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一)書籍
石之瑜。1999。政治心理學。臺北市:五南書局。初版。
世新大學。2004。2004年台灣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世新大學民調中心。
成露茜、黃鈴媚。2006年10月。世新五十學術專書-傳播研究的傳承與創新。臺北縣:世新大學出版中心。初版。
李培元。1997。政治商品化理論。臺北市:揚智文化。初版。
李金銓。2005。大眾傳播理論。臺北市:三民。修正三版一刷。
林嘉誠。1989。政治心理形成與政治參與行為。臺北市:臺灣商務。初版。
林志明譯。2002。布赫迪厄論電視。臺北市:麥田。初版。
吳重禮。2008a。政黨與選舉: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三民。初版一刷。
胡佛。1998。政治學的科學研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梁世武。2006。政治傳播與競選策略。臺北市:五南。
張茂桂。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慧元。1998年。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臺北市:五南。初版。
張宇樑、吳木宿椒譯。2007。研究設計質化、量化及混合方法取向。臺北市:學富文化。初版。
陳伯璋。2000。質性研究方法的理論基礎。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高雄市:麗文文化。
陳芸芸譯。2004。電視的社會學分析。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重譯本。
陳清河、鄭自隆。2007。科技匯流下台灣民眾傳播消費行為研究。台北: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
黃安邦譯。1990。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五南。五版。
彭芸。1990。政治傳播:理論與實務。臺北市:巨流。一版二印。
彭芸。2001。新媒介與政治:理論與實證。臺北市:五南。初版。
楊淑智譯。1995。叩應內幕大公開:透視談話節目眞相。臺北市:正中。初版。
楊軍良。1997。出賣李濤-2100全民開講幕後秘辛。臺北市:商智文化。初版。
楊雅婷譯。2009。媒介與政治初探。臺北縣:韋伯文化。初版。
趙旭東、方文譯。2002。現代性與自我認同。臺北:左岸文化。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初版。
鄭翰林。2003。大眾傳播與社會Q&A。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初版。
簡春安、鄒平儀。2006。社會工作研究法。臺北市:巨流。二版三刷。
盧世祥、林育卉。2004。透視政論節目:廣電基金政論談話性節目觀察研究。臺北:財團法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基金會。初版。
盧嵐蘭。2007。閱聽人與日常生活。臺北市:五南。
盧嵐蘭。2008。閱聽人論述。臺北市:秀威資訊科技。BOD一版。
(二)期刊
王甫昌。1998。「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台灣的族群政治」。 台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王業立、彭怡菲。2004。「分裂投票:一個制度面的分析」。台灣政治學刊,第8卷,第1期,頁3-45。王嵩音。2006。「網路使用與選舉參與之研究-以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頁71-102。石之瑜。2005。「消失的中間選民:2004年總統大選對空間理論的修正」。問題與研究,第44卷,第4期,頁1-24。尼爾森媒體研究編輯小組。2005。「政論節目、知性頻道成長大」。尼爾森媒體研究,12月號,頁7。
何思因。1994。「台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頁39-52。何思因、吳釗燮。1996。「台灣政黨體系之下政黨認同的測量方法」。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頁1-16。吳乃德。1999。「家庭社會化和意識型態: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世代差異」。臺灣社會學研究,3期,頁53-85。吳乃德。2002。「認同衝突和政治信任:現階段台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臺灣社會學,第4期,頁75-118。吳重禮。2008b。「政黨偏好、制衡認知與分裂投票-2006北高市長暨議員選舉的實證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2期,頁27-58。吳重禮、許文賓。2003。「誰是政黨認同者與中間選民?以2001年台灣地區選民政黨認同的決定因素為例」。政治科學論叢,第18期,頁101-140。胡佛、游盈隆。1984。「選民的黨派選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政治學報,第4卷,第1期,頁1-59。胡幼偉、林佩霓、林政谷。2007。「台灣中間選民社會背景、心理特質與傳播行為分析」。選舉評論,第2期,頁39-56。胡幼偉、林政谷、林佩霓、陳淑貞。2008。「台灣電視政論性『叩應』節目觀眾特質分析」。選舉評論,第4期,頁21-39。洪永泰。1995。「分裂投票:八十三年臺北市選舉的實證分析」。選舉研究,第2卷,第1期,頁119-145。洪貞玲。2006。「誰的媒體?誰的言論自由?-解後近用媒介權的發展」。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4期,頁1-36。徐火炎。1991。