:人民日報。
邵景春,1999。《歐洲聯盟的法律與制度》。上海:人民。
秦亞青,2008。《觀念、制度與政策—歐盟軟權力研究》。北京:世界知識。
馬勝利,鄺楊主編,2008。《歐洲認同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張生祥,2008。《歐盟的文化政策:多樣性與同一性的地區統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張維邦,2003。《莫內與歐洲煤鋼共同體的建立》。台北:一橋。
許仟,1999。《歐洲文化與歐洲聯盟文化政策》。台北:樂學。
陳勁,2002。《歐盟外交政策與對外關係》。台北:五南。
陳瀅巧,2006。《圖解文化研究》。台北:易博士。
陳麗娟,1999。《阿姆斯特丹條約解讀》。台北:五南。
程又中主編,2006。《中國—歐盟合作研究》。北京:世界知識。
劉杰,2006。〈中國軟力量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出版社。
藝衡,2009。《文化主權與國家文化軟權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四)專書譯著
Beate Kohler-Koch等著,顧俊禮等譯,2004。《歐洲一體化與歐盟治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Hans J. Morgenthau著,張自學譯,1984。《國際政治學》 (Politics among Nations)。台北:幼獅。
Joseph S. Nye著,吳家恆、方祖芳譯,2006。《柔性權力》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臺北:遠流。
Mark Leonard著,廖海燕譯,2005。(歐洲如何打造二十一世紀?) (Why Europe will run 21st century?)。臺北:行人。
(五)專書論文譯著
David Shambaugh, Eberhard Sandschneider,周弘主編,2010。《中歐關係—觀念、政策與前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六)期刊譯著
斯坦利˙克羅希克〈歐中夥伴戰略關係走向〉,《國際問題研究》,2007年第4期,頁61。
(七)專書論文
宋效峰,2009。〈大國經驗與中國崛起應對戰略〉,唐普主編,《大國策—軟實力大戰略》。上海:人民日報。
胡宗山,2009。〈大國經驗與中國崛起應對戰略〉,唐普主編,《大國策—軟實力大戰略》。上海:人民日報。
趙磊,2009。〈大國經驗與中國崛起應對戰略〉,唐普主編,《大國策—軟實力大戰略》。上海:人民日報。
劉杰,2006。〈中國軟力量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劉杰主編,《國際體系與中國的軟力量》,北京:時事。
羅建波,2009。〈大國經驗與中國崛起應對戰略〉,唐普主編,《大國策—軟實力大戰略》。上海:人民日報。
(八)期刊論文
王殿卿,2006。〈孔子及儒學的新生與中國的文化選擇〉,《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9卷第12期,頁1-6。
王滬寧,1993。〈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頁91-96。
伍貽康,2008。〈歐盟軟力量探析—歐盟治理模式的效應評價〉,《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頁24-31。
朱定秀,2008/6。〈歐洲文化認同—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重要變量〉,《淮北煤炭師院學校學報》,第29卷第3期,頁76-80。
朱虹,2005。〈應重視國家文化主權安全問題〉,《中國黨政幹部論壇》,第11期,頁45-46。
余玉花,2009。〈論文化軟實力觀〉,《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3期,頁71-76。
宋效峰,2005。〈試析中國和平崛起中軟權力因素〉,《求實》,第8期,頁76-79。
李智,2003。〈試論文化外交〉,《外交學院學報》,第1期,頁83-87。
李華,2005。〈中歐關係評析〉,《國際問題研究》,第6期,頁13-18。
李新華,2004。〈美國文化外交政策淺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第11期,頁38-42。
沈孝泉,1999。〈中國與世界的一次握手〉,《瞭望新聞週刊》,第38期。
祁跡、盧德煥,2004。〈軟權力與中國國家利益實現〉,《黨政幹部學刊》,第3期,頁22-23。
洪郵生,2005。〈歐盟與美國對華戰略比較—兼論中歐美三國互動〉,《現代國際關係》,第8期,頁1-6。
胡文濤,2007。〈解讀文化外交:一種學理分析〉,《外交評論》,第 96 期,頁 50-58。
胡榮榮,2008/10。〈話語權與文化外交〉,《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5期,頁64-69。
孫紅霞,李愛華,2007年。〈文化外交的獨特價值〉,《國際信息研究》,第6期,頁17-21。
孫萬菊,2005。〈文化主權、經濟主權和政治主權〉,《社會科學主義》,第2期,頁54-56。
徐揮彥,2008/12。〈從歐盟文化政策之發展與實踐論文化權之保障:以文化多樣性為中心〉,《歐美研究》第38卷第4期,頁671-751。張宇權,2008。〈和諧世界—21世紀中國文化外交理念分析〉,《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19卷第2期,頁84-88。
張學昆,2009。〈論歐盟鄰國政策的形成〉,《國際政治研究季刊》,第3期,頁143-161。
梁孝,2008/04。〈內外兼修:歐盟軟實力制勝之道〉,《國際觀察》,頁38-39。
紹西、陳雪梅,1997。〈開創中歐經貿關係新紀元〉,《世界經濟文匯》,第3期,頁3-8。
郭武平等著,2006。〈中國和平崛起:國際社會之威脅或夥伴〉,《歐洲國際評論》,第2期,頁167-209。
郭靈鳳,2009。〈歐盟對外關係中的文化維度:理念、目標和工具〉,《歐洲研究》,第4卷第4期,頁74-86。
湯光鴻,2007。「論國家形象」,《國際問題研究》,第4期,頁19-20。
華玉潔,2004。〈歐盟對華武器禁運可以結束了嗎?〉,《世界經濟與政治》,第9期,頁48-53。
