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9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3 17:2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戴均帆
研究生(外文):Tai,Chun-Pan
論文名稱:以班級讀書會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Action Research of Enhancing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Attitude by Forming Class-reading Groups for the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tudents
指導教授:陳慧芬陳慧芬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Huei-F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60
中文關鍵詞:班級讀書會閱讀理解閱讀態度
外文關鍵詞:class-reading groupreading comprehensionreading attitud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6
  • 點閱點閱:89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9
閱讀是學生在學校最主要的學習活動,學生藉由閱讀來理解意義與獲取知識,基於閱讀對於學習的重要性,本研究藉由班級讀書會的設計與實施,使學生透過合作學習來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並對閱讀的態度更為積極與正面,進而做一個主動的學習者。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者觀察教學現場的問題,擬定行動方案,並以實際的行動來執行,經由計劃、行動、反省與修正過程來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透過觀察、訪談及文件分析方式,不斷蒐集學生學習過程的各種資料,藉此了解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的提升情形,同時,研究者透過此研究探究師生或同儕在對話中所激盪出的意義,以作為研究者從事閱讀教學的省思與改進之用。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合作學習教學策略運用在班級讀書會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一)異質分組可提升學生整體參與度,達到閱讀理解的目的
(二)面對面的互動有助於思維與表達,促進多元理解與學習
二、交互教學法運用在班級讀書會可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一)提問策略能有效促進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二)讀書筆記與學習單有助於學生摘要與延伸思考
(三)透過小組討論與全班共同討論的澄清歷程,有利於文本的理解
三、班級讀書會可改善學生閱讀態度
(一)透過廣泛閱讀與討論,能使學生對閱讀產生正向認知
(二)同儕共讀與分享,能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透過合作學習,能促使學生主動閱讀
四、班級讀書會的閱讀教學所遭遇的難題可經由教師的調整修正加以克服
(一)學生的提問與討論技巧不足,教師藉由指導並示範加以補強
(二)教師教學與掌控全場難以兼顧,透過家長的人力支援而改善
(三)班級讀書會壓縮學科複習時間,教師以學校課程為優先考量作彈性調整
(四)愛的書庫借閱時間不易控制,盡量以學校書箱為主選擇多樣化的種類
五、實施班級讀書會的閱讀教學有益於研究者專業成長
(一)教學與研究的結合,改善實際的教學問題,也精進教師教學能力
(二)考量學生需求與興趣,教師課程設計更為適性化
(三)藉由與家長的合作,促進教師教學的多樣性
(四)深切體認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生活經驗引起學習動機
(五)對教學進行反思與檢討,加強自我覺知與促進專業成長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建議,供教師實施班級讀書會閱讀教學以及未來研究參考。
Reading, the primary activity in school, allows students to be capable of learning and understanding. By designing and forming class-reading groups, this study aims not only to enhanc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but help them to build active and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reading and take the initiative to learn.
This action research aimed to define the problem in class, set up plans, execute and revise it accordingly. By observing, interviewing students and analyzing documents during studying process, the researcher could evaluate their progress in comprehension and attitude toward reading. Meanwhile, the researcher could explore the meaning behind the conversation among teachers, students and peer groups to review and improve reading teaching method.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were as follows:
1.Apply cooperative-learning in class-reading groups could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1)Heterogeneous Grouping maximized students’ participation to lead to good comprehension.
(2)Face-to-face interaction helped students to think and express and encourage their multiple comprehension and learning.
2.Reciprocal teaching could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class-reading groups.
(1)Questions gener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d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2)Reading notes and learning sheets helped students to summarize the content and extend dimension of thinking.
(3)The clarification of group and whole-class discussion helped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nt.
3.A class-reading group could improve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 reading.
(1)Extensive reading and discussions let students take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reading.
(2)Peer-shared reading and idea sharing inspired students’ interests in reading.
(3)Cooperative learning motivated students to be an active reader.
4.The problems caused in implementing class-reading groups could be solved by the teacher through the adjustment and correction.
(1)When students’ skill to ask questions and discuss was inadequate, the teacher improved it through instruction and demonstration.
(2)When the teacher could not teach and keep order in the classroom in the meantime, it would be improved by the parents’ support.
(3)When class-reading groups compressed the time for reviewing regular curriculum, the teacher adjusted the program accordingly.
(4)It was hard to control the loan period in the book bank, so the teacher could choose various kinds of books mainly from school’s library.
5.Implementing class-reading groups was helpful for the researcher’s expertise.
(1)The conjunction of teaching and study improved practical problems in teaching and enhanced the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2)Taking students’ needs and interests into consideration made the curriculum design more adaptive.
