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2 02:0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涂佳吟
研究生(外文):Jia-yin Tu
論文名稱:鍾玲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JHONG,LING Novel Research
指導教授:龔顯宗龔顯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GONG,SIAN-ZO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8
中文關鍵詞:輪迴敘事觀點象徵碾玉觀音鶯鶯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7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鍾玲小說以短篇或極短篇為主,她善於濃縮主題、賦予深蘊於簡短的篇幅中,透析複雜人生,帶給讀者深淺不一的感動與觸發。鍾玲的小說作品不多,也沒有備受矚目的著作,但其作品取材多樣、主題多元,不架構在理論之上,也不屬於任何派別,由作品出發,細膩刻劃社會各階層人物的喜怒哀樂,令人動容。筆者擬從析論鍾玲其人及其創作理念著手,因為作者的生活閱歷、思想感情往往與其作品是不可分割的,也會影響作者偏愛在作品中表現某些主題;其次,各篇章敘事觀點的安排,表現鍾玲所欲提供讀者的閱讀理解與感受,而象徵手法運用的探究,有的必須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才能窺得箇中真義。鍾玲數篇小說乃古典新寫,她以舊有的題材,做出創新的突破,除了賦予人物更鮮明的性格,改以女性的角度來詮釋,更足見其為女性發聲的初衷。
第一章、 緒論…………………………………...05~15

第一節 研究動機…………………………………...05
第二節 文獻探討…………………………………...08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3
第四節 章節綱要…………………………………...14

第二章、 鍾玲的生平及其創作……………..….16~43

第一節 鍾玲其人…………………………………...16
第二節 鍾玲的創作……………………………….23

第三章、 鍾玲小說主題分析………………...…44~84

第一節 超自然現象的描寫…………………….…44
第二節 輪迴………………………………………..52
第三節 愛與死…………………………………...…60
第四節 自戀和依戀…………………………………72

第四章、 鍾玲小說藝術探究……………….…85~118

第一節 小說的敘事觀點…………………………….86
第二節 象徵手法的運用…………………………...112

第五章、 古典新寫及相關影劇比較………...119~153

第一節 宋話本〈碾玉觀音〉與鍾玲小說〈生死冤家〉…………121
第二節 姚一葦劇作〈碾玉觀音〉與鍾玲小說〈生死冤家〉……….134
第三節 唐傳奇〈鶯鶯傳〉與鍾玲小說〈鶯鶯〉…………………...142

第六章、 結論………………………………...154~159


參考書目………………………………………160~167

附表
表 2-1 鍾玲創作年表……………………………..28~43
表 4-1 鍾玲小說敘事觀點分析………………..108~110
參考書目
一、鍾玲專著(依出版時間排序)
1.鍾玲,《輪迴》,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1983。
2.鍾玲,《鍾玲極短篇》,台北:爾雅出版社,1987。
3.鍾玲,《芬芳的海》,台北:大地出版社,1988。
4.鍾玲,《現代中國缪司:台灣女詩人作品析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
5.鍾玲,《愛玉的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6.鍾玲,《生死冤家》,台北:洪範出版公司,1992。
7.鍾玲,《如玉:愛玉的故事》,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3。
8.鍾玲,《玉緣:古玉與好緣》,台北:藝術圖書公司,1993。
9.鍾玲,《大輪迴》,台北:九歌出版社,1998。
10.鍾玲,《日月同行》,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