馮連杰,2003/02。〈全球化與國家文化主權〉,《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9卷第1期,頁34-38。
黃富娟,2008。〈以文化外交突破台灣外交封鎖線〉,《台灣經濟研究月刊》,第31卷第4期,頁36-42。葉錦娟,2008/07。〈從蒙特內哥羅獨立檢視歐盟軟權力工具〉,《國際關係學報》,第26期,頁101-131。賈樂芳,2008。〈文化安全的當代視野〉,《求實》,第12期,頁82-85。
劉乃京,2002。〈文化外交—國家意志的柔性傳播〉,《新視野》,第3期,頁66-68。
劉絳華,2008。〈全球化視野下的我國軟實力構建〉,《江西行政學院學報》,第4期,頁41-43。
劉德斌,2001。〈軟權力:美國霸權的挑戰與啟示〉,《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頁55-62。
劉穎,2008/10。〈文化全球化與國家文化安全〉,《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30卷第5期,頁114-118。
蔡國裕,2010/05。〈中共企圖增強其在世界的文化「話語權」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8卷第5期,頁10-15。
鄧顯超,2006。〈新時期中國文化外交興起的必然〉,《天府新論》,第6期,頁104-107。
鄭文靜,2006。〈當代資本主義文化輸出戰略對中國文化安全的影響〉,《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第29卷第2期,頁94-96。
鄭永年、張馳,2007。〈國際政治中的軟力量以及對中國軟力量的觀察〉,《世界經濟與政治》,第 7期,頁6-13。
戴炳然,2000。〈中國―歐盟關係:歷史、現狀與前景〉,《江西財經大學學報》,第四期,頁51-54。
謝念親、徐波霞、張峰,2008年。〈論中國軟權力建設中文化因素的作用〉,《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第5期,頁6-8。
關世杰,2000。〈國際文化交流與外交〉,《國際政治研究》,第3期,頁126-136。
龐中英,1997。〈國際關係中的軟力量及其他—評美國學者約瑟夫˙奈的”注定領導”〉,《戰略管理》,第2期,頁49-51。
闞和慶,2009。〈國外提高文化軟實力的主要作法和經驗〉,《當代世界》,第6期,頁62-64。
(九)學位論文
王建華,2008。《從柔性權力觀點探討國家安全新構面:以美國、中共為例》。臺北: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
謬開金,2006。《中國文化外交研究》。北京:中央黨校國際政治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侯尊堯,2008。《後冷戰時代中國的柔性權力分析和北京申奧個案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博士論文。黃士芬,2008。《中國柔性權力研究---文化外交之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歐陽群,2008。《胡錦濤時期的文化外交政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十)研討會論文
楊潔勉,2007。〈中國對軟權力的探索:作為公共產品的國際體系觀〉,「上海社市社會科學院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研討會。上海:上海社科院,頁12。
(十一)網路資料
<胡錦濤:以創新的精神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49/info27749.htm>。
<胡錦濤: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新華網專題》,<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15/content_6883615.htm>。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中國國務院公報》,<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431834.htm>。
<第十二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world/zhongou12/ >。
<歷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4-05/08/content_1457067.htm>。
2001/3/31。<中波關係>,《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波蘭共和國大使館》,<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pl.china-embassy.org/chn/zbgx/t128036.htm>。
2002/11/8。<江澤民提出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新華網》,<http://news.sohu.com/96/56/news204195696.shtml>。
2003/10/13。<歐盟回應中國對歐盟白皮書>,《BBC》,<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3186000/31863302.stm>。
2003/10/21。<歐盟促中國加快開放市場>,《BBC》,<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3230000/newsid_3230400/3230437.stm>。
2003/11/04。〈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閉幕,內地與港澳台迎來合作新局〉,《華夏經緯》,<http://www.huaxia.com/zt/2003-38/511424.html>。
2003/12/19。<特稿:歐盟否決中國軍售解禁台灣使節建功>,《多維新聞》,<http://www6.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Forums/BackStage/2003_12_18_14_58_20_389.html>。
