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儀(1997)。網際網路線上出版業之經營策略分析-以電子報產業為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北。王義欽(2005)。台灣報業導入全面品質管理之關鍵成功因素指標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王彩雲(2006)。數位時代下平面媒體轉型之策略模式研究。政治大學經營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台北。王逸麟、鄧雅文(2009)。電子雜誌發展趨勢與營運經驗─以《科學人》為例。行政院新聞局,2009年出版年鑑(頁137-144)。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08年)。媒體風雲排行榜大調查。台北:世新大學。
大師輕鬆讀(2010)。《大師輕鬆讀》紙本雜誌7月停刊。上網時間:2010年7月5日,取自http://www.master60.com.tw/。
台灣競爭力論壇學會(2009)。電視新聞收視質指標建構及量測計畫。台北: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委託研究。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0)。2010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報告。台北: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
江世杰(2009)。未來的廣告媒體。中華民國廣告年鑑,21,24-32。
行政院新聞局(2007)。96年台灣雜誌出版產業調查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行政院新聞局(2009)。2009年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沈文英(1996)。媒體使用與需求滿足理論之發展。廣播與電視,2(4),45-81。余瑞好(2001)大學生使用電視台網站的動機與行為--以中國文化大學學生為例。文化大學,台北。
李秀珠、彭玉賢、蔡佳如(2002)。新傳播科技對台灣新聞媒體之影響:從新聞內容之 區位談起。新聞學研究,72,27-54。李佩珍、蕭惠文(2004年6月)。從使用與滿足理論看競標網站。論文發表於中華傳播學刊年會,台北。上網時間:2009年11月25日,取自http://ccs.nccu.edu.tw/history_paper_content.php?P_ID=201&P_YEAR=2004
李貞怡、李秀珠(2006)。台灣媒體競爭市場之報紙內容多樣性研究。新聞學研究,88,135-172。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應用、反省。民意學術專刊,29-53。
吳蕙如 (2007)。英語學習類付費電子報讀者使用與滿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吳奕德(2008)。YouTube使用因素與使用者行為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何飛鵬(2010年01月06日)。傳統媒體的謬誤。數位時代。上網時間: 2010/1/23, 取自http://www.bnext.com.tw/article/view/cid/144/id/13499
林嵐昱(2004)。電子報資訊自我揭露程度對付費訂閱意願之影響。佛光大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林立人(2004)。股市投資者對「財訊快報」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台北。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一):研究設計與資料處理。台北:雙葉書廊。
周慶祥(2005)。網路新聞:理論與實務。台北:風雲論壇。
美25大報銷量 最慘暴跌25%(2009年10月28日)。蘋果日報,國際頭條版。
奇摩新聞公佈第五屆「理想新聞媒體大調查」(2010)。上網時間:2010年06月21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ycorpblog/12252704
翁秀琪 (2001,2月)。他山之石:從德國對於電視節目品質管理的作法看我國可以如何全面提升電視節目的品質。「新視野-公共電視的發展與未來」研討會,台北。
翁秀琪(2002)。大眾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孫文秀(2002)。由雜誌轉換成電子報形式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技術尖兵」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高妮霠(2007)。Web 2.0 應用服務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線上影音分享網站為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高郁婷(2006)。MOD使用者滿意度與接受行為之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郭珍利(1999)。電視台網站使用動機與行為之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張宗洲(2002)。東森傳播媒體集團的新聞從業人員評估新聞網站品質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張意曼、陳柏宏(2003)。從區位理論的觀點探討電子報與傳統報紙在內容上的異同:以中時報系之電子報與報紙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2(2),209-230。張志弘(2009)。未來的數位傳播,中華民國廣告年鑑,21,31-32。
張猷新(2009)。閱聽眾對新聞網站品質需求之探討—「品質機能展開」模式之應用。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張芳瑜、潘承甫、邱媚含、傅崧庭、翁千惠、劉軒佑(2009年,12月07日)。數位電子化閱讀成趨勢 商業企管類雜誌投入居多。銘報。上網時間:2010年05月10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22820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6)。傳統媒體網路上身。動腦雜誌,361,44-47。
