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休閒活動專書。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行政院主計處(2005)。中華民國台灣地區國民所得統計摘要-民國40 年至3 年,March,45-64。
沈易利(1999)。臺灣省民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4(2),319-364。
沈易利(2000)。臺灣省民眾休閒運動參與和需求之研究(以北、中、南地區為例)。臺中:霧峰出版社。
李鍾元(1982)。休閒活動。生活素質研究中心研討會論文集(2)。180-187。
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運動狀況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6,313-332。
李冠儀(2005)。國立高中職行政人員休閒行為之研究-以台中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台中。林東泰(1994)。休閒教育與宣傳策略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林佳蓉(2001)。老人生活滿意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學院,台北。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與計劃,10,33-49。
周慶和(2006)。臺北市公立學校人事人員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施天保(2005)。台北縣國小校長參與休閒運動及其阻礙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市。吳槐芬(2006)。台北市高中職特教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吳明隆(2003)。SPSS 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數位科技。
孫謹杓(2006)。北部技專校院教師休閒需求、休閒參與及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市。高樹蕃(1971)。中正形音義綜合大字典。臺北:正中。
高俊雄(1996)。運動與休閒之概念和內涵。運動休閒事業管理。台北:志軒企業有限公司。
高俊雄(2002)。運動休閒事業管理。臺北: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會。
高懿楷(2005)。基隆市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現況和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涂淑芳(2000)。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
徐慶忠(2006)。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與阻礙因素之相關研究—以屏東縣為例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馬布雷(1990)。休閒運動的重要性。師友月刊,277,8-9。台北。
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彰化縣。陳在頤(1985)。休閒活動指導與管理。台中:霧峰。
陳世瑜(2004)。輪班工作人員休閒參與程度和休閒心理需求、休閒阻礙關係之探:以台北市服務業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南琦(2000)。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陳彰儀(1989)。工作與休閒—從工業心理學的觀點探討休閒現況與理論。台北:淑馨。
陳鏡清(1993)。台北市公務人員動態休閒活動現況調查研究--以臺北市一級機關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陳麗娟(2001)。台中市高中職教師休閒運動需求及阻礙。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台中市。陳麗華(1991)。臺北市大學女生休閒運動態度、參與狀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
陳豔麗(2003)。臺南縣、市大專教師休閒參與型態、休閒活動參與項目滿意度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
許義雄、陳皆榮(1993)。青少年休閒活動現況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青輔會。黃金柱(1999)。我國青少年休閒運動現況、需求暨發展對策之研究。台北:行政院體委會。
黃金柱(2007)。休閒管理。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黃麗蓉(2002)。桃園縣市國中學生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連婷治(1999)。台北縣國小教師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新竹縣。
彭超群(2005)。基隆市國中教師參與休閒運動現況與阻礙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體育學系,台北縣。詹皓宇(2001)。休閒活動與生活健康的關係。台灣教育,602,41-44。
張春興(1983)。成長中的自我探索。台北:東華書局。
張少熙(2003)。台灣地區中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行為模式之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張少熙(1994)。青少年自我概念與休閒活動傾向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市。
張少熙(2004)。教師休閒運動行為模式。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良漢(2002)。休閒知覺自由、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利益之相關研究-以國立聯合技術學院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張良漢、許志賢(2002)。休閒運動阻礙量表編製、信效度分析研究。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學報,10,157-171。
張坤鄉(1991)。國中教師休閒活動狀況之調查研究。教育資料文摘,15 (1655),129-163。曾家球(2002)。新竹縣尖石鄉國小原住民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需求之探討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縣。楊國隆(2006)。臺北市高中女校學生休閒參與與憂鬱程度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管理所,台北市。謝政諭(1989)。休閒活動的理論與實際—民生主義的台灣經驗。台北:幼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謝鎮偉(2002)。大學教職員工參與休閒運動狀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體育學系碩士班,台北縣。賴美娟(1997)。基層警察工作壓力與休閒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郭生玉(1992)。國小、國中與高中教師工作心厭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5,67-79。鄧建中(2002)。綜合高中教師休閒需求及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台中。郭慧珍(2008)。高雄市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及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花蓮縣。蔡長啟(1993)。我國發展休閒活動應有的措施。國民體育季刊,2 2 (4 ), 4-10。
蔡嘉仁(2008)。宜蘭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學系,花蓮縣。蔡特龍(2000)。休閒運動的推展。休閒活動,1-14。台北:中華民國體育學會。
蔡培村(1992)。教師休閒生活的價值與規劃。教師實習輔導通訊,3,16-24。盧俊宏(1998)。運動心理學。台北:師大書苑。
謝清秀(2004)。大專網球選手休閒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顏智淵(2002)。TYPE A-B行為對休閒內在動機、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之差異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蘇廣華(2001)。憂鬱傾向與休閒參與、休閒阻礙及休閒滿意關係研究一以國立台南護專學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二、英文部份
Allen, R. L., & Buchanan, T. (1982). Techniques for comparing leisure classific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4), 307-322 .
Arai, S. M., & Pedlar, A. M. (1997). Building communities through leisure: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a healthy communities initiativ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2),167-183.
Bammel, G., & Burrus-Bammel,L. L. (1992). Leisure and human
Bongguk, K. (199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types and leisures Preferences.Symposium on Research . San Antonio October, 87.
Crawford, D. W.﹐& Godbey, G. C. (1987). 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 Leisure Sciences, 9, 119-127.
Henderson, K. A. (1991). The contribution of feminism to an under-standing of lrisure constraint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3, 363-377.
Huang, A. C. H. (2000). Taiwa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sports activity and 77 exercise quipment in school. Doctor’s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Vernilliom, U. S. A.)
Howe, C. Z.﹐& Rancourt, A. M. (1990). The importance of definitions of selected concepts for leisure inquiry. Leisure Science, 12, 395-406.
Kaplan, R. (1980).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design and recreation of a park.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2(4), 494-507.
Kraus, R. G. (1984). Recreation and leisure in modern Society (4thed.).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Fallen﹐N. H., & Umansky﹐W .(1985).You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 Ohio: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Godbey, G. (1976)。Reconceptualizing barriers to family Leisure,leisure Sciences,9,119-127
Mannell, R. C. (2006). Health, Well-being and Leisur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ngress of leisure, China Zheuang Hangzhou, 65-74.
Parker, S. R (1971)。Lesisure and work.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Kelly, J. R.(1990)。Leisure. N J:Prentice-Hall
Ragheb, M. G., & Beard, J. G. (1982) . Measuring leisure attitud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4(2), 155-167.
Richard, F., Mull, K. G., and Bayless, C. M. (1987) . Recreational sports programming (2nd ed.), The Athletic Institute.
Wanlkel, L. M. (1990). The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benefits of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2, 167-182
Root, C.B. (1978).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sonality, leisure participation and leisure satisfaction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Long Be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