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王元亨(1994)。從兒童遊戲的觀點探討鄰里公園兒童遊戲空間的規劃
設計。台灣大學城鄉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文科(1990)。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怡云、林育瑋(1997)。一個幼稚園中班幼兒的同儕互動。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86 學年度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
王培如(1993)。兒童對遊戲安全之認知與行為關係之研究。東海大學
景觀設計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王筱篁譯(1997)。Joe L. Frost著。所有兒童均可使用的遊戲場。載
於江麗莉、王筱篁、李宗文、林淑玲、林聖曦、陳淑敏、楊淑朱、
鄭束芬、鄭瑞菁譯。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五南。
方金鳳(2003)。自由遊戲時間同儕互動策略之研究-以一個幼稚園大
班為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市。
內政部兒童局(2008年9月25日)。兒童權利公約。上網日期:98年3月10日。網址:http://www.cbi.gov.tw/CBI 2/ 。
江麗莉、王筱篁、李宗文、林淑玲、林聖曦、陳淑敏、楊淑朱、鄭束
芬、鄭瑞菁譯(1997)。Joe L. Frost著。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
台北:五南。
沈文婷(1996)。幼兒扮演遊戲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翠夏(1998)。幼兒的打鬥遊戲—教師的角色與責任。幼教資訊,92,35-39。
李平漚譯(1989)。Jean-Jacques Rousseau著。愛彌兒。台北:五南。
李宗文譯(1997)。Joe L. Frost著。當代遊戲議題。載於江麗莉、王
筱篁、李宗文、林淑玲、林聖曦、陳淑敏、楊淑朱、鄭束芬、鄭
瑞菁譯。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五南。
李幸芳(2003)。幼稚園戶外遊戲空間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長榮大
學土地管理與開發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李芳森(2006)。提早學習與兒童遊戲—親職的兩難抉擇。幼兒保育學
刊,2006,4,63-78。
李佩穎(2007)。社會性遊戲行為與室內兒童遊戲場設計之研究。大葉
大學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李姵樺(2003)。幼稚園兒童在學習與遊戲的性別差異之研究。國立中
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吳旭專(2000)。臺北市國小兒童遊戲與優良遊戲場規畫之研究。國立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揚智。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James E. Johnson & James F. Christie &
Thomas D. YawKey等著。兒童遊戲。台北:揚智。
吳怡儒(1997)。幼稚園戶外遊戲活動實施現況之研究以雲嘉地區為
例。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市。
吳鷰儀譯(2008)。James E. Johnson & James F. Christie & Francis
Wardle等著。遊戲的信念。載於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
曦、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等譯。幼兒遊戲。台北:華騰。
金瑞芝譯(2000)。Cosby S. Rogers & Janet K. Sawyers著。遊戲與其
他行為的關係。載於金瑞芝、林妙徽、林聖曦譯。幼兒遊戲。台
北:華騰。
林妤芳(2005)。國小中年級兒童對卡通內容及暴力行為的解讀方式之
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市。
林妙徽譯(2000)。Cosby S. Rogers & Janet K. Sawyers著。影響幼兒
遊戲的因素。載於金瑞芝、林妙徽、林聖曦譯。幼兒遊戲。台北:
華騰。
林玫君(2003)。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台南:供學。
林芳菁(1993)。玩物對大班幼兒社會遊戲與社會互動行影響之研究。
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東龍、沈家銘和王竹梅(2000)。從幼兒的社交性遊戲行為中探討組
合式遊具的設計。載於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第四屆兒童遊戲空間
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論文資料集,85-92。台北:作者。
