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資料
王文科(198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師大書苑。
王文科(1993)。課程與教學論。臺北:五南。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1998)。傾聽的藝術。台北: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丘愛鈴(2001)。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之設計。教育資料集刊,26,289-316。丘愛鈴、莊淑閔(2005)。國小四年級「胡桃鉗」藝術統整課程應用故事中心模式之研究。教育學刊,25,127-154。
李宜靜(1997)。教學實務與班級經營:一位國中生物教師的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坤珊、王碧華、黃迺毓 (1995)。童書非童書。台北:宇宙光。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7,36-41。林思伶主編(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台北:寰宇。
林思伶(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與作法。載於彰師大(主編),台灣地區國中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198-211頁)。彰化:彰化師大。
林思伶(2002)。生命教育單元教學的設計與實施。載於教育部(主編),生命教育輔導員研習資料第1176期(24-40頁)。台北:教育部台灣省教師研習會。
吳永裕(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基礎概念。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29-37頁)。台北:心理。
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10-15。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心理。
吳英長(1986)。兒童故事基架的分析。台東師專學報,14,195-213。吳明姿(2004)。圖畫故事教學活動之研究-以關懷主題為例。國立臺東教育大學,未出版,臺東市。
吳明隆(2001)。教育行動?究導論: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吳清山、林天祐(2000)。生命教育:教育名詞解釋。教育資料與研究,37,98。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臺北:學富文化。
吳慧珠、張惠平(2001)。彩繪兒童亮麗的人生─談國民小學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載於郭聰貴(主編),生命教育(81-107頁)。臺南:臺南師範學院實習輔導處。
吳瓊洳(1999)。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台灣教育,580,12-18。周淑卿主編(2002)。課程統整模式:原理與實作。嘉義市:濤石文化。
林真美(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遠流。
林佩璇(2000)。行動研究與課程發展。研習資訊,17,36-41。林素卿(2002)。教師行動研究導論。高雄:復文。
林筠菁(2006)。運用故事發展學童同理心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范信賢(2005)。敘說課程實踐的故事:一種敘事性觀看教師經驗的方式。教育研究月刊,130,45-55。洪銀杏(2000)。「教師及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洪曉菁(2000)。說故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夏林清譯)(1997)。臺北: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年)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 (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2頁)。台北:寰宇。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7-57。孫效智(2002)。生命教育之推動困境與內涵建構策略。教育資料集刊,27,283-301。孫效智(主編)(2004)。歌詠生命的旋律-九年一貫生命教案。台北:幼獅文化。
孫效智(2009)。台灣生命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3),1-6。孫藝萍(2007)。解決低年級同儕衝突的行動研究--以生命教育課程為取向。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晏涵文(2001)。國中生死教育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定位與教學。載於彰師大(主編),台灣地區國中生生死教育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彰化師大。
唐淑華(2004)。情意教學 : 故事討論取向。台北:心理。
郝廣才(2006)。好繪本如何好。臺北:格林文化。
敘事研究: 閱讀、分析與詮釋(吳芝儀譯)(2008)。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年)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怡因(2004)。國中生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以性別平等課程之實踐為例。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明和、郭靜芳(2004)。生命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之研究。教師之友,45(3),45-51。陳英豪(2000)。生命教育-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作。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序文)。臺北:寰宇。
陳英豪(2000年3月1日)。安頓人心的工作。生命教育網站與新講台雜誌,2009年1月12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00-881104.htm
陳浙雲(2001)。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中生命教育的規劃與實施。教育資料集刊,26,237-263。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教育部推動生命教育中程計劃。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站(無日期)。教材資源。2009年7月21日,取自:http://life.edu.tw/homepage/091/new_page_2.php國民中小學綜合活動學習領域課程綱要(97年版)【資料檔】。台北市:教育部。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臺北:五南。
黃光雄、楊龍立(2004)。課程發展與設計:理念與實作。臺北:師大書苑。
黃雲輝(1979)。推動國小講故事活動的意義及其方法運用,教育輔導月刊,92(7),9-10。黃琝仍(2003)。國小生命教育統整課程設計與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黃瑞琴(1991)。質的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瑞琴(1994)。幼兒的語文經驗。台此:五南。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55-271頁)。台北:寰宇。黃德祥(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頁)。台北:寰宇。
