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
王全清(1996)。從開放教育談「兒童遊戲」之規劃與應用。載於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情意教學(上)(pp.373-386)。高雄市:復文圖書出版社。
王美芬、熊召弟(2005)。國小階段自然與生活科技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素芸(2009)。協同教學的意義、特質與類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2),57-58。王涵儀(2002)。教師使用戲劇技巧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政治大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靜珠(1965)。幼稚教育。台中:長春印刷。
王錦銘(2004)。科學玩具遊戲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素養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方永泉(2003)。從「遊戲」意義的轉折來反思當代遊戲文化的特徵及其引發的教育思考。教育研究集刊,49(3),63-92。牟中原(2000)。推薦序。載於蕭次融、羅芳晁、房漢彬、施建輝等著,動手玩科學。台北市: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江淑瑩(2006)。以科學遊戲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江雅慧(2002)。科學童玩的認知與設計、製作。國教輔導團雙月刊,42(2),2-7。
江麗莉譯(1997)。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市:五南。
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1996)。教育改革總咨議報告書。台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成虹飛(1996)。以行動研究作為教師培育模式的策略與反思:一群師院生的例子。國科會專題研究報告。
李戊益(2001)。九年一貫生活課程教學設計之行動研究以「玩具DIY」模組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奉儒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文化。(原著出版年:1998)
李金龍(2005)。鷹架理論運用於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簡單機械」教學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Patton, M. Q.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80年)
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市:揚智文化。
吳幸玲、郭靜晃譯(2003)。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市:揚智出版。(原著出版年:1999)
吳慧珠、李長燦(2003)。Vygotsky 社會認知發展理論與教學運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105-157)。台北市:心理。
吳麗珍(2006)。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
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麗媛等譯(2005)。J. L. Frost, S. C. Wortham, & S. Reifel著。幼兒
遊戲與發展理論。台北:五南。
吳金水(1994)。培養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高雄。復文圖書。
張翠娥、吳文鶯(1997)。嬰幼兒遊戲&教具。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杜正勝(2005)。教育部2005-2008教育施政主軸:創意台灣、全球布局-培育各盡其才新國民。2005年5月29日取自http://www
.edu.tw/EDU-WEB/EDU-MGT/SECRETARY/EDU8354001/931115edumain.doc
杜聲鋒(1997)。皮亞傑及其思想。台北:遠流出版社。
呂翠夏(2001)。幼稚園的合作教學-以一個班級為例。台南師院學報,34,475-492。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5)
何釐琦譯(2000)。與兒童一起探索:美國河濱街教育學院幼教課程指引。台北:光佑。
何長珠(1998)。遊戲治療-國小輔導實務。台北:五南。
林玉體(2003)。幼兒教育思想。台北:五南。
林芳菁(2007)。科學遊戲融入幼稚園課程之行動研究。南台科技大學學報,32,231-251。
林怡伶(2000)。幼稚園師生問答歷程之描述-以一大班的小組活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林佳珍(2008)。宜蘭縣幼教師實施幼兒科學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
立花蓮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堂麗(2003)。科學遊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義修(2005)。趣味科學活動對學童學習成就與科學態度之影響研
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瓊音(2005)。以科學遊戲輔助國小自然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寶山、康春枝譯(2001)。學校與社會.兒童與課程(2)(精)。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林鴻瑜譯(2003)。幼兒科學。台北市:華騰文化。
幸曼玲(1999)。皮亞傑的建構論與幼兒教育的課程模式。載於簡楚瑛主編,幼教課程模式(頁369-374)。台北:心理。
周淑惠(2002)。幼兒教材教法:統整性課程取向。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2)。幼稚園幼兒科學課程資源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周淑惠(2003)。幼兒自然科學概念與思維。台北市:心理。
周淑惠(2004)。建構取向之幼兒自然科學教學之歷程性研究。新竹師
院學報,19,61-88。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
金瑞芝、林妙徽、林聖曦譯(2001)。幼兒遊戲。台北市;華騰出版社。
(原著出版年:1988)
邱琡雅等(2006)。認識蒙特梭利教育。台北市:蒙特梭利文化出版社。
邵瑞珍譯( 1997 )。教學論-布魯納教育論著選之二。台北:五南出版社。
胡倩瑜、臧瑩卓(2008)。協助一位幼兒園在職進修教師課程轉型之行動研究。幼兒保育學刊6,25-45。津田妍子(2003)。科學遊戲大圖鑑。台北市:聯廣圖書公司。
津田妍子(2003)。科學遊戲大圖鑑. 續。台北市:聯廣圖書公司。
柯虹如 (2005)。從科學玩具遊戲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的科學相關態度。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段慧瑩、黃馨慧譯(2000)。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的角色與地位。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9)