陳萬達(2000年06月)。e世代的新聞編輯,何去何從?。目擊者雙月刊,17期。上網時間2009年12月23日,取自 http://atj.yam.org.tw/mw1761.htm
陳信元(2001)。全球化浪潮下的國際中文版雜誌。上網時間:2010年01月08日,取自http://www.fgu.edu.tw/~literary/hsinyuan1.htm
童再興(2003)。台灣雜誌集團的崛起與品牌經營。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頁59-61)。台北:行政院新聞局。許崇雯(2005)。線上音樂付費會員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以KKBOX及Kuro為例。世新大
孫文秀(2002)。由雜誌轉換成電子報形式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技術尖兵」為例。世新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高妮霠(2007)。Web 2.0 應用服務之使用與滿足研究-以線上影音分享網站為例。台灣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高郁婷(2006)。MOD使用者滿意度與接受行為之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郭珍利(1999)。電視台網站使用動機與行為之研究。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張宗洲(2002)。東森傳播媒體集團的新聞從業人員評估新聞網站品質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張意曼、陳柏宏(2003)。從區位理論的觀點探討電子報與傳統報紙在內容上的異同:以中時報系之電子報與報紙為例。傳播與管理研究,2(2),209-230。張志弘(2009)。未來的數位傳播,中華民國廣告年鑑,21,31-32。
張猷新(2009)。閱聽眾對新聞網站品質需求之探討—「品質機能展開」模式之應用。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張芳瑜、潘承甫、邱媚含、傅崧庭、翁千惠、劉軒佑(2009年,12月07日)。數位電子化閱讀成趨勢 商業企管類雜誌投入居多。銘報。上網時間:2010年05月10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22820
動腦雜誌編輯部(2006)。傳統媒體網路上身。動腦雜誌,361,44-47。
陳萬達(2000年06月)。e世代的新聞編輯,何去何從?。目擊者雙月刊,17期。上網時間2009年12月23日,取自 http://atj.yam.org.tw/mw1761.htm
陳信元(2001)。全球化浪潮下的國際中文版雜誌。上網時間:2010年01月08日,取自http://www.fgu.edu.tw/~literary/hsinyuan1.htm
童再興(2003)。台灣雜誌集團的崛起與品牌經營。中華民國九十一年出版年鑑(頁59-61)。台北:行政院新聞局。許崇雯(2005)。線上音樂付費會員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以KKBOX及Kuro為例。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莊文忠(譯)(2006)。R. L. Miller, C. Acton, D. A. Fullerton & J. Maltby 著。SPSS在社會科學的應用。台北:五南。
黃一展(2010年,2月9日)。美雜誌去年下半年報攤銷售及訂閱數量下滑。中央社,國際焦點版。
黃世杰、陳友相(2005)。台灣新聞電子報網站之互動性功能研究。上網時間:2010年月02日28,取自http://dspace.lib.fcu.edu.tw/jspui/bitstream/2377/1930/1/ce07ncs002006000072.pdf
黃蓓伶(2009)。九十七年雜誌市場概況:轉型中臺灣雜誌產業——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行政院新聞局,2009年出版年鑑(頁104-145)。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黃慧敏(2005,4月7日)。雜誌公會調查:年輕女性上班族為主要讀者。中央社。上網日期:2010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pan-asia.com.tw/m201.asp?id=4655
游尹萱 (2010年,5月31日)。聯合新聞網蟬聯畢業生最常瀏覽新聞網站。銘報。上網日期:2010年6月28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28665
華爾街日報: 因為互聯網 我們需要做得更多(2006年,3月28日)。新華網。上網日期:2010年04月24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3/28/content_4355686.htm
傅瑞德(2009年3月27日)。從「科技雜誌讓讀者失望的10點」談起。上網時間:2009年12月12日,取自http://fred.ipod.to/blog/?post/1856
楊士仁、鄭優和趙政岷(1991)。財經資訊與媒體 Q&A。台北:商周。
楊意菁(1998)。新科技,新滿足?網際網路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中華傳播年會,台北。
楊志弘(2000)。寬頻時代網路媒體發展之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 進會-八十九年度專案委託計畫研究報告。台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
楊慧娟(譯)(2006)。Stovall G. J.著。網路新聞學。台北:五南。
楊爵宇(2007)。以行銷觀點探討台灣時尚雜誌網站經營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莊文忠(譯)(2006)。R. L. Miller, C. Acton, D. A. Fullerton & J. Maltby 著。SPSS在社會科學的應用。台北:五南。
黃一展(2010年,2月9日)。美雜誌去年下半年報攤銷售及訂閱數量下滑。中央社,國際焦點版。
黃世杰、陳友相(2005)。台灣新聞電子報網站之互動性功能研究。上網時間:2010年月02日28,取自http://dspace.lib.fcu.edu.tw/jspui/bitstream/2377/1930/1/ce07ncs002006000072.pdf