二、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W. C. 布斯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
2.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國家文藝基金管理委員會主編,《中國文學講話.兩宋文學》,台北:巨流圖書,1988。
3.王德威,《眾聲喧嘩-三O與八O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4.王德威,《閱讀當代小說-台灣、大陸、香港、海外》,台北:遠流出版社,1991。
5.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
6.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社,2001。
7.王德威,《現代中國小說十講》,上海:復旦,2003。
8.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83。
9.王邦維釋譯,《法苑珠林》,台北市:佛光, 1997。
10.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
11.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硏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12.石上玄一郎著,吳村山譯著,《輪迴與轉生:死後世界的探究》,台北:東大圖書,1997。
13.弗洛依德(Freud, Sigmund)著,車文博、張中良主編,《弗洛伊德文集》,長春市:長春出版社, 1998。
14.弗洛依德(Freud, Sigmund)著,張愛卿譯,《精神分析引論》,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
15.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著,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0。
16.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著,宋廣文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台北:知書房出版社,2005。
17.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
18.李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1986。
19.佛斯特(Forster, Edward Morgan)著,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志文出版社,2000。
20.吳燕娜編著,魏綸助編,《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第一集》,台北:稻鄉出版社,1999。
21.吳曉東,《象征主義与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
22.吳達芸主編,《台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出版社,1999。
23.何欣,《當代台灣作家論》,台北:東大圖書,1983。
24.呂正惠,《小說與社會》,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25.周伯乃,《現代小說論》,台北:三民書局,1971。
26.周伯乃,《情愛與文學》,台北:東大出版社 ,1984。
27.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台北:原尊文化出版社 ,1997。
28.林毓生,《思想與人物》,台北:聯經出版社,1983。
29.孟瑤,《中國小說史(上)》,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6。
30.金健人,《小說結構美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31.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著,姚一葦譯註,《詩學箋註》,台北:臺灣中華,1989。
32.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陳中梅譯著,《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
33.胡亞敏,《敘事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
34.胡菊人,《小說技巧》,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1。
35.姚一葦,《姚一葦劇作六種》,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00。
36.姚一葦,《戲劇原理》,台北:書林出版公司,2004。
37.夏志清著,劉紹銘編譯,《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1991。
38.容格(Jung, Carl Gustav)著,鴻鈞譯,《容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出版社,1990。
39.榮格(Jung, Carl Gustav)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新店:立緖文化出版, 1999。
40.徐四金(Suskind, Patrick)著,洪翠娥譯,《愛與死》,台北:皇冠文化出版,2008。
41.馬森,《燦爛的星空:現當代小說的主潮》,台北:聯合文學,1997。
42.馬振方,《小說藝術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
43.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
44.許琇楨,《台灣當代小說縱論 解嚴前後(1977-1997)》,台北:五南圖書,2001。
45.張雙英,《文學概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4。
46.張素貞,《細讀現代小說》,台北:東大圖書,1986。
47.張素貞,《現代小說啓事》,台北市:九歌出版社 ,2001。
48.張良澤著,廖為智譯,《台灣文學、語文論集》,彰化:彰縣文化,1996。
49.張大春,《小說稗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
50.張健主編,《小說理論與作品評析》,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
51.莫達爾(Mordell, Albert)著,鄭秋水譯,《心理分析與文學:從文學作品看作家的內心世界》 ,台北:遠流出版社, 1989。
52.陳碧月,《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3。
53.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五南圖書,2006。
54.陳炳良編,《中國現代文學新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
55.陳炳良,《形式、反應、心理-中國文學新詮》,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
56.〔明〕馮夢龍著,嚴敦易校註,《警世通言》,台北:光復書局,1998。
57.黃慶萱,《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2002。
58.黃澤新著,劉心武主編,《中國的鬼文化》,台北:幼獅文化,1995。
59.賀安慰,《臺灣當代短篇小說中的女性描寫》,台北:文史哲出版客, 1989。
60.傅騰霄,《小說技巧》,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
61.傅景,《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與本土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5。
62.瘂弦等著,《極短篇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
63.奧維德(Ovidius Naso, Publius)著,呂健忠譯注,《變形記》,台北:書林出版,2008。
64.葉慶炳主編,《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5。
65.楊家駱主編,《中國通俗小說名著第一集:宋元平話四種》,台北:世界書局,1965。
66.楊昌年著:《現代小說》,台北:三民出版,1997。
67.趙如琳譯著,《戲劇藝術之發展及其原理》,台北:東大圖書,1987。
68.蔡振念,《台灣現代短篇小說精讀(上)(下)》,台北:五南圖書,2003。
69.蔡振念主編,楊雅惠、張錦忠編輯,《臺灣近五十年現代小說論文集》,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2007。
70.魯迅著,周錫山評註,《中國小說史略》,台北:五南圖書,2009。
71.樂蘅軍,《意志與命運 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2。
72.鄭明娳,《當代台灣女性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3。
73.鄭樹森編選,《張愛玲的世界》,台北:允晨文化,2004。
74.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75.嘯馬,《中國古典小說人物審美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
76.鍾慧玲主編,東海中文系審訂,《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
77.魏飴,《小說鑑賞入門》,台北:萬卷樓圖書,1999。
78.關永中,《愛、恨與死亡:一個現代哲學的探索》,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79.嚴雲受、劉鋒杰,《文學象徵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80.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1989。
81.釋永祥,《佛教文學對中國小說的影響》,高雄:佛光, 1990。
82.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啓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台北:女書文化,1999。

