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20 07: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胡雪紅
研究生(外文):Hsueh-hong Hu
論文名稱:曹操詩歌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Cao Cao’s Poetry
指導教授:汪中文汪中文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g-Wen W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2
中文關鍵詞:曹操曹操詩歌建安詩樂府詩
外文關鍵詞:Cao CaoCao Cao&apos&aposs poetryJian-An poetryMusical poet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20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論文研製之「曹操詩歌研究」,由曹操現存樂府詩予以探究分析,以詩證史,來了解這位外定武功、內興文學,更同時叱吒政界、戰場和詩壇,卻一生功過毀譽參半,極富爭議性與傳奇性的三國風雲人物。分別從詩歌之形式內容、思想風格、評價影響方面加以探析,了解內在真正的思想情感,而給予客觀合宜的評價定位。
本研究由曹操所處的時代環境和家世背景著手,以了解創作背景與思想內涵。再探討其四言、五言和雜言詩之傳承與創新,並依內容題材分成:紀事寫實、經世情志和游仙玄想三類,來探索主要意涵。繼而從意象組合、章法佈局、聲韻特色、修辭運用和使用典故方面分析藝術表現技巧。最後從歷來詩論中,歸納出個人風格與影響。
透過本研究發現:曹操集傑出政治、軍事、詩人、音樂家於一身,以濟世拯民的理想,結合現實與浪漫主義、寫出志深筆長、梗概多氣的詩歌,形成古直自然、慷慨悲涼、氣韻沉雄的獨特風格,更將儒家憂國憂民、平治天下之人文精神詩歌化,主導開創建安新詩風。融合現實主義的《詩經》、浪漫情懷的《楚辭》和富音樂敘事性的漢樂府民歌,革新並推動樂府詩的自由發展。以氣吞山河、胸懷天下的理性政治軍事家,與憫時傷亂、歌以言志的感性詩人之格局與情感,歌詠出詩壇上獨樹一幟的英雄詩人之千古絕唱。
This thesis is for the study of Cao Cao’s poetry, through the existing Cao Cao’s Yue Fu poems to plumb ,assay, and then to prove the history of the talented emperor renowned for his exploits. Moreover we could understand this famed personage of the history of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who is renowned for his martial and literary records. Through the study we can know that he is a all-powerful person not only in political circles and military field but also in literary achievements and his lifetime is full of contradictions and legends due to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In the latter generations’ opinion, the praise of his deed is mixed with blam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is thinking and emotions more clearly and then to profile the personage and to render the proper comments on his exploits , this thesis will study the forms,contents, thinking and the affection of his poems separately.
This thesis will do this study from revealing Cao Cao’s life and his background, and understand the styles of his writing and provide an outlook of of his thinking . Also this thesis will research the continuity and innvoations of his poetry.These poems’ writing styles could be separated into 3 categories –description of reality, political ambitions, expressions of fanstay. Afterwards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images, his presentation of ideas , characteristic of rhyme, rhetorice and allusions used in his poems to analyze his expressional skills of literary art. The end of this thesis generalize his personal style and figure out his influence in the thorough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
After all and then discover that Cao Cao has a great faculties in politics, military affairs, poetry and music. His poems indicate his ambitions due to those include his want of salvation of broken country , realism and romaticism in politic. Therefore his poems are not only inhis own style but also are filled with feelings of generosity and melancholy and mix humanistic with spirit of Confucionists. And his poems set a new poetry style called Jian-An poetry style , which mixed the style of book of odes, style of Tsu Verses and the style of the ballads of Han dynasty .At last this new poetry style innovated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al poetry. Cao Cao’s poems show that he has genteral interests in politic and strategy and also has a easy touched heart only belongs to a poet. It would be a peak of poetic perfection for all time which express the heroic poet in the poetry circle.
曹操詩歌研究.........................................................................................................................................1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二節 近人研究成果......................................................................................................................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10
一、研究範圍.............................................................................................................................. 11
二、研究方法..............................................................................................................................13
第二章 曹操的時代環境和家世生平................................................................................................15
第一節 時代環境............................................................................................................................15
一、政治局勢..............................................................................................................................15
二、社會民生..............................................................................................................................16
三、學術思想..............................................................................................................................17
第二節 家世生平............................................................................................................................17
一、家世背景..............................................................................................................................17
二、生平經歷..............................................................................................................................19
第三章 曹操詩歌形式的傳承革新....................................................................................................27
第一節 四言詩.................................................................................................................................28
一、淵源祖述..............................................................................................................................28
二、革故鼎新..............................................................................................................................30
第二節 五言詩.................................................................................................................................32
一、根源承襲..............................................................................................................................32
二、推陳出新..............................................................................................................................35
第三節 雜言詩.................................................................................................................................38
一、源起承繼..............................................................................................................................38
二、創意革新..............................................................................................................................42
第四章 曹操詩歌內容與思想探析....................................................................................................45
第一節 曹操詩歌的內容題材........................................................................................................46
一、紀事寫實..............................................................................................................................47
二、經世情志..............................................................................................................................52
三、游仙玄想..............................................................................................................................57
第二節 曹操詩歌的思想探析........................................................................................................62
一、憫時悼亂、注重現實主義...................................................................................................62
二、寄寓理想、飽含浪漫主義...................................................................................................67
三、歌以述志、統一內容形式...................................................................................................74
