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王晴佳,2002,《台灣史學五十年(1950-2000):傳承、方法、趨向》,台北:麥田。
王慈憶,2007,《戰後台灣現代詩中的文化認同研究—以「跨語詩人」及「渡台詩人」為觀察比較》,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德威,1988a,〈序〉,收錄於王德威(著)《眾聲喧嘩—三零與八零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頁5-7。
王德威,1988b,〈里程碑下的沈思—當代台灣小說的神話性與歷史感〉,收錄於王德威(著)《衆聲喧嘩—三零與八零年代的中國小說》(台北:遠流),頁269-288。
王德威,1998a,〈典律的生成〉,收錄於王德威(編)《典律的生成:「年度小說選」三十年精編》(台北:爾雅),頁1-25。
王德威,1998b,〈序〉,收錄於王德威(著)《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台北:麥田),頁11-20。
王德威,2005,《台灣:從文學看歷史》,台北:麥田。
王德威,2007a,〈時間與記憶的政治學〉,收錄於王德威(著)《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頁5-14。
王德威,2007b,〈台灣末世本紀—論朱天心〉,收錄於王德威(著)《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頁207-221。
王德威,2007c,〈後遺民寫作〉,收錄於王德威(著)《後遺民寫作》(台北:麥田),頁23-70。
古繼堂、彭燕彬、樊洛平、王敏,2003,《簡明台灣文學史》,台北:人間。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
宋國誠,2003,《後殖民論述:從法農到薩依德》,台北:擎松。
呂正惠,1996,〈殊途也許會同歸?〉,收錄於游勝冠(著)《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頁1-4。
呂正惠,2002,〈葉石濤和戰後台灣文學的「斷層」與「跨越」〉收錄於呂正惠(著)《殖民地的傷痕:台灣文學問題》,台北:人間。頁119-134。
呂亞力,2001,《政治學》,台北:三民。
沈松僑,2006,〈召喚沈默的亡者:跨越國族歷史的界線〉,收錄於思想編委會(編)《歷史與現實》(台北:聯經),頁75-92。吳叡人,1999,〈認同的重量:《想像的共同體》導讀〉,收錄於Benedict Anderson(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頁v-xxv。
吳叡人,2006,〈台灣後殖民論綱:一個黨派性的觀點〉,收錄於思想編委會(編)《天下、東亞、台灣》,台北:聯經。頁93-103。林運鴻,2008,《台灣文學史論述中的三個故事:本土論、國家敘事與現代性》,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邱貴芬,1992a,〈「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收錄於《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二期,頁151-67。邱貴芬,1992b,〈「咱攏是台灣人」—答廖朝陽有關台灣後殖民論述的問題〉,收錄於《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三期,頁29-46。邱貴芬,2003a,〈「後殖民」的台灣演繹〉,收錄於邱貴芬(著)《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頁259-299。
邱貴芬,2003b,〈後殖民之外—尋找台灣文學的「台灣性」〉,收錄於邱貴芬(著)《後殖民及其外》(台北:麥田),頁111-145。
孫大川,2009,〈昨日之怒—閱讀法農《大地上的受苦者》〉,收錄於Franz Fanon(著)《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頁5-18。
孫文,1979,《三民主義》,台北:三民。
高永光,2007,〈國家論〉,收錄於陳義彥(編)《政治學》,台北:五南。頁531-566。
張旺山,2005,〈國家的靈魂:論史密特的主權概念〉,《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十二期,頁95-140。張守真,2002,《口述歷史 台灣文學耆碩—葉石濤先生訪問記錄》,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
陶東風,2000,《後殖民主義》,台北:揚智。
陳光興,2000,〈Partha Chatterjee及其「政治社會」〉,收錄於陳光興(編)《發現政治社會:現代性、國家暴力與後殖民民主》,台北:巨流。頁7-14。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
陳芳明,1994,《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
陳芳明,1995a,〈百年來的台灣文學與台灣風格〉,收錄於《中外文學》,第二十三卷,第九期,頁44-55。
