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王為國(2000)。國民小學應用多元智能理論的歷程分析與評估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伊薔心(2009)。以科技接受模式與心流經驗探討部落格上發表藝術觀點之行為。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朱斌妤、黃仟文與翁少白(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即時交通資訊系統之使用
意願。電子商務學報,10(1),173-200。
朱耀明(2002)。多元智能教學活動對國中生多元智能之影響-以電腦教學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江雪齡(1999)。多元智能教學課程設計的新面貌。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專題演
講會議記錄。
江嘉偉(2005)。大學生多元智慧與職業興趣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
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吳俊憲(2000)。還給孩子一個多元智慧的舞臺。臺灣教育,596,54-48。吳晨帆(2005)。推薦策略與推薦資訊對線上推薦績效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資訊
管理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李孔文(2005)。多元智能之強勢智能應用於化學平衡網站以提升學習成效之研究。
靜宜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心瑩(譯)(2000)。再建多元智慧。臺北:源流。
李平(譯)(2003)。T. Armstrong著(1994)。經營多元智慧─展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
學(增訂版)(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臺北市:遠流。
李青芸(2005)。多元智能在國小英語數位學習網站之應用。義守大學資訊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
李建億、黃瑋苹(2004)。網路專題學習活動中多元智慧對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9(1),65-80。
李珀(2000)。多元智慧與教學。教師天地,106,22-41。李科、沈海英(2009)。多元智慧理論應用於大學英語教學的實證研究。昆明理工
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4),105-108。
周子敬(2006)。八大多元智慧問卷的信、效度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
與輔導學系教育心理學報,37(3),215-229。
周松英(2007)。從休閒遊戲看思考風格對心流經驗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
網路學習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林心茹(譯)(2005)。M. Kornhaber, E. Fierros & S. Veenema(2004)。活用多元智慧─哈佛零方案MI研究成果:41所學校的成功經驗與最佳課程範例(Multiple
intelligences: Best idea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臺北市:遠流。
林合懋(2006)。多元智慧學校經營理念量表試探。初等教育,23,27-50。
林奕宏(2000)。「多元智能予問題解決整合型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數學學習表
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家永(2000)。多元智能的開發。臺灣教育,596,8-16。林朝興、唐瑩荃(2006)。以顧客價值分析與權重漸進探勘 來進行協力式音樂推薦。
中央員警大學「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6(1),1-26。
林瑋祥(2006)。網站上沉浸理論對顧客忠誠建立之影響─以「無名小站」為例。
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林睿琳(2005)。多元智慧融入色彩計劃課程教學與評量之研究─以建國科技大學
商業設計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彰化市。
林睿琳、鄭友超(2005)。多元智慧融入色彩計畫課程教學與評量之研究。高雄師
大學報,18,179-207。
林澤鴻(2001)。激勵理論在學校體育組織之應用。學校體育,11(5),27-32。花英德(200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學童Moodle教學平台使用行為之研究─以資訊議題教材為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邱永祥(2003)。應用類神經網路與資料探勘技術於網路教學課程推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縣。邱顯貴(2008)。影響使用即時通訊軟體行為意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8(1),1-19。
邵秀梅(2003)。資料探勘應用於個人化網路學習導覽推薦之研究。銘傳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施弼耀(2005)。資訊及非資訊相關科系大學生對行動學習接受模式探討。屏東教育大學學報,23,31-63。洪新原、康贊清與柯清德(2004,5月)。即時通訊與電子由見溝通成效之實驗研究。載於2004科際整合管理國際研討會論文集(頁907-930),臺北市。
洪新原、梁定澎與張嘉銘(2005)。科技接受模式之彙總研究。資訊管理學報,12(4),211-234。
高翊群(2007)。行動導覽服務使用接受模式分析─創新擴散之觀點。大同大學資訊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張金鐘(2002)。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師與學生採用數位化教材的態度。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毓倫(2003)。個人化顯隱性知識推薦方法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維琪(2008)。玩興、心流過程和團體效能對線上遊戲玩家之心流經驗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學程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教育部(2009)。99年度施政方針。2009年10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secretary/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9412
梁雲霞(譯)(2000)。L. Campbell & B. Campbell(1999)。多元智慧和學生成就─六所
中小學的成功實例(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Succcess Stories from six schools)。臺北市:遠流。
粘松傑(2009)。性別角色、多元智慧及學習動機與自然科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莊俊賢(2006)。在線上學習系統透過資料探勘技術建構推薦學習。朝陽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縣。
許耿銘(2004)。公務人員休假制度與士氣激勵之關係─以國民旅遊卡為例。人事
月刊,39(5),36-41。
郭文宗(2003)。激勵因子對高職學生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學習效能之影響。大
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郭生玉(1990)。心理與教育測驗。臺北:精華。
陳文林、宋江春(2009)。ㄧ個基於學習者訪問聚類的遠程教育智慧推薦系統。中國遠程教育,5,64-67。
陳立先(2009)。玩性透過自我調節對平台心流狀態的影響─以休閒遊戲為平台。
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新竹市,未出版。
陳宏泰(2002)。個人化網路廣告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陳俐妤(2002)。性別、多元智能融入式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應用多元智能於自然科學習及其科技創造利之影響。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縣。陳祈年(2005)。動機、可玩性與社交性對於多人線上角色扮演遊戲玩家沉浸經驗
之影響。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慧娟(1999)。通往智能的七種途徑─多元智能理論的啟示。國教月刊,45(1),75-82。
博客來網路書店(2009)。博客來網路系統。2009年10月10日。取自:https://db.books.com.tw
湯宗益、廖莉芬( 2002)。遠距教學系統人機互動之研究:以Flow理論為基礎。資訊、科技與社會學報,2(2),79-94。
馮文正(2001)。合作式網站推薦系統。國立交通大學資訊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黃振綱(2009)。智慧型推薦學習服務系統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中市。黃雪雁(2007)。沉浸是課堂教學模式在中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華中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中國大陸。
黃瑋苹(2003)。多元智慧分組合作學習對網路專題學習成果影響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楊永芳(2002)。語意擴充式文件推薦方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亨利、黃仁智(2008)。具整體觀點考量之推薦系統:以家庭親子為例。中華管理評論國際學報,11(3),1-26。楊純青(2004)。成人線上學習之人際互動與神馳經驗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純青、陳祥(2006)。網路心流經驗研究中之挑戰:從笑度觀點進行檢視與回顧。資訊社會研究,11,145-176。楊婷婷、謝邦昌(2001,12月)。員工激勵策略與薪資策略之運用-以台灣傳統產業之轉型為例。論文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舉辦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實務專題研究成果發表會」,桃園縣。
