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孔員(2005)。幼稚園推動親子共讀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方子華(2004)。 國小學生家庭閱讀活動、學校閱讀環境與閱讀動機之相關研究。國 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文瑛、李瑞金、邱方晞、謝玉英(2005)。弱勢家庭語文服務方案模式之研究。台中:內政部兒童局。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岫(2001.3.1)。睡前床邊的親子共讀-從英國的寢前閱讀週談起。國語日報。第12版 。
王怡云(1995)。從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看幼兒同儕互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國馨(2002)。小大讀書會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淑芬(2002)。親子共學—客廳裡的讀書會。台北:幼獅。
王碧華(1992)。一個兒童文學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曉慧(2000)。高雄市國小學生家庭文化環境、英語學習方法與英語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朱伶莉(2004)。幼兒對圖畫書回應行為之探究。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江志正(2002)。國小教師的角色、工作與生涯規劃。收於賴清標主編。教育實習(修訂版)(頁45-82)。台北:五南。
李珮琪(2004)。幼稚園親子共讀圖畫書研究。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沙永玲、麥奇美、麥倩宜譯(2002)。Jim Trelease(1979)原著。朗讀手冊--大聲為孩子讀書吧(The Read--Aloud Handbook)。台北:天衛。
何應傑(2003)。兒童閱讀圖畫書意義建構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余幸俐(2006)。外籍配偶子女家庭閱讀活動之個案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幸玲、吳心蘭、陳玟如、楊錦鑾(1994)。親子共擁書香。臺北:牛頓。
吳明隆(1998)。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學業成就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訓育研究,37(4),35-54。
吳芝儀(2001)。資料分析。收於黃光雄主譯。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頁220-263)。 嘉義市:濤石文化。
吳春田(2001)。低年級學童在故事教學中的讀者回應。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淑玲(1999)。台南市國小學生家庭因素、性別角色與其自我概念、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淑箐 (2006)。大班幼兒摘取圖畫故事書大意之內容分析--以童話類主題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憲昌(2004)。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語文背景、閱讀行為與心得寫作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李亞玲(2007)。外籍配偶幼兒的家庭閱讀環境與語文能力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台北:心理。
周均育(2002)。兒童讀書館員、父母與幼稚園教師與對幼兒閱讀的行為影響之調查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周芷誼(2006)。閱讀環境與學童閱讀態度相關之研究--以彰化縣一所國小五年級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周新富(1999)。國中生家庭背景、家庭文化資源、學校經驗與學習結果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安全(2003)讀寫萌發親職訓練方案成效之研究。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良(2001)。要鼓勵更要努力。收於林芝主編。打開親子共讀的一扇窗(頁23-31)。台北:幼獅。
林佳慧(2004)。低收入戶幼兒家庭親子共讀類型之探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宛霖(2002)。台北市幼兒對圖畫書及電子童書之調查與反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林姿君(2006)。嬰幼兒家長實施親子共讀之調查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珮伃(2006a)。台灣學童整合性英文學習動機與家庭語文環境之相關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輔助(計畫編號:NSC94-2413-H-142-002)。
林珮伃(2006b)。提升移民配偶幼兒家庭語文學習環境方案。收於2006年幼兒教保-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82-493)。
林珮伃(2009)。台灣幼兒家庭語文環境中的共讀實施。收於2009年幼兒教保-理論與實務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13-228)。
林真美(2001)。念繪本給孩子聽。收於連翠茉編輯。親子共讀專刊-歡喜閱讀(頁
87-92)。台北:遠流。
林真美等(1999)。在繪本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遠流。
林惠娟(2002)。故事戲劇、戲劇遊戲和幼兒閱讀發展之關係脈絡。幼教資訊,142,5-12。林逸媛(1991)。家庭環境與子女創造性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慧娟(2008)。國小二年級幼童家庭語文環境、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力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憲治(2003)。國小學童的家庭環境與閱讀態度對於寫作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燕宗(2005)。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清江譯(1988)。Banks,Olive(1978)原著。教育社會學(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高雄:復文。
邱琬媜(2008)。親子共讀無字圖畫書歷程之互動與反應。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邱瓊蓁(2003)。親子共讀繪本歷程之互動與詮釋--岩村和朗之「十四隻老鼠」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金瑞芝(2000)。親子共讀圖畫書之歷程:三歲與五歲組的比較。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1,193-208。
信誼基金會(1988)。共賞扉頁間–圖畫視聽之旅。台北:上誼文化。
柯倩華(2003)。親子共讀的樂趣--一起分享永遠記得。刊載於健康雜誌Kids兒童專刊--聆聽孩子的夢想世界,2,154-159。
洪文瓊(1994)。兒童圖書的推廣與應用。台北:傳文文化。