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方案對學童攻擊行為與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麗華(2005)。一位國小科任教師以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張淑美(2000)。論生死教育在我國實施的需要性與可行性。教育學刊,16,281-304。郭志丕(2003)。序文。載於劉清彥及郭恩惠(主編),圖畫書的生命花園(viii-xi頁)。台北:宇宙光。
張郁芬(2001)。生命教育的理念探究與實施。教師之友,42(2),15-21。張淑美(2005)。「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復文。
張婷怡(2006)。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國立台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張輝道(2003)。生命教育GoGoGo--班級經營活動套餐。台北:天衛文化。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主編),享受生命-生命教育(1-7頁)。台北:聯經。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楊龍立、潘麗珠(2001)。統整課程的探討與設計。臺北:五南。
鄔時雯(2002)。以故事教學增進兒童同儕友誼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德瑞克 (2001)。統整課程的設計 : 證實能增進學生學習的方法。(方德隆等譯)。高雄市:麗文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年)
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臺北:師大書苑。
甄曉蘭(2004)。課程理論與實務:解構與重建。臺北:高等教育。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蔡尚志(1996)。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
蔡明昌、吳瓊洳(2004)。融入式生命教育的課程設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學刊,23,159-182。蔡明昌(2005)。生命教育實施影響因素之研究:以中部六縣市國民小學為例。台北:華騰。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0年1月)。行動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主持),質的研究方法。質的研究方法研討會,嘉義市中正大學。
黎建球(2001)。生命教育的哲學基礎。教育資料集刊,26,15-20。黎夏君(2005)。以圖畫書實施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為例。淡江大學教學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鄭石岩(2006)。學習,從生命開始。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23-49頁)。台北:心理。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39,18-20。鄭瑞菁(2005)。幼兒文學第二版。台北:心理。
潘世尊(2005)。教育行動研究─理論、實踐與反省。台北:心理。劉藹華(1975)怎樣講故事。中國圖書出版學會會報,27,41-42。鄧運林(2001)。國中小死亡教育課程建構。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275-294頁)。台北:心理。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及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5(4),20-23。錢永鎮(2000)。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現代教育論壇,53-64。錢永鎮(2001)。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39,21-27。英文資料
Baker, A. (1987). Storytelling: Art and technique. Littleton. Colo: Libraries Unlimited, Inc.
Collins, R. & Cooper, P. J. (1997). The power of story. Scottsdale: Gorsuch scarisbrick, publishers.
Duffy, T. M., & Jonassen, D. H. (1991). Constructivism: New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1(5), 7-12.
Drake, S. M., Bebbington, J., Laksman, S., Mackie, P., Maynes, N., & Wayne, L. (1992). Developing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using the story model. Toronto, ON: OISE Press.
Drake, S. M. (1993). Planning for integrated curriculum: The call to adventure.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rake, S. M. (1998). 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Drake , S. M., & Bums, R. C. (2004). Meeting standards through integrated curriculum. Association of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lexandria: VA
Duggan, H. (1997). The history of life education. Retrieved July 28, 2009, from http://www.lisp.com.au/~life-ed/history.htmlEngel, S. (1995). The stories children tell: making sense of the narratives of childhood. New York: W.H. Freeman and Company.
Villares, E., Brigman, G., & Peluso, P. R. (2008). An evidence-based individual psychology linked curriculum for prekindergarten through first grade. The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iogy, 64(4), 403-416.
Miley, F. (2009). The storytelling project: Innovating to engage students in their learning.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28(4), 357-369.
Gudmundsdottir, S. (1991). Story-maker, story-teller: Narrative structures in curriculum. Curriculum Studies, 23(3), 207-218.
Morgan, D. L. (1988). Focus group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Neuman, W. L. (2000).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MA: Allyn and Bacon.
Stenhouse, L. (1975). An introduction to curriculum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London: Heinemann.
Smith, J. L. & Johnson, H. (1994). Models for implementing literature in content studies. The Reading Teacher, 48(3), 19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