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按姓氏筆劃數排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歷史小組召集人陳儀深編輯,《口述歷史》(美麗島事件專輯)第十二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 年4 月初版。
中國經濟週刊(2008)。《中國改革開放30年最具影響力的30件大事》,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view.home.news.cn/news/7378715.html
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06)。《我國公務人員核心能力建構之研究》,台北: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
毛壽龍(2001)。政治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文誠、馬群傑(2005)。民間團體協助推動高高屏地區永續發展認知提升與策略研擬之研究(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4-2621-Z-110-003),未出版。
王文誠、劉麗娟(2006)。民間團體協助推動高高屏地區永續發展認知提升與策略研擬之研究(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5-2621-8-003-003),未出版。
王作榮(2006)。也是沉淪也是提升~王作榮看綠色執政。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錦雀(2006)。「後現代思潮對公民教育實施的啟示」。載於張秀雄、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頁 99-124),台北: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王耀宗編(2000)。神州五十年 ─ 香港的視野,香港:牛津大學出 版。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丘昌泰(2002)。邁向績效導向的地方政府管理。研考雙月刊,第 229 期,頁 46-56。石田浩(2007)。台灣民主化與中台經濟關係~政治內向化與經濟外向化。台北:財團法人自由思想學術基金會。
朱志宏(2000)。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朱延智(2005)。兩岸經貿。台北:五南出版社。
朱建益(2008)。戰後高雄地區的選舉與民主運動(1945-1998),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台北:智勝出版社。
江明修(2002)。《公務人員各官等核心能力與訓練體系建立之研究》,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委託研究。
考選部(2009)。國家考試體系圖,http://wwwc.moex.gov.tw/ct.asp?xItem=1340&CtNode=1245
何蕙安(2009)。【2009-12-15/經濟日報/A9版/兩岸焦點】,台北報導,http://udndata.com.ezproxy.lib.nsysu.edu.tw:8080/library/。
余致力、陳志瑋,民 94 「公務人員考試錄取人員訓練制度改進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1卷,1 期,頁99-115。吳振宇(2009)。「PAM之跨域分析-澎湖與大陸「海西區」區域合作下民眾需求與政府政策整合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宋健民(2008)。台灣何去何從(上):從兩岸零和到海峽共榮。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李光儀(2009)。【2009-08-01/聯合報/A16版/兩岸】
李秀容(1994)。行政組織中性騷擾問題之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李非(2003)。海峽兩岸經濟一體論。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非(2009)。〈兩岸经济合作與海西建设〉,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英明(1999)。中國:向鄧後時代轉折,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李娜、許冰、許從寶(2007)。基於可持續發展的健康城市運動。生態經濟,2007(10),324;326。
李嵩賢(2001)。《人力資源的訓練與發展》,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李嵩賢(2007)。《人力資源發展-T&D 的理論與運用》,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李筱峰(2000)。〈戰後初期臺灣社會的文化衝突〉,收入《臺灣史論文精選(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 年5 月出版四刷),頁300。
李淑聰(2008)。「PAM之跨域分析-兩岸直航對澎湖政府面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沈正彥(2000)。兩岸主權問題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汪明生(1998)。政府與地區企業性轉型與發展下的公共事務管理教育。中國行政評論,第7卷,第4期:頁55-76。汪明生(2000)。不成熟的民主造就了慌亂的政府,工商時報經營知識版,2000/11/13。
汪明生(2006)。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汪明生(2008)。兩岸大局的關鍵癥結在南台灣—基層交流與政策參與的通路建構及與海西區的區域合作,發表於2008年7月10日於杭州市舉行之兩岸關係研討會。
汪明生、江明修、陳建寧、馬群傑(2006)。高雄市地方發展與公民文化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第 19 期,頁 127-168。汪明生、林錦郎(2005)。高高屏地區永續發展策略與行動計畫之研究-多元社會的觀點(一)。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4-2621-Z-110-001),未出版。
汪明生、林錦郎(2006)。高高屏地區永續發展策略與行動計畫之研究-多元社會的觀點(二)。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5-2621-Z-110-001),未出版。