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編著(2001)。柯華葳、游婷雅譯。踏出閱讀的第一步。台北:信誼。
唐榮昌(1994)。個人變項及家庭環境變項對幼兒早期閱讀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孫敏芝(1996)。國小教室生活面貌探討:質化研究經驗之旅。收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183-217)。台北:漢文。
徐宗國譯(1997)。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徐庭蘭(2004)。.親子共讀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語言理解與口語表達之學習成效。醫護科技學刊,6(4),349-370。袁美敏(2001)。親子一起來閱讀--讓公共圖書館成為親子共讀的補給站。書苑季刊,50,1-9 。馬惠芬(2002)。男性眼光中父職參與、父職自我效能與親子關係滿意度之自我評估研究--新竹科學園區周邊幼兒園所調查資料之分析。私立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翁儷綺(1997)。幼兒建構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秀君(2001)。大班幼兒對繪本中友誼概念的詮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庭教育中心(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張正正(2003)。利用家庭教育增進學齡前幼兒的語言發展。幼兒福利期刊,4,287-290。
張家齊(2006)。愛、分享與堅持-新移民女性參與親子共讀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張純毓(2006)。平面文本與幼兒的邂逅-幼稚園團討活動中,幼兒對平面文本的回應。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高賓(1998)。單親兒童教養方式、家庭環境與情緒穩定之關係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張淑如(1993)。打開孩子的心窗-由兒童圖書談親子共讀。國教之友,530,36-39。張淑玲(2004)。不同讀者對國內兒童創作圖畫書之反應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湘君(1993)。讀者反應理論及其對兒童文學教育啟示。東師語文學刊,3,285-307。
張鑑如(2002)。推動親子共讀之研究。國民教育,42(5),43- 49。張鑑如、林佳慧(2006)。低收入家庭親子共讀對話分析:話語內容與互動類型。師大學報:教育類,51(1),185-212。
張瀞文(2002)。親子共讀魔法DIY。台北:匡邦文化。
教育部(2001)。閱讀四季-親子閱讀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梁菁雯(2004)。不同讀者對「林明子」圖畫書插畫之反應。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家華(2007)。國小低年級師生對圖畫故事書不同結局類型之反應。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郭恩惠(1999)。兒童與成人對兒童圖畫故事書的反應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宗逸(1995)。家庭背景、教師行為、制握信念與國小學童創造思考相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奎熹、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台北:空中大學。
陳昭伶(2005)。在親子共讀中享受兒童文學的樂趣。全國新書資訊月刊,78,4-6。陳英梅(2001)。為有源頭活水來— 親子共讀樂。社教資料雜誌,271,1-4。陳英豪(2007)。開啟孩子智慧之窗─淺談親子共讀。翰林文教月訊,36,11-14。
陳貞蓉(1994)。國中資優班學生家庭環境、親子關係與其人格特質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景莉(2002)。學步兒母親以繪本為媒介的親子互動經驗。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雅琴(2003)。「溝通分析親職團體」對國小母親親子溝通及管教方式之成效。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輔導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碧容(2004)。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台灣地區東南亞籍新娘為例。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翠華(1996)。國小學生家庭環境心理特質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游淑燕(2000)。親子共享閱讀繪本的喜悅。書之旅,7(4),13-16。
游雅玲(2005)。親子共讀圖畫故事書之互動歷程與反應研究-以「恐懼主題」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程培儀(2005)。幼兒敘說無字圖畫書故事之內容分析-以David Wiesner《瘋狂星期二》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傅林統(1994)。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富春文化。
曾昭旭(2001﹚。為孩子的閱讀把關。收於林芝主編。打開親子共讀的一 扇窗(頁 97-106)。台北:幼獅。
曾薇愷(2008)。跨國婚姻配偶幼兒家庭語文環境研究:語文學習不利與非不利幼兒個案比較。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玉華(2001)。親子共讀帶領方法與經驗分享-以高雄市國民小學家長會親子共讀種籽帶領人培訓為例。社教雙月刊,101,51-54。
黃玉輝(2001)。重塑兒童閱讀圖像,建構新世紀閱讀策略(上)。師說,158,47-57。黃卓琦(2004)。不同社經地位親子共讀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迺毓主編(2001)。親子閱讀指導手冊。台北:教育部。
黃迺毓(2002)。享受閱讀-親子共讀有妙方。台北市:宇宙光。
黃敏秀(2002)。學前一般兒童與發展遲緩兒童閱讀行為及其家庭閱讀環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黃瑞琴(1993)。幼兒的語文經驗。台北:五南。
黃瑞琴(1997)。幼兒讀寫萌發課程。台北:五南。
黃瑞琴(2003)。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慧珊(2003)。兒童對幻想性圖畫書的反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齡瑩(2002)。家庭及學校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楊怡婷(1994)。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葉嘉青編譯(2008)。Mary Renck Jalongo(1998)原著。幼兒文學:零歲到八歲的孩子與繪本(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 Books)。台北:心理。
葉重新(2004)。教育研究法(再版)。台北:心理。
廖永靜(2000)。親子共讀的觀念與做法。成人教育,58,46-51。廖春美(2008)。閱讀乃社會互動的歷程--以小班幼兒對圖畫書的反應為例。明新學報,34(1),281-296。趙金婷(2004)。幼兒對不同類型繪本故事之口語反應分析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2),155-174。
