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按姓氏筆畫數排列)
毛壽龍(2001)。政治社會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王錦雀(2006)。後現代思潮對公民教育實施的啟示。載於張秀雄、鄧毓
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頁99-124),台北:韋伯文
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王建民(2010 年4 月28 日) 。「雙英辯」輸贏已定 但ECFA爭議未解。
http://big5.huaxia.com/gate/big5/blog.huaxia.com/html/97/83
97_itemid_3979.html。
中央社即時新聞(2010年5月19日)。學者:簽ECFA政府應有更高戰略。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5190
129&q=%E9%BB%83%E9%87%9110%E5%B9%B4。
丘昌泰(2000)。公共政策:基礎篇。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丘昌泰(2002)。邁向績效導向的地方政府管理。研考雙月刊,第229期,頁46-56。
巨克毅、段念祖(2003)。美軍武獲管理與複雜問題之決策方式-由實用
主義的觀點探討起。全球政治評論,第3卷,頁29-52。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2010)。第五次江陳會談專區:第五次「江陳會談」
順利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及「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
護協議」,經濟部積極迎接臺灣未來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與大家做
伙打拼贏先機。網址:
http://www.mac.gov.tw/ct.asp?xItem=85510&ctNode=6741&mp=111
江明修(1997a)。公共行政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
股份有限公司。
江岷欽、劉坤億(1999)。企業型政府理念、實務、省思。台北:智勝出
版社。
朱志宏(2000)。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
汪明生(1998)。政府與地區企業性轉型與發展下的公共事務管理教育。中國行政評論,第7卷,第4期:頁55-76。
汪明生、黃宗誠(2003年6月)。台灣公共事務管理教育的經驗與展望。
發表於民主治理與台灣行政改革學術研討會,政治大學公行系主辦,
台北。
汪明生(2004)。高高屏地區永續發展策略與行動計畫之研究-多元社會的
觀點。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書。
12 8
汪明生、陳正料(2004)。民眾與政府對政策公平衡量多元認知之資訊整
合研究:以登革熱防治為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
NSC92-2414-H-110-004),未出版。
汪明生、胡以祥、戴雅明(2004年12月b)。台灣南北發展失衡現象之探
討—以公共事務管理整合型架構之觀點。發表於2004年台灣政治學會
年會暨關鍵年代與多元政治」學術研討會,台灣政治學會主辦,高雄。
汪明生(2006)。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
司。
汪明生等(2010)。互動管理與公民治理,未出版。
李淑聰(2008)。PAM之跨域分析-兩岸直航對澎湖政府面的影響。國立中山
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敏華(2005)。澎湖縣爭取設置觀光特區附設博弈業之公共事務整合架構
分析與管理策略。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文玲(2009)。兩岸洽簽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原則與策略之研究(初
稿)。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
吳瓊恩、張秋杏、張世杰譯(Michael M.Harmon原著)(1993)。公共行
政的行動理論 ,台北:五南。
吳定、張潤書、陳德禹、賴維堯(1998)。行政學(一)。台北:國立空
中大學。
林鍾沂(1991)。公共事務的設計與執行。台北:幼獅出版社。
林振春(1991)。名義團體技巧與團體輔導。輔導月刊,頁27-32。林錦郎(2005)。多元社會之衝突管理-判斷分析之觀點。國立中山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林竣達(Rousseau)(2010年6月1日)。守護這片自由的土地,ECFA正反意見
整理。http://www.peopo.org/rousseau/post/35894。
林楠森(2010 年6 月12 日) 。ECFA 辯論後台灣社會仍無共識。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a/2010/04/100426_tai
wan_ecfa_debate.shtml。
邵宗海(2006)。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聖平(2001)。台灣民眾之物質/後物質主義價值:社經、地區與政治
態度差異。國立台北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
北。
胡峻瑋(2008)。高雄市政府配合兩岸三通調整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互動
管理之實證。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以祥(2009)。高雄縣市產業園區永續發展策略與決策之跨域分析-PAM
12 9
架構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震(2006)。經濟發展的倫理基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
司。
