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王守仁(1972)。王陽明全集。台北市:考正。
王黃正(2007)。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法融入國小自然領域之研究-以「生活中的電與磁」教學網站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詩棠(2006)。CPS模組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創造力及批判思考之影響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科學教育組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牟中原(1999)。推薦序。載於蕭次融、羅芳晁、房漢彬、施建輝等著,動手玩科學(2頁)。台北市:遠哲科學教育基金會。
江淑瑩(2005)。以科學遊戲融入教學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學習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幸玲(2003)。兒童遊戲與發展。台北市:揚智。
吳筱婷(2007)。以「泡泡世界」為主題的科普活動之設計與推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吳麗珍(2005)。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李秉彝 (1972)。如何指導兒童做科學遊戲。教育輔導月刊,22(6),13-14。
李光烈(1999)。國小自然科教師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的教學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祉頡(2006)。以創造性問題解決法進行科學玩具製作教學對國小五年及創造力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李金樹(2006)。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訓練課程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創造力與問題解決能力之影響。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呂素雯(2003)。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問題解決能力、態度及學習成就之影響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玉体(2003)。幼兒教育思想。台北市:五南。
林堂麗(2003)。科學遊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林美嬌(2005)。國小生活科技課程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俊卿(2007)。結合STAD與CPS教學於國小自然課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碩士學位學程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美虹、林世洲、湯偉君、周金城、張榮耀、王靖璇(2005)。科學創意實驗書。台北市:洪葉文化。
官美君(2003)。啟動國小學生創造性問題解決機制之研究-以「彩色光影魔術師」教學活動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洪文東(2000)。從問題解決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屏師科學教育,11,52-62。洪文東(2003)。國小「酸鹼」與「氧化還原」教學模組設計及學童科學創造力之實作評量。屏東師院學報,18,495-532。洪文東(2006)。國小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組設計:以「土地」主題為例。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4,471-494。洪川富(2005)。應用創造性問題解決模式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洪正龍(2008)。科學遊戲對國小五年級不同學習動機類型學童的學習動機之影響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洪美嬌(2008)。科學遊戲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發展 —以「紙張的遊戲」為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洪振芳(1998)。科學創造力之探討。高雄師範大學學報,9,282-302。
柯虹如(2005)。從科學玩具遊戲教學探討國小學童的科學相關態度。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徐麗雪(2001)。國小科學遊戲教學活動成效分析。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許良榮(2001)。「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活動的設計。刊於中區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實例(pp.209-220)。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許良榮(2004)。從科學遊戲到科學教學。國教輔導,44(2),6-11。許良榮(2006)。科普活動-- 以「泡泡世界」為主題的科普活動之設計與推廣。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94-2515-S-142-001)。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許順欽(2002)。科學玩具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以促進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許芳雪(2004)。科學童玩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風箏教學模組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許鈺羚(2007)。遊戲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活動設計-想飛的心。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6,76-83張春興(1997)。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敬宜(2001)。多元學習情境教學模組之研發-以「二氧化碳」主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9(3),235-252。
張振松 (2001)。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童創造力及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東瑋(2007)。以科學遊戲—泡泡為主題之教學活動之行動研究。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張育嘉(2005)。一個令人悸動的經驗:偏遠地區科學遊戲推廣活動。國教輔導,45(2),60-63張淑慧(2003)。科學玩具遊戲教學之成效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陳忠照(2000)。圓一個快樂童年的夢--- 親子科學遊戲的實施。國民教育,5,26-32 。陳忠照(2003)。科學遊戲創意教學:致盛鮮師vs.至聖先師。台北市:心理。
陳淑娟(2007)。科學遊戲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活動發展—以「水的表面張力」為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惠芬(1999)。「科學趣味競賽」引入國小教學活動成效研究--以水火箭之學習環模組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威龍(2005)。實施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法對於國小五年級學童創造力與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郭騰元(2000)。創意的科學玩具。台北市:牛頓。
黃玉斯(2008)。創造性問題解決融入科學遊戲教學之行動研究-以「磁鐵」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曾俊鋒(2006)。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態度、創造力、後設認知與學習成就之影響-以普通班中的資優生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傅宗玫、陳正平(2001)。冒泡的美。科學發展月刊,29(11),788 - 796 。楊訪屏(2004)。運用CPS於模組化科學遊戲教學行動研究-以「牛頓第三運動定律」為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廖仁年(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模式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葉玉珠(2006)。創造力教學-過去、現在與未來。台北市:心理。