趙金婷(2007)。幼兒對不同版本故事書的文本互織反應之探究。新竹教育大學學報,24(1),1-28。
劉雅惠(2007)。新竹市立托兒所親子共讀現況調查。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漢玲(2003)。推動親子共讀活動與幼兒閱讀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劉滌昭譯(1999)。松居直(1995)原著。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台北:台英。
劉鳳芯譯(2000)。P. Nodelman 原著。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The Pleasure of Children’s Literature)。台北:天衛文化。
劉靜蓉(2004)。家庭閱讀環境與幼兒語文能力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收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3)。 台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美蓉(2005)。學校和家庭閱讀環境與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蔡雅琪(2005)。親子共讀對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幼兒注意力行為成效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鄭明進譯(1990)。艾瑞‧卡爾(Eric Carle)(1990)原著。好餓的毛毛蟲(The Very Hungary Caterpillar)。台北:上誼。
鄭碧招(2004)。親子共讀對親子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國小高年級學生與家長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賴保禎(1997)。家庭環境診斷測驗。台北:千華。
賴苑玲(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家庭、班級及學校圖書館閱讀環境與其閱讀態度之研究。社會科學教育研究,47-87。
龍應台(2001)。樂在其中的親子共讀。收於林芝主編。打開親子共讀的一 扇窗(頁8-13)。台北:幼獅。
龍協濤(2000)。讀者反應理論。台北︰揚智文化。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魏惠娟(1999)。學習型家庭方案--從理論到實踐。台北:五南。
魏麗敏(1994)。國小兒童家庭因素、情緒困擾對成就與適應影響之分析研究。初等教育研究集刊,2,149-176。
蘇馨怡(2008)。幼兒家庭語文環境與其整合性英語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蘭美幸(2006)。外籍配偶的親子共讀在親職教育上之應用-以繪本為例。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外文部分
Altieri, J.L. (1995). Pictorial/oral and written responses of first grade students: Can aesthetic growth be measured? Reading Horizons 35 (4), 273-86.
Anderson, R.C., Hiebert, E.H., Scott, J.A., & Wilkinson, LA.G. (1985). Becoming a nation of reader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Reading.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
Arnold, D., Lonigan, C, Whitehurst, G., & Epstein, J. (1994).Accelera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picture-book reading: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to a videotape training forma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6, 235-243.
Bandura, A. (1973). Aggression : A social-learning analysis.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rtolomei﹐G. (2000).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 of Children Reading Aloud to Others and Reading Proficiency.(ED:449461)
Brock, D. R. & Dodd, E. L. (1994) . A family lending library: Prompting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Young Children, 49(3), 16-21.
Bus, A.G. (1993). Attachment and emergent literac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 573-581.
Chang, C. (2000). Talking about the past:How do Chinese mothers elicit narratives from their children across time. Narrative Inquiry, 13(1),99-126.
Chomsky, C. B.(1972).Stages in Language Development and Reading Exposur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Vol.42, Feb.1972.
Cline, Z., Reichelderfer, M. A. (2001). Teaching Ideas: Reading Parties: Helping Families Share the Joy of Reading. Reading Teacher, 55(3), 236-239.
Crago, M., & Crago, H. (1983). Prelude to literacy: A preschool child's encounter with picture and story. Carbondale,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De Temple, J. M.(2001). Parents and children reading books together. In D. Dickson, & P. Tabors (Eds.), Beginning literacy with language: Young children learning at home and school (pp. 31-51). Baltimore, MD: Brookes Publishing.
Delaney, L. & Finger, J. A.(1991). Family Support Programs and Family Literac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 ED 352144.
Dellert, K. A. (2003).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home literacy environment and phonological awaress. Unpublishe master’s thesis, Southern Connecticut State University, Connecticut.