陳芳明,1995b,〈殖民歷史與台灣文學研究—讀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收錄於《中外文學》,第二十三卷,第十二期,頁110-19。陳芳明,1999,〈台灣新文學史第一章: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收錄於《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十期,頁162-73。陳芳明,2005,《孤夜獨書》,台北:麥田,初版一刷。
陳芳明,2005a,〈文學史觀〉,收錄於陳芳明(著)《孤夜獨書》(台北:麥田),頁200-202。
陳芳明,2005b,〈台灣歷史記憶與文學研究重建的問題〉,收錄於陳芳明(著)《孤夜獨書》(台北:麥田),頁229-233。
陳芳明,2005c,〈作家生涯是一種天譴—葉石濤的文學道路〉收錄於陳芳明(著)《孤夜獨書》,台北:麥田。頁27-34。
陳芳明,2007a,〈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收錄於陳芳明(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二版,頁23-46。
陳芳明,2007b,〈馬克思主義有那麼嚴重嗎?—回答陳映真的科學發明與知識創見〉,收錄於陳芳明(著)《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二版,243-260。原文刊載於《聯合文學》,第十六卷,第十期,頁156-65。陳芳明,2007c,《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二版一刷
陳映真,2000a,〈以意識型態代替科學知識的災難—批評陳芳明先生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與分期』〉,收錄於《聯合文學》,第十六卷,第九期,頁138-60。陳映真,2000b,〈關於台灣『社會性質』的進一步討論—答陳芳明先生〉,收錄於《聯合文學》,第十六卷,第十一期,頁138-61。陳映真,2000c,〈陳芳明歷史三階段論和台灣新文學史論可以休矣!—結束爭論的話〉,收錄於《聯合文學》,第十七卷,第二期,頁148-72。陳映真,2002,〈駁陳芳明再論殖民主義的雙重作用〉,收錄於許南村(編)《反對言偽而辯—陳芳明台灣文學論、後現代論、後殖民論的批判》(台北:人間),頁133-76。
陳映真,2002,〈序言〉收錄於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頁1-4。
陳昭瑛,1995a,〈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史的考察〉,收錄於《中外文學》,第二十三卷,第九期,頁6-43。陳昭瑛,1995b,〈發現台灣真正的殖民史:敬答陳芳明先生〉,收錄於《中外文學》,第二十四卷,第四期,頁77-93。陳明柔,2004,《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傳》,台北:時報。
廖咸浩,1995a,〈超越國族:為什麼要談認同〉,收錄於《中外文學》,第二十四卷,第四期,頁61-76。廖咸浩,1995b,〈那麼,請愛你的敵人:與廖朝陽談「情」說「愛」〉,收錄於《中外文學》,第二十四卷,第七期,頁89-108。廖咸浩,1998,〈台灣小說與後殖民論述:「秘密剋」與「明你祖」之間〉收錄於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縱論》,台北:聯經。頁482-511。
廖咸浩,2009,〈不受小惠,始見大非:法農對殖民主義/資本主義共生體的診斷〉收錄於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頁59-70。
廖朝陽,1992a,〈評邱貴芬〈發現台灣:建構台灣後殖民論述〉〉,收錄於《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三期,頁43-46。
廖朝陽,1992b,〈是四不像,還是虎豹獅象?—再與邱貴芬談台灣文化〉,收錄於《中外文學》第二十一卷,第三期,頁48-58。廖朝陽,1995,〈關於台灣的族群問題:回應廖咸浩〉,收錄於《中外文學》,第二十四卷,第五期,頁117-24。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台北:麥田。
彭瑞金,1998,《葉石濤評傳》,高雄:春暉。
葉石濤,1978,《葉石濤自選集》,台北:黎明。
葉石濤,1987,《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
葉石濤,1991,《一個台灣老朽作家的五○年代》,台北:前衛。
葉石濤,1994,《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
葉石濤,1999a,《從府城到舊城:葉石濤回憶錄》,台北:翰音。
葉石濤,1999b,《追憶文學歲月》,台北:九歌。
葉石濤,2002,〈二○○二年六月十五日先生在東京大學的演講稿(中文)〉張文薰譯,收錄於張守真(著)《口述歷史 台灣文學耆碩—葉石濤先生訪問記錄》,高雄市:高雄市文獻委員會。頁183-208。
趙稀方,2009,《後殖民理論與台灣文學》,台北:人間。
趙遐秋、呂正惠,2002,《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
蔡英文,2000,〈導讀〉,收錄於Ernest Gellner著,李金梅(譯)《國族主義》,台北:聯經。頁1-8。