VI
第五章 曹操詩歌的藝術表現............................................................................................................77
第一節 意象生動鮮明....................................................................................................................77
一、景物意象壯闊真實...............................................................................................................77
二、人物意象寄寓褒貶...............................................................................................................79
三、神仙意象希冀延壽...............................................................................................................82
第二節 結構層次井然....................................................................................................................85
一、首尾呼應,匠心獨運...........................................................................................................86
二、章法承轉,賦以興情...........................................................................................................89
第三節 聲韻鏗鏘起伏....................................................................................................................92
一、用韻因宜適變......................................................................................................................92
二、聲調跌宕抑揚......................................................................................................................95
第四節 修辭質樸重情....................................................................................................................96
一、調整表意方法......................................................................................................................97
二、設計優美形式.................................................................................................................... 101
第五節 用典豐富傳神.................................................................................................................. 107
一、引用事典............................................................................................................................ 107
二、引用語典............................................................................................................................ 111
第六章 曹操詩歌的風格評論與影響.............................................................................................. 119
第一節 詩歌風格與評論.............................................................................................................. 119
一、藝術風格與評論................................................................................................................. 119
二、政治意識與評論................................................................................................................. 127
第二節 曹操詩歌的影響.............................................................................................................. 132
一、推動發展樂府詩................................................................................................................. 133
二、開創領導建安文學............................................................................................................. 141
第七章 結語..................................................................................................................................... 145
參考書目 ...................................................................................................................................... 149
古籍:
《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十卷,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魏)王弼;(晉)
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刻,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09 十一版,
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二十卷,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09 十一版,據清嘉
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七十卷,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漢)毛亨傳;(漢)
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09 十一版,據清
嘉慶二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禮記正義.十三經注疏》六十三卷,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09 十一版,據清嘉慶二十
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春秋左傳正義.十三經注疏》六十卷,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09 十一版,據清嘉慶二
十年(1815)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二十卷,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魏)何晏注;(宋)
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09 十一版,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
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孟子注疏.十三經注疏》十四卷,重刋宋本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漢)趙岐注;(宋)
孫奭疏(清)阮元校勘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09 十一版,據清嘉慶二十年(1815)
江西南昌府學刊本影印
《史記》,(漢)司馬遷撰(劉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臺
北:鼎文書局,1986.10 八版《新校本史記三家注並附編二種》
《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臺北:鼎文書局,1991.09 七版《新校本漢
書並附編二種》
《後漢書》,(宋)范曄撰,臺北:鼎文書局,1991.09 六版 《新校本後漢書並附編十
三種》
《三國志》,(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臺北:鼎文書局,1991.04 七版《新校本
三國志注附索引》
《宋書》,(梁)沈約撰,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宋書附索引》,1990.07 六版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臺北:鼎文書局,《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1990.06 七

《逸周書》,(清)盧文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初版,《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
《古列女傳》,(漢)劉向,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初版,《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
《戰國策》,(漢)高誘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初版,《文津閣四庫全書.史部》
曹操詩歌研究
150
《列仙傳》,(漢)劉向,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3 初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吳越春秋》,(漢)趙曄,北京:中華書局,1985 新一版《淮南子注》,(漢)高誘注,
臺北:世界書局,195805 初版
《說苑》,(漢)劉向,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09 臺二版
《山海經》第十一冊,(東晉)郭璞,(清)郝懿行注,袁珂譯注,臺北:先知出版社,
1976.10 台景印初版
《水經注》,(後魏)酈道元撰,臺北:商務出版社,1967 臺二版《四部叢刊初編縮本》
《老子莊子》第一冊,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10 台景印初版,《二十二子》
《管子》第五冊,管仲,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10 台景印初版,《二十二子》
《韓非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初版《文津閣四庫全書.子部》
《慎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初版 《續修四庫全書.子部》
《漢魏叢書.韓詩外傳》,(漢)韓嬰;(明)程榮校刻,臺北:新興書局,1970.02 新
一版
《謝承後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初版 ,《續修四庫全書.子部》
《墨子閒詁》,(清)孫詒讓,臺北:華正書局,1987,《新編諸子集成》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新編諸子集成》
《呂氏春秋》第八冊,呂不韋,臺北:先知出版社,1976.10 台景印初版,《二十二子》
《穆天子傳》,(晉)郭璞注,臺灣: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09 臺二版,《四部叢刊初
編縮本.子部》
《楚辭補註》,洪興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初版,《文津閣四庫全書》。
《詩品集注》,(梁)鍾嶸著;曹旭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0第一版
《元氏長慶集》,(唐)元稹,臺北:臺灣商務,1967臺二版
《杜工部集》二十卷,(唐)杜甫撰;(清)錢謙益箋註,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清康熙六年季振宜刻本,《四庫禁燬書叢刊》第四十冊
《張說之文集》二十五卷,(唐)張說,臺北:臺灣商務,1965.08臺一版,1967.09臺二
版,《四部叢刊初編.集部》據上海商務印書館編印明嘉靖丁酉刊本
《樂府古題要解》二卷,(唐)吳兢撰,臺南縣: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明崇禎毛氏
汲古閣刻津逮秘書本影印《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編著;(元)胡三省音註,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78.05.01
再版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輯,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3.12臺三版
《新刻詩法家數》一卷,(元)楊載撰,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06初版一
刷,《四部全書存目叢書.集部四一六》據北京圖書館藏明胡氏文會堂刻格致叢書本。
《七十二家集.魏武帝集》,(明)張燮輯,三百四十六卷附錄七十二卷,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2 第一版,北京圖書館藏明末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
《古詩紀》一百五十六卷,(明)馮惟訥,臺北:商務出版社,1980.初版,《四庫全書
珍本》第七集
《古詩歸》,(明)鍾惺、譚元春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影印本第一版,復
參考書目
151
旦大學圖書館藏明閔振業三色套印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
《四溟詩話》,(明)謝榛,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1985 新一版
《師友詩傳錄》,(明)張實居,北京:中華書局,1985.北京新一版,《叢書集成初編.