馬英九(1992)。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陸委會。馬群傑(2005)。多元社會下地方公眾發展認知與共識策略之研究-以高雄都市行銷為例。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
未出版,高雄。
高希均(2004)。八個觀念改善台灣。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高安邦、黃智聰(2004)。政治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的實證研究。國
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2-2414-H-004-023),未出版。
高長、李添盛(2010 年3 月)。ECFA 與兩岸經貿關係展望。兩岸經貿
月刊。
陳建寧(1999)。公民文化與地方發展之初探。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
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正料(2000)。台式、美式、日式企業文化與政府組織文化型模之比較。
台南:青山出版社。
陳碧珍(2001)。集體決策中的社會決策基模與社會平均定理。公共事務評論,第2卷第1期,頁183-207。
陳介玄(2002)。從工業到金融社會的轉型。載於王振寰(主編),台灣
社會(頁135-163),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文俊、陳建寧、陳正料(2005)。民眾與政府環境正義之認知對推動地
方永續發展影響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報告編號:
NSC94-2621-Z-242-002),未出版。
陳師孟(2006)。政治經濟-現代理論與台灣應用。台北:翰蘆圖書出版
公司。
許文傑(2000)。公民參與公共行政之理論與實踐-「公民性政府」的理想型建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惠祐(2007)。兩岸交流政策與法律。台北:華泰文化。
郭昱瑩(2002)。公共政策:決策輔助模型個案分析。台北:智勝文化。
張寧(2004)。互動管理之方法與應用。公共事務評論,第6卷,第2期。張寧(2004)。社會判斷理論之集體決策程序對互動管理成果之驗證-兼論政策分析中集體決策方法之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
所博士論文。
張保民(1996)。台灣的迷惘:理想與現實。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13 0
張明貴 譯(2004)。超越馬基維里-政策分析時代的來臨(Beryl A. Radin
原著)。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黃東益、蕭乃沂、陳敦源(2003)。網際網路時代公民直接參與的機會與
挑戰-台北市「市長電子信箱」的個案研究。東吳政治學報,第17期,
頁121-151。
黃宗誠(2006)。兩岸大學MPA課程結構比較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
務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健群(2010年4月)。評析ECFA對台灣產業的影響。工業總會服務
網。
http://www.cnfi.org.tw/kmportal/front/bin/ptdetail.
phtml?Part=magazine9904-481-4。
萬江平、楊建梅(2004)。交互式管理的若干思考。系統辯正學學報,第
12捲,第1期,頁70-74。
詹中原(2003)。新公共政策:史學、哲學、全球化。台北:華泰文化出
版社。
經濟部(2009 年4 月)。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構想及推動重點。立
法院第7 屆第3 會期經濟委員會第8 次全體委員會議資料。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經貿資訊網站(2009 年10 月) 。
http://cweb.trade.gov.tw/mp.asp?mp=1。
趙建民(1994)。兩岸互動與外交競逐。台北:永業出版社。
劉立倫(1999)。分散式專家的階層決策體系下決策績效改善:群體透鏡
模式觀點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第7期,875-906頁。
潘政儀(2008)。海峽港市合作促進高雄人才發展策略-高雄市政府支援因
應。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世剛、許仁成(1996)。多屬性決策方法評估基礎之設計。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第8期,頁105-115。
戴雅明(2007)。多元社會下高雄市地區行銷屬性與問題之判斷研究-多屬
性權重衡量模式應用與比較。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
論文。
蕭全政(2010年6月)。ECFA對台灣政治的影響。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顧忠華(2004)。「公共領域的社會基礎」。載於李丁讚(主編),公共領域
在台灣-困境與契機。(頁147-175),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顧忠華(2005)。解讀社會力:台灣的學習社會與公民社會。台北:遠足
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3 1
二、英文文獻(按字母順序排列)
Anderson, N. H.(2004).Unified Theory, In J. Jost, M. Banaji & D. Prentice
(eds),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4 Festschrift for Bill
McGuire: 287-304.
Diamond, J. (1999). 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 .W.WNorton & Company. Inc. New York.