「政黨認同與投票抉擇:台灣地區選民對政黨印象、偏好與黨派投票行為之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4卷,第1期,頁1-51。徐火炎。2004。「臺灣結、中國結與臺灣心、中國情:臺灣選舉中的符號政治」。選舉研究,第11卷,第2期,頁1-41。徐永明。2000。「南方政治的形成?-台灣政黨支持的地域差別,1994-2000」。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第2卷,第4期,頁167-196。高恆信、李美枝。2000。「台灣地區人民之省籍、黨籍與政治意識型態在政治群體認同中的糾結」。本土心理學研究,第13期,頁231-276。孫秀蕙。1996。「選民的傳播形態對政治行為的影響:以1996年總統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3卷,第2期,頁71-106。莊天憐。2001。「我國獨立選民的發展與變遷1989~1999」。選舉研究,第8卷,第1期,頁71-115。盛杏湲。2002。「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1990年代的分析」。選舉研究,第9卷,第1期,,頁41-75。盛治仁。2005。「電視談話性節目研究--來賓、議題結構及閱聽人特質分析」。新聞學研究,第84期,頁163-203。陳文俊。1995。「統獨題議與選民的投票行為:民國八十三年省市長選舉之分析」。選舉研究,第2卷,第2期,頁99-136。
陳文俊。2003。「藍與綠-台灣選民的政治意識型態初探」。選舉研究,第10卷,第1期,頁1-44。陳陸輝。1993。「台灣的政治世代」。政治學報,第21期,頁99-120。
陳陸輝。1994。「台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頁53-74。
陳陸輝。2000。「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的持續與變遷」。選舉研究,第7卷,第2期,頁109-141。陳陸輝、耿曙。2008。「政治效能感與政黨認同對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以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為例」。選舉研究,第5卷,第1期,頁87-118。陳陸輝、連偉廷。2008。「知性、黨性與資訊-台灣民眾政治效能感的分析」。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3期,頁121-156。陳陸輝、耿曙、王德育。2009。「兩岸關係與2008台灣總統大選:認同、利益、威脅與選民投票取向」。選舉研究,第16卷,第2期,頁1-22。
黃秀端。1996。「政治知識之認知與性別差異」。東吳政治學報,第5期,頁27-50。黃信達。2004。「世局變動中的台灣大學生政治認同與政治信任」。中國地方自治,第57卷第1期,頁5-35。
張卿卿、羅文輝。2007。「追求知識、認同或娛樂?政論性談話節目的內容與閱聽眾收視動機的探討」。新聞學研究,第93期,頁83-139。張卿卿、羅文輝。2009。「政論性談話性節目影響之探討」。新聞學研究,第98期,頁47-91。張佑宗。1996。「族群衝突與民主鞏固—台灣民族國家政策與民主政策的政治邏輯」。選舉研究。第3卷,第1期,頁179-202。張佑宗、趙珮如。2006。「社會脈絡、個人網絡與台灣2004年立法委員選舉選民的投票抉擇」。臺灣民主季刊。第3卷,第2期。頁1-38。彭芸。1996。「談話性節目、叩應與民主政治」。美歐月刊。第11期,頁61-80。游盈隆。1994。「政黨形象、意識型態與台灣選舉變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78 期,頁61~99。游清鑫。2002。「政黨認同與政黨形象:面訪與焦點團體訪談的結合」。選舉研究,第9卷,第2期,頁85-115。游清鑫。2004。「分裂投票解釋觀點與台灣選舉之應用:以2002年高雄市長與市議員選舉為例」。台灣政治學刊,第8卷,第1期,頁47-98。凱洛媒體電視組。2006。「電視視察窗」,凱絡媒體週報,第350期。
凱絡媒體企劃組。2008。「2008總統大選觀察」,凱絡媒體週報,第425期。
廖益興。2005。「競選行為效應的審視」。中華行政學報,第2期,頁95-102。廖益興。2008。「書評:競選活動之政治傳播。作者:威廉貝諾」。臺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1期,頁197-200。
楊意菁。2004。「民意與公共性:批判解讀台灣電視談話節目」。新聞學研究,第79期,頁1-47。楊婉瑩、劉嘉薇。2006。「探索性別差距的不同型態-以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為例」。東吳政治學報,第23期,頁115-116。鄭夙芬。2004。「台灣民眾眼中的政黨-一個焦點團體研究法應用實例之初探」。選舉研究,第1 卷,第2期,頁185-216。鄭夙芬。2007。「深綠選民之探索」。問題與研究,第46卷,第1期,頁33-61。鄭夙芬。2009。「族群、認同與總統選舉投票抉擇」。選舉研究,第16卷,第2期,頁23-49。
鄭芬蘭、楊晴閔、黃秋華。2008。「兒童馬基人格、人際欺騙與同儕關係」。花蓮教育大學學報,第27期,頁133-159。劉義周。1994。「台灣選民政黨形象的世代差異」。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頁53-74。劉正山。2009。「2008年總統大選競選期間政黨支持者選擇性接觸媒體傾向的分析」。選舉研究,第16卷,第2期,頁51-70。
盧嵐蘭。2004。「閱聽人媒介經驗之建構」。中國廣告學刊,第9期,頁84-106。鍾起惠。1997年。「談話性新聞節目分析」。廣電人,第30期,頁32-33。(三)學位論文
