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壹、王家祥作品
一、小說(依出版年代排列)
《打領帶的貓》,台北:三三書坊出版,遠流發行,1990年2月。
《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北:玉山社,1995年5月。
《小矮人之謎》,台北:玉山社,1996年4月。
《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北:玉山社,1996年9月2版。
《山與海》,台北:玉山社,1996年9月。
《倒風內海》,台北:玉山社,1997年10月。
《窗口邊的小雨燕》,台北:玉山社,1998年7月。
《海中鬼影—鰓人》,台北:玉山社,1999年4月。
《深藍》,台北:九歌出版社,2000年10月。
《魔神仔》,台北:玉山社,2002年4月。
《金福樓夜話》,台北:小知堂文化,2003年10月。
二、散文(依出版年代排列)
《文明荒野》,台中:晨星出版社,1990年6月。
《墾丁旅行日記》,台北:省政府教育廳兒童讀物出版部,1991年10月。
《自然禱告者》,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12月。
《四季的聲音》,台中:晨星出版社,1997年11月。
《徒步》,台北:天培文化,2004年3月。
三、繪本(依出版年代排列)
《遇見一棵呼喚你的樹》,台北:方智出版社,2001年9月。
《我住在哈瑪星的漁人碼頭》,台北:串門企業,2002年4月。
四、編書與翻譯作品(依出版年代排列)
《柴山,我們的自然公園》,王家祥、涂幸枝主編,高雄: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1993年。
《真情書》,王家祥編,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7月。
《與孩子分享自然》,約瑟夫•柯內爾(Jiseph Cornell)原著,王家祥等譯,台北:張老師,1994年5月。
五、期刊發表作品(依出版年代排列)
〈金福樓〉,《幼獅文藝》第584期,2002年8月。
〈玉山三百六十五趟〉,《幼獅文藝》第590期,2003年2月。
〈柴山九十九號公車〉,《幼獅文藝》第595期,2003年7月。
〈不疾不徐〉,《幼獅文藝》第600期,2003年12月。
〈大興瀑布事件〉,《聯合文學》第233期,2004年3月。
〈西子灣的哨船頭公園〉,《幼獅文藝》第609期,2004年9月。
〈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高雄的跳蚤新樂園〉,《文化視窗》第71期,2005年1月。
〈陶賽溪與啞巴阿婆〉,《幼獅文藝》第614期,2005年2月。
〈大地給的藝術:老佛山下的阿茂〉,《文化視窗》第72期,2005年2月。
貳、專書部份(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外文翻譯書籍
Armstrong ‧Karen著,胡亞豳譯:《神話簡史》,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Carter‧Forrest著,姚宏昌譯:《少年小樹之歌》,台北:小知堂出版社,2000年再版。
Durning ‧Alan Thein 著,李永展、林泠譯:《土地的守護神:原住民與地球的健康》,台北:綠科資訊,1999年。
Gay‧Peter著,劉森堯譯:《歷史學家的三堂小說課》(Savage Reprisals:Bleak House,Madame Bovary,Buddenbrooks),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出版社,2004年。
Henes‧Donna著,嚴洋洋譯:《跟著月亮過日子》,台北:信實文化行銷,2008年。
Jr. ‧Donald Light,Kelle‧Suzanne r合著,林義男譯:《社會學》(精節本),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95年。
Leopold‧ Aldo著,費張心漪譯, 劉小如、周昌弘、徐國士校訂:《砂地郡曆誌》(A S a n d C o u n t y A l m a n a c ) ,台北:新環境月刊,1987 年2 月。
R.G.Collingwood著,黃宣範譯:《歷史的理念》,台北:聯經出版社,1986年。
R‧Keesing著,張恭啟、于嘉雲譯:《人類學與當代世界》,台北:巨流圖書,1989年。
二、古籍
王必昌《重修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0年。
史次耘注譯、王雲五主編:《孟子今注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修訂版)
余文儀:《續修台灣府志》,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760年。
郁永河:《稗海遊記》,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0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984年。
陳文達:《鳳山縣志》,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719年。
陳第:《東番記》收錄於沈有容所著《閩海贈言》,台北:台銀經濟研究室,1603年。
蔣毓英:《台灣府志》,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760年。
三、中文專書
山崎柄根著、楊南郡譯註:《鹿野忠雄─縱橫台灣山林的博物學者》,台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山崎繁樹、野上矯介著:《1600-1930台灣史》,台北:武陵出版社,1998年二版。