詩源撮要》
《船山全書.古詩評選》第十四冊,(明)王夫之,湖南:岳麓書社,1996.02第一版
《新刻增補藝苑卮言》,(明)王世貞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影印本第一版,
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十七年(1589)武林樵雲書舍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
《詩源辯體》三十六卷,(明)許學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初版,《續修四
庫全書》
《詩藪》,(明)胡應麟,臺北:文馨出版社,1973.05 出版
《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張溥輯,臺北:文津出版社,1973.05 出版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明)張溥題辭;殷孟倫輯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05
初版
《六朝詩集.八代詩選》五十五卷,(清)王闓運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第一版,清同治十三年(1874)傳忠書局刻曾文正公全集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
《六朝選詩定論》十八卷,(清)吳淇撰,濟南:齊魯書社,2001,南京圖書館藏清刻
本《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
《古唐詩合解》,(清)王堯衢,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67.02 再版
《古詩源》,(清)沈德潛,北京:中華書局,2000.重印
《古詩賞析》,(清)張玉穀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影印本第一版,上海圖
書館藏清乾隆姑蘇思義堂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清)嚴可均輯,北京:中華書局,1958.12第1版,1999.06
北京第7次印刷
《采菽堂古詩選》三十八卷,(清)陳祚明評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影印
本第一版,天津圖書館藏清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全書》
《昭昧詹言》,(清)方東樹,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09 出版
《帶經堂詩話》,(清)王士禎,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11 北京第1 版1998.02
北京第1 次印刷
《圍爐詩話》,(清)吳喬,臺北:廣文書局,1973.09 初版
《經學歷史》,(清)皮錫瑞,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09 臺景印初版
《詩比興箋》,(清)陳沆,臺北:鼎文書局,1979.02初版
《詩比興箋》卷一,(清)魏源,收入《魏源全集》,長沙:岳麓書社,2004.12 第一版
第一次印刷
《說詩晬語》,(清)沈德潛,收入《清詩話》,丁福保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09
初版
《劉熙載文集》,(清)劉熙載著、薛正興點校,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12
《樂府正義》,(清)朱乾編;興膳宏解說,日本京都:株式會社同朋舍,1980昭和五十
五年十二月十日初版(京都大學漢籍善本叢書第一期全二十卷第七、八卷
曹操詩歌研究
152
《樂府廣序》,(清)朱嘉徵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影印本第一版,據上海辭
書出板社圖書館南經圖書館藏清康熙清遠堂刻本影印,《六朝詩集.續修四庫全書》
《歷代詩話》,(清)何文煥輯,北京:中華書局, 1981.04第1版,2004.09第2版,2006.06
第7次印刷
《文鏡秘府論校注》,(日)弘法大師原撰,王利器校注,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
司,1991.12 初版。
專書:
《評註魏三祖詩選》,陳柱選註,上海:商務出版社,1934 初版。
《五代文學》,楊蔭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10 初版。
《中國文學史綱》,譚丕模,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2.05 第1 版。
《中國詩史》,葛賢寧,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06 初版。
《三曹詩選》,余冠英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08 北京第1 版,1979.10 北
京第2 版,1997.07 北京第1 次印刷。
《漢魏六朝詩選》,余冠英選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10 北京第1 版,1978.12
北京第2 版,2000.04 此京第2 次印刷。
《曹操集》,中華書局編輯部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07 第1 版,2009.05 北京第5
次印刷。
《文史叢論》,梁容若,臺北:私立東海大學,1961.06 初版。
《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范文瀾,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08 四版六刷。。
《漢魏南北朝樂府》,李純勝,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66.10 初版。
《樂府詩紀》,汪中,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8.10 初版。
《字句鍛煉法》,黃永武,臺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68 初版,2002.07 增訂二版。
《漢魏六朝文學》,陳鍾凡,臺北:商務印書館,1969.09 臺二版。
《中國文學論叢》,梁啟超等,臺北:明倫出版社,1969.12 初版。
《歷代詩解》,黃振民,臺北:興文齋書局,1969.12 初版。
《詩學指南》,顧龍振,臺北:廣文書局,1970.01 初版。
《曹魏文學研究》,楊德本,高雄: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系,1970.03 初版。
《中國文學大綱》,顧實,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10 初版。
《中古文學史》,劉師培,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09 影印版。
《中國詩詞演進史》,嵇哲,臺北:華聯出版社,1972.初版。
《詩品注》,汪中,臺北:正中書局,1973.09 臺三版。
《詩學》,黃節,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01 初版。
《許世瑛先生論文集》,許世瑛,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4.08 初版。
《樂府詩校箋》,潘重規,臺北:學海出版社,1974.09 臺一版。
《曹操集》,曹操,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10 初版 。
《曹氏父子詩研究》,鍾京鐸,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04 初版。
《暮遠樓自選詩》,伍俶,臺北:學海出版社,1977.05 初版。
參考書目
153
《魏文武明帝詩註》,黃節,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07 再版。
《中國文學評論-文學雜誌作品集》第一冊,劉守宜主編,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77.12 初版。
《中國韻文概論》,梁啟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臺三版。