汪明生、胡以祥、戴雅明(2004a)。高雄對兩岸直航之預應—經濟發展、社會參與及政府職能。亞太經濟管理評論,第7卷,第1、2期,頁35-50。汪明生、胡以祥、戴雅明(2004b)。台灣南北發展失衡現象之探討—以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型架構之觀點,發表於 2004 年台灣政治學會年會暨「關鍵年代與多元政治」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高雄。
汪明生、馬群傑(2004)。高雄地區發展課題之分析與比較。研考雙月刊,28(5),76;88。汪明生、張長桂、楊漢宗、李慈光、謝玉粟(2001)。《海峽兩岸發展之回顧與展望》,中華公共事務管理季刊,2001年特刊。
汪明生、陳正料(2004)。民眾與政府對政策公平衡量多元認知之資訊整合研究:以登革熱防治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2-2414-H-110-004),未出版。汪明生、陳正料、陳建寧、王鳳蘭(2006)。民眾與政府對政策公平衡量多元認知之資訊整合研究。管理學報,第 25 卷,第 5 期,頁 623-654。
汪明生、黃宗誠(2003a)。「台灣公共事務管理教育的經驗與展望」,發表於民主治理與台灣行政改革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公行系主辦,台北。
汪明生、黃宗誠(2003b)。「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參考架構與兩岸大學 MPA課程之結構分析」,發表於第四屆兩岸公共事務與跨世紀發展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主辦,高雄。汪明生、戴雅明、胡以祥(2005)。多元社會下高雄市招商策略認知與判斷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N-93-2416-H-110-008),未出版。
汪明生、戴雅明、胡峻瑋(2007)。「高雄都會區再發展與產業群聚關聯」,發表於2007年高雄建構新型海洋都市面向世界商機學術研討會,高雄市政府建設局主辦,高雄。
汪明生等(2009年3月10日)。跨域分析簡述:方法、問題與操作步驟。
侍建宇譯(2004)。比較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周聖平(2001)。台灣民眾之物質/後物質主義價值:社經、地區與政治態度差異。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水波、王崇斌(2005)。〈文官核心能力與善良公共治理的關連性〉,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主辦強化文官核心能力再造政府競爭力研討會論文集。
林向愷(2000)。非常政經,台北:創意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惠君(2009)。台灣3月外匯存底3001.22億美元世界第四。2009年4月5日取自於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03/5/1h80h.html.
林錦郎(2005)。多元社會之衝突管理:判斷分析觀點。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林鍾沂(1991)。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台北:幼獅出版社。
林彩岫(1993)。<教育研究的兩個典範:質與量之討論>,賈馥茗、楊深坑(編)《教育學方法論》,頁209-225。台北:五南。邵宗海(1996)。兩岸關係與兩岸對策,台北:時報周刊。
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出版社。
邱靖蓉(2006)。高雄不同階層市民對高雄市整體發展與兩岸直航之認知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邱靖蓉、顏呈晏、施嘉榮、黃勝鴻(2008)。高雄地區民眾對兩岸開放與區域合作之政治態度與價值取向。
南方朔(1994)。台灣政治的深層批判。台北: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施能傑a(1996)。政務職位體制之運用:美國經驗及其啟示,收錄於彭錦鵬(編),文官體制之比較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胡全威(2002)。陳水扁總統的「統合論」之評析,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國安(析)090-015號,2002年6月11日。http://old.npf.org.tw/PUBLICATION/NS/091/NS-B-091-015.htm。
胡明揚、朱婉寧(2009)。【2009-11-09/聯合報/A10版/兩岸】,江蘇—台北連線報導,http://udndata.com.ezproxy.lib.nsysu.edu.tw:8080/library/。
胡珍珍(2007)。我國委任公務人員晉升薦任官等訓練之研究─核心能力的觀點,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孫震(2006)。經濟發展的倫理基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徐銘謙。希望在一個更民主、更和平的台灣,財團法人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觀點與文章,http://www.peace.org.tw/crossstrait/note/20070627_02.htm。
徐澤民(2006)。社會發展理論:評介與創新。香港:萬里書店。
馬立誠,凌志軍(1998)。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台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馬群傑(2005)。多元社會下地方公眾發展認知與共識策略之研究-以高雄都市行銷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馬群傑、汪明生、陳建寧(2006)。兩岸加入WTO後之高雄地方發展策略:地區行銷與互動管理之實證分析。公共行政學報,第18期,頁85-124。高安邦、黃智聰(2004)。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的實證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2-2414-H-004-023),未出版。
高克孝、姚昱伶、黃瑟靖(2008)。2008年12月18日,高雄縣市社會發展階段之貧窮問題,2008年統計學術研討會—公共事務管理與統計的對話社會組。
高希均(2004)。八個觀念改善台灣。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朗(1999)。 <從整合理論探索兩岸整合的條件與困境>,收入在包宗和、吳玉山主編之《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屠益民、胡以祥(2006)。高高屏地區永續發展指標系統之動態模擬與地方認知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5-2621-8-003-002),未出版。
