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4.25.165) 您好!臺灣時間:2024/11/10 01:2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宜倩 
研究生(外文):I-Chien Lee
論文名稱:「聽手的呢喃」-李宜倩創作論述
論文名稱(外文):Listen to the voice of hand-The study of art creation by I-Chien Lee
指導教授:林欽賢林欽賢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Hsie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美術學系碩士班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美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2
中文關鍵詞:手語手勢呢喃無聲勝有聲
外文關鍵詞:sign languagehand movementvoicesilence speak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27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創作研究之目的在透過藝術創作與理論研究,以手的圖像與動作為創作形式的探討,藉由作品的詮釋,期能在藝術創作的過程與內容中,喚起對生活事物的關懷,體現生命的價值與可貴,以理解現實生活中生命的精神與意涵,並記錄當今社會的生活現象。
從手的溝通、自然情感、文化象徵與藝術美感的介紹,解析日常生活中常見手勢所隱含的情感及象徵意涵。運用傳統油畫的三大技法來表現寫實主義的內容,細微觀察周圍發生的一切,將題材擴展到對現代生活的關懷,記錄日常生活所見相關的手勢,抒發對手勢與生活的感觸與想法。利用超現實主義的表現原則,將物體部份放大與聯想,展現畫面張力與敘事性。依據內容將作品分成「生活所見系列」和「新聞紀實系列」兩個系列,藉由作品的展現,能讓人重視生活中忽略掉的小細節,透過手勢這無聲語言的觀察與溝通,了解生活真正的需要及感受。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the art creation of the hand image or hand mov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rt Creation and Theory. Through the expression of the artwork as well as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the work piece, the artists hope to inspire the public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daily life, the value of life, the spirit and meaning of life in reality, and to record the phenomenon of life in the contemporary societ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emotion and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hand movement that can be seen in the daily life from the following perspectives: hand communication, natural emotion, cultural symbols and aesthetic of art. The realism adopted three main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oil painting to depict the surroundings with a subtle insight. The themes extend to the concerns of modern life and record the commonly seen hand movements in the daily life, so as to express their feelings and thoughts towards the hand movements and life. It also adopted the disciplines of Surrealism to enlarge and associate the objects, showing the tension and narrative of the image. We categorized the art creations into two series based on the content: “Daily life series” and “News record series”. The art creation enable u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ubtle details that we often overlook in our daily life, and to understand the real needs and feelings of life through the silent observ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hand movements.
目 錄
誌謝 Ⅰ
中文摘要 Ⅱ
英文摘要 Ⅲ
目次 Ⅳ
表次 Ⅴ
圖次 Ⅵ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研究方法………………………………………………………………3
第三節、研究架構與步驟………………………………………………………4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4
