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科(1981)。教育研究法。臺北:復文。
王文科(2001)。教育研究法--教育研究的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王淑芬(1999)。不一樣的教室-如何推展班級讀書會。臺北:天衛文化。
王淑芬(2002)。搶救閱讀55招:兒童閱讀實用遊戲。臺北:作家。
方隆彰(2003)。讀書會結知己。臺北:爾雅。
江連居(2002)。兒童讀書會樂趣多。臺北:手藝家。
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 Q. 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臺北:桂冠。(原著為1990年版)
吳芬玲(2004)。運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兒童讀書會>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呂敏慧(2006)。運用同儕協助學習策略於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兒童班級讀書會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成璋(2008)。線上讀書會提升社會科學習興趣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李俊仁(1999)。聲韻處理能力和閱讀能力的關係。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李連珠(1992)。早期閱讀發展釋疑之一:兼談家庭閱讀活動。國立臺中師院幼兒教育年刊,5,109-126。杜春梅(2006)。虛擬學習社群在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福基國小學生網路讀書會為例。育達商業技術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苗栗。沈中偉(1994)。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3,23-31。
林玉燕(2009)。國小一年級學童注音符號能力對閱讀理解影響之相關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林美琴(1999)。讀書會DIY。臺北:天衛文化。
林美琴(2008)。兒童閱讀新識力-兒童讀書會與班級共讀。臺北:天衛文化。
林清山譯(1990)。(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原著為1986年版)
林進材(2006)。教學論。臺北:五南。
邱天助(1995)。臺灣地區讀書會的現況發展與未來發展。社教雙月刊,68,6-15。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臺北:張老師文化。
洪月女譯(1998)。(K. S. Goodman著)。談閱讀。臺北:心理。(原著為1996年版)。
洪儷瑜(1995)。學習障礙者教育。臺北:心理。
洪蘭、曾志朗(2001)。兒童閱讀的信念-認知神經心理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胡永崇(1995)。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俞名芳(2003)。班級讀書會理念融入本國語文教學實施型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凌夙慧(2002)。公共圖書館推動兒童閱讀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徐月梅(2003)。從國小圖書館利用談主題閱讀與教學整合。載於國家圖書館輔導組(主編),圖書館與閱讀運動研討會論文集(147-155頁)。臺北:國家圖書館。
張玉成(2001)。思考啟發性閱讀指導技巧。國民教育,41(3),2-8。
張玉梅(2003)。相互教學法對原住民國小六年級學生閱讀理解之教學成效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新仁(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心理。
張靜嚳(1996)。建構教學:採用建構主義如何教學?。建構與教學,7,1-7。畢恆達(1998)。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31-91頁)。臺北:三民。
莊佳芹(2007)。班級讀書會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莊景益(2008)。心智繪圖結合摘要教學法與寫作教學法對國小四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許淑玫(1999)。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郭玥妦(2009)。引導式閱讀策略融入網路讀書會於提升國小五年級閱讀素養成效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郭翠秀(2007)。閱讀教學與國民小學學童閱讀動機及行為的關係—以2005年PIRLS資料為例。國立中央大學習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陳仙英(2007)。參與班級讀書會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品德認知與實踐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陳米華(2003)。讀書會融入三年級語文學習領域教學之探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臺北:南宏。
陳佳音(2005)。線上閱讀討論對國小學童之閱讀理解能力與閱讀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陳英仁(2007)。大學生英文閱讀自我調整學習策略量表之發展。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陳淑敏(1994)。Vygotsky的心理發展理論和教育。屏東師院學報,7,119-144。陳淑絹(1997)。「指導-合作學習」策略應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理論探討。臺中師院學報,11,65-111。
陳琬玲(2008)。網路讀書會對提升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使用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教育部101親子共讀入口網(2009)。享受閱讀的甜滋味。2009年9月26日,取自http://140.111.34.72/edu101/templates/index.htm
曾美玲(2008)。運用讀書會方案提升國小學童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態度之研究。
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曾祥芹主編(1992)。閱讀技法系統。鄭州:大象。
曾琪淑(1991)。兒童閱讀指導探析。書香季刊,8,45-59。曾薇庭(2006)。國小高年級實施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黃文棟(2000)。漫畫青少年讀書會。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8 ,20-21。黃百合(2003)。以讀書會方式研讀科學史兒童讀物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貞瑜(2008)。Blog出閱讀的火花-國小四年級學童網路讀書會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黃雅惠(2003)。讀書會活動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關係影響之行動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黃詩萍(2006)。班級讀書會實踐之行動研究—以友誼故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241-253頁)。臺北:寰宇。
黃瓊儀(1996)。國小學童閱讀理解策略、閱讀理解歸因與閱讀理解能力相關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2,107-149。
楊怡婷(1995)。幼兒閱讀行為發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齊若蘭(2003)。新一代知識革命。載於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主編),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16-23頁)。臺北:天下。
齊若蘭(2003)。哪個國家學生閱讀能力最強?載於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主編),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26-36頁)。臺北:天下。
劉明琇(2008)。國小六年級級任教師進行班級讀書會之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劉遠楨、黃思華、許琇雅(2007)。運用認知衝突策略建構小數學習概念線上複習系統之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30(1),65-89。歐用生(1994)。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蔡清田(2000)。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蔡鳳秋(2005)。一個教師的兒童環境教育讀書會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鄭惠文(2008)。網路讀書會結合相互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生之閱讀態度及閱讀理解表現影響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鄭萬平(2003)。科學讀書會實施與國小學童科學態度改變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盧台華( 1986 )。直接教學法在智能不足教學成效上的探討。載於中華民國特殊教育學會(主編),智能不足教育與輔導(143-156頁)。臺北:心理。
賴玉敏(2003)。圖畫書中的兒童友誼關係與讀書會之應用。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賴忠明(2006)鷹架理論應用在國中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藍慧君(1991)。學習障礙兒童輿普通兒童閱讀不同結構文章之閱讀理解與理解策略的比較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顏若映(1993)。先前知識在閱讀理解上之認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16,385-412。
羅慶文(1995)。閱讀態度與理解關係之探討。研習資訊,12(6),34-38。鍾雅婷(2000)。學習策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嚴翠嫈(2008)。國小低年級推動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蘇千惠(2006)。性別繪本讀書會對國小學童性別角色態度與自我概念之影響。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貳、西文部分
Berk, L. E., & Winsler, A. (1995). Scaffolding children’s learning: Vygotsky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ducation of Young Children.
Cross, D. R., & Paris, S. G. (1988). Developmental and instructional analyses of children’s metacognition and reading comprehention.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ology, 80(92), 131-14
Dyson, A. (1990).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and the concept of change.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6(1), 55-66.
Ellis, A. K. (2001).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innovations. Larchmont, NY: Eye on Edution.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i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Fosnot, C. T. (1996). Constructivism: Theory, perspectives, and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Gagné,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Gagné, R., & Medsker, K. (1996).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Training applications. Orlando, FL: Harcourt Brace & Company.
Gettys, C. M., & Fowler, F. (1996). The relation of academic and recreational reading attitudes school wide: A beginning study.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02568)
Nattiv, 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4(3), 285-297.
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monite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17-175.
Paris, S. G., Cross, D. R., & Lipson, M. Y. (1984). Informed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A program to improve children’s reading awareness and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6, 1239-1252.
Rogoff, B. (1990). Apprenticeship in thinking: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upley, W. H., Logan, J. W. & Nichols W. D. (1999). Vocabulary instruction in a balanced reading program. The Reading Teacher, 52, 336-346.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