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之撰作,以尹灣漢簡〈神烏傅〉為主題作綜合性研究。自〈神烏傅〉發表,至今已歷時將近14年,各方學術討論亦接近研究之段落,故本文第貳章作「〈神烏傅〉集釋及新訂釋文與譯文」,蒐羅、條列各家之釋讀與釋義,並於每一釋詞之下另作按語評論考訂或提出新解,於篇末提出「新訂釋文」及「譯文」。而本文第參章「〈神烏傅〉文字考釋及其書法特色探討」,針對〈神烏傅〉文中有疑議之字做「文字考釋」,如「歲」、「勳」、「詑」、「道」、「已」、「胱」、「家」、「意」、「信」、「迺詳」、「曹」、「措」、「持」、「傷」、「愚」等字之討論,參照同簡、它簡及相關材料為考釋依據。而「草體書寫風格」一節歸納〈神烏傅〉書法特色,將其定位為草書筆法漸趨穩定之作品。第肆章為「〈神烏傅〉相關問題探討」,研究的範圍較廣。第一節探「『神烏』之名」,以其〈神烏傅〉之定名應係受到漢代陰陽五行及讖緯神學的影響,故在強調仁義道德之下,脫離不了標舉祥瑞之意識形態。第二節作「『傅』的相關討論」,以〈神烏傅〉、〈離騷傳〉二者毫無關係之外,亦對漢代之「傳」體作探論。而「傅」、「賦」從音同,且俱存「鋪陳」之意來看,二字的通假可成立。第三節作「『編號133簡』考釋」,編號133簡的釋讀由於字跡漫漶,且謄錄之雙行小字與〈神烏傅〉諸簡枝明顯不同,本文據其可知內容分析其可能代表的意義,共有四點。其次在〈神烏傅〉的作者,從「層次較低的知識份子」或「即是墓主」兩個方向作討論。第四節「〈神烏傅〉內容探討」,將其分成「政治背景」與「思想背景」兩部分作探討,文章背後,除了大環境的時局動亂,東海郡亦存在許多問題,如民間的暴動及地方土豪與官吏之豪族問題,而內容思想則以「儒家思想」及「烈婦形象的表露」兩方面作大時局及東海郡個別的探討。第五節為「『俗賦』考辨」,以〈神烏傅〉實接近漢代盛行之「四言賦」為最後的定位。以其創作形式明顯較當代大賦俗,蓋\\接近《漢書.藝文志》所歸列之「雜賦」、「小賦」一類,另將其與同「禽鳥題材」之〈鷂雀賦〉、〈鷰子賦〉作比較,進而從其敘事賦、用韻嚴謹、未設定接受群眾等因素,認為其與敦煌時期所定義之「俗賦」實有差距,故將〈神烏傅〉往前推估為「俗賦」源頭之說法,實不妥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