黃蓓伶(2009)。九十七年雜誌市場概況:轉型中臺灣雜誌產業——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行政院新聞局,2009年出版年鑑(頁104-145)。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黃慧敏(2005,4月7日)。雜誌公會調查:年輕女性上班族為主要讀者。中央社。上網日期:2010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pan-asia.com.tw/m201.asp?id=4655
游尹萱 (2010年,5月31日)。聯合新聞網蟬聯畢業生最常瀏覽新聞網站。銘報。上網日期:2010年6月28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28665
華爾街日報: 因為互聯網 我們需要做得更多(2006年,3月28日)。新華網。上網日期:2010年04月24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3/28/content_4355686.htm
傅瑞德(2009年3月27日)。從「科技雜誌讓讀者失望的10點」談起。上網時間:2009年12月12日,取自http://fred.ipod.to/blog/?post/1856
楊士仁、鄭優和趙政岷(1991)。財經資訊與媒體 Q&A。台北:商周。
楊意菁(1998)。新科技,新滿足?網際網路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中華傳播年會,台北。
楊志弘(2000)。寬頻時代網路媒體發展之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 進會-八十九年度專案委託計畫研究報告。台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
楊慧娟(譯)(2006)。Stovall G. J.著。網路新聞學。台北:五南。
楊爵宇(2007)。以行銷觀點探討台灣時尚雜誌網站經營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莊文忠(譯)(2006)。R. L. Miller, C. Acton, D. A. Fullerton & J. Maltby 著。SPSS在社會科學的應用。台北:五南。
黃一展(2010年,2月9日)。美雜誌去年下半年報攤銷售及訂閱數量下滑。中央社,國際焦點版。
黃世杰、陳友相(2005)。台灣新聞電子報網站之互動性功能研究。上網時間:2010年月02日28,取自http://dspace.lib.fcu.edu.tw/jspui/bitstream/2377/1930/1/ce07ncs002006000072.pdf
黃蓓伶(2009)。九十七年雜誌市場概況:轉型中臺灣雜誌產業——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行政院新聞局,2009年出版年鑑(頁104-145)。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黃慧敏(2005,4月7日)。雜誌公會調查:年輕女性上班族為主要讀者。中央社。上網日期:2010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pan-asia.com.tw/m201.asp?id=4655
游尹萱 (2010年,5月31日)。聯合新聞網蟬聯畢業生最常瀏覽新聞網站。銘報。上網日期:2010年6月28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28665
華爾街日報: 因為互聯網 我們需要做得更多(2006年,3月28日)。新華網。上網日期:2010年04月24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3/28/content_4355686.htm
傅瑞德(2009年3月27日)。從「科技雜誌讓讀者失望的10點」談起。上網時間:2009年12月12日,取自http://fred.ipod.to/blog/?post/1856
楊士仁、鄭優和趙政岷(1991)。財經資訊與媒體 Q&A。台北:商周。
楊意菁(1998)。新科技,新滿足?網際網路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中華傳播年會,台北。
楊志弘(2000)。寬頻時代網路媒體發展之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 進會-八十九年度專案委託計畫研究報告。台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
楊慧娟(譯)(2006)。Stovall G. J.著。網路新聞學。台北:五南。
楊爵宇(2007)。以行銷觀點探討台灣時尚雜誌網站經營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莊文忠(譯)(2006)。R. L. Miller, C. Acton, D. A. Fullerton & J. Maltby 著。SPSS在社會科學的應用。台北:五南。
黃一展(2010年,2月9日)。美雜誌去年下半年報攤銷售及訂閱數量下滑。中央社,國際焦點版。
黃世杰、陳友相(2005)。台灣新聞電子報網站之互動性功能研究。上網時間:2010年月02日28,取自http://dspace.lib.fcu.edu.tw/jspui/bitstream/2377/1930/1/ce07ncs002006000072.pdf
黃蓓伶(2009)。九十七年雜誌市場概況:轉型中臺灣雜誌產業——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行政院新聞局,2009年出版年鑑(頁104-145)。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黃慧敏(2005,4月7日)。雜誌公會調查:年輕女性上班族為主要讀者。中央社。上網日期:2010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pan-asia.com.tw/m201.asp?id=4655
游尹萱 (2010年,5月31日)。聯合新聞網蟬聯畢業生最常瀏覽新聞網站。銘報。上網日期:2010年6月28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28665
華爾街日報: 因為互聯網 我們需要做得更多(2006年,3月28日)。新華網。上網日期:2010年04月24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3/28/content_4355686.htm
傅瑞德(2009年3月27日)。從「科技雜誌讓讀者失望的10點」談起。上網時間:2009年12月12日,取自http://fred.ipod.to/blog/?post/1856