朱曉玉。2003。「我國中間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二○○○年與二○○四年總統選舉之分析與比較」。台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碩士論文。李君順。2003。「民眾政治參與與新聞性談話節目收視動機、行為關聯性研究:以2002年台北市長選舉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政谷。2008。「政論性叩應節目收視情形與政黨傾向關聯性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邱一峰。2008。「台灣觀眾收視評價與收視率關聯性之分析:以政論談話性節目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幼偉、林政谷、林佩霓、陳淑貞。2008。「台灣女性選民特質-政治與傳播構面的觀察」。中華傳播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
高瑞松。1996。「政治性叩應電視節目內容結構分析-以2100全民開講大選大家談為例」。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天龍。2005。「新聞媒介使用與民眾政治功效意識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嘉倫。2005。「2002年北、高市長選舉中中間選民的投票抉擇研究」。中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連偉廷。2006。「社會網絡、媒介使用與政治功效意識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康紀漢。2002。「電視談話節目的內容與收視率之關聯性分析」。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君儀。2003。「公共電視收視行為調查」。私立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葉銘元。1994。「我國獨立選民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意菁。2001。「公共/眾,民意與媒體再現:以民調報導與談話性節目為例」。私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又青。2008。「閱聽人觀看政論節目的情緒與主體性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潘國華。1998。「總統候選人形象研究-以1996年總統直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雅文。2008。「沉默螺旋理論在推論與應用上的落差」。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余晏。2005。「台灣心聲現象之解析」。國立政治大學新聞學系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羅頌傑。2007。「電視談話性節目與選民的投票決定之研究—以2006年高雄市長選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柏林。2008。「台灣選民政黨認同穩定度的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四)研討會論文
耿曙、張雅雯。2007。「舊階級、新政治?階級分化、保護主義與台灣政黨的社會基礎」。台北: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與國家暨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第十次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政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96年11月10日。
盛杏湲。2001。「統獨議題與台灣選民的投票行為:一九九○年代的分析」。台北:新政局的開端:2001年選舉研究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陳品皓。2007。「電視政論節目觀眾的媒體使用與政治價值觀:以 2004 年立法委員選舉為例」。台北: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 2007 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10月。
(五)研究計畫報告
唐士哲。2005。「政論的風險經濟:檢視電視政論性談話節目的公/私意涵」。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4-2412-H-343-008。
張卿卿、羅文輝。2006。「電視新興現象及其影響:政論性談話節目的探討」。行 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5-2412-H-004-017KGS。彭芸。1999。「談話節目的民主意涵」。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 號:NSC88-2412-H-004-014。
彭芸。2001。「談話性節目的閱聽人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計畫編號:NSC89-2412-H-004-013SSS。
劉義周。1987。「選民的政黨偏好」。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畫編號:NSC79-0301-H-004-012。
(六)報紙
卜大中。「政治冷感的背後」。中國時報。90年2月25日。第15版。
吳乃德。台灣民族認同處於不穩定狀態。中央社,2007年8月17日。
林麗雲。「是民主的論壇,還是祭壇?透視政論性節目」。台灣日報。93年5月5 日。第8版。
施正峰。「談談所謂『中間選民』」。台灣時報,2010年3月9日。第4版。
陳孝凡。「台灣奇蹟—政論節目,每週860萬人次看」。中時晚報。92年11月3日。 第4版。