《樂府詩研究》,江聰平,高雄:興國出版社,1978.03 初版。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丁福保,臺北:世界書局,1978.10 三版。
《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學》,李寶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78.10 第一版。
《中國文學史》,鄭西諦,臺北:盤庚出版社,1978.12 第一版。
《兩漢樂府詩之研究》,張清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04 初版。
《樂府詩選注》,汪中,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05 初版。
《曹操集譯注》,安徽亳縣《曹操集》譯注小組,北京:中華書局,1979.11 第1 版。
《曹操》,馮作民,臺北:星光出版社,1979.再版。
《修辭析論》,董季棠,臺北:益智書局,1980.10 初版。
《從漢風到唐音》,曹勝高,臺北:益智書局,1980.12 四版。
《樂府文學史》,羅根澤,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03 三版。。
《中國文學史》,馮沅君,臺北:莊嚴出版社,1982.02 初版。
《清詩話續編》,郭紹虞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3. 12 初版。
《三曹年譜》,張可禮,山東:齊魯書社,1983.05 第1 版。
《續歷代詩話》,丁仲祜,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06 四版。
《歷代詩話續編》,丁福保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08 第1 版,2006.08 第2 版,2006.08
北京第5 次印刷。
《樂府詩選註》,龔慕蘭,臺北:廣文書局,1983.09 二版。
《中國文學論叢》,錢穆,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10 增訂初版。
《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呂慧鵑、劉波、盧達主編,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03
第二次印刷。
《建安文學研究文集》,《藝譚》編輯部編,安徽:黃山書社出版,1984.11 第1 版。
《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續編》,羅聯添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02 初版。
《詩經語言藝術》,夏傳才,北京:語文出版社,1985.04 第1 版。
《中古文學史論》,王瑤,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01 第1 版第1 次印刷。
《沈德潛詩論探研》,胡幼峰,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03 初版。
《曹操集注》,夏傳才,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05 第1 版。
《建安文學論稿》,張可禮,濟南:山東教育出版,1986.09 第一版。
《四說論叢》,羅盤,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11 初版。
《中國詩學研究》,張伯偉,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7.01 第一版。
《中國古典文學論集》,唐文德,臺中:國彰出版社,1987.02 初版。
《中國詩歌流變史》,李曰剛,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02 初版。
《曹魏父子詩選》,王嘉祥,臺灣:王家出版社有限公司,1988.03 初版。
《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攬勝》,溫洪隆、塗光雍,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1988.03
曹操詩歌研究
154
第一版。
《歷代樂府詩選析》,傅錫壬,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8.05 初版。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逯欽立,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07 初版。
《白話文學史》上卷,胡適,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公司,1988.09 三版。
《清詩話》,丁福保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09 初版。
《文藝探索與比較研究》,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
1988.09 貴州第1 版第1 次印刷。
《三曹詩文賞析集》,李景華主編,四川:巴蜀書社,1988.11 第1 版。
《修辭學發凡》,陳望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01 再版。
《三曹詩論集》,陳飛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01 第1 版。
《漢魏六朝韻譜》,于安瀾,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01 第1 版。
《論詩雜著》,陳貽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05 第1 版第1 次印刷。
《中國詩歌史》,張松如主編,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9.12 第1 版。
《詩美學》,李元洛,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90.02 初版。
《從詩歌史的觀點選讀古詩》,吳宏一,臺北:臺灣書店,1990.08 初版。
《漢魏六朝樂府詩》,王運熙、王國安著,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0.10 初版
一刷(原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國文學史》,游國恩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11 初版。
《中國文學發展史》,劉大杰,上海:上海書店,1990.12 第1 版。
《修辭學》,黃慶萱,臺北:三民書局,1990.12 增訂五版。
《三曹詩選譯》,殷義祥譯注,四川:巴蜀書社,1990 第1 版。
《橫槊賦詩論曹操》,王玉花等,臺北:莊嚴出版社,1991.03 初版。
《綿綿思遠道—樂府詩選粹》,江寶釵,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1.05 初版。
《中國文學史綱要2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學》,袁行霈,臺北:曉園出版社,1991.07
第1 版第1 刷。
《建安文學概論》,王巍,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12 第1 版第1 次印刷。
《鍾嶸詩品箋證稿》,王叔岷,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中國文哲專刊,1992.03
初版。
《詩品注》,鍾嶸著,陳延傑注,臺北:里仁書局,1992.09 初版。
《曹操》,章映閣,臺北:知書房出版社,1992.11 第1 版第1 刷,2005.07 第2 版第3
刷。
《中國古代樂府詩精品賞析》,葉桂剛、王貴元主編,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1992.12 第1 版。
《靈犀詩論》,王福民,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01 初版。
《魏晉詩歌藝術原論》,錢志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01 第1 版第1 次印刷。
《山水田園詩派研究》,葛曉音,遼寧:遼寧大學出版社,1993.01 第1 版。
《中國韻文史》,澤田總清原著;王鶴儀編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01 臺一