第五節、名詞釋義………………………………………………………………5
第二章 創作研究之主題探討與學理基礎……………………………7
第一節、生活中的溝通…………………………………………………………7
第二節、手的情感自然表現……………………………………………………10
第三節、文化中手的符號象徵…………………………………………………16
第四節、藝術中手的美感………………………………………………………22
第三章 形式探索與技法表現…………………………………………34
第一節、微觀的生活展現………………………………………………………35
第二節、手的張力與表現………………………………………………………42
第三節、傳統油畫技法的應用…………………………………………………50
第四章 創作作品分析…………………………………………………56
第一節、創作主題與內容………………………………………………………56
第二節、創作步驟分析…………………………………………………………58
第三節、創作作品分析 ………………………………………………………60
第五章 總結……………………………………………………………78
第一節、結論……………………………………………………………………78
第二節、未來展望………………………………………………………………79
參考書目 ………………………………………………………………80
表目錄
表1-1 研究架構圖……………………………………………………………4
表2-1 手的特徵分析表………………………………………………………10
圖目錄
圖2-1 達文西 《施洗者聖約翰 》油彩 1517 局部………………………………22
圖2-2 羅丹 《撐開的右手》青銅 高25.5cm………………………………………25
圖2-3 羅丹 《維桑兄弟皮埃爾與維雅克的左手》青銅1886 31×19×12mm……25
圖2-4 羅丹 《手與人體》 青銅 1917 24.5×15×12cm……………………………25
圖2-5 羅丹 《大教堂》 青銅1910 64.5×30×30cm………………………25
圖2-6 羅丹 《皮埃爾‧維桑的手》青銅 1895 28*20*12cm……………………25
圖2-7 達文西 《蒙娜麗莎》 油彩 1505 77×53cm……………………………26
圖2-8 達文西 《蒙娜麗莎》 油彩1505 局部…………………………………26
圖2-9 杜勒 《祈禱的手》 素描……………………………………………………27
圖2-10 米開朗基羅 《創造亞當》1508-1512…………………………………………28
圖2-11 米開朗基羅 《創造亞當》1508-1512 局部…………………………………28
圖2-12 林布蘭 《猶太新娘》 油彩 1655 121.5×166.5mm………………………29
圖2-13 林布蘭 《猶太新娘》 油彩 1655 局部……………………………………29
圖2-14 黃勝彥 《心相12號》 油彩 2002 146X146 cm…………………………29
圖2-15 席勒 《先知》油彩(1911) 80.5*80cm………………………………………30
圖2-16 席勒 《先知》 油彩 (1911) 局部………………………………………30
圖2-17 Lucian Freud 《Woman in a Butterfly Jersey》油彩 1990-91
100.3*81.3*cm………………………………………………………………31
圖2-18 Lucian Freud 《Woman in a Butterfly Jersey》油彩 1990-91 局部………31
圖2-19 達利 《內戰的預感》 油彩1936 100*99cm…………………………31
圖2-20 達利 《內戰的預感》 油彩1936 局部………………………………31
圖2-21 畢卡索 《格爾尼卡》 油畫1937 349.3*776.6cm…………………32
圖2-22 畢卡索 《格爾尼卡》 油畫 1937 局部………………………………32
圖2-23 雷捷 《機械工人》 油彩1920…………………………………………32
圖2-24 雷捷 《機械工人》 油彩1920 局部…………………………………32
圖3-1 李宜倩 《人民的怒吼》 油彩 2010 116.5×91cm…………………38
圖3-2 李宜倩 《和平之歌》 油彩 2010 116.5×91cm……………………39
圖3-3 李宜倩 《自由》 油彩 2009 116.5×91cm………………………………42
圖3-4 李宜倩 《就是你》 油彩 2010 116.5×91cm………………………………46
圖3-5 李宜倩 《人民的怒吼》 油彩 2010 116.5×91cm…………………………46
圖3-6 李宜倩《滑鼠與我》 油彩 2009 33×24cm………………………………47
圖3-7 李宜倩 《祈禱》 油彩 2009 33×24cm…………………………………47
圖3-8 李宜倩 《人民的怒吼》油彩 2010 116.5×91cm…………………………47
圖3-9 李宜倩 《歲月痕跡》 油彩 2010 162×130cm……………………………48
圖3-10 李宜倩 《歲月痕跡》 油彩 2010 162×130cm……………………………50
圖3-11 安格爾《浴女》油彩 1814 146×97cm……………………………………52
圖3-12 林布蘭《自畫像》油彩 1669 86×70.5cm…………………………………53
圖3-13 委拉斯貴茲《胡安‧德‧巴雷哈》油彩 1650 81.3×69.9cm…………………54
圖4-1 李宜倩 居家生活系列作品………………………………………………56
圖4-2 李宜倩 生活隨筆系列作品………………………………………………57
圖4-3 李宜倩 新聞紀實系列作品………………………………………………57
圖4-4 李宜倩 打底………………………………………………………………58
圖4-5 李宜倩 定稿………………………………………………………………58
圖4-6 李宜倩 《一級棒》 明暗面處理過程 ……………………………………59
圖4-7 李宜倩 《一級棒》 油彩 2010 116.5×91cm………………………………59
圖4-8 李宜倩 守護 油彩 2008 65×53cm ……………………………61
圖4-9 李宜倩 誓言 油彩 2009 91×72.5cm ……………………………63
圖4-10 李宜倩 心念 油彩 2009 91×72.5cm ………………………………64