Dodici, B. J., Draper, D. C. & Peterson, C. A.(2003).Ear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and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23(3),124-136.
Educational Research Service(1998).Reading aloud to children. ERS Info-File # F1-342. Arlington,VA: Author.
Hancock, M, (2000). A celebration of literature and response: Children, books and teachers. Upper Saddle River, NJ:Merrill-Prentice Hall.
Harkins, D. A.(1993).Parental goals and styles of storytelling .In J. Demick, K. Bursik, & R. DiBiase(Eds.),Parental Development(pp.61-74).Hillsdale, NJ:Lawrnce Erlbum Associates.
Hickman, J.(1979),Response to Literature in a School Environment:Grades K-5.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Hoff-Ginsberg, E. (1991). Mother-children conversation in different social classes and communicative setting. Child Development, 62, 782-796.
Holdaway, D (1979). The foundations of literacy. Sydney; Ashton Scholastic.
Holland, N. (1975). 5 readers reading.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Jalongo, M. R.(1988). Young Children and Picture Books-Literature from infancy to six.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Judith, Cenoz (2003). The influence of age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General proficiency, attitude and code-mixing. In M. Mayo and M. Lecumberri (Eds.) Age and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As a Foreign Language (P77-93). Clevendon:Multilingual Matters.
Kellaghan, T., Sloane, K., Alvarez, B., & Bloom, B. S. (1993). 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school learning. New York: Jossey-Bass.
Lawrence, V., & Shipley, E. (1996). Parental speech to middle - and working- class children from two racial groups in three settings. Applied Psycholinguistics, 17, 233-255.
Lewis,D. (2001).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 picturing text. London New York : Routledge Falmer.
Lin. (1998).The case study of a Taiwanese young child’s emergent literacy development. University of Northern Colorado, Colorado.
Lonigan, C. J. (2004). Emergent literacy skills and family literacy. In Wasik (Ed.), Handbook of Family Literacy, pp.57-82.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rrow, L. M.; Tracy, D. H. & Maxwell, C. M. (1995).. A Survey of Family Literacy.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McGee. L. M. (1995).Talking about books with young children. In Book talk and beyond: Children and teachers respond to literature, eds. N,L, Roser & M,G. Martinez, 105-15. Newark, DE: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McVicker. C. (2002). Reader response and the preschool child. Doctoral dissertation, Kansas State University.
McVicker. C. (2007).Young Readers Respond:The Importance of Child Participation in Emerging Literacy. YC Young Child, 62(3), 18-22.
Mikkelsen, N. (2005).Powerful magic: learning from children's responses to fantasy literatur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Miller, P. J., Wiley, A. R., Fung, H., & Liang. C. (1997). Personal storytelling as a medium of socializatio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68,557-568.
Rosenblatt, L. M. (1938). Literature as Exploration. New York : Appleton Century.
Rosenblatt, L. M. (1978). The reader, the text, the poem: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literary work.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Rosenblatt, L. M. (1985). The transactional theory of the literary work: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 In C. Cooper (Ed.), Researching response to literature and theteaching of literature: Points of departure (pp.33-35).Norwood, NJ: Ablex.
Sipe, L.R.(1996).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understanding by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in oral response to picture storybook read-alouds.(Dissertation Dissertat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1996),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57(10), 4268A.(AAC9710658 Pro-Quest Dissertation Abstract)
Sipe, L.R. (2000). The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understanding by first and second graders in oral response to picture storybook read-alouds.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35, 252–275.
Sipe. L. R. (2002).Talking back and taking over: Young children's expressive engagement during storybook read-alouds. The Reading Teacher 55 (5), 476-3.
Snow, C.E. (1972). Mother ’s speech to language-learning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43(2), 549-565.
Snow, C.E. (1983). Literacy and language: Relationships during the preschool years.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53, 165-189.
Stevens, B.J. (1996) Parental influences in getting children “ready to learn” (Head Start, Howard Gardner).
Stevenson, J., & Freeman, G. (1990).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correlates of reading abilit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31, 681-698.
Stroebel, S. S., & Evans, J. R. (1988). Neuropsyc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readers. The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6(3), 243-252.
Sulzby, E., & Teale, W. (1991). Emergent literacy. In R. Barr, M. Kamil, P. Mosenthal, & P.D. Pearson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Val. II, pp.727-757). New York: Longman.
Trelease. J. (2001). The read-aloud handbook. New York: Penguin.
Wasik, J. H. (2004). Handbook of family literacy. New Jersey:Mahwan.
White, D. (1984). Books before five. Portsmouth, NH: Heine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