版第五次印刷。
參考書目
155
《兩漢詩歌研究》,趙敏俐,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05 初版。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陳順智,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07 第1 版。
《鄴下風流–英雄、文士、才子與文學革命》,潘嘯龍,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01
第1 版第1 次印刷。
《中國全史》,史仲文、胡曉林主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04 第1 版。
《建安文學述評》,李景華,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07 第1 版第1 次印刷。
《對酒當歌–六朝文學與曹氏父子》,張鈞莉,臺北:幼獅文化廣場,1994.08 初版。
《曹操大傳》,張亞新,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4.11 第2 次印刷。
《歷代詞論新編》,龔兆吉編 ,臺北:旭昇圖書有限公司,1994.12 初版一刷。
《三曹詩文選注》,韓泉欣、趙家瑩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12 第1 版。
《說曹操》,周野,臺北:稻田出版社,1994.初版。
《漢代詩歌史論》,趙敏俐,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試)。
《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孫明君,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01 初版一刷。
《曹操集》,曹操,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5.03 第1 版。
《三曹評傳》,王巍,遼寧:遼寧古籍出版社,1995.03 第1 版第1 次印刷。。
《中國文學簡史》,林庚,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07 第1 版2000.03 第5 次印刷。
《曹操新傳》,(日)松本一男,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09 初版。
《中國文學史》,江增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5.10 初版一刷。
《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論》,傅剛,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12 第1 版。
《魏晉南北朝韻部之演變》,周祖謨,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01 初版。
《漢樂府研究》,張永鑫,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01 第1 版,2000.01 第2 次印
刷。
《憂與遊:六朝隋唐游仙詩論集》,李豐楙,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03 初版。
《革鼎梟雄–曹操》,吳昆財,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6.04 初版。
《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
詩學會議」籌備委員會,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6.05 出版。
《兩漢南北朝樂府鑑賞》,陳友冰,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05 初版。
《樂府詩述論》,王運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06 第1 版第1 次印刷。
《方祖燊全集.建安詩研究》,方祖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07 初版。
《中國歷代詩歌大要與作品選析》,張雙英,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6.10
初版。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羅宗強,北京:中華書局,1996.10 第1 版第1 次印刷。
《中國詩史》,陸侃如、馮沅君合著,上海:上海書店,1996.12 第1 版。
《建安詩三百首詳注》,唐滿先,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12 第1 版第1 次印
刷。
《中古文學史論文集》,曹道衡,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1996.初版。
《三曹詩文全集譯注》,傅亞庶注譯,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01 第1 版。
《漢魏六朝詩譯釋》,王景霓、湯擎民、鄭孟彤編著,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7.01
曹操詩歌研究
156
第2 次印刷。
《三曹集》,曹操、曹丕、曹植,湖南:岳麓書社,1997.01 第4 次印刷。
《空谷流韻》,韋鳳娟,香港:中華書局,1997.04 初版。
《詩歌修辭學》,古遠清、孫光萱,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06 初版一刷。
《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蕭滌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06 北京第1 次印刷。
《中國古代詩歌流變》,木齋(王洪),北京:京華出版社,1998.08 第1 版。
《中國修辭學通史.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卷》,陳光磊,王俊衡,吉林:吉林教育出版
社,1998.11 第1 版,2001.07 第2 次印刷。
《插圖版中國文學史.鄭振鐸全集》,鄭振鐸,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11 第1
版第1 次印刷。
《抒情與敘事》,洪順隆,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8.12 初版。
《魏晉文學史》,徐公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09 北京第1 版。
《三曹與中國詩史》,孫明君,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09 第1 版。
《中國文學史演義.先秦–魏晉篇》,錢念孫,臺北:正中書局,1999.10 臺初版。
《一代梟雄–曹操》,袁森坡,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12 初版。
《魏晉詩歌的審美觀照》,王力堅,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01 初版一刷。
《聞一多全集》第四冊,聞一多,臺北:里仁書局,2000.01 初版。
《《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臺北:文
史哲出版社,2000.03 初版。
《中國詩學.鑑賞篇》,黃永武,瀋陽:遼海出版社,2000.04 一版八印。
《建安辭賦之傳承與拓新》,廖國棟,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09 初版。
《中國詩歌源流史》,莫林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02 第1 版。
《魏晉文學》,曹道衡,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09 第1 版。
《中國詩史》,(日)吉川幸次郎著;章培恒等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2 第
1 版。
《中國詩史》,駱玉明,上海:復旦大學,2001.12 第1 版。