林美辰(2006)。兒童遊戲場生命週期維護成本模式之建立。大葉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林風南(2003)。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五南。
林鈺專(1993)。兒童遊戲設施安全性考量之研究-以安全認知及安全
評估兩方面為例。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聖曦 (1995)。幼兒對假扮遊戲的啟動與維持之男女比較。載於屏東
師範學院舉辦之「八十四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林聖曦譯(2008)。James E. Johnson & James F. Christie & Francis
Wardle等著。戶外遊戲。載於吳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
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等譯。幼兒遊戲。台北:華騰。
胡文瑀(2004)。以兒童行為觀點探討遊具設計。大葉大學設計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侯錦雄、林鈺專譯(1996)。仙田 滿著。兒童遊戲環境設計。台北:
田園。
洪蘭(2008)。遊戲童年,創造快樂人生。學前教育2008.6,34-35。高明、閻振興監修(1991)。Edgar Klugman & Sara Smilansky編。中
文百科大辭典。台北:百科。
桂冠前瞻教育叢書編譯組譯(1999)。兒童遊戲與學習。台北:桂冠。
孫淑華(2006)。幼兒遊戲對操作性動作技能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
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北市。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編。
教育部(1989)。幼稚園設備標準。台北市:正中。
郭靜晃譯(1993)。James E. Johnson等著。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
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郭靜晃譯(2003)。Fergus P. Hughes著。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
釋。台北:洪業。
張燕等(1996)。幼兒園遊戲指導。北京: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北京
崇文區光明幼兒園自選遊戲課題組。
張麗芬(2003)。幼教老師與幼兒對打鬧遊戲行為的認知。屏東師院學
報,18,233-268。
陳明山(2003)。台南市國小遊戲場合適性之評估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體育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怡伶 (2005)。誰是老大?幼兒園的小領袖。學前教育,28,
39-43。
陳昭志(1996)。兒童遊戲場實質環境與社會性遊戲行為關係之研究。
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淑敏譯(1997)。Joe L. Frost著。兒童為什麼遊戲。載於江麗莉、
王筱篁、李宗文、林淑玲、林聖曦、陳淑敏、楊淑朱、鄭束芬、
鄭瑞菁譯。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五南。
陳淑敏(2002)。幼兒遊戲。台北:心理。
陳淑敏(2005)。幼兒遊戲(第二版)。台北:心理。
陳雅惠譯(2008)。James E. Johnson & James F. Christie & Francis
Wardle 等著。豐富教室中的遊戲:教學策略與提升技巧。載於吳
鷰儀、張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等譯。
幼兒遊戲。台北:華騰。
程從沛(2000)。兒童對於遊戲設施使用行為規範之安全認知研究。東
海大學景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淑貞(1987)。台北市四個鄰里公園中兒童遊戲行為之研究。國立台
灣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1994)。幼稚園的遊戲課程。台北:心理。
黃瑞琴(2001)。幼兒遊戲課程。台北:心理。
黃瑞琴(200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憲平、黃世志(2006)。兒童遊樂設施設備安全管理實務探討。標準
與檢驗雜誌,87,25-39。
黃藍瑩(2005)。幼兒觀看卡通的樂趣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
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馨慧譯(2000)。Janet R. Moyles著。遊戲與發展:觀察、紀錄、評
量與遊戲價值。載於段慧瑩、黃馨慧譯。不只是遊戲。台北:心
理出版社。
湯志民(1998)。學校遊戲場的設計。台北:台北市府教育局。
湯志民(2001)。幼兒學習環境設計。台北:五南。
湯志民(2002)。學校遊戲場。台北:五南。
曾錦煌譯(1997)。Joe L. Frost & Barry L. Klein著。兒童遊戲與遊戲
場。台北:田園。