楊士仁、鄭優和趙政岷(1991)。財經資訊與媒體 Q&A。台北:商周。
楊意菁(1998)。新科技,新滿足?網際網路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中華傳播年會,台北。
楊志弘(2000)。寬頻時代網路媒體發展之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 進會-八十九年度專案委託計畫研究報告。台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
楊慧娟(譯)(2006)。Stovall G. J.著。網路新聞學。台北:五南。
楊爵宇(2007)。以行銷觀點探討台灣時尚雜誌網站經營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莊文忠(譯)(2006)。R. L. Miller, C. Acton, D. A. Fullerton & J. Maltby 著。SPSS在社會科學的應用。台北:五南。
黃一展(2010年,2月9日)。美雜誌去年下半年報攤銷售及訂閱數量下滑。中央社,國際焦點版。
黃世杰、陳友相(2005)。台灣新聞電子報網站之互動性功能研究。上網時間:2010年月02日28,取自http://dspace.lib.fcu.edu.tw/jspui/bitstream/2377/1930/1/ce07ncs002006000072.pdf
黃蓓伶(2009)。九十七年雜誌市場概況:轉型中臺灣雜誌產業——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行政院新聞局,2009年出版年鑑(頁104-145)。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黃慧敏(2005,4月7日)。雜誌公會調查:年輕女性上班族為主要讀者。中央社。上網日期:2010年6月25日,取自http://www.pan-asia.com.tw/m201.asp?id=4655
游尹萱 (2010年,5月31日)。聯合新聞網蟬聯畢業生最常瀏覽新聞網站。銘報。上網日期:2010年6月28日,取自http://mol.mcu.edu.tw/show_2009.php?nid=128665
華爾街日報: 因為互聯網 我們需要做得更多(2006年,3月28日)。新華網。上網日期:2010年04月24日,取自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3/28/content_4355686.htm
傅瑞德(2009年3月27日)。從「科技雜誌讓讀者失望的10點」談起。上網時間:2009年12月12日,取自http://fred.ipod.to/blog/?post/1856
楊士仁、鄭優和趙政岷(1991)。財經資訊與媒體 Q&A。台北:商周。
楊意菁(1998)。新科技,新滿足?網際網路媒體使用與滿足研究。中華傳播年會,台北。
楊志弘(2000)。寬頻時代網路媒體發展之研究。台灣有線視訊寬頻網路發展協 進會-八十九年度專案委託計畫研究報告。台北:銘傳大學傳播學院。.
楊慧娟(譯)(2006)。Stovall G. J.著。網路新聞學。台北:五南。
楊爵宇(2007)。以行銷觀點探討台灣時尚雜誌網站經營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楊明暐(2010,5月7日)。不堪虧損 華郵要賣《新聞周刊》。中時電子報。上網日期:2010年05月07日,取自http://news.chinatimes.com/sports/0,5250,11051204x112010050700195,00.html
鄒德達(2006)。新聞網站的使用與滿足之研究─以大台南地區的大學生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碩博士論文摘要,094STUT0676012。葉耀琪(2009)。台灣雜誌業經營新模式探索。行政院新聞局,2009年出版年鑑(頁155-160)。台北:行政院新聞局。
數位時代實體報紙苦撐 網站流量卻創新高(2010年,4月23日)。雅虎奇摩新聞。上網日期:2010年6月28日,取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23/19/24enk.html
酷哥康sir(2009a)。美國新聞雜誌的變變變。上網日期:2010年05月16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kangjim/11974703。
(2009b)。網路新聞收費梅鐸做對了。上網日期:2010年05月16日,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kangjim/12083643
趙靜(2006)。新媒體熱度持續攀高,跨媒體時代來臨。人民網。上網日期:2010年04月14日,取自: http://media.people.com.cn/BIG5/40606/4448850.html
劉家綺、楊志弘(2004)。網站品質與網站忠誠度之研究—以新聞網站為對象。傳播管理學刊,5(2),124-132。劉艾蕾(2007)。《蘋果日報》讀者閱報動機與人格特質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蔡淑如(2000)。新聞網站互動性功能設計與使用者感知行為之初探—以聯合新聞網為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蔡卓芳(2004)。台灣新聞網站市場範圍與市場競爭初探---以《聯合新聞網》、《中時電子報》、《東森新聞報》三大新聞網站為例分析。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蔡珮如、王秀婷(2009)。2008年雜誌媒體回顧。中華民國廣告年鑑,21,72-80。
賴永忠(1993)。台灣地區雜誌發展之研究──從日據時期到民國81年。政治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沿瑜、彭淮棟(2010年,5月30日)。聯合新聞網 躋身全球千大。聯合新聞網。上網時間:2010年6月28日,取自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MAIN_ID=314&f_SUB_ID=2922&f_ART_ID=250733
謝清佳、吳琮璠(1997)。資訊管理理論與實務。台北:智盛。
謝鴻源、張菀倫、張立嵐(2003,4月)。台灣地區ICQ使用者的動機與滿足之初探。論文發表於電子商務學會舉辦之「2003電子商務與數位生活研討會」,台北。
雜誌公會調查:年輕女性上班族為主要讀者(2005年,04月07日)。中央社。上網時間:2010年06月20日,取自http://www.pan-asia.com.tw/m201.asp?id=4655