《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王運熙,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05 第1 版。
《建構與反思》,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2.07 初版。
《曹操與道教及其仙游詩研究》,陳華昌,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09 第1 版第
1 次印刷。
《詩心的尋索》,黃雅莉,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10 初版一刷。
《先秦八代詩賦鑒賞》,周嘯天,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2 第1 版。
《魏晉哲學與詩學》,劉運好,合肥:安徵大學出版社,2003.04 第1 版,2005.01 第2
次印刷。
《文心雕龍作家論研究:以建安時期為限》,方元珍,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06
初版。
《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羅宗強、陳洪主編,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08 第1
參考書目
157
版。
《樂府詩選》,余冠英,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3.09 二版一刷。
《中國古代文學史》,郭英德、過常寶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09 第1 版。
《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三國時代戰爭詩研究》,張娣明,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
限公司,2004.06 初版。
《20 世紀中古文學研究》,吳雲編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06 第1 版。
《三曹詩選評》,陳慶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07 第2 次印刷。
《中國文學論叢.王瑤全集》,王瑤,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08 第1 版第1 次
印刷。
《漢魏文學嬗變研究》,胡旭,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08 第1 版第1 次印刷。
《曹魏父子詩選》,趙福壇,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10 臺灣二版三刷。
《帝王文化與中國文學》,張明非主編,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12 第1 版。
《細說曹操》,章義和、唐燮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1 第1 版。
《魏晉南北朝詩歌史述》,錢志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06 第1 版。
《辭章意象形成論》,陳佳君,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07 初版。
《中國中古詩歌史》,王鍾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08 第1 版北京第1 次印刷。
《三曹詩選》,孫明君選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08 第1 版。
《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趙敏俐等著,北京:北京大
學出版社,2005.09 第1 版。
《仰看明月詩當枕:論中國古典詩》,張娣明編著,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005.10 初版。
《魏晉南北朝文學史參考資料》,游國恩編選,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10
初版。
《三曹資料彙編》,河北師範學院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重印。
《新時期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述論.第一卷先秦–六朝》,陳友冰主編;劉運好編著,北
京:商務印書館,2006..08 第1 版。
《魏晉全書》,韓格平主編,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01 第1 版第1 次印刷。
《魏武帝曹操百謎》,惠煥章,賈鵬編著,西安:陝西旅遊出版社,2006.01 第2 版第
1 次印刷。
《曹操傳》,張作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04 臺灣初版二刷。
《魏晉四言詩研究》,(韓)崔宇鍚,四川:巴蜀書社,2006.06 初版。
《魯迅雜文全編》,魯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06 第1 版。
《篇章意象論》,仇小屏,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6.10 初版。
《曹操評傳》,張作耀,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12 第2 次印刷。
《葉嘉瑩說魏晉六朝詩》,葉嘉瑩,北京:中華書局,2007.01 北京第1 版。
《八代詩史(修訂本)》,葛曉音,北京:中華書局,2007.03 北京第1 版。
《近五十年台灣地區古典詩學研究概況–以1949~2006 年碩博士論文為觀察範疇》,林
曹操詩歌研究
158
淑貞,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03 初版。
《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朱雅琪,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7.03 初版。
《樂府詩選析》,戴麗珠,臺北:文津出版社,2007.09 初版一刷。
《作文技巧與範例》,李曰剛,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12 第1 版第1 次印
刷。
《曹子健詩注(外三種);阮步兵詠懷詩注》,黃節,北京:中華書局,2008.01 北京第
1 版。
《漢魏樂府風箋》,黃節,北京:中華書局,2008.01 北京第1 版。
《絕唱:漢代歌詩人類學》,高莉芬,臺北:里仁書局,2008.02.29 初版。
《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為斷限》,劉德玲,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08.03 初版。
《漢末魏晉文人群落與文學變遷》,張朝富,四川:巴蜀書社,2008.05 第1 版第1 次
印刷。
《人間詞話》,王國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08 第1 版;2009.08 第3 次印刷。
《曹操曹丕曹植集》,張可禮、宿美麗編選,南京:鳳凰出版社(原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9.01 第1 版第1 次印刷。
《三國梟雄:曹操》,吳昆財,臺北:INK 印刻文學,2009.02 初版。
《秦漢魏晉游仙詩的淵源流變論略》,張宏,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03 第1 版
第1 次印刷。
《先秦兩漢神仙思想與文學》,姚經良,濟南:齊魯書社,2009.08 第1 版第1 次印刷。
《漢魏樂府的音樂與詩》,錢志熙,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09 第1 版第1 次印刷。
《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趙敏俐,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12 第1 版,北京第
1 次印刷。
期刊:
〈“建安風骨"與游仙詩–曹操游仙詩探微〉,黃寧,《安陽師範學院學報》第6 期,2004,
頁150-152。
〈三曹游仙詩比較論〉,傅正義,《求索》第5 期,2004,頁196-198。