2004/12/17。<孫家正:文化外交要保證中國的文化安全>,《中新網》,<http://big5.china.com.cn/authority/txt/2004-12/17/content_5731757.htm>。
2004/12/8。<歐盟高官:美中歐是最有影響力的三大力量>,《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c/2004-12-08/18505162432.shtml>。
2004/2/10。<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中國駐歐盟使團》,< http://www.chinaembassy.hu/chn/ztbd/zcwj/t64156.htm >。
2004/2/10。<中國對歐盟政策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匈牙利共和國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hu/chn/ztbd/zcwj/t64156.htm>。
2004/4。<胡錦濤: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要堅持和平崛起>,《新華網》,<http://www.china.com.cn/zhuanti2005/txt/2004-04/06/content_5531166.htm>。
2004/8/30。<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在京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chn/zxxx/t154816.htm>。
2005/04。〈和諧世界〉,《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6-08/24/content_5000866.htm>。
2005/1/6。<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四大外資來源地>,《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1/06/content_2424728.htm>。
2005/3/12。<和平發展首次做為國家戰略提出意義重大>,《新華網》,<http://www.202.108.249.200/news/china/20050312/100257.htm>。
2005/7/21。<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61/info14361.htm>。
2005/9/5。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第八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聲明公報》,<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gxh/zlb/smgg/t365226.htm>。
2006/3/1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http://www.scio.gov.cn/xwbjs/xwbjs/200905/t306817.htm>。
2007/10/18。<十七大代表于幼君:興起社會主以文化建設新高潮>,《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ztzl/17da/content_779007.htm>。
2007/11/2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第十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日,《聲明公報》,<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gxh/zlb/smgg/t386518.htm>。
2007/12/3。<第十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聲明>,《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2/03/content_7193864.htm>。
2009/3/13。<世界漢語熱遠超預期,學習漢語人數已超4000萬>,《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9-03/13/content_17434555.htm>。
2009/8/18。<中歐法學院成立一年成績不菲>,《國際在線網》,<http://gb.cri.cn/27824/2009/08/18/3785s2595250.htm>。
2010/05/2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感知中國,增進友誼〉,《駐歐盟使團為歐洲青年學生舉辦開放日側記》,<http://big5.fmprc.gov.cn/gate/big5/www.mfa.gov.cn/chn/gxh/tyb/ywcf/t695845.htm>。
2010/1/21。〈歐盟對華貿易救濟案件特點及趨勢〉,《中國海關律師網》,<http://www.customslawyer.cn/ztdt/jmdt/myjj/201001/35249.html>。
白庚勝,2009年8月28日。〈文化主權與國家安全〉,《中國民族報》,<http://www.mzb.com.cn/html/report/103054-1.htm>。
石善濤,2009/3。<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外交的理論與實踐>,《當代中國研究所》,< http://www.iccs.cn/detail_cg.aspx?sid=512>。
江澤民,2002/11/17。<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社》,<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17/content_632296.htm>。
金元浦,2010/5/11。〈文化中國:上海世博會送給世界的"國家名片"〉,《中國社會科學院》,<http://www.cass.net.cn/file/20100511268158.html>。