楊宗仁、吳淑琴(2002)。整合性遊戲團體教育手冊。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特殊教育中心出版。2009年5月2日,取自
http//163.21.111.100/book_ul%5C12%5C152%5C。
楊淑朱(1996)。雲嘉地區幼稚園戶外遊戲場之評估研究。嘉義師院學
報,10,545-590。
楊淑朱(1997)。幼兒創造性與傳統式遊戲場遊戲行為之研究。台北:
心理。
楊淑朱譯(1997)。Joe L. Frost著。遊戲與遊戲環境研究。載於江麗
莉、王筱篁、李宗文、林淑玲、林聖曦、陳淑敏、楊淑朱、鄭束
芬、鄭瑞菁譯。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五南。
楊淑朱(2000)。台灣省公私立幼稚園戶外遊戲場調查與評估研究。第
四屆兒童遊戲空間規劃與安全研討會資料集,105-118。
楊淑朱譯(2005)。Joe L. Frost & Sue C. Wortham & Stuart Reifel原著。
從各種角度來探討幼兒遊戲理論。載於吳麗媛、楊淑朱、楊承達、
楊曉苓、林妙徽、林玉霞、梁珀華譯。幼兒遊戲與發展理論。台
北:華騰。
楊雅玲譯(2005)。環境設計的方法。仙田 滿原著。台北:六合。
楊曉苓譯(2005)。Joe L. Frost & Sue C. Wortham & Stuart Reifel原著。
幼兒期遊戲。載於吳麗媛、楊淑朱、楊承達、楊曉苓、林妙徽、
林玉霞、梁珀華譯。幼兒遊戲與發展理論。台北:華騰。
詹棟樑(199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廖信達(2004)。幼兒遊戲。台北:群英。
廖嘉宏(2008)。兒童在遊戲場遊戲偏好選擇及其應用之研究。樹德科
技大學建築與環境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劉玉燕譯(2002)。Giulio Ceppi & Michele Zini原著。兒童、空間與
關係 : 兒童環境設計的後設專案。臺北:光佑文化。
劉金山(2003)。臺灣人口成長與國民小學校數調整之研究。暨南國際
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劉秀娟(1995)。幼兒玩性與社會性遊戲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
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嘉麗(2008)。國民小學校園戶外空間之兒童遊戲行為探討-以某國
民小學為例。靜宜大學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鄭良儀譯(1999)。Monighan-Nourot & Patricia著。兒童遊戲與觀察。
台北:桂冠。
鄭淑俐(2001)。幼兒遊戲與其角色取替能力、正負向社會行為與 同儕
關係之相關研究。台北師範學院國研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市。
鄭瑞菁譯(1997)。Joe L. Frost著。兒童發展與遊戲。載於江麗莉、
王筱篁、李宗文、林淑玲、林聖曦、陳淑敏、楊淑朱、鄭束芬、
鄭瑞菁譯。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台北:五南。
潘正憲(2006)。中高年級國小學童對校園遊戲場之遊戲行為與遊戲安
全認知之研究-以屏東縣國小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潘慧玲(1991)。兒童遊戲之研究。國科會研究報告。
蔡其蓁譯(2008)。James E. Johnson & James F. Christie & Francis
Wardle等著。遊戲、發展與評量:出生至八歲。載於吳鷰儀、張
佩玉、蔡其蓁、林聖曦、陳雅惠、林玉霞、梁珀華等譯。幼兒遊
戲。台北:華騰。
蔡佳燕(2003)。幼兒對遊戲場遊具選擇與排列的觀點。國立嘉義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詩怡(2007)。幼兒遊戲中領導行為之研究-室內和戶外遊戲情境之
比較。國立台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盧素碧(1997)。幼兒的發展與輔導。台北市:文景書局。
賴小玲(2000)。不同遊戲場類型對於兒童體能遊戲行為影響之研究-
以溜滑梯為例。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台中市。
薛承泰(2003)。臺灣地區人口特質與趨勢:對社會福利政策的幾個啟
示。國家政策季刊,4,1-22。
簡太郎(2007)。台灣人口政策與人口結構變遷之探討。教育資料與
研究雙月刋,74,1-22。
簡楚瑛(1989)。學前兒童遊戲行為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行政
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報告。台北市:國科會微縮小組。
簡銘鋒(2005)。兒童戶外遊戲場之參與式設計。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二、 英文部分
Bredekamp, S., & Copple, C. (1997).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 in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Bruner, J. S.(1972). The nature and uses of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7,687-708.