洪美嬌(2008)。科學遊戲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發展-以「紙張」
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暑期在職進修專班
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銀杏(2001)。「教師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胡倩瑜、臧瑩卓(2008)。協助一位幼兒園在職進修教師課程轉型之行動研究。幼兒保育學刊,6,第25-45頁。侯稚齡(2005)。學前兒童科學創造力之探討。國教天地,161,54-60。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
遠流出版社。
高紅瑛(2002)。國民小學實施協同教學問題解決之質性研究-以台北
市一所小學為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台北市。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台北市:心理出版。(原著出版年:1996)
孫扶志(2007)。幼小銜接中課程與教學的問題因應策略成效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1),59-130。徐麗雪(2002)。國小科學遊戲教學活動成效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忠照(2000)。圓一個快樂童年的夢---親子科學遊戲的實施。國民教育,40(5),26-32。陳忠照(2003)。科學遊戲創意教學:致盛鮮師vs至聖先師。台北市:
心理。
陳正奇(2000)。兒童成長與遊戲關係之探討。台灣體育雙月刊,105,
45-49。
陳伯璋、盧美貴(1991)。開放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陳淑芳、江麗莉、詹文娟、鄭秋平、簡淑真、李宜倫(2002)。幼兒科
學基本能力指標初探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精簡成果報告,
編號:NSC90-2511-S-143-005-X3。
陳淑芳(2001)。幼兒基本科學能力指標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0-2511-S-143-005-X3。
陳淑娟(2007)。科學遊戲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發展-以「水的表面張力」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淑敏(1999)。幼兒遊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陳淑敏(2002)。社會建構取向的幼稚園自然科學教育。屏東師院學報,16,65-98。陳淑敏(2002)。社會建構取向的幼稚園自然科學教育。屏東師範學院學報,16,65-98。
陳雪梅(2004)。多元智能教學對幼稚園幼兒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
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惠邦(2001)。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陳惠芬(2000)。「科學趣味競賽」引入國小教學活動成效研究--以水
箭之學習環模組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雅茜譯(2004)。科學一做就通(下)。台北市:天下遠見。
陳燕珍譯(1999),C. Kamii & R. DeVries原著(1993):幼兒物理知識活動。台北:光佑。
國科會科教處(2003)。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國科會。
教育部 (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2)。創造力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我國五歲幼兒基本能力與學力指標建構研究。教育部國教司委辦。
教育部(2006)。國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康淑雲(2008)。小小科學家的自然實驗室--淺談幼兒自然科學教學活動。台北市教育e週報,第351期。
張淑慧(2003)。科學玩具遊戲教學之成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東瑋(2007)。以科學遊戲-泡泡為主題之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國立
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張稚美 (1999)。為基層教師校園重建與課程改革工作建立鷹架。政策月刊, 第55期, 35-39頁。
張稚美(2000)。再談鷹架: 實施九年一貫實驗教學的支柱。政策月刊,第64期,62-65頁。張世忠(2003)。建構取向教學-數學與科學。台北市:五南。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武升(2004)。開發與培育學生創造力的理論與實踐。應用心理研究,15,43-53。張德銳等(2004)。教學檔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臺北市:高等教育。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縣:精華書局。
郭騰元(2000)。創意的科學玩具。台北市:牛頓開發有限公司。
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台北市:紅葉文化。
郭義雄(2009)。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獨特創新的科學教育成就。科學人雜誌,84,8-9。台北:遠流出版社。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44(2),6-11。許良榮(2008)。科學遊戲實驗室。取自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系網頁http://scigame.ntcu.edu.tw/index.html,承國科會補助經費-親子科學遊戲之發展與推廣(NSC96-2515-S-142-001 -MY2)
許芳雪(2005)。科學童玩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風箏教學模組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許順欽(2002)。科學玩具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以促進學童創造性問題
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許義宗(1981)。幼兒科學遊戲。台北市:理科出版社。
陶英琪譯(2002)。小遊戲,大學問。台北市:心理。
陶英琪等譯(2006)。探索孩子心靈世界-方案教學的理論與實務(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莊麗娟(2003)。由幼兒概念發展的檢視,建構多元智能取向之科學學習與評量系統-從重量概念出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1-2511-S-153-009)。
黃玉斯(2009)。創造性問題解決融入科學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磁鐵」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光雄等譯(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原著:Bogdan, R.C.