張幼文,2009年2月28日。〈三十年來中國對外開放環境的變化與挑戰〉,《解放日報》,<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49154/49156/8268847.html>。
張毅,2005年01月06日。〈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和第四大外資來源地〉,《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01/06/content_2424728.htm>。
戚德良、張征東,2004/12/9。〈中歐領導人在海牙舉行第七次會晤〉,《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12/09/content_2310988.htm>。
陳雁,1999/2/27。<江澤民:全國對外宣傳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光明日報》, <http://www.gmw.cn/01gmrb/1999-02/27/GB/17980%5EGM1-2718.htm>。
程剛,2007年2月16日。<孔子學院為何能建這麼快>,《環球時報》,<http://www.hanban/edu.cn/cn_hanban/content.php?id=2243>。
端木復,2006/3/28。〈越劇:古越鄉韻輝煌百年〉,《人民網》,<http://culture.people.com.cn/BIG5/40473/40476/4243066.html>。
(十二)參考網站
中國人民共和國駐歐使團,http://www.chinamission.be/chn/zojw/t461454.htm。
中國歐盟經理人交流培訓項目,http://www.metp.net.cn/english/index.asp?ColumnId=271。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匈牙利共和國大使館,http://www.chinaembassy.hu/chn/ztbd/zcwj/t64156.htm。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http://www.ceibs.edu/today_c/establishment/chinaeu/index.shtml。
二、英文部分
(一)官方文件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1995. “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 Commission Policy Paper, COM(1995)279 FINAL.
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2003/10/09. “A maturing partnership- shared intrests and challenges in EU-China relations”, Commission Policy Paper, COM(2003)533 FINAL.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1/09/05, “Joint Statement of the 4th EU-China Summit”, Joint Press Statement, 11432/01 (Presse 312).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2/09/24, “Joint Statement of the 5th EU-China Summit”, Joint Press Statement, 12335/02, Presse(287).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3/10/28, “Joint Statement of the 6th EU-China Summit”, Joint Press Statement, 13424/03, Presse(298).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4/12/08, “Joint Statement of the 7th EU-China Summit”, Joint Press Statement, 15065/04, Presse(337).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5/09/05, “Joint Statement of the 8th EU-China Summit”, Joint Statement.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6/09/09, “Joint Statement of the 9th EU-China Summit”, Joint Statement, 12642/06, Presse(249).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7/11/28, “Joint Statement of the 10th EU-China Summit”, Joint Statement, 16070/07, Presse(279).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9/05/20, “Joint Statement of the 11th EU-China Summit”, Joint Press Communiqué, 10234/09, Presse(147).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9/11/30, “Joint Statement of the 12th EU-China Summit”, Joint Statement, 16845/09, Presse(353).
Eropean Parliament and Council Decision, 2000. “On establishing the Culture Programme 2007 to 2013”, Office Journal , 372/1.