盧建榮,2003,《台灣後殖民國族認同1950-2000》,台北:麥田。
魏可風,1999,〈站在邊緣的觀察者—陳芳明談《台灣新文學史》〉,收錄於《聯合文學》,第十五卷,第十期,頁159-161。
蕭高彥,2004,〈國族民主在台灣:一個政治理論的分析〉,收錄於《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1:頁1-33。蕭阿勤,2006,〈認同研究中的歷史:過去的事實、社會的過程、與人類經驗的歷史性/敘事性〉,收錄於張錦忠、黃錦樹(編)《重寫台灣文學史》(台北:賣田),頁23-59。
薩孟武,2006,《政治學》,台北:三民。
Carr, Edward H. 1968a,〈社會與個人〉,收錄於 E. H. Carr,《歷史論集》(What is History),王任光譯(台北:幼獅),頁24-48。
Carr, Edward H. 1968b,〈歷史家與事實〉,收錄於 E. H. Carr,《歷史論集》(What is History),王任光譯(台北:幼獅),頁1-23。
Cherki, Alice,2009,〈永遠追問的人(二○○二)〉收錄於Frantz Fanon(著)楊碧川(譯)《大地上的受苦者》,台北:心靈工坊。頁19-32。
Collingwood, R. G. 1992,《歷史的理念》(The Idea of History)四版,陳明福譯,台北:桂冠。
Fanon, Frantz,2005,《黑皮膚,白面具》,陳瑞樺譯,台北:心靈工坊。
Fanon, Frantz,2009,《大地上的受苦者》,楊碧川譯,台北:心靈工坊。
Gellner, Ernest,2000,《國族主義》,李金梅譯,台北:聯經。
Heywood, Andrew. 1999,《政治學新論》(Politics),楊日青,李培元,林文斌,劉兆隆譯,台北:韋伯。
Moore-Gilbert, Bart,2004,《後殖民理論》,彭淮棟譯,台北:聯經。
Schmitt, Carl,2005,《憲法學說》,劉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英文部分
Anderson, Benedict. 2006.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2nd ed. London: Verso.
Gellner, 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Oxford: Blackwell.
Hastings, Adrian. 2000. “The Nation and Mationalism”, in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eds.), National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vol. Ⅱ,( London: Routledge, 2000), 506-537.
Hobsbawm, E. J. 1990.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id, Edward 1993 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Smith, Anthony D. 1991. National Identity. Nevada: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Smith, Anthony D. 1993. “The Nation: Invented, Imagined, Reconstructed?”, in Marjorie Ringrose and Adam J. Lerner(eds.), Reimagining the N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pp159-175..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1988 In other worlds: Essays in Cultural Politic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Spivak, Gayatri Chakravorty 1999 The Post-colonial Critic: Interviews, Strategies, Dialogues, Edited by Sarah Harasym, London: Routledge.
Weber, Max. 2000. “The nation”, in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National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vol. Ⅰ, (London: Routledge, 2000), 5-12.
Zernatto, Guido. 2000. “Nation: the History of a Word”, in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Nationalism: Critical Concepts in Political Science, vol. Ⅰ, (London: Routledge, 2000), 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