and Biklen, S.K.(1998)。嘉義:濤石文化。
黃光雄、蔡清田(1998)。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市:師大書
苑。
黃佩俐譯(2001)。100創意科學實驗。台北市:天下遠見。
黃春美(2000)。幼兒科學活動。成長幼教季刊,44,52-54。黃政傑(1887)。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意舒(1996)。由幼兒科學教學中培養科學學習基本素養。科學教育
研究與發展季刊,17-28。
黃意舒(1998)。幼兒科學教育的迷思與我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10-25。
黃意舒(1999)。幼兒教育課程發展:教師的省思及深思。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意舒(2007)。幼兒自然科學。台北市:華騰文化。
黃瑞琴(2001)。幼稚園的遊戲課程。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瑞琴(2005)。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黃敬棠(2009)。幼兒園輔助教材評析結果。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黃嫈珺譯(2006)。教一次就懂。台北市:久周出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黃鴻博編( 2002 )。兒童科學創意活動教師指導手冊。台中市:台中師範學院科學教育中心。
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心理。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湯志民 (2002)。學校遊戲場。台北市:五南。
湯志民 (2003)。幼兒學習環境設計。臺北市:五南。
楊文貴等譯(2003)。Carol Dale Shipley著。強化兒童的心智:以終身學習為導向的遊戲本位課程。台北市:洪葉文化。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台北市:心理。
楊訪屏(2005)。運用CPS於模組化科學遊戲之教學行動研究-以「牛頓第三運動定律」課程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楊忠樵(2001)。以「製作科學玩具」輔助國小兒童自然科學習之研究-以電磁單元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甄曉蘭(2003):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師大書苑。
齊力、林本炫(2006)。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嘉義縣:南華教社所。
臧瑩卓(2002)。方案教學之省思。成長幼教季刊13(2),68-71。臧瑩卓(2006)。嬰幼兒學習環境:理論與實務。臺北縣:群英出版社。
廖鳳瑞譯(1986)。專業的幼教老師。台北市:信誼基金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84)
廖鳳瑞(1996)。開放的路,迤邐走來。載於開放的足跡:師大附幼萌發式課程的實踐歷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附設實驗幼稚園著。台北:光佑。
廖鳳瑞(1998)。幼教園所的開放式教育理念與執行研究。國家科學
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8(4),576-595。
廖鳳瑞(2004):從檔案看幼兒經驗課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3-2413-H-003-006)。
劉于嘉(2004)。科學趣味競賽對國中生自然科學習的影響。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物理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恆新譯(2007)。卡爾威特的教育。台北市:笛藤出版社。
漢菊德(1997)。幼兒科學教育活動之發展。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6,19-24。蔡宗信(2007)。以科學遊戲增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中市。
蔡馥伊(2006)。學齡前學童生活化科學活動設計與成效評估之研究—以水與空氣相關主題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清田(2006)。教師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淑苓(1988)。羅素對幼兒教育的主張。教師之友,29卷,3期,30-34頁。蔡淑苓(2009)。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台北市:五南。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潘慧玲(1995)。幼兒發展與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潘怡吟(2001)。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歐用生、林文生(2004)。生活課程的理論基礎。國民中小學九年一
貫課程:理論基礎,1,199-213。
鄧文華(1995)。孩子的第一本科學書。台北市:及幼文化出版社。
鄭婷媛(2008)。四-五歲幼兒影概念。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賴羿蓉、王為國(2005)。幼兒科學課程設計:多元智能與學習環取向。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臥龍(2005)。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
蕭次融、羅芳晁、吳原旭、房漢彬、施建輝(1999)。動手玩科學。台北市: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蕭次融、黃福坤、羅芳晁、吳原旭、房漢彬、施建輝、林如章、謝迺岳(2000)。玩科學秘笈。台北市: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蘇秀玲(2004)。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學童的科學態度與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蘇姿月(2005)。「戲」說科學。南縣國教,19,8-11。
蘇秀玲、謝秀月(2006)。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童的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理工研究學報,40(1),47-68。鄭雅文(2000)。幼兒遊戲中的教師-以娃娃家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鄭良儀譯(1999)。兒童遊戲與觀察。台北:桂冠圖書出版公司。
盧素碧(2003)。幼稚園科學教育實驗。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年刊,15,1-39。盧美貴(2003)。我國五歲幼兒發展與基本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台北:教育部。
鍾聖校(1988)。從探索行為的基本歷程看幼兒科學的教導策略。國民教育,23-27。
鍾聖校 (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鍾聖校(1999)。自然與科技課程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魏美惠(2002)。孩子的能力與學習-從多元智能談起。台北:一家親。
魏美惠(2002)。不同學習經驗對幼兒學習經驗與能力發展的影響。論文發表於國立臺中師範學院主辦之「幼兒發展與學習學術研討會
」,台中市。
魏美惠(2004)。近代幼兒教育思潮(第二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魏美惠(2005)。幼兒教育思想與潮流:從傳統到開放。幼兒教育年刊,17,101-120。簡淑真、陳淑芳、李田英(2003)。建構式幼兒科學教學模式之建立與驗證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90-2511-S003-050),未出版。
簡淑真、熊召弟(2000)。建構主義在幼兒科學教育上的應用---一個合作性科學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8-2413-H003-033),未出版。
簡楚瑛(1993)。「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105-133。簡楚瑛(2001)。方案教學之理論與實務。臺北:文景。
鄧文華譯(1995)。孩子的第一本科學書。台北市:及幼文化出版。
外文
Anonymous(2001).Loris Malaguzzi: Founder: The Reggio Emilia Approach--believing in the power of the child.(8), 46.
