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目部分:
王緝思主編。1996。文明與國際政治-中國學者評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賡武。2005。移民與興起的中國。台北縣新店市:八方出版。
王賡武。2007。離鄉別土:境外看中華。台北市: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方修。1986。馬華新文學簡史。吉隆坡:馬來西亞校董事聯合會總會。
石之瑜。1995。近代中國對外關係新論-政治文化與心理分析。台北市:五南。,頁313-317。
石之瑜。2005。社會科學知識新論:文化研究立場十評。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印順。2000。太虛大師年譜。新竹:正聞出版社。高國藩。2003。敦煌學百年史述要。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伊錫南。2005。發現泰戈爾-影響世界的東方詩哲。台北市:圓神。
姜玉洪。2008。印度文化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林承節。1993。中印人民友好關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承節。2005。獨立後的印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華僑志編篡委員會。1962。印度華僑志。台北市:華僑志編篡委員會。
郁龍餘等著。2004。梵典與華章:印度作家與中國文化。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季羨林。1993。中印文化交流史。北京:新華書店。
季羨林著;王樹英編。2006。季羨林論中印文化交流。北京市:新世界。
孫宜學。2007。不歡而散的文化聚會:泰戈爾來華講演及論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頁13-15。
孫歌。2001。亞洲意味著什麼:文化間的日本。台北市:巨流。張敏秋主編。2006。跨越喜馬拉雅障礙-中國尋求了解印度。四川:重慶出版社。
張亞中主編。2007。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台北市:揚智文化。
張其昀主編。1961。國父全書。台北:國防研究院。
陳光興。2000。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台北市:巨流出版。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做為方法。台北市:行人。陳天錫編。1958。戴季陶先生編年體記。台北市:中華叢書委員會。
陳三井。1988。勤工儉學的發展,台北市:東大圖書。
曾聖提。1948。在甘地先生左右,上海:真善美圖書。
譚雲山。1933。印度周遊記。南京,頁144-147。
譚雲山。1935。印度叢談。上海:申報月刊出版社,208頁
譚雲山譯。甘地著。1935。印度自治。上海:商務印書館。前言。
譚中。2008。從世界窗口看神州返老還童。新加坡:青年書局。
譚中。2006。文明透鏡看萬花筒世界。台北市:海峽學術。
譚中、耿引曾編。2006。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的交往和激盪。北京:商務印書館。
譚中主編。1998。譚雲山與中印文化交流:印度國際大學中國學院創建院長譚雲山教授誕生百周年紀念集。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譚中主編。2007。中印大同:理想與實現。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中文翻譯版書目:
王賡武;天津編譯中心譯。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市:台灣商務。英卡迪歐主編;李芳齡譯。2007。Chindia:中國與印度顛覆全球經濟的關鍵。台北市:麥格羅希爾。
梅瑞迪斯;藍美貞、高仁君譯。2007。龍與象:中國/印度崛起的全球衝擊。台北市:遠流。
科文;林同奇譯。1991。在中國發現歷史-中國中心觀在美國的興起。台北:稻香。
芭芭拉‧麥考夫、湯馬斯‧麥考夫;陳琦郁譯。2005。劍橋印度簡史。台北:左岸。
杭廷頓、黃裕美譯。1997。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
費正清;張理京譯。2003。美國與中國。台北縣新店市:左岸文化。溝口雄三;林右崇譯。1999。做為方法的中國。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愛德華.薩依德著;單德興譯。2008。知識分子論。台北:麥田出版。
蘭密施;蔡楓、董方峰譯。2006。理解CHINDIA-關於中國與印度的思考。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中文期刊:
石之瑜、姚源明。2008。「中國民族主義的後現代機緣:國家遷徙中的集體疏離與個體能動」,中國大陸研究,第45卷,第3期。孟祥瑞。2009。「到「西方」寫中國大歷史:黃仁宇的微觀經驗與他的中國學社群」,中國學的知識社群研究計畫,頁2。伊錫南。2010。「二十世紀印度的中國文學和歷史研究」,東南亞南亞研究,第一期。
宋鋼。2003。「和平使者、文壇宿將曾聖提」,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板),19卷,增刊。
張秀明。2008。「被邊緣化的群體:印度華僑華人社會的變遷」,華僑華人歷史研究,4期,6-23頁。
楊保筠。2000。「《加爾各答的華人——孟加拉之虎》簡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1期,頁70-72。
徐雪濤。2009。「後殖民語境下對泰戈爾民族觀的再解讀」,湖北社會科學學報,5期,頁139-142。
段維彤、胡陽。2009。「譚雲山的大同思想及其對中國、印度教育事業的貢獻」,南亞研究季刊,2009卷3期,頁98-101。
郭佳佳、石之瑜。2008。「鄭永年的中國新民族主義敘事-華裔作家的一種身分策略」,中國大陸研究,第51卷,第3期,頁77。梁丹。2008。「以血與汗鑄造南洋文藝的鐵塔-論曾聖提、曾華丁、曾玉羊兄弟的早期文藝理念及創作」,汕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卷,3期,頁79-83。
郁龍餘。2006。「用自己的語言研究中印關係」,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4期。
賈海濤。2008。「印度華人的狀況與中國的聯繫」,世界民族,3期,頁56-61。趙翠。2008。「科舉制度與知識份子職業選擇的變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4卷3期。
陳國威。2008。「1942年前後印度華僑概況」,八桂僑刊,2期,63-68頁。
譚雲山。1935。「太戈爾、甘地與佛教」,海潮音,16卷12期。譚中。2008。「採用「地緣文明」範式促進中印關係發展」,南亞研究季刊,133期。
譚中。2007。「CHINDIA/中印大同 理想與實現」,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4卷3期。
譚中。2009。「東方文明的氣質與中印研究的靈魂——探討「中印學」的目的與任務」,東南亞南亞研究,第一期。
英文文獻:
Andrew F. Coopera and Thomas Fues . 2007.「Do the Asian Drivers Pull their Diplomatic Weight China, India, and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Development,Volume 36, Issue 2
B. R. Deepak.2005. INDIA&CHINA 1904-2004: A Century of Peace and Conflict,New Delhi:Manak