European Commission, 1982/10/16. “Stronger Community action in the cultural sector” Communication, COM (82) 590.
European Commission, 1987/12/14. “A fresh boost for culture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COM (87) 603.
European Commission, 1992/4/29. “New prospects for Community cultural action”, Communication, COM(92) 149.
European Commission, 1997/12/2. “Community action in the cultural sector”, Communication, COM (77) 560.
European Commission, 2003/08/27. “Towards an international instrument on cultural diversity, ” Commission Communication to the Council, COM (03) 520.
European Commission, 2007/05/10. “A European Agenda for Culture in a Globalizing World,” Commission Communication to the Council, COM(2007)242final.
(二)專書
British Council, 2004. 70 Years of Cultural Relations. London: British Council.
Chay, Jongsuk, 1990. 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Cumming, M. C., 2003. Cultural Diplomacy and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 Surve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rts and Culture.
Lampton, David M, 2001. Same Bed Different Dreams. Los Ang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itchell, J. M., 1986.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London: Allen & Unwin.
Nye, Joseph S. Jr , 1990. Bound To Lead. New York:Continuum.
Nye, Joseph S. Jr., 2004.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Nye, Joseph S. Jr.,2002.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chneider, Cynthia P., 2003. Diplomacy that Works: Best Practices in Cultural Diplomacy. Washington D.C.: Center for Arts and Culture.
Todorov, Tzvetan, 2005. The New World Disorder: Reflection of a European. UK: Polity Press.
(三)期刊
Ding, Sheng and Robert A. Saunders, 2006.“Talking up China: An Analysis of China’s Rising Cultural Power and Global Promotion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East Asia, No.2, pp.6.
Friss, Lykke / Murphy, Anna, 1999. “The European Union an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Governance and Boundaries”, Journal of Common Market Studies, Vol.37, NO 2, pp.216.
Kurlantzick, Joshua, 2006. “China’s Charm: Implications of Soft Power”, Policy Brief, No. 47, pp. 1-2.
Littoz-Monnet, Annabelle, 2010. “EU Cultural Policy between Community-building and Market-making: putting the EU’s Cultural Agenda into Historical Perspective.” Fundation Pierre du Bois, No.2, pp1-7.
Meisser, Werner, 2010. “Cultural Relations with between China and 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 ”, China Quaterly, NO 169, pp. 181-203.
Mulcahy, Kevin V, 1999. “Cultural Diplomacy and the Exchange Programs: 1938-1978,” Journal of Arts Management, Law, and Society, Vol.29, No.1, pp.8-10.
Schneider, Cynthia P., 2003. “Diplomacy that works: Best Practices in Cultural Diplomacy,” Center for Arts and Culture, pp. 1-16.
Tulmet, Elsa , 2006.“Is a Soft Method of the Coordination Best Adapted to the Context of EU’s Neighbourhood? ” 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 Law Department, pp 1-20.
Zelikow, Philip, 1994. “Foreign Policy Engineering: From Theory Practice and Back aga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 18, No. 4, pp. 143-171.
(四)網路資料
2009/4/9. “EU-China trade in facts and figures,” Europa Presse Release,, <http://europa.eu/rapid/pressReleasesAction.do?reference=MEMO/09/375&format=HTML&aged=0&language=EN>.
Krauthammer, Charles, 1995/6/31. “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 TIME, <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83245,00.html>.
Richardson, Hugh, 2008/5/16. “Smartening the EU''s soft power,” Delegation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o Japan-EU media Center Speech, <http://www.deljpn.ec.europa.eu/home/speech_en_Speech%2005/2008.php>.
(五)參考網站
Cultural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 <http://www.culture-relations.com/cultureandforeignpolicy.html>.
Cultural Diplomacy News, <http://www.culturaldiplomacy.org/culturaldiplomacynews/index.php?index>.
Gate way to European Union, < http://europa.eu/index_e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