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20.184.6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8 08:4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彥良
研究生(外文):Yen-lian Wu
論文名稱:表述與指號的區分?論德希達對胡塞爾的解讀
論文名稱(外文):The distinction of expression and indication:Derrida as a reader of Husserl
指導教授:游淙祺游淙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g-Chi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中山大學
系所名稱:哲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哲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71
中文關鍵詞:胡塞爾德希達聲音指號表述意識意向性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2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胡塞爾《邏輯研究》的〈第一研究〉是讓德希達得以與胡塞爾哲學交
會的一扇大門。在此,德希達藉著胡塞爾對符號的區分,展開他的激烈批
評;記錄這些批評的著作《聲音與現象》也成為理解德希達哲學的重要依
據。對〈第一研究〉與《聲音與現象》的比較討論雖然不少,但大多偏重
一側說法,並且對另一側抱持不佳的評價,以致於可以看作是現象學方法
與解構策略交鋒的此議題,卻看不到一個較為平衡的討論。
因此本文想釐清的部分,包括有胡塞爾在〈第一研究〉中將符號區分
為表述與指號的用意、德希達批評此種區分的目的與其隱含的思想,以及
造成胡塞爾派與德希達派學者的對立,無法將兩者理論以圓融的方式結合
討論的障礙為何。
第壹章 前言……………………………………………………… 1

第貳章 《邏輯研究》與其中之〈第一研究〉……………………3
第一節 《邏輯研究》一書的時代背景………………………………………3
第二節 《邏輯研究》的主題內容……………………………………………5
第三節 〈第一研究〉:表述與含意…………………………………………7
第四節 區分符號與表述的用意……………………………………………12

第参章 聲音與現象………………………………………………22
第一節 德希達的啟發…………………………………………………………22
第二節 《聲音與現象》的主軸………………………………………………23
第三節 符號與表述的運作……………………………………………………27
第四節 「內心獨白」的問題所在……………………………………………34
第五節 「聲音中心論」………………………………………………………36


第肆章 對《聲音與現象》詮釋的後續討論……………………40
第一節 《邏輯研究》與《聲音與現象》的衝突之處…………………………41
第二節 當代對此的回應與評論………………………………………………48
(一) 西方學者的回應………………………………………………………48
(二) 華人學者的評論………………………………………………………51

第伍章 結論………………………………………………………57

參考文獻……………………………………………………………61
壹、中文類

一、期刊論文

方向紅,〈誤置中的意外-論德里達解構胡塞爾符號理論之得失〉,收錄於《南京大學學報》第三十八卷第五期,2001,頁31-37。
陳瑞麟,〈現象學被解構了嗎?-論德里達的延異和胡塞爾的意義〉,收錄於《哲學雜誌》第十五期,1996.01,頁132-163。
蔡祥元,〈從「內心獨白」看德里達對胡塞爾思想的解構──兼與倪梁康先生商榷〉,收錄於《浙江學刊》第六期,2006,頁103-113。
蔡錚雲,〈後現代的哲學論述是如何可能的?〉,收錄於《哲學雜誌》第四期,1993.04,頁50-66。
蔡錚雲,〈德里達解構與胡塞爾現象學〉,收錄於《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四期,1997.12,頁99-114。

二、專書著作

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一卷,純粹邏輯學導引,倪梁康譯, 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
胡塞爾,《邏輯研究》第二卷,第一部分,現象學與認識論研究,倪梁康譯, 台北市,時報文化,1999。
德希達,《聲音與現象》,杜小真譯,商務印書館, 2001。
德希達,《書寫與差異》,張寧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
倪梁康,《現象學的始基》,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
倪梁康,《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倪梁康,《意識的向度: 以胡塞爾為軸心的現象學問題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倪梁康,《現象學及其效應-胡塞爾與當代德國哲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
倪梁康,《胡塞爾現象學概念通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方向紅,《生成與解構: 德里達早期現象學批判疏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張祥龍,《從現象學到孔夫子》,商務印書館,2001。
萬胥亭,《現象學之聲-論德希達的《聲音與現象》》,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德穆莫倫(Dermot Moran),《現象學導論》,蔡錚雲譯,桂冠出版社,2005。
黑爾德,《世界現象學》,倪梁康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
赫伯特˙施皮格伯格(Herbert Spiegelberg),《現象學運動》,王炳文、張金言譯,商務印書館,1995。

貳、西文類

一、期刊論文

Mark, Bevir, “Meaning, Truth, and Phenomenology”, in Metaphilosophy, vol. 31, Issue. 4, 2000 Jul, pp.412-426.
Len, Lawlor, “A Nearly Total Affinity: The Deleuzian Virtual Image versus the Derridean Trace”, in Angelaki, 2000 Aug, pp.59-71.
Sabine, Wilke, “Adorno and Derrida as Readers of Husserl: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in Boundary 2: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Culture, 1989 Winter-Spring, pp.77-90.
Fischer, Luke, “Derrida and Husserl on Time”, in Forum Philosophic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Vol. 12 Issue 2, 2007, pp345-357.
Dastur, Françoise, “Derrida and the Question of Presence”, in 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 Vol. 36, 2006, p45-62.
Escoubas, Eliane , “Derrida and the Truth of Drawing: Another Copernican Revolution”, in Research in Phenomenology, Vol. 36, 2006, pp201-214.
Joshua L. Kates, Derrida, “Husserl, and the Commentators: Introducing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in Husserl Studies,Vol. 19, 2003, pp.101–129.
Stanciene, Dalia Marija, “Derrida''s Gesture to Husserl: Icarus'' Melting Traces in the Sky”, Logos, vol. 47, 2006, pp.140-148.
Mooney, Timothy, “How to Read Once Again Derrida and Husserl”, in Philosophy Today, Vol. 47, 2003, pp.305-321.
White Alan, “Reconstructing Husserl: A critical response to Derrida''s Speech and Phenomena”, in Husserl Studies,Vol. 4, 1987, pp45-62.
Coward, Harold G. , “"Speech Versus Writing" in Derrida and Bhartrhari”, in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 1991, 141-162.

二、專書著作

Husserl , Edmund, Logical Investigations Volume I, J.N.Findlay trans, Amherst: Humanity Books, 2000.
Husserl , Edmund, Logical Investigations Volume II, J.N.Findlay trans, Amherst: Humanity Books, 2000.
Derrida, Jacques, Speech and Phenomena, David B. Allison trans,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84.
J. Claude Evans, “Indication and Occasional Expressions”, in Derrida and Phenomenology, edited by William R. Mckenna and J. Claude Evans, Netherlands: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1995.
Christina Howells, Derrida: Deconstruction from Phenomenology to Ethic,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9.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