張明貴 譯(2004)。超越馬基維里-政策分析時代的來臨(Beryl A. Radin 原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張保民(1996)。台灣的迷惘:理想與現實。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張茂桂等(1996)。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出版社。
張寧(2004)。社會判斷理論之集體決策程序對互動管理成果之驗證-兼論政策分析中集體決策方法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許士軍(1996)。<定性研究在管理研究上的重要性>,《中原學報》,24(2):1-3。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許世榕(2001)。「我國高級文官考選制度之發展─從甲等特考到高考一 級」,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許南雄(1997)。《人事行政學》,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許濱松(2001)。各國人事制度。台北:中華電視公司。陳介玄(2002)。「從工業到金融社會的轉型」。載於王振寰(主編),台灣社會(頁135-163),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文俊、陳建寧、陳正料(2005)。民眾與政府環境正義之認知對推動地方永續發展影響 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4-2621-Z-242-002),未出版。
陳正料(2005)。多元社會下政策績效之公平衡量:登革熱防治的資訊整合硏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陳秀蘭(2010)。2010-03-25,旺報,湖北隨州報導,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0,5245,50503150x112010032500554,00.html。
陳秉彰、陳信木(1990)。價值社會學。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建寧(1999)。公民文化與地方發展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陳建寧、陳文俊、林錦郎、汪明生(2007)。多元社會下民眾的公平與關懷道德認知之研究。公共行政學報(2007 年 3 月已接受,未刊出)。
陳師孟(2006)。政治經濟-現代理論與台灣應用。台北:翰蘆圖書出版公司。
陳暉淵(2005)。〈國家治理、競爭力和核心能力:淺論我國高級文官核心能力之建構〉,行政院人事行政局主辦強化文官核心能力再造政府競爭力研討會論文集。陳毓鈞(2005)。我們是誰?台灣是什麼?。台北:智庫股份有限公司。
陳碧珍(2006)。群體共識判斷中社會影響網絡之研究-資訊整合理論之應用。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章念馳(2010)。《兩岸關係中的盲區芻議》。《中國評論》月刊四月號,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http://www.cdnews.com.tw
彭懷恩(2008)。台灣政治變遷史。台北:風雲論壇有限公司。
彭懷恩(2000)。台灣政治發展的反思,台北:風雲論壇。
景天魁(2002)。社會發展的時空結構。大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黃秀梅(2002)。《我國公務人員訓練制度之研究-晉升官等訓練之評估》,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宗誠(2006)。兩岸大學 MPA 課程結構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黃俊傑(2000)。台灣意識與台灣文化,台北:正中書局。
黃富三(2004)。臺灣簡史-麻雀變鳳凰的故事,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全球資訊網,http://info.gio.gov.tw/mp.asp?mp=1
新臺灣研究文教基金會,《走向美麗島——戰後反對意識的萌芽》,珍藏美麗島—臺灣民主歷程真記錄,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 年11 月29 日初版。
楊雪野(1997)。中國復興的動力─私營經濟如何再去壯大,台北:明鏡出版社。
楊開煌(1998)。從嚴肅課題到戒急用忍─論李登輝總統兩岸交流政策,出自周陽山編,李登輝執政十年,台北:風雲論壇。
楊繼繩(1999)。鄧小平時代,香港:三聯書店。
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2008)。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96年度委託研究計畫--兩岸貿易與投資影響評估報告。http://www.moeaic.gov.tw/
葉晉嘉、劉麗娟、吳濟華(2006)。運用資料包絡分析法評量台灣地區健康城市度之研究。健康城市學刊,4,129;140。詹中原(2003)。新公共政策:史學、哲學、全球化。台北:華泰文化出版社。
鄒東濤(2008)。中國經濟發展和體制改革報告No.1︰中國改革開放30年(1978~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劉國深(2002)。當代台灣政治分析。台北:博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劉景嵐(2006)。臺灣政治轉型及其對兩岸關系的影響研究。東北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劉劍(2000)。關於中國統一和未來國家結構,出自陳一諮編。劉麗娟(2008)。PAM之操作步驟與跨域分析~以非營利組織促進高雄區域發展與兩岸開放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蔣紅軍(2008)。《我與臺灣的第二次約會》。廣州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蔡正村(2003)。我國現行公務人員任用制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明璋、曾瑞玲(2008)。20年來兩岸社會交流。引自游盈隆編,近二十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269;295。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蔡英文(2009)。蔡英文提對話七要求廢國共平台換國安團隊。2009年4月13日取自於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411/58/1holv.html.
