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孟紹(2001)。無線應用簡短訊息服務之廣告效果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呂學進(2001)。涉入程度、購買動機與品牌權益關係之研究-以FCB 模型為產品分類之實證。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沈欣蓓(2009)。Plastic Logic電子書將採AT&T行動上網。網路資訊雜誌。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news.networkmagazine.com.tw/personal-it/2009/07/23/14186/
沈郁如(2004)。以理性行為理論為基礎探討消費者對折價券的反應。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吳志成(1997)。產品類型與網路廣告初探性研究─FCB模式之應用。元智大學電機與資訊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周品婕(2007)。影響簡訊廣告接收意願之因素。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周昭臣(2006)。探討網路知識分享的促成因素-以「Yahoo!奇摩知識+」為例。東吳大學商學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金奉天(2004)。電話行銷與直接郵購回應率之效益比較。國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班,未出版,新竹。孟天鈞(2007)。樂活族消費者態度初探及行銷意涵。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林奕廷(2006)。在FCB模式下語言態度對廣告溝通效果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侯嘉政、傅柏霖(2008)。產品涉入與品牌涉入對品牌忠誠度之影響-以數位相機為例。行銷評論,5(1),27-56。姚能筆(2005)。人壽保險多元行銷通路之研究-以電話行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志遠(2006)。代言人類型之廣告效果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張雅迪(2005)。來源國效應與消費者涉入類型及購買動機對購買意願影響之研究-以FCB模式為實驗設計。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張淑敏(2005)。從行為理論探討消費者對芳香精油之認知與行為模式。經營管理論叢,第一屆管理與決策2005 年學術研討會特刊,149-163。陶玉銘(2008)。台灣壽險業電話行銷人員銷售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霖(2009)。行動廣告採用因素之初探性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倫文,未出版,台北。
陳秋雲(2002)。廣告代言人與FCB模型之廣告效果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2008)。2008年度電信統計圖表。台北。
陳麗卿(2006)。FCB模型對品牌權益及製造來源國之研究~以大陸學生市場為初探對象。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于玲(2001)。新聞網站網路廣告訊息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和順(2005)。應用資料探勘技術提升電話行銷成交率之研究—以國內某郵購公司為例。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工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曾孟蘭(2001)。消費者對行動廣告態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黃梅芳(2009)。行動廣告類型及商業模式之研究。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倫文,未出版,台北。資策會FIND(2006)。台灣行動數據服務使用使為調查。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www.find.org.tw/find/home.aspx?page=many&id=169
楊淨雯(2006)。壽險業電話行銷經營模式之個案研究。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楊琇文(2003)。台灣行動電話簡訊行銷之評估。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楊爵光(2005)。品牌權益和製造來源國影響力之研究-以FCB模式分析。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趙梓羽(2003)。科技性術語之廣告溝通效果研究。長庚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趙琪(1988)。FCB 模式之研究--「涉入」與「理性/ 感性」二構面之整合性探討。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志忠(1989)。影響電話行銷成功因素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御超(2006)。影響採用創新產品之相關因素探討—以3G手機為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劉蔓瑛(2007)。台灣金融產業電話行銷關鍵成功因素之探討。淡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向君(2009)。消費者對商業行動簡訊態度之研究。世新大學廣播電視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曠文溱(2009)。遠傳寄望非語音服務營收比重站上兩成。ZDNet。2009年10月18號,取自http://www.zdnet.com.tw/news/comm/0,2000085675,20139435,00.htm
英文部分
Ajzen, I. & Fishbein, M. (1980). 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ing Social Behavio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Fletcher, T., Haynes, J., & Miller, J. (2005). The Effects of Grouping by Perceive Ability on the Attitude of Year Ten Students toward Physical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Conference, Parramatta, NSW.
Fishbein, M.(Ed.). (1967). Readings in Attitud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New York: Wiley.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Leong, E.K.F., Huang, X. & Stanners, P-J. (1998). Compa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eb Site with Traditional Media. Journal of Advertising Research, Sept-Oct, pp. 44-51
ITU (2006).Internet Report.Retrieved November 2,2009, from http://www.itu.int/osg/spu/publications/digitalife/
Juniper Research (2009).Mobile Market & Strategies. Retrieved November 8,2009, from http://juniperresearch.com/
Kearney, A.T. (2002). Mobinet Index, no. 5. Chicago: A.T. Kearney 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Kolter, P. (2000). Marketing Managemen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rugman, H. E. (1965). 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dvertising: Learning without Involvement.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9, 349-356.
Melody, M. Tsang, Shu-Chun. H, & Ting-Peng. L (2004).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Mobile Advertising:An Empiric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8(3), 65–78.
Ming-Tien.T, Chao-Wei.C & Cheng-Chung. C (2010), The Effect of Trust Belief and Salesperson’s Expertise on Consumer’s Intension to Purchase Nutraceuticals: Applying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8(2), 273-288.
Rosenberg, M. J. & Hovland, C. I. (1960).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behavioural components of attitudes, in Hovland, C. I. & Rosenberg, M. J. (Ed.).Attitude Organisation and Change: An Analysis of Consistency Among Attitude Components,p1-14,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Vaughn.R. (1980). How advertising works:A Planning Model. Journal of Adverting Research, 20, 30-31.
Zaichkowsky, J. L. (1985). Measuring the Involvement Construct.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2, 34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