Daya Thussu,「The ‘Chindia’challenge to communication research」, Presentation at the USC Annenberg Forum on Comparative Communication and Media Studies December 14-15 Los Angeles
ICWA-AAS Conference on Asian Relations Emerging China: Prospects for Partnership in Asia New Delhi, Nov, 21-23, 2009
John King Fairbank.1964. Trade and Diplomacy on the China Coast: the Opening of the Treaty Por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James M. Popkin, Partha Iyengar. 2007. IT and the East: How China and India Are Altering the Futur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Madhavi Thampi.ed.2007. Review of China Studies In India: A Colloquium,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Occasional Studies.,No.15,
Netaji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2007. Asian Studies-Special Issue on India and China, Vol.25, No.1
Tan Yun-Shan.1957. Twenty Years of The Visva-Bharati Cheena Bhavana:1937-1957,
The Sino-Indian Cultural Society of India.
Tan Yun-Shan.1938. Modern Chinese History-Political, Economic and Social.Madras: Rao Bros
Tan Chung.1998. Across the Himalayan Gap-An Indian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China. New Delhi,: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Tan Chung.1999. In The Footsteps of Xuanzang: Tan Yun-Shan and India.New Delhi: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Tan Chung.1978. China and the brave new world: a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the Opium War (1840-42) Durham,:Carolina academic press.
Visva-Bharati.1997. Cheena Bhavana 60 Diamond Jubilee,Santinketan,Visva-Bharati,
V. G. Nair.1958. Tan Yun-Shan,Cultural Interchange Between India and China.India-Asian Publication,
China Report
Tan Chung.1973. On Sinocentrism-A Critique, China Report, Vol.9, No.5
Tan Chung.1973. On Sinocentrism-A Critique-II, China Report, Vol.9, No.6
Tan Chung. 1974. Cultural Legacy and Communist Revolution, China Report, Vol.5-6, No.10
Tan Chung.1978. Chinese Peasant War for Taiping Dreams(1850-64), China Report, Vol.3, No.14
Tan Chung. 1980. Yi Ho Tuan Movement: The Most Heroic Boxing on Earth,China Report, Vol.1, No.16
Tan Chung.1985. Indian Imag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 Historical Survey, China Report, Vol.1, No.21
Tan Chung. 1992. Sino-Indian Intercultural Internalisation: An Aspect of the Dunhuang Visual Tradition, China Report, Vol.28, No.2, pp106-109,
Tan Chung. 1992. Western Scholarship and Chinese History, China Report, Vol.28, No. 4, p.419.
Tan Chung. 2005. Chinese Civilisation: Resilience and Challenges, China Report, Vol.8, No.41, pp.114-115.
網路資源:
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研究中心,http://politics.soc.ntu.edu.tw
釋東初,《中印佛教交通史》
http://dongchu.ddbc.edu.tw/html/02/cwdc_03/cwdc_030482.html
《叻報》電子版
http://www.lib.nus.edu.sg/lebao/index.htm
伊錫南,「20世紀印度與中國文化」 http://www.zgyspp.com/Article/y6/y52/200708/7926.html
《鴉片戰爭的解釋(1840—1842年):精密的評價》載《清史問題》第三期,1977年出版,第34頁。轉引自《哈佛學派在鴉片戰爭史研究中的模式及近年所受到的挑戰》,http://jds.cass.cn/Article/20070623223813.asp.
譚中,「布什伊拉克戰略騎虎難下、回天無術」,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
2006-12-27 09:37:52
譚中,「看「中國」符號:桃李無言花自紅」,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172-694.html 譚中,「消除「文明衝突」誤導、建立「和諧世界」」,,http://www.haixiainfo.com.tw/SRM/218-7428-谭中+譚中.html譚中,博客網址,http://www.caogen.com/blog/index.aspx?ID=79
人民網,印度「中國通」地位高
http://people.com.cn/BIG5/paper68/13387/1199953.html
Swaminathan S. Anklesaria Aiyar,「It''s Goodbye Chindia and Hello Chimerica」, Times of India, 2009, http://www.cato.org/pub_display.php?pub_id=10135
Tan Chung,「Chindia: the peaceful rise of Asia」http://www.svabhinava.org/IndoChina/TanChung/index.php
Tan Chung, 「In The Footsteps of Xuanzang: Tan Yun-Shan and India」, http://ignca.nic.in/ks_40008.htm
「印度中國研究中心官方網頁」,http://www.icsi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