葉安琦(2001)。促進國小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個案研究。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熊同鑫、王振興(1999)。行動、反思與成長:ㄧ位自然科教師的自我教學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1),17-34。趙育琳(2008)。「泡泡狂想曲」教學模組開發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潘怡吟、王美芬(2003 )。遊戲型態教學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4,157-172 。蔡淑苓(2004)。遊戲理論與應用-以幼兒遊戲與幼兒教師教學為例。台北市:五南。
蔡宗信(2007)。以科學遊戲增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之行動研究。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台北市:五南。
蔡伊淑(2008)。科學遊戲活動設計-跳豆翻滾樂。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7,62-72。鄭美俐(2003)。推薦序。载於陳忠照,科學遊戲創意教學:致盛鮮師vs.至聖先師(IV-V頁)。台北市:心理。
鄭英耀(2007)。國小自然科創造性問題解決教學效果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5(5), 565-591。鄭嘉裕(2005 )。科學探究教學模組設計、教學與精緻化之行動研究-- 以國小中年級「植物的認識與種植」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蘇秀玲、謝秀月(2006)。科學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童問題解決能力之研究。理工研究學報,40(1),47-68。蘇育任(1993)。課程與教學-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 。國教輔導,33(2),4-6。劉奕夆(2003)。提供範例對學童科學創造性問題解決表現影響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翻譯書部分:
莫尤斯‧珍妮特(2000)不只是遊戲!:兒童遊戲的角色與地位(段慧瑩、黃馨慧譯)。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2000年)
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郭靜晃譯)(2000)。台北市:洪葉。(原著出版年:2000年)肥皂泡的成因(任明道譯)(1983)。臺灣商務印書館。(原著出版年:1902年)
英文部分:
Bahr, M. W., Walker, K., Hampton, E. M., Buddle, B. S., Freeman, T., Ruschman, N., et al. (2006).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for general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eams.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7(1), 27-41.
Carboni, G. (2002). Experiments on surface phenomena and colloids. Retrieved from http://www.funsci.com/fun3_en/exper2/exper2.htm#bubbles
David, L. ( 2001). Fun and games science. The Science Teacher, 68(3), 58-61
Guastello, S. J. (1998).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groups at the edge of chao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2(1), 38-57.
Isaksen, S. G., Puccio, G. J., & Treffinger, D. J. (1993).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creativity research: Profiling for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u, 27(3), 149-168.
Isaksen, S. G., & Treffinger, D. J. (2004). Celebrating 50 years of reflective
practice: Versions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8(2), 75-101.
Isenberg, C. (1992). The science of soap films and soap bubbles . New York: Dover Press.
Lawrence Hall of Science. (2005a). Bubble festival. Berkeley, C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Lawrence Hall of Science. (2005b). Bubble-ology. Berkeley, CA: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Moyles, J. R. (1989). Just playing?. Buckingham : Open University Press.
Mumford, M. D., Feldman, J. M., Hein, M. B., & Nagao, D. J. (2001). Tradeoffs between ideas and structure: Individual versus group performance in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5(1), 1-23.
Schack, G. D. (1993). Effects of a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curriculum on students of varying a levels. Gifted Child Quarterly, 37(1), 32-38.
Sewell, A. M. (2002).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 means to authentic and purposeful social studies. The Social Studies, 93(4), 176-179
Treffinger, D. J., & Isaksen, S. G. (1992).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An introduction. Sarasota, FL: Center for Creative Learning, Inc.
Treffinger, D. J., & Isaksen, S. G. (2005).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implications for gifted education and talent development. The Gifted Child Quarterly, 49(4), 342-357.
Treffinger, D. J., Selby, E. C., & Isaksen, S. G. (2008).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problem solving style: A key to learning and applying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8(4), 390-401.
Wallgren, M. K. (1998). Reported practices of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facilitators.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32(2), 134-148.
Wilson, H. E. (2007).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kit a review. Journal for the Education of Gift, 31(1), 110-116.
Wood, E., & Attfield, J. (2005). Play, learning and the early childhood curriculum. London : Paul chapman publis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