三、學位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1.楊醒輝,《「姚一葦劇作六種」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2.吳佩芳,《姚一葦劇作《碾玉觀音》之分析》,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3.朱耀逢,《李冰及其小說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夜間專班)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6。
4.朱雯彥,《張愛玲小說人物之變態心理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5.周鶴庭,《佛教的生死觀-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看生死解脫》,私立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6.陳惠珊,《施叔青鬼魅書寫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四、單篇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1.王德威,〈魂兮歸來—歷史迷魅與小說記憶(上)〉,《聯合文學》,第215期,2002年9月。
2.王德威,〈魂兮歸來—歷史迷魅與小說記憶(下)〉,《聯合文學》,第216期,2002年10月。
3.方瑜,〈夢土的呼喚〉,《日月同行》,2000年10月,頁5-10。
4.沈謙,〈中國文學比較研究之途徑〉,《中外文學》,第7卷第6期,1978年11月,頁132-156。
5.余光中,〈從冰湖到暖海:讀鍾玲的新詩集〉,《芬芳的海》, 1987年9月,頁1-17。
6.李焯雄,〈臨水自照的水仙〉,《張愛玲的世界》, 1988年3月,頁122-150。
7.杜南發,〈剎那的驚喜-和鍾玲談極短篇創作〉,《輪迴》, 1982年8月,頁193-206。
8.周慶華,〈佛教因緣觀在《紅樓夢》中的運作及其意義〉,《文學與佛學關係》, 1993年3月,頁217-232。
9.姚一葦,〈碾玉觀音斷想〉,《聯合報》, 1993年4月。
10.陳炳良,〈照花前後鏡-試析鍾玲的「女詩人之死」〉,《聯合文學》,第2卷第6期,1986年4 月,頁210-217。
11.陳炳良,〈水仙子人物再探-兼論〈沉淪〉及〈莎菲女士的日記〉〉,《中外文學》,第18卷第5期。收入《中國現代文學新貌》,台北:學生書局,1990年,頁53-88。
12.陳炳良,〈三稜鏡下看〈望安〉〉,《聯合文學》,第7卷第6期,1991年4月,頁114-123。
13.陳炳良,〈徹底的女性-鍾玲短篇小說集「生死冤家」〉,《文訊》,第75期,1992年1月,頁95-99。
14.陳炳良,〈「答」楊棄有關《生死冤家》的書評〉,《聯合文學》,第8卷第9期,1992年7 月,頁194。
15.張淑惠,〈鍾玲早期的散文〉,《聯合文學》,第7卷第6期,1991年4月,頁124-126。
16.張春榮,〈流轉與迷離-讀《鍾玲極短篇》〉,《台灣新聞報》,第十三版,1992年3月25日。
17.楊棄,〈女作家,女性人物,與女性主義-評鍾玲的《生死冤家》〉,《聯合文學》,第8卷第6期,1992年4 月,頁170-173。
18.葉慶炳,〈崔鶯鶯的愛情歷程〉,《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 1985年11月,頁45-54。
19.劉效鵬,〈兩個不同世界的碾玉觀音〉,《華岡藝術學報》,第5期,2000年7月,頁150-175。
20.蔡妙真,〈〈碾玉觀音〉中的觀音隱喻〉,《文與哲》,第8期,2006年6月,頁345-362。
21.錢虹,〈墳場上的亞當和夏娃-讀鍾玲的小說新作「望安」〉,《聯合報》,27版, 1989年7月。
22.隱地,〈挑戰的文類〉,《聯合副刊》,1991年12月6日。收入《極短篇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頁13-15。
23.鍾玲,〈對作者而言〉,《聯合副刊》,1991年12月8日。收入《極短篇美學》,台北:爾雅出版社,1992年,頁19-20。
24.鍾玲,〈文化傳統與我的寫作〉,《明報月刊》,第40卷第8期, 2005年8月,頁44-45。
25.鍾玲,〈在地生根與繼承傳統-華文作家的抉擇與實踐〉,《幼獅文藝》,第582期,2002年6月,頁102-113。
26.魏伶娟,〈古典小說的現代化-論鍾玲《生死冤家》中的〈鶯鶯〉及〈生死冤家〉二篇〉,《傳習》,第16期,1998年4月,頁117-124。
27.魏綸,〈女性主體性的蛻變與突破:從元稹的〈鶯鶯傳〉到鍾玲的〈鶯鶯〉〉,《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第一集》,1999年,頁257-271。