〈三曹詩歌的析評與比較〉,黃雅莉,《中國學術年刊》第19 期,1998,頁223-247。
〈三曹對中國詩體發展之貢獻〉,劉戰強,《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2 卷第3
期,2002.09,頁52-54。
〈三曹樂府詩中的神仙世界〉,李清筠,《國文學報》第28 期,1999,頁153-178。
〈也論“漢音"與“魏響"–“三曹"詩歌創作的歷史定位〉,黃志浩,《南京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第6 期,2006.11,頁120-124
〈不戚年往,懮世不治–曹操游仙詩主題探〉,簡凡哲,《市北教應語所研究生學刊》第
6 期,2006.09,頁1-32。
〈不戚往年憂世不治–讀曹操「秋胡行」二首〉,許逸民《, 國文天地》第5 卷第5 期,1989.01,
頁94-97。
參考書目
159
〈天下歸心與懮世不治–曹操詩歌的儒家思想和詩歌地位〉,譚淑娟、楊利軍、黃薇,
《貴陽金筑大學學報》總第55 期第3 期,2004.09,頁48-50.
〈文人游仙的第一聲悲鳴–淺談曹操游仙詩的地位及思想意蘊〉,張國慶,《畢節學院學
報》第2 期,2008,頁87-91。
〈文人樂府的開山祖 建安風骨的頂梁柱〉,朱光寶,《四川教育學院學報》第21 卷第
11 期,2005.11,頁1-7。
〈奸雄曹操是詩人〉,汪榮祖,《歷史月刊》第167 期,2001.12,頁76-80。
〈似夢終雖非真 戚戚欲何念–析曹操的游仙詩〉,劉曉光,《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
期,1998,頁23-26。
〈求仙道旨在求功業–試論曹操游仙詩的思想實質〉,王麗珍,《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1 期,2001,頁108-112。
〈沙場英雄的甕底心事–曹操「短歌行」賞析〉,石曉楓,《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
第5 卷第4 期,1994.12,頁178-181。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試探曹操詩文中的周公情結〉,黃智群《, 雲漢學刊》第5 期,1998.05,
頁257-281。
〈建安文學理論之傳承與開展〉,張芳鈴,《黃埔學報》第37 期,1999.08,頁113-132。
〈建安時代的文學觀念〉,鄧仕樑,《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2 卷第2 期,1992.06,頁32-48。
〈建安詩歌的實質內涵〉,朴泰德,《中國語文》第99 卷第4 期,2006.01,頁72-80。
〈相和唱奏方式與辭樂關係〉,崔煉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第25 卷第
1 期,2004.01,頁423-429。
〈相和歌概念新解〉,王傳飛,《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 卷第1
期,2008.01,頁74-78。
〈相和歌與清商曲〉,王運熙,《中國文學研究》第2 期,1998,頁17-20。
〈真情流露王者風采〉,劉西浩,《語文學刊》第8 期,2006,頁80-81。
〈寄意於長壽 托情于游仙–曹操游仙詩的精神內涵探微〉,李明,《聊城大學學報(社會
科學版)》第3 期,2005,頁204-206。
〈從生命的形態試論曹操的游仙詩〉,辛金順,《文明探索》第9 期,1997.04,頁62-74。
〈從曹操的佚詩談曹操的文學思想〉,傅璿琮,《北方論叢》第3 期,1980,頁51-55。
〈從游仙詩看曹氏父子的性格與風格〉,張鈞莉,《中外文學》第20 卷第5 期,1991.01,
頁95-121。
〈從薤露蒿里的欣賞再論曹操的社會詩〉,徐一鳴,《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系刊》第2
期,1976.06,頁52-53。
〈曹氏父子的文學成就〉,蕭亦玲,《景女學報》第1 期,2001.01,頁13-19。
〈曹氏父子詩論〉,邱鎮京,《國立臺北商專學報》第55 期,2000.12,頁235-264。
〈曹氏父子與建安文學–薈萃中原人物的文學結晶〉,盧博文,《中原文獻》第37 卷第
1 期,2004.01,頁17-26。
〈曹氏家族樂府詩對漢樂府的繼承〉,鄭虹霓、魏宏爛,《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第2 期,2009,頁51-55。
曹操詩歌研究
160
〈曹孟德樂府詩中的《詩經》淵源研究〉,劉家幸, 《東方人文學誌》第7 卷第4 期,2008.12,
頁67-90。
〈曹操《短歌行》的寫作時間及其它〉,王青《,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第1 期,2008.03,
頁7-9。
〈曹操四言詩的藝術特色〉,張烈勝、沈峰,《文學欣賞》第105 期,2007.03,頁105。
〈曹操的文學〉,鄭均,《史學會刊》第7 期,1973.01,頁27-31。
〈曹操短歌行的研究〉,唐文德,《逢甲學報》第19 期,1986.11,頁31-50。
〈曹操短歌行新解〉,梁容若,《大陸雜誌》第20 卷第5 期,2008.12,頁144-146。
〈曹操詩歌中的審美意識〉,朱雅琪,《思辨集》第2 期,1998.11,頁1-14。
〈曹操詩歌風格之探析〉,陳協志,《輔大中研所學刊》第5 期,1995.09,頁161-175。
〈曹操詩歌風格剖析〉,周柳燕,《湖南商學院學報》第6 卷第2 期,1999.04,頁93-94。
〈曹操游仙詩發微〉,成基聖,《吉村師範學報》第3 期,1987,頁83-86。
〈曹操游仙詩新論〉,顧農,《山東師大學報》1993,頁68-72。
〈曹操對漢樂府民歌文人化的開創性貢獻〉,傅正義,《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
3 期,2006,頁97-100。
〈曹魏相和歌藝術生產的新變〉,王傳飛,《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7 卷
第6 期,2008.06,頁45-49。
〈淺析曹操詩歌的內容和風格〉,周安舜,《銅仁學院學報》第1 卷,2007.06,頁7-12。
〈清商曲辭與曹操詩歌的聲韻藝術〉,孫娟、黃震雲,《文學評論》第06 期,2007,頁38-42。
〈清商樂–漢族俗樂發展的一次高潮〉,石建宇,《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8 卷第2
期,2009.03,頁137-140。
〈略論曹操與建安文學〉,馬亦愚,《大陸雜誌》第20 卷第5 期,2008.12,頁144-146。
〈悲音之美–曹操文學思想探析〉,馬璐璐,《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1
卷第3 期,2006.06,頁110-112。
〈游仙詩與曹操的心態〉,許曉晴,《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 期,1998,
頁147-151。
〈試論曹操四言詩對《詩經》的借鑒及其突破創新〉,梁秀鋒,《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
21 卷第7 期,2006.07,頁15-17。
〈試論曹操游仙詩之思想意涵〉,鄭又榮,《受業集》第2 期,2001.08,頁107-117。
〈游仙詩發展意脈中的詠懷主題〉,梁曉菲,《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7 卷
第2 期,2008.03,頁78-80。
〈游仙詩與曹操的心態〉,許曉晴,《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 期,1998,頁147-151。
〈漢樂府鐃歌的雜言結構及修辭特色〉,賈曉燕《, 湖北教育學報》第24 卷第12 期,2007.12,
頁46-48。
〈劉勰、鍾嶸評論曹操的詩歌〉,朴泰德,《中國語文》第77 卷第5 期,1995.11,頁49-55。
〈憫時悼亂 歌以述志–淺析曹操詩的積極思想意義〉,王珂琦,《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
學報》第2 期,1995,頁39-41。
〈論三曹對五言詩發展做出的貢獻〉,張智慧,《新余高專學報》第13 卷第4 期,2008.08,
參考書目
161
頁29-31。
〈論三曹樂府詩對兩漢民間樂府的繼承〉,李成林,《青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第4 期,2006,頁80-84。
〈論曹操〉,何兆麟,《文史學報(香港珠海書院)》第10 期,1974.03,頁90-95。
〈論曹操的理想國模式〉,裴植,《東嶽論叢》第30 卷第5 期,2009.05,頁99-103。
〈論曹操的雜言體樂府〉,顏建華,《安順師專學報》第3 期,2000,頁153-178。