鄧學良(2009)。由法學架構試論兩岸對「民主」之設計與實踐,http://fclma.org/ShowPost/12127.aspx
盧建旭 (2006):當前我國公務人員教考訓用配合制度可行性之評估。國家菁英季刊,第二卷,第四期,2006年12月。蕭新煌(1989)。社會力~台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社。
蕭新煌主編(1990)。變遷中臺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蕭萬長(2006)。〈建設「海峽兩岸經濟區」的願景與實踐〉,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通訊,2007年3月春季號,http://www.crossstrait.org/version1/index.html。賴富源(2002)。《我國公務人員陞遷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錢震宇、黃福其(2010)。【2010-04-06/聯合報/A2版/焦點】,台北報導,http://udndata.com.ezproxy.lib.nsysu.edu.tw:8080/library/。
顏秋來(2006)。政務官與事務官體制運作之研究,國家菁英季刊,第二卷,第一期。顏秋來a(1987)。高級文官甄補之研究。台北:台灣育英文化公司。
顏秋來b(1999)。淺論政務官職務之範圍。公務人員月刊,第34期,頁2。
顧忠華(2004)。「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載於李丁讚(主編),公共領域在台灣-困境與契機。(頁 147-175),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二、英文部分(按英文字母排列)
Anderson, N. H.,2004. Unified Theory, In J. Jost, M. Banaji & D. Prentice (eds.)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4 Festschrift for Bill McGuire: 287- 304.
Aberbach , Jole D, Rober D. Putnan and Bert A. Rockman(1981). 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
Derlien, H.U.(1988). Repercussions of Government Change on the Career Civil Service in West Germany :the CASE of 1969 and 1982. Governance.1:50-78.
Dunn, W. N.(2004).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Prentice-Hall, Inc.
Frederickson, H.G.(2005). Public administration with an attitude, American Socie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Washington, DC.
Inglehart, R.(1990).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
Inglehart, R.(1997). Modernization and Post Modernization: Culture, Economic,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
Lynch, C.(2000). Global virtue: eth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1st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PA, San Diego, CA, April.
Moore, M. H.(1995). Creating public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fiffner,P.James(1987). Political Appointees and Career Executives : The Democracy-Bureaucracy Nexus in the Third Centu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January /February :57-65.
Porter, M. E. (1995).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the Inner City.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 ; June, pp.55;71.
Sniezek, J. A., and Hentry, R. A. (1990). “ Revision, weighting, and commitment in consensus group judgement”.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45: 66- 84.
Stough, R. R. (2003). “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places and policy ” .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37: 179- 201.
Talor, S. and P. Todd.(1995). “ An Integrated Model of Waste Management Behavior: A Test of Household Recycling and Compositing Intention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September): 603- 630.
Turban, E. and Aronson J. E.(1999).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nd Intelligent System (5th ed. ) , Englewood Cliff: Prentice-Hall.
Tversky, A. and Kahneman, D.(1973). “ Availability ahearustic for judgement freqency and probability” . Cognitive Psychology, 4: 207- 222.
Tversky, A. and Kahneman, D.(1981). “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 453- 458.
Tversky, A. and Kahneman, D.(1982).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Civil Service Statistics 1985. London:Her Majesty’s Stationery Office.
White, J. D.(1986).“ On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January/ February :15-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