郭力昕。「媒體政治,塑造了非理性社會?」。中國時報。89年11月4日。15版。
廣電人。「談話性節目到底有多少影響力?」。自由時報電子報。92年5月3日。
簡余晏。「政論節目從對化到激化」。蘋果日報。94年11月2日。論壇版。
蘇永耀。「選民的反感,投票率驟減」。自由時報。93年12月12日。4版。
(七)網站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全球資訊網。 http://info.gio.gov.tw/lp.asp?CtNode=3444&CtUnit=679&BaseDSD=14&xq_xCat=b&mp=1。98年3月26日。
公共電視研究發展部。http://www.pts.org.tw/~rnd/p3/p3.htm。98年3月26日。
Nio電視網電視節目資訊平台。http://www.niotv.com/index.php。98年7月6日。
陳學志、李威震、周泰安、卓淑玲。「以內隱聯結測驗(IAT)測量國人自尊的可行性研究」。http://ioe.sinica.edu.tw/chinese/seminar/oldfiles/911109/.../taiwan/2602.doc。99年5月29日。二、英文部份
(一)書籍
Abramson, P. R. 1983. Political attitudes in America. San Francisco: W.H.Freeman.
Campbell, Angus, Gerald Gerald Gurin and Warren E. Miller. 1954. The Voter Decides. Conn:Greenwood Press.
Campbell, Angus, Philip E. Converse, Warren E. Miller and Donald E. Stokes.1960. The American Vot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estinger, L. A. 1957. A Theory of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d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asswell, Harold D. and M. A. Kaplan. 1950. Power and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
Converse, Philip E. and Roy Pierce.1985. “Measuring Partisanship,” Political Methodology, Vol.11:143-166.
Dennis, Jack. 1988a. “Political Independence in America, PartⅠ:On Being an Independent Partisan Supporter, ”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8:77-109.
Dennis, Jack . 1988b. “Political Independence in America, PartⅡ: Towards a Theory,”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18:197-219.
Eldersveld, Samuel J. 1952. “The Independent Vote:Measurement,Characteristics,and Implications for Party Strategy, ”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46:732-753.
Markus,Gregory B. and Phillip E. Converse. 1979. “A Dynamic Stimulataneous Equation of Electoral Choic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73:1055-1070.
Meyer, Allan. 1962. “The Independent Voter,” In William McPhee and William Glaser,eds. Public Opinion and Congressional Elections. Glencoe Ⅲ:The Free Press.
Miller, Arthur H., 1974. “Political Issues and Trust inGovernment:1964-1970”,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3 Review,Vo1.LXⅧ:951-972.
Noelle-Neumann, Elisabeth. 1974. “The Spiral of Silence: A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Vol. 24(Spring):197-219.
Severin, W. J., and J. W. Tankard, Jr., 1988. Communication Theorie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Longmanp.128.
Weisberg, Herbert F. 1980.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ization,” Political Behavior, Vol. 2:33-60.
(三)學位論文
Weber, Douglas Lee. 1974. “An Empirical-Normative Revaluation of the American Independent Voter:1952-1968.” Ph. D. Dissertation, Miami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