(3)The teacher diversified teaching method by collaborating with parents.
(4)Realized that teacher should focus on the students and inspire students’ incentive to learn with their life experiences.
(5)The teacher strengthened self-perception and enhanced expertise through examining and reviewing teaching method.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s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lass-reading group for teachers and for future studi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班級讀書會及其理論基礎 11
第二節 閱讀、閱讀理解與閱讀態度 21
第三節 班級讀書會之相關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5
第二節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49
第四節 班級讀書會之實施計畫 54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70
第六節 研究倫理 7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81
第一節 第一循環閱讀教學的實施與檢討 81
第二節 第二循環閱讀教學的實施與檢討 121
第三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專業成長 178
第四節 綜合討論 18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91
第一節 結論 191
第二節 建議 198

參考文獻 205
壹、中文部分 205
貳、西文部分 211

附錄 213
附錄一 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態度量表 213
附錄二 讀書筆記 216
附錄三 小組討論單 217
附錄四 學生回饋單 219
附錄五 教學觀察與省思表 220
附錄六 家長回饋單 221
附錄七 觀察紀錄表 222
附錄八 書籍票選單 223
附錄九 班級讀書會通知單 224
附錄十 教學活動設計 225
附錄十一 同意書 241
附錄十二 少年小樹之歌學習單 243
附錄十三 小王子學習單 244
附錄十四 小組討論單(修訂版) 246
附錄十五 讀書筆記-我們叫它粉靈豆 247
附錄十六 學習單-我們叫它粉靈豆 248
附錄十七 學習單-生日快樂 249
附錄十八 讀書筆記-愛德華的神奇旅行 250
附錄十九 讀書筆記-我的名字叫希望 251
附錄二十 學習單-我的名字叫希望 252
附錄二十一 第二循環學生回饋單(範例) 253
附錄二十二 第二循環家長回饋單(範例) 254
附錄二十三 第一循環小組討論單(範例) 255
附錄二十四 第二循環小組討論單(範例) 256
附錄二十五 班級讀書會教學流程(範例) 257

表 次
表3-1 第一循環班級讀書會書目介紹 59
表3-2 班級讀書會第一循環階段進度 59
表3-3 第二循環書本票選結果 61
表3-4 第二循環班級讀書會書目介紹 62
表3-5 班級讀書會第二循環階段進度 63
表3-6 閱讀理解能力測驗結果與分組情形 67
表3-7 資料的蒐集與代碼 73
表3-8 閱讀理解測驗難度與重測信度摘要 75
表3-9 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態度量表預試項目分析與信度考驗摘要 77
表4-1 第一循環閱讀理解測驗前後測答對題數之比較 98
表4-2 第一循環閱讀理解測驗前後測答對題數之比較分析 99
表4-3 第二循環閱讀理解測驗前後測答對題數之比較 145
表4-4 第二循環閱讀理解測驗前後測答對題數之比較分析 146
表4-5 閱讀態度量表前後測的分數與差距 151
表4-6 閱讀態度前後測之比較分析 152
表4-7 閱讀態度認知面向前後測的分數與差距 153
表4-8 閱讀態度認知面向前後測分數之比較分析 154
表4-9 閱讀態度情感面向前後測的分數與差距 156
表4-10 閱讀態度情感面向前後測之比較分析 157
表4-11 閱讀態度行為面向前後測的分數與差距 159
表4-12 閱讀態度行為面向前後測之比較分析 160

圖 次
圖3-1 研究流程 53
圖3-2 班級讀書會分組位置 65
王文科(1981)。教育研究法。臺北:復文。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王淑芬(1999)。不一樣的教室-如何推展班級讀書會。臺北:天衛文化。
王淑芬(2002)。搶救閱讀55招:兒童閱讀實用遊戲。臺北:作家。
方隆彰(2003)。讀書會結知己。臺北:爾雅。
江連居(2002)。兒童讀書會樂趣多。臺北:手藝家。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原著為1990年版)
吳芬玲(2004)。運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兒童讀書會>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呂敏慧(2006)。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兒童班級讀書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成璋(2008)。線上讀書會提升社會科學習興趣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俊仁(1999)。聲韻處理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國立臺中師院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
杜春梅(2006)。虛擬學習社群在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福基國小學生網路讀書會為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
沈中偉(1994)。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3,23-31。
林玉燕(200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能力對閱讀理解影響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林美琴(1999)。讀書會DIY。臺北:天衛文化。
林美琴(2008)。兒童閱讀新識力-兒童讀書會與班級共讀。臺北:天衛文化。
林清山譯(1990)。(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原著為1986年版)
林進材(2006)。教學論。臺北:五南。
邱天助(1995)。臺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發展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6-15。
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臺北:張老師文化。
洪月女譯(1998)。(K. S. Goodman著)。談閱讀。臺北:心理。(原著為1996年版)。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心理。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信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俞名芳(2003)。班級讀書會理念融入本國語文教學實施型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凌夙慧(2002)。公共圖書館推動兒童閱讀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徐月梅(2003)。從國小圖書館利用談主題閱讀與教學整合。載於國家圖書館輔導組(主編),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論文集(147-155頁)。臺北:國家圖書館。
張玉成(2001)。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技巧。國民教育,41(3),2-8。
張玉梅(2003)。相互教學法對原住民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教學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1-7。
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31-91頁)。臺北:三民。
莊佳芹(2007)。班級讀書會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莊景益(2008)。心智繪圖結合摘要教學法與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淑玫(1999)。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玥妦(2009)。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於提升國小五年級閱讀素養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郭翠秀(2007)。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2005年PIRLS資料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仙英(2007)。參與班級讀書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品德認知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米華(2003)。讀書會融入三年級語文學習領域教學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