楊惠合(2004)。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數位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遊俊閔(2005)。大學生多元智慧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鄒彩完(1999)。如何將多元智能的理念應用在教學上。教師天地,99,74-75。管怡婷(2004)。以學習風格為基礎之學習資源推薦機制研究。中原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劉玉娟(2003)。發展學生優勢智能的課堂教學策略研究。中國教育學刊,1,34-37。
潘朝明(2009)。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Moodle應用於高中音樂課程教學之學習滿意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蕭詠琴(2005)。大學社團參與經驗與心流經驗相關之研究-以國立臺灣大學學生
社團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賴麗珍(譯)(2009)。A. McLean著(2003)。激勵學習的學校(The motivated school)。台北:心理。
謝日榮(2003)。多元智能教學活動對國中生多元智能之影響─以電腦教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鍾哲民、王宗一、邱迪凱與蔡昆樺(2007,11月)。應用隱性回饋與柏拉圖分佈於數位學習平臺上的學習元件推薦。載於亞洲大學資訊學院舉辦之「全國計算機會議」論文集(頁589-598),臺中縣。
羅文全(2004)。談激勵理論於學生學習行為之應用。木柵高工學報,8,179-186。英文文獻
Andronico, A., Carbonaro, A., Casadei, G., Colazzo, L., Molinari, A.,& Ronchetti,M.(2003). Integrating a multi-agent recommendation system into a mobil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Mobile System, USA.
Armstrong, T.(1994). Multiple intelligences in the classroom. VA:ASCD.
Belkin, N. J., & Croft, W. B. (1992). Information filtering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Two sides of the same coin.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 35(12), 29-38.
Bloom, B. S. (1956).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al goals. Handbook I: Cognitive domain. NY: Longman, Green.
Chin-Lung Hsu and His-Peng Lu (2004).Why do people play on-line games? An extended TAM with social influence and flow experience. Imformation & Management, 41, 853-868.
Csikszentmihalyi, M. (1975). Beyond boredom and anxiety.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Csikszentmihalyi, M. (1989). 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6(5), 815-22.
Csikszentmihalyi, M. (1990).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New York:Harper and Row.
Davis, F.D. (1989). Perceived Usefl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avis, F.D. and Venkatesh, V.(1996) .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Measurement Biases in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hree Experi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45, 19-45.
Davis, F.D., Bagozzi, R.P. and Warshaw, P. R.(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Fishbein, M., & Ajzen, I. (1975).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Gardner, H. (199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10th ed.).New York: Basic Books.
Gardner, H. (1999). Intelligence reframe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21st ed.). New York: Basic Books.
Hsin-Hsin, Chang & I. Chen, Wang(2008). An investigation of user communication behavior in computer mediated environmen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4, 2336-2356.
Jackson, S. A. and Csikszentmihalyi, M. (1999). Flow in Sports. Champaign: Human Kinetic.
Johnson, R. A. & Hignite, M.A.,(2000).Applying the technology accptance model to the WWW. Academy of infornmation and mangement sciences journal, 3(2), 130-142.
Keil, M. Tan, B. C. Y., Wei, K-K., & Saarien, T. (2000).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 behavior in software projects. MIS Quarterly, 24(2), 299-325.
Massimini, F. and Carli, M. (1988). The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flow in daily experience. InCsikszentmihalyi, M. and Csikszentmihalyi, I. (eds.). Optimal Experience: Psychological Studies of Flow in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66-287.
Ming-Chi Lee. (2009).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ural intention to play online games :An extens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ur. 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 33(5), 849-872.
Morita, J., & Shinoda, Y. (1994). Information filtering based on user behavioranalysis and best match text retrieval. Proceeding of the 7 th annual ACM-SIGIR conference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trieval, New York:ACM Press, 272-281.
Nunally, J. (1978).Psychometric theory(2 nd ed.). New York : McGraw-Hill.
Oard, D. W., & Marchionini, G.(1996).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ext filrering. Technical Report CS-TR3643,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MD.
Resnick, P., & Varian, H. R. (1997), Recommender systems. Communication of ACM, 40(3), 56-58.
Sarwar, B. M., Karypis, G., Konstan, J. and Riedl, J. (2000). Analysis of recommender algorithms for e-commerce. Proceedings of the 2 nd ACM on E-Commerce Conference.
Schafer, J. B., Konstan, J., & Riedl, J. (1999). Recommender system in e-commer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rst ACM on E-Commerce Conference.
Shore, J. R. (2002). An investiga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self-efficacy in the university 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eorge Washing University, Missouri, USA.
Tsang, E. W. K. (2002). Acquiring knowledge by foreign partners from 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s in a transition economy:Learning-by-doing and learning myopia.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3, 835-854.
Venkatesh, V., & Davis, F. D(2000). A theoretical extension of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ur longitudinal field studies, Management Science, 46(2).18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