Denzau, A. T. and D. C. North (2000), “Shared Mental Models: Ideologies
andInstitutions, ” in A. Lupia, M. D. McCubbins, and S. L. Popkin (Eds.),
Elements of Reason- Cognition, Choice, and the Bounds of Rationality,
pp.23-46,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elbecq, A. L. and A. H. Van de Ven(1971), “A Group Process Model for
Problem Identification and Program Planning,”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Vol.7, pp.466-492.
Delp, P., A. Thesen, J. Motiwalla, and N. Seshadri (1977), System Tools for
Project Planning, Indiana University.
Dunn, William N. (1994), 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Second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Inc.
Dunn, William N. (2004), Public Policy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3r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Frederickson, H.G.(2005). Public administration with an attitude, American
Socie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Washington, D.C.
Gordon, Gerald L. (1993), Strategic Planning for Local Government,
Washington D.C.: ICMA.
Hwang, Ching-Lai& Lin, Ming-Jeng (1987), Group Decision Making under
Multiple Criteria,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Ingehart, R. (1990), Culture Shif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nglehart, R. ( 1997 ) .Modernization and Post Modernization: Culture,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43 Societ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Princeton New Jerse.
Lynch, C.(2000). Global virtue: eth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1st 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ASPA, San Diego, CA,
April.
Miller, C. E. (1989),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Group Decision
Rules, ” in P. B. Paulus (Ed.), Psychology of group influence (2nd ed.),
pp.327-355,Hillsdale, NJ: Erlbaum.
Moore, M. H.(1995). Creating public value: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govern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3 2
Ostrom, E.(1990).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strom, Elinor (2005), 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atton, B. R., K. Giffin, and E. N. Patton (1989), Decision-Making: Group
Interaction, (3rd ed.), New York: Addisi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Raiffa, Howard (1968), Decision Analysis, MA: Addison-Wesiey.
Robbins, S. P. (2000).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9th ed.), Englewood Cliff:
Prentice-Hall.
Ringland, Gill (2002), Scenarios in Public Policy, UK: John Wiley and Sons
Ltd. Turban, E. and J. E. Aronson (1999),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nd
Intelligent System (5th ed.), Englewood Cliff: Prentice-Hall.
Sniezek, J. A., and Hentry, R. A. (1990). “ Revision, weighting, and
commitment in consensus group judgement” .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 45: 66- 84.
Stasser, G., and J. H. Davis (1981), “Group Decision Making and Social
influence: A Social Sequence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88, 523-551.
Sorkin, D. L., N. B. Ferries, and J. Hudan (1984).Strategies for Cities and
Countries:A Strategic Planning Guide., NW:Public Technology.
Stough, R. R. (2003). “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places and policy ” . 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37: 179- 201.
Sorkin, D. L., N. B. Ferries, and J. Hudan (1984),Strategies for Cities and
Countries : A Strategic Planning Guide, NW : Public
Technology.Surowiecki, James(2004)。The Wisdom of Crowds。傅振焜
譯,2004。找答案?問大家就對了!台北市:商智文化。
Talor, S. and P. Todd.(1995). “ An Integrated Model of Waste Management
Behavior: A Test of Household Recycling and Compositing Intentions” .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7(September): 603- 630.
Turban, E. and Aronson J. E.(1999).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and Intelligent
System (5th ed. ) , Englewood Cliff: Prentice-Hall.
Tversky, A. and Kahneman, D.(1973). “ Availability ahearustic for judgement
freqency and probability” . Cognitive Psychology, 4: 207- 222.
Tversky, A. and Kahneman, D. (1981). “ The framing of decisions and the
psychology of choice”. Science, 211: 453- 458.
Tversky, A. and Kahneman, D.(1982). Judge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room, V. H.(1969), Industrial social psychology, In G. Lindzey and E.
Aronson (eds.),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32, 307-334.
13 3
White, J. D.(1986). “ On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January/ February :15- 24.
Warfield, J. N. & A. R. Cárdenas (1994), A Handbook of Interactive
Management (2nd ed.),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Warfield,J.N.(1989),Social Systems, C.A.:Intersystems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