〈論曹操詩文的文學史意義〉,李娟,《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8 卷第54 期,2008,
頁99-100。
〈論曹操詩歌在五言詩形成中的地位〉,王洪(木齋),《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
科學版)》第50 卷第2 期,2005,頁40-45。
〈論曹操詩歌在文學史中的地位〉,瓢泉,《海巡》第2 期,2003.04,頁37-41。
〈論曹操詩歌對漢樂府的突破及其創作特色〉,盧明德,《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23 卷
第1 期,2006.01,頁11-14。
〈論曹操詩歌賦中之興〉,許善述,《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 卷第1
期,2001.02,頁45-48。
〈論曹操對音樂文化的貢獻〉,魏宏燦,《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第2 期,1999,頁39-43。
〈論曹魏相和歌辭的新變〉,王傳飛、王天力,《許昌學院學報》第27 卷第6 期,2008,
頁45-49。
〈論亂中有序的「雜言詩」〉,李立信,《東海學報》第36 卷第1 期,1995.07,頁1-28。
〈論劉勰對三曹的評論〉,王巍,《遼寧大學學報》第5 期,1995,頁7-10。
〈魏氏三祖的音樂觀與魏晉清商樂的藝術形式〉,劉明瀾,《中國音樂學》第4 期,1999,
頁68-81。
〈魏晉文學自覺中“三曹"的作用與地位〉,宋芙暉,《河南工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 卷第4 期,2006.12,頁72-74。
〈關於曹操游仙詩的評價〉,農作豐,《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9 卷第1 期,1993.01,頁
52-57。
〈論曹操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秦效成,《建安文學研究文集》,1984.11 第一版,頁
158-163。
〈曹操詩歌藝術剖析〉,蔡厚示,《建安文學研究文集》,1984.11 第一版,頁165-173。
〈再論相和歌與其清商三調的關係〉,翟景運,北京:學苑出版社《樂府學》第一輯,2006.12,
頁66-82。
〈歌詩表演與漢、魏相和歌辭藝術新探〉,王傳飛,北京:學苑出版社《樂府學》第一
輯,2006.12,頁186-209。
〈三曹雅好樂府的原因及其情結述論〉,王輝斌,北京:學苑出版社《樂府學》第二
輯,2007.08,頁187-197。
〈書世說新語文學類鍾會四本論始畢條後〉,陳寅恪,臺北:里仁書局《金明館叢稿初
編》,1980,頁41-47。
〈曹氏兄弟的詩〉,林文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國文學評論》第一冊,1977.12,
曹操詩歌研究
162
頁145-153。
〈曹操為人及其作品〉,林文月,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中國文學評論》第一冊,1977.12,
頁121-134。
〈蓬萊文章建安骨〉,林文月,臺北:大安出版社《中古文學論叢》,1989.06,頁1-53。
〈《文心雕龍》論曹操〉,方元珍,臺北: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館刊》,2000.12,頁
201-218。
碩博士論文:
碩士論文
《曹操研究》,李充陽,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63
《魏晉飲酒詩探析》,金南喜,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
《三曹詩賦考》,朴貞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4
《曹氏父子及其羽翼辭賦研究》,簡麗玲,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84
《建安詩人情感曲折研究》,章黎文,輔仁大學/中文系/87
《三曹時代北地文士「惜時生命觀」研究–以建安七子與曹氏父子之詩歌為研究對
象》,丁威仁,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87
《魏晉四言詩研究》,崔宇錫,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88
《建安詩文中反映的社會現象》,彭昱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89
《三國時代戰爭詩研究》,張娣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90
《建安詩歌之題材類型研究》,張麗敏,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1
《六朝悲美詩風研究》,田秀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92
《魏晉詩歌中的懷歸意識》,沈芳如,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3
《曹操樂府詩之研究》,范德芬,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93
《魏晉君王論研究》,黃嘉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4
《曹操生平、思想及其詩研究》,吳政仁,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4
《魏晉文人樂府研究》,黃雅苓,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5
《曹操思想及其詩文研究》,蘇達明,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95
《三曹書信文研究》,李麗美,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博士班/96
《曹操詩文研究》,黃國寧,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97
《曹氏父子詩歌藝術風格研究》,曹平佳,玄奘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97
《建安詩人生死觀研究》,陳佳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7
博士論文
《魏晉詩歌中的審美意識》,朱雅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88
《樂府古辭之原型與流變–以漢至唐為斷限》,劉德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
所/91
《魏晉養生思想研究》,陳昭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4
《魏晉南北朝詩學研究》,張娣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朱學恕:〈論海洋文學與海洋人生觀(上)〉,《大海洋詩雜誌》,第42期,1993
2. 朱學恕:〈論開拓海洋詩的新境界(下)〉,《大海洋詩雜誌》,第36期,1990
3. 黃聲威:〈淺探海洋文化〉(上下),《漁業推廣》,第107、171期,2000
4. 徐明德:〈中國海洋文化的原型傳統及流變(下)〉,《大海洋詩雜誌》,第55期,1998
5. 李東華:〈從媽祖信仰與鄭和遠航看海洋文化的發展〉,《海洋文化學刊》,創刊號,2005
6. 李東華:〈從海洋發展史的觀點看「海洋文化」的內涵〉,《海洋文化學刊》,創刊號,2005
7. 朱學恕:〈論海洋文學與海洋人生觀(下)〉,《大海洋詩雜誌》,第43期,1993
8. 徐明德:〈中國海洋文化的原型傳統及流變(上)〉,《大海洋詩雜誌》,特刊,1998
9. 朱學恕:〈論開拓海洋詩的新境界(中)〉,《大海洋詩雜誌》,第35期,1990
10. 朱學恕:〈論開拓海洋詩的新境界(上)〉,《大海洋詩雜誌》,第34期,1990
11. 莊萬壽:〈台灣海洋文化之初探〉,《中國學術年刊》,第18期,1997
12. 朱學恕:〈龍的大海洋世紀〉,《大海洋詩雜誌》,第49期,1996
13. 朱學恕:〈論古代中國的海洋文化〉,《大海洋詩雜誌》,第48期,1995
14. 東年:〈海洋台灣與海洋文學〉,《聯合文學》,第13卷,第10期,1997
15. 朱學恕:〈海洋詩(文)教對中國未來興衰之影響〉,《大海洋詩雜誌》,第58期,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