井出季和太著,郭輝編譯:《日據下之臺政》,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3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聯經出版社,1977年二版。
王嵩山:《台灣原住民與人類學》,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2006年。
王銘銘:《人類學是什麼》,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
王德威:《想像中國的方法:歷史‧小說‧敘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
伊能嘉矩著、溫吉編譯:《台灣番政志》,台中:省文獻會,1957年。
朱光潛:《談美》,台北:金楓出版社,1991年8月再版。
江樹生譯注:《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台南市:台南市政府,2000年。
江寶釵編:《泥土的滋味》,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
吳萬煌、古瑞雲譯:《日據時期原住民行政志稿》,南投:省文獻會,1998年第三卷(原台灣總督府警務局編《理蕃誌稿》第三卷)。
吳濁流著,鍾肇政譯:《台灣連翹:台灣的歷史見證》,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宋文薰等作:《探險家在台灣》,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6月二版。
李亦園:《台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5刷。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3年。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
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程大學譯:《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三冊,台中省文獻會,1990年。
村上直次郎譯注、中村孝志校注:《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東京平凡社,1975年。
周憲文《台灣經濟史》,台北:台灣開明出版社,1980年。
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第一次修訂版普及本,1985年5月第7版。
林伯維:《密碼與光譜:台灣為中心的歷史知識論》,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
林森田:《土地經濟學理論與分析》,台北:政大書城,三民總經銷,1996年。
林衡道:《台灣史蹟源流》,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9年。
南懷瑾:《善本易經》,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五版。
柯惠珠:《日據初期台灣地區武裝抗日運動之研究》,高市:前程出版社,1987年。
胡辛:《最後的貴族—張愛玲》,台北:國際村出版社,1995年。
胡亞敏:《敘事學》,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范瓊方:《藝術治療 : 家庭動力繪畫槪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6年。
徐如林、楊南郡著:《最後的拉比勇》,南投縣:玉山國家公園,2007年。
殷章甫:《土地經濟學》,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5年。
海樹兒˙灰剌拉菲計畫主持:《布農族部落起源及部落遷移史》,台北:原民會,2006年。
國立編譯館主編,林昌華編著:《來自遙遠的福爾摩沙》,台北:日創文化社,2006年。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1年。
張春興:《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1985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8年。
張勝彥:《再現台灣》,台北:暢談文化出版社,2007年10月第3期。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編輯委員會編:《重編國語辭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2月第2版。
許文昌:《土地經濟學要論》,台北:文笙書局,1996年。
許世楷著,李明峻、賴郁君譯:《日本統治下的台灣》,台北:玉山社,2005年。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其人:《殖民地的經濟分析史和當代殖民主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陳俊宏:《禮密臣細說台灣民主國》,台北:南天書局,2003年。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06年初版二刷。
陳儀深等編撰:《台灣的社會:從移民社會、多元文化到土地認同》,台北縣淡水鎮: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
陳黎:《陳黎詩集Ι》,台北:書林出版社,1998年。
彭瑞金:《文學評論百問》,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8年。
森丑之助原著,楊南郡譯注:《生蕃行腳—森丑之助的台灣探險》,台北:遠流圖書公司,2000年。