Scholastic Early Childhood Today, 15.
Berk, N. W. , Cooper M. E., Liu, Y.E., & Marazita, M. L., (2001). Social Anxiety in Chinese Adults with Oral-Facial Cleft. Cleft Palate
Craniofacial Journal, 38, 126-133.
Bloom,B.S.(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ew York ; Toronto: Longmans, Green.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ce, T. (1996). Helping children to play. London: Hodder & Stoughton.
Brunkhorst,B.(1991).Every science, every yea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 (2). 36 -38.
Collins(1997)。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Looking backward and for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Journal, 97(4),299-313。
Carey, S.(1985). Conceptual change in childhood. (1st ed). London;MIT Press. Company. confidence can we have in this instrument?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11,26-59.
Daiute, C. (1994). Play is part of learning, too. In V. Lanigan(Ed.), Thoughful teachers, thoughtful schools: Issues and insight in education today (pp.67-69). Boston: Ally and Bacon.
Erikson, E. H(1950)。 Childhood and society. New York: Norton.
Eisner,E.W.(1982)。Cognition and curriculum:A basis for deciding what to teach. New York:Longmans.
Fleer, M. (1993) Determini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Electrici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87(4), 248-253.
Foster,K.M.(1979)。A guide for teaching creative thinking skills and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in the gifted classroom. San Diego City Schools:Calif.
Fred, J.(2001).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Science, Mathematics, and Technology: An NSTA Perspective. Retrieved June 20, 2002, from Project 2061, Institute for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eb.
Frost,J.L.(1999)。Play and playscapes. albany. New York:Delmar Publishers Inc.
Frost, J.,Wortham, S., & Reifel, S. (2001). Play and chil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Merrill Prentice Hall.
Gilbert, J.K., Osborne, R.J.& Fensham,P.J.(1982). Children’s Science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eaching. Science Eduction, 66(4),623
-633.
Hutt, S., Tyler, S., Hutt, C.,&Christopherson, H.(1989).Play , exploration and learning: A natural history of the pre-school. London: Routledge.
Katz, L.(1987).Early education: what should young children be doing?In S. Kagan & E. Zigler(eds.),Early schooling. CA: Yale University.
Kieff, J.E. & Casbergue, R.M. (2000). Playful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grating play into preschool and primary programs. MA: Allyn & Bacon.
Nieswandt, M.(2001).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for learning in an introductory chemistry course from a conceptual change perspective. Science Education, 85(5), 158-179.
Piaget, J.(1963). The origin of intelligence in children. New York: Norton.
Piaget, J. (1962). Play, Dreams and Imitation in Childhood. New York: Norton.
Piaget, J.(1970).Science of Education and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D.Coltman,trans.) .Orion Press,N.Y.
Raffini, J. P. (1993). Winners without losers: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for increasing student motivation to lear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Ruth, M.Y. (2001). Science is fun. Westminster: Teacher Created Materials,Inc.
Sutton-Smith,B.(1997), The Ambiguity of play.Cambridge,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aylor,J.A.(2001)。Using a practical context to encourage conceptual change:an instructional sequence in bicycle science.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101(3),117-124。
Van. Hoorn, J. , Nourot, P., Scales, B., & Alward, k.(2003). Play at the center of the curriculum.(3 edition).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ranslated by M. Cole, V. John Steiner S. Scribner, E.Souberman Cambridge, Massachuset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