五、報章新聞及專訪(依時間排序)
1.聯合文學製作,〈自己的路-鍾玲專輯〉,《聯合文學》,第7卷第6期, 1991年4月,頁32-37。
2.聯合文學製作,〈和感覺賽跑的人-訪鍾玲〉,《聯合文學》,第7卷第6期,1991年4月,頁127-132。
3.民生報訊,〈探討文學創作中性自覺 鍾玲自述十年歷程 還想開發以男性觀點的寫作〉,《民生報》,第19版, 1996年11月。
4.香港文匯報訊(weweipo. com),〈鍾玲讀書悟生死〉,《文匯報》,2004年9月20日。
5.香港文匯報訊(weweipo. com),〈鍾玲與胡金銓山中的日子〉,《文匯報》,2005年8月31日。
6.千佛山雜誌編輯,〈佛法與鍾玲的-小說極短篇(上)〉,《千佛山雜誌》,第215期,2007年6月。
7.千佛山雜誌編輯,〈佛法與鍾玲的-小說極短篇(下)〉,《千佛山雜誌》,第216期,2007年7月。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2. 王德威,〈魂兮歸來—歷史迷魅與小說記憶(下)〉,《聯合文學》,第216期,2002年10月。
2. 25. 鍾玲,〈在地生根與繼承傳統-華文作家的抉擇與實踐〉,《幼獅文藝》,第582期,2002年6月,頁102-113。
3. 1. 王德威,〈魂兮歸來—歷史迷魅與小說記憶(上)〉,《聯合文學》,第215期,2002年9月。
4. 20. 蔡妙真,〈〈碾玉觀音〉中的觀音隱喻〉,《文與哲》,第8期,2006年6月,頁345-362。
5. 24. 鍾玲,〈文化傳統與我的寫作〉,《明報月刊》,第40卷第8期, 2005年8月,頁44-45。
6. 19. 劉效鵬,〈兩個不同世界的碾玉觀音〉,《華岡藝術學報》,第5期,2000年7月,頁150-175。
7. 17. 楊棄,〈女作家,女性人物,與女性主義-評鍾玲的《生死冤家》〉,《聯合文學》,第8卷第6期,1992年4 月,頁170-173。
8. 26. 魏伶娟,〈古典小說的現代化-論鍾玲《生死冤家》中的〈鶯鶯〉及〈生死冤家〉二篇〉,《傳習》,第16期,1998年4月,頁117-124。
9. 14. 陳炳良,〈「答」楊棄有關《生死冤家》的書評〉,《聯合文學》,第8卷第9期,1992年7 月,頁194。
10. 13. 陳炳良,〈徹底的女性-鍾玲短篇小說集「生死冤家」〉,《文訊》,第75期,1992年1月,頁95-99。
11. 10. 陳炳良,〈照花前後鏡-試析鍾玲的「女詩人之死」〉,《聯合文學》,第2卷第6期,1986年4 月,頁210-217。
12. 4. 沈謙,〈中國文學比較研究之途徑〉,《中外文學》,第7卷第6期,1978年11月,頁13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