Cohen, D., & Stern, V. (1983). Observing and recording the behavior of young children (2nd ed.).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onnolly, J. A., & Doyle, A. (1984).Relation of social fantasy play
to social competence in preschooler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797-806.
Dansky, J. L.(1980).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sociodramatic play
and exploration training for economically disadvantaged
preschooler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21,47-58.
Erickson, F.(1984).What makes school ethnograp“ethnographic”?
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15, 51-66.
Frost, J. E. (1991). Children’s playgrounds: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G. Fein & M. Rivkin(Eds.), The Young Child at Play: Reviews of Research,4,195-211.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Frost, J.L. (1992).Play and playscapes. Albany,NY:Delmar.
Garvey, C. (1977). Pla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olomb, C., & Cornelius, C. B.(1977). Symbolic play and its
cognitive significa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3,246-252.
Graves, S. B., Gargiulo, R. M., & Sluder, L. C. (1996).Young children:
An introduction to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York:West
Publishing Company.
Hayward, G., Rothenberg,M.,& Beasley,R.R. (1974).Children’s play and
urban playground environments.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6,131-168.
Johnson , J. E., & Ershler, J.(1981).Developmental trends in preschool
play as a function of classroom program and child gender. Child
Development,52,995-1004.
Johnson, J. E., Ershler, J., & Lawton, J. T.(1982).Intellective correlates
of preschoolers' spontaneous play.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106,115-122.
Jones, N. B. (1976). Rough-and-tumble-play among nursery school
children. In J. S. Bruner, A. Jolly, & K. Sylva (Eds.), Play: Its
role in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352-363. New York: Basic
Books.
Levy, A. K. (1984). The language of play: The role of play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 17,49-62.
Lieberman, J. N.(1977).Playfulness:Its relationship to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New York:Academic Press.
Loizos, C.(1969). Play behaviour in higher primates:A review. In
Morris, D.(Ed.),Primate Ethology. Chicago:Aldine.
Odoy, H. A. D., & Foster, S. H. (1997). Creating play crates for the
outdoor classroom. Young Children, 52, 12-16.
Pellegrini, A. D. (1998). Rough-and-tumble play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 In D. P. Fromberg & D. Bergen (Eds.), Play
from birth to twelve and beyond: Contexts, perspectives, and
meanings,401-408. New York: Garland.
Rubin, K. H., Fein, G. G.,& Vandenberg, B.(1983)..In P.H. Mussen(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 7.Socialization,
personality,and social development,693-774.New York:Wiley.
Selman, R. L. (1981). The child as a friendship philosopher.In S. R. Asher & J. M. Gottman (Eds.),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friendships,242-272.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imon.T., & Smith, P. K.(1985). Play and problem solving:A paradigm questioned. Merrill-Palmer Quarterly,31,265-277.
Singer, J. L., & Singer D. G. (1979). The values of imagination. In B.
Sutton-Smith (Ed.), Play and learning,195-218. New York:
Gardner.
Smilansky, S., & Shefatya, L. (1990). Facilitating play: A medium for
promoting cognitive, socio-emotional and academic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 Gaithersburg, MD: Psychosocial &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
Smith, P. K., Dalgleish, & Herzmark, G.(1981).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fantasy play tutoring and skills tutoring in nursery
class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4,421-441.
Stone, G. P.(1982).The play of little children.In Herron,R.E. and Sutton
Smith,B.(Eds), Child's Play. New York:John Wiley.
Trawick-Smith, J. (1994). Interactions in the classroom: Facilitating
play in the early years. Upper Saddle River, NJ:Prentice Hall.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rdle,F.(2000).Supporting constructive play in the wild. Child Care
Information Exchange,128,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