湯孝純注譯,李振興校閱:《新譯管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二版。
程紹剛《荷蘭人在福爾摩沙》,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黃秀政:《台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黃怡總編輯:《重現台灣史》,台北:少年台灣雜誌社,2005年6月。
黃昭堂作、黃英哲譯:《台灣總督府》,台北:前衛出版社,1993年。
黃慶宣:《修辭學》,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增訂第六版。
黃應貴:《人類學的視野》,台北:群學出版社,2006。
楊玉姿編著:《高雄開發史》,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2005年。
楊彥杰:《荷據時代台灣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溫世頌:《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2003年。
董方苑:《原始宗教》,台北:久大文化,1991年。
劉振強主編:《大辭典》,台北:三民書局,1985年8月初版。
潘英:《台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1996年。
魯迅:《魯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鍾孝上:《台灣先民奮鬥史》,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鍾理和著、鍾怡彥主編:《新版鍾理和全集》第六冊鍾理和日記,高縣岡山:高縣文化局,2009年。
簡炯仁:《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藤井志津之:《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理番政策》(又名《理蕃—日本治理台灣的計策》),台北:文英堂,1997年。
凃幸枝編:《柴山主義》,台中:晨星出版社,1993年8月初版
參、期刊(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昕:〈作家的成長秘密〉,《小作家月刊》第97期,2002年5月。
王家祥:〈鯨魚背部的血脈:在都蘭海岸冥想健行〉,《新活水》第5期「臺灣的海洋祭祀」,2006年3月。王桂花:〈歲月悠悠空留憶〉,《張老師月刊》第9卷第1期,1982年。
王鴻佑:〈王家祥要做個自然禱告者〉,《新觀念》95期,1996年9月。
王鴻佑:〈追尋台灣歷史原貌的漫長歷程—關於王家祥的歷史小說〉,《新觀念》95期,1996 年9月。吳趼人:〈歷史小說總序〉、〈兩晉演義序〉,《月月小說》創刊號,光緒32年9月望日(1906年)。
周佩蓉:〈為台灣織寫傳說的青年--專訪王家祥〉,《文訊》163期,1999年5月。林韻梅:〈王家祥《小矮人之謎》評述〉,《東台灣研究》第2期,1997 年12月。
胡適:〈論短篇小說〉,《新青年》第4卷第5期,1918年。
許尤美:〈以自然為道場的修行者--論王家祥對土地的認知〉,《台灣自然生態寫作論文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郭玉敏:〈訪王家祥〉,《台灣新文學》第6期,1996年11月。
郭玉敏:〈當代作家訪談錄--訪王家祥〉,《台灣新文學》第6期,1996年11月
陳淑卿:〈書寫原住民歷史災難《倒風內海》的空間歷史與《一九四七高砂百合》的歷史空間〉,《中外文學》357期,2002年2月。簡光明、簡銘宏:〈王家祥〈山與海〉析論—兼論高雄文學在國文教學中的運用〉,《高雄文化研究》創刊號,輔英科技大學編,2003年。肆、報紙(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家祥:〈我所知道的自然寫作與台灣土地〉,《自立晚報》第19版,1992年8月30日。
包黛瑩:〈寫作路上轉個彎〉,《中國時報》第39版,1996年5月9日
吳明益:〈異文化的揉合〉,《中國時報》第23版,2002年6月16日
吳錦發:〈四季的聲音〉,《中國時報》第42版,1997年12月12日。
吳錦發:〈歷史的正面與反面-我看王家祥的小說集《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台灣時報》副刊,1995年6月9日。
李子寧:〈民族誌素材,小說家想像《小矮人之謎》〉《聯合報》第43版,1996年9月2日。
阿盛:〈自然的禱告者〉,《自由時報》第41版,1999年3月5日。
伍、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一、博士論文
羅中琦:《臺灣原住民長篇歷史小說研究--以漢族作者為主的觀照》,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2007年。
二、碩士論文
申惠豐:《台灣歷史小說中的土地映像--土地意識的回歸、認同與實踐》,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2005年。
吳信宏:《再現、認同、族群關係—以《土地靈魂》、《倒風內海》、《餘生》
為研究對象》,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7年。
吳瑋婷:《再現的「番」母系:王家祥小說中的原住民形象研究》,國立台灣
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8年。
許惠文:《戰後非原住民作家的原住民書寫》,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2008年。
陳三甲:《王家祥小說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