蕭智元(2007)。入口網站使用者對新聞服務使用與滿足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傳播工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騰號媒體(2009年3月31日a)。經濟不景氣下平面媒體發展概況:報紙媒體 (一)。中時行銷知識庫。上網時間:2009年11月06日,取自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OMMEDIA&MMContentNoID=56908
騰號媒體(2009年6月3日b)。亞太各國媒體使用習慣比較。上網時間:2010年6月23日,取自http://blog.yam.com/lo74360000/article/21374075
騰號媒體(2010年1月8日)。2009 媒體總覽。中時行銷知識庫。上網時間:2010年4月14日,取自http://marketing.chinatimes.com/ItemDetailPage/MainContent/05MediaContent.aspx?MMMediaType=OMMEDIA&MMContentNoID=61576
顧惠華(2004)。 雜誌網站設計與效能分析-從行銷角度分析。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Bae, H. S. (1999).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in cable programming: The case in the Cable National All-News Networks. Journal of Media Economics, 12(4), 265-277.
Berelson , B.(1949)What missing the newspaper means. In P.F. Lazarsfeld and F.N. Stanton (eds.), Communications Research, 1948-1949 (pp.111-129). New York: Harper.
Blumler, J.G (1979). The Role Theory in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studie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6(1), 9-36.
Bogart, L. (1989). Press and Public: Who Reads What, When, Where, and Why in American Newspaper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nd Associates, Inc.
Bogart, L. (2004). Reflections on content quality in newspaper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5(1), 40-53.
Bunz, M. (March 8, 2010). 60% of bigger magazine websites profitable, survey shows. Retrieved April 14, 2010, from http://www.guardian.co.uk/media/pda/2010/mar/08/magazine-websites
Case, T. (October 14, 2009). New Yourk’s nymag.com is ad age’s magazine A-list website of the year. Advertising Age. Retrieved December 14, 2009, from http://adage.com/magazinealist2009/article?article_id=139723
Comrey, A. L., & Lee, H. B. (1992). A first course in factor analysis (2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Chan-Olmsted, S. M. (2006). Competitive strategy for media firms. New Jersey: Laurence Erlbaum Associate, Inc.
Farfaglia, P. G., Dekkers, A., Sundararajan, B., Peters, L., & Park, S. H. (2006). Multinational web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Measuring the social impact of onlin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cross national boundaries. Electron Commerce Research, 6(3), 75–101.
FIPP (February 27, 2008). FIPP survey examines routes to success for consumer magazine websites. Retrieved December 15, 2009, from www.fipp.com/Research.aspx?PageIndex=2527&ItemId=14285
Ghiselli, E., Campbell, J., & Zedeck, S. (1981). Measurement theory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W. H. Freeman & Company, San Francisco: CA.
Gladney, G. A., Shapiro, I., & Castaldo, J. (2007). Online editors rate web news quality criteria.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8(1), 55-69.
Greenberg, B., & Busselle, R. (1996). Soap operas and sexual activity: A decade late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6, 153-160.
Greer, D. (1992).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public policy (3rd ed.). New York: MacMillian.
Grossberg, L., Wartella E., Whitney, C., & Wise, M. (2006). MediaMaking: Mass media in a popular culture. London: Sage.