圖4-11 李宜倩 來!笑一個! 油彩 2010 162×130cm……………………66
圖4-12 李宜倩《歲月痕跡》 油彩 2010 162×130cm………………………………67
圖4-13 李宜倩 就是你 油彩 2010 116.5×91cm………………………68
圖4-14 李宜倩 掙扎 電腦繪圖草圖 2009……………………………………69
圖4-15 李宜倩 掙扎 油彩 2009 116.5×91cm ……………………………70
圖4-16 李宜倩 自由 電腦繪圖草圖 2009 …………………………………71
圖4-17 李宜倩 自由 油彩 2009 116.5×91cm………………………………72
圖4-18 李宜倩 人民的怒吼 油彩 2010 116.5×91cm……………………74
圖4-19 李宜倩 好好愛我 油彩 2010 116.5×91cm………………………76
圖4-20 李宜倩 和平之歌 油彩 2010 116.5×91cm………………………77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大東青龍著,《心靈術》,台北市:慧眾文化出版,1994。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北美館,1991。
田曼詩着,《美學》,台北:三民,民90。
安海姆(Rudolf Arnheim)著,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4。
朱光潛,《談美》,台北:前衛出版社,民72。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蒲公英出版社,1986。
李明明著,《古典與象徵的界線-象徵主義畫家莫侯及其詩人寓意畫》,台北市:東大,1994。
李長俊著,《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雄獅圖書,2001。
李美玲著,《臺灣現代美術大系‧西方媒材類:超寫實風繪畫》,台北:文建會,2004。
阮義忠著,《手的秘密》,台北市:攝影家,1999。
何懷碩着,《給未來的藝術家》,台北:立緒文化。2003。
亞倫‧皮斯&芭芭拉‧皮斯著,吳俊宏譯,《說話前,先想好要伸哪根手指-肢體語言終極天書》,台北:安平文化,2007。
林信華著,《社會學與生活》,台北:五南,2008。
周談輝,吳文憲編著,《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市:全華, 2005。
派克(M. Scott Peck)著,張定綺譯,《心靈地圖》,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1。
胡寶林,《繪畫與視覺想像力》,台北:遠流出版,2002。
姚一葦,《藝術的奧秘》,台北市:台灣開明書局,1993。
凌嵩郎,《藝術概論》,台北:全冠彩色印刷有限公司,1966。
袁金塔著,《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1999。
康丁斯基著,吳瑪悧譯,《點線面》,台北:藝術家出版社,民85。
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曾長生著,《超現實主義藝術》,台北:藝術家,2000。
楊東苗、金衛東著,《美學的極致:從敦煌手姿看美的豐富演變》,台北市:如何,2008。
楊永鳳譯,《色彩密碼:專業設計的色彩美學》,台北市:碁峰資訊,2007。
瑞德(Lori Reid)著,《手相學習百科》,台北市:貓頭鷹出版,2003。
漢寶德著,《談藝術》,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05。
夢夫人著,《肢體會說話》,台北:知青頻道,1999。
劉其偉著,《現代繪畫理論》,台北:雄獅圖書公司出版,1993。
榮格著,鴻鈞譯,《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市: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0。
鄧明宇著,《心理學概論》,台北:新文開發出版,2007。
滕守堯著,《藝術社會學描述》,台北:生智,1997。
鄭佩芬著,《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市:揚智文化,2000。
Abraham Harold Maslow著,劉燁編譯,《馬洛斯的智慧》,台北:正展,2006。
Erwin Panofsky著,李春元譯,《造形藝術的意義》,台北市:遠流出版,1996。
Gerald I. Nierenberg. Henry H. Calero著,蔡慶蘭譯,《姿勢會說話:身體語言解碼》,台北市:遠流,2005。
Giulio Carlo Argan.Maurizio Fagiolo著,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市:東大出版,1992。
Heinrich Wolffin著,曾雅雲譯,《藝術史的原則》,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3。
Henri Focillon著,吳玉成譯,《造形的生命》,高雄市:傑出文化,1995。
Jerome D Schein,David A.Stewart著,邢敏華譯,《動作中的語言-探究手語的本質》,台北市:心理,2005。
K.T.Strongman著,游恆山譯,《情緒心理學》,台北:五南,1993。
Willian Vaughan著,李美蓉譯,《浪漫主義藝術》,台北:遠流,1995。
網路資料
http://www.aerc.nhcue.edu.tw/1-0/a-1/93g/Ting-Ju%20Chen.pdf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4%9B#.E4.BA.BA.E9.A1.9E.E7.9A.84.E6.84.9B維基百科20090720
http://tw.group.knowledge.yahoo.com/hcu-1234/article/view?aid=11人生資訊20090720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