陳佳音(2005)。線上閱讀討論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陳英仁(2007)。大學生英文閱讀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之發展。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
陳淑絹(1997)。「指導-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理論探討。臺中師院學報,11,65-111。
陳琬玲(2008)。網路讀書會對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教育部101親子共讀入口網(2009)。享受閱讀的甜滋味。2009年9月26日,取自http://140.111.34.72/edu101/templates/index.htm
曾美玲(2008)。運用讀書會方案提升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曾祥芹主編(1992)。閱讀技法系統。鄭州:大象。
曾琪淑(1991)。兒童閱讀指導探析。書香季刊,8,45-59。
曾薇庭(2006)。國小高年級實施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文棟(2000)。漫畫青少年讀書會。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8 ,20-21。
黃百合(2003)。以讀書會方式研讀科學史兒童讀物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貞瑜(2008)。Blog出閱讀的火花-國小四年級學童網路讀書會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雅惠(2003)。讀書會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詩萍(2006)。班級讀書會實踐之行動研究—以友誼故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頁)。臺北:寰宇。
黃瓊儀(1996)。國小學童閱讀理解策略、閱讀理解歸因與閱讀理解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2,107-149。
楊怡婷(1995)。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齊若蘭(2003)。新一代知識革命。載於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主編),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16-23頁)。臺北:天下。
齊若蘭(2003)。哪個國家學生閱讀能力最強?載於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主編),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26-36頁)。臺北:天下。
劉明琇(2008)。國小六年級級任教師進行班級讀書會之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遠楨、黃思華、許琇雅(2007)。運用認知衝突策略建構小數學習概念線上複習系統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1),65-89。
歐用生(1994)。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
蔡清田(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蔡鳳秋(2005)。一個教師的兒童環境教育讀書會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惠文(2008)。網路讀書會結合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之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表現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鄭萬平(2003)。科學讀書會實施與國小學童科學態度改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盧台華( 1986 )。直接教學法在智能不足教學成效上的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智能不足教育與輔導(143-156頁)。臺北:心理。
賴玉敏(2003)。圖畫書中的兒童友誼關係與讀書會之應用。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賴忠明(2006)鷹架理論應用在國中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輿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顏若映(1993)。先前知識在閱讀理解上之認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85-412。
羅慶文(1995)。閱讀態度與理解關係之探討。研習資訊,12(6),34-38。
鍾雅婷(2000)。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嚴翠嫈(2008)。國小低年級推動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蘇千惠(2006)。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貳、西文部分
Berk, L. E., & Winsler, A. (1995).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Cross, D. R., & Paris, S. G. (1988). Developmental and instructional analyses of children’s meta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ology, 80(92), 131-14
Dyson, A. (1990).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 concept of change.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6(1), 55-66.
Ellis, A. K. (2001).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Larchmont, NY: Eye on Edution.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i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osnot, C. T. (1996). 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Gagné,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Gagné, R., & Medsker, K. (1996).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Training applications.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Gettys, C. M., & Fowler, F. (1996). The relation of academic and recreational reading attitudes school wide: A beginning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2568)
Nattiv, 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 285-297.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e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17-175.
Paris, S. G., Cross, D. R., & Lipson, M. Y. (1984). Inform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 program to improve children’s reading awareness and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1239-1252.
Rogoff, B. (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upley, W. H., Logan, J. W. & Nichols W. D. (1999). Vocabulary instruction in a balanced reading program. The Reading Teacher, 52, 336-346.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