Hanson, G., & Haridakis, P. (2008). YouTube users watching and sharing the news: A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 The Journal of electronic publishing , 11( 3). Retrieved March 17, 2010, from http://quod.lib.umich.edu/cgi/t/text/text-idx?c=jep;view=text;rgn=main;idno=3336451.0011.305
Hoffman, D. L., & Novak, T. P. (1996). 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 mediated environments: Conceptual foundations.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July, 50-68.
Johnson, M. (2001). How do we read online? Quill Magazine, January, 10-13.
Johnson, T. J., & Kaye, B. K. (2009). In blog we trust? Deciphering credibility of components of the internet among politically interested internet use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1), 175-182.
Katz, E. (1959).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popular culture: An editorial note on a possible future for this journal. Studies in Public Communication 2, 1-6.
Katz, E., Blumler, J. G., & Gurevitch, M. (1974). Ulilization of mass communication by the individual. In J. G. Blumler and E. Katz (Eds.), The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s: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pp. 19-32). Beverly Hills: Sage.
Lacy, S., & Simon, T. F. (1993). The economics and regulation of United States newspapers. Norwood, NJ: Ablex.
Lain, L. B (1985). More evidence on the needs of readers.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65(3), 760-763.
LaRose, R., & Eastin, M. S. (2004).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Internet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oward a new model of media attendance.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nic Media, 48, 358-377.
Lee Y. L., & So, Y. K. (2006, June). Consuming online news: Purposive news seeking mode and types of users. Paper presented in the 5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Dresden, Germany.
Lin, C., Salwen, M. B., & Abdulla, R. A (2005).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offline newspaper and online news: New wine in an old bottle? In Michael B. Salwen, Bruce Garrison and Paul D. Driscoll (Eds.). Online News and the Public (pp. 221-236).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McQuail, D., & Windahl, S. (eds.) (1993).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New York: Longman.
McQuail, D. (2005).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5th edition). London: Sage.
Merrill, J. C., & Lowenstein, R. L. (1971). Media, messages and men: New perspectives in communications. New York: David Mckay & Company, Inc.
Meyer, P., & Kim, K. H. (July, 2003). Quantifying newspaper quality: I know it when I see it. Retrieved March 15, 2010, from www.unc.edu/~pmeyer/Quality_Project/quantifying_newspaper_quality.pdf
MPA (October, 2009a). 2009/10 Magazine handbook. Retrieved April 15, 2010, from http://www.magazine.org/advertising/handbook/Magazine_Handbook.aspx
MPA (October, 2009b). Busting popular media myths. Retrieved April 15, 2010, from http://www.magazine.org/advertising/myth_busters.aspx
Pavlik, J. V. (1997). The future of online journalism. C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36(2), 30-38.
Palmgreen, P. (1984). Use and gratification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In R. N. Bostrom (Eds.), Communication Yearbook 8. Beverly Hill, California: Sage.
Palmgreen, P., Wemner, L. A., & Rosengren, K. E. (1985).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The past ten years. In K.E. Rodengren, P. Palmgreen & Wemner L. A.(eds.) Media Gratofication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Sage, 11-37.
Reeves, J. (2002). The new online magazines: A hunger for voice. 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 42(3), 25.
Roy, S. K. (2008). Determining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for Indian internet users. CS-BIGS 2(2): 78-91.
Ruggiero, T. E. (2000).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in the 21st century.
Mass Communication & Society. 3(1), 3–37.
Stafford, T. F., & Stafford, M. R. (1998).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of the World Wide Web: A preliminary study. In D. Muehling (Ed.), Proceedings of the 1998
American Academy of Advertising Conference. Pullman: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 174–182.
Towers, W. M. (1986). Uses and gratification of magazine readers: A cross media comparison. Communication Review Research, 13(2), 44-52.
Wenner, L. A. (1985). The nature of news gratifications. In K. E. Rosengren, L. A. Wenner, and P. Palmgreen (Eds.) Media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pp. 171-193). Beverly Hill, CA: Sage.
Williams, F., Philips, A., & Lum, P. (1985). Gratif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new 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 In K. E. Rosengren, L. A. Wenner, and P. Palmgreen (Eds.) Media Gratifications Research (pp. 241-252). Beverly Hill, CA: Sage.
Williams, D. (2003). The web we weave: It''s all about content. CA Magazine, 136(7), 18.
Windahl, S. (1981).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at the crossroads. In C. G. Wilhoit & H. De Bock (Eds.), Mass Communication Review Yearbook, Vol. 2. (pp. 174-185) Beverly Hills, CA: 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