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0:0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蔡珊珊
研究生(外文):Shan-Shan Tsai
論文名稱:學校社會心理環境與金門地區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探討
論文名稱(外文):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 and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in Kinmen County
指導教授:林佑真林佑真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u-Chen Li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7
中文關鍵詞:青少年學校社會心理環境心理健康
外文關鍵詞:adolescentsschool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mental healt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119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3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探討金門地區青少年知覺的學校社會心理環境與其心理健康之關係。以「民國98年金門地區青少年健康與生活型態調查」問卷做為研究工具,研究對象包括3368位國小六年級至高中職一年級學生。 擷取問卷中之社會人口學變項(性別、年級、父母教育程度、父母職業、家庭富裕程度)、學校社會心理環境變項(對學校的喜愛程度、學業表現、同學支持、學校課業壓力感受程度)與心理健康變項(自覺健康狀況、身心不適症狀、生活滿意度)進行研究與分析。採用描述性統計、卡方適合度分析及多變項邏輯式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一、有七成九的金門地區青少年喜歡學校,有七成的青少年知覺到高的同學支持度;然而有六成二的學生自認為學業表現普通或是不好,有四成的學生感受到較高的學校課業壓力。
二、約有五成七的金門地區青少年自覺健康狀況良好,有七成五的青少年有高的生活滿意度;有三成六的青少年在過去六個月內有多重身心不適症狀。
三、青少年對其就讀學校的喜歡程度隨著年級的增長而下降,年級愈大自認為學業表現較不佳,且承受學校課業壓力較重,國中七年級生知覺的同學支持程度最低。
四、青少女自覺的心理健康狀況較青少男差;青少年之心理健康狀況隨著年級增長有下降的趨勢;家庭富裕程度愈高之青少年,其心理健康狀況愈佳。
五、在控制社會人口學變項後,青少年知覺之「學校社會心理環境」對於其心理健康狀況具有顯著預測力。
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發現與討論,提出各項建議,以供教育實務、學校、家長及後續研究作為參考。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ions of the school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 and adolescents’ mental health in Kinmen County. The data came from the Student Health and Lifestyle Survey of 3368 students in grades 6-10 in Kinmen County of Taiwan in year 2009. Information on gender, grade, parental education, parental occupation and family affluence was used as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The school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variables were liking school, academic achievement, peer support, and feeling pressured by schoolwork. The mental health variables were self-rated health, psychosomatic health complaints,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chi-square test,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79% of the surveyed students in Kinmen County like their schools, 70% of them perceive high support from their classmates. However 62% of young people who report performing fair or poor in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40% student feel the high school academic pressure.
2. Around 57% of young people in Kinmen County report their health as excellent. 75% of young people have high life satisfaction. 36% young people had the multiple psychosomatic health complaints in last 6 months.
3. As students move on to higher grade, they have lower affection to the school they are in. Students of higher grade are less satisfied with their academic performance and they feel more academic pressure. The 7th grade students have the lowest score perceiving the support from the classmates.
4. The young girls regard thei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worse than the boys. The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higher grade students declined with their grade. Adolescents with better Family Affluence Scale possess bette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5. When the socio-demographic variables have been strictly defined, the adolescents’ awareness of school psychosocial environment does possess significant estimation and prediction to their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Finally, the research discusses the above findings and proposes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解釋………………………………………………………………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金門地區學校教育環境現況…………………………………………9
第二節 學校社會心理環境及相關研究………………………………………12
第三節 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研究……………………………………22
第四節 學校社會心理環境與青少年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研究假設…………………………………………………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37
第三節 研究工具………………………………………………………………40
第四節 研究變項之定義與測量………………………………………………41
第五節 資料分析………………………………………………………………48
第六節 研究流程………………………………………………………………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1
第一節 金門青少年社會人口學、學校社會心理環境與心理健康之現況…51
第二節 不同社會人口學青少年在學校社會心理環境與心理健康之差異
情形……………………………………………………………………66
第三節 學校社會心理環境與金門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關係…………………8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99
第一節 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0
參考文獻………………………………………………………………………103
中文部分………………………………………………………………………103
英文部分………………………………………………………………………111
附錄一 民國98年金門地區學生健康與生活型態調查問卷………………11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內政部統計處(1999)。88年度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9年3月20日取自 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內政部統計處(2003)。92年度台閩地區少年身心狀況調查摘要分析。2009年3 月20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Survey/list.html
王以仁、林淑玲、駱芳美(2006)。心理衛生與適應。台北:心理。
王志堅(2006)。淺談校園心理環境的優化。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8(4), 111-113
王延皊、李麗日(2007)。學生憂鬱、壓力調適及自我傷害預防。教育部學生輔導 雙月刊,103,149-159
王歆掬(2009)。金門地區青少年身體活動、靜態活動與身心健康之相關探討。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系碩士班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黛玉(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王麗雲(2005)。第一章 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教育社會學,27-48。台北市:巨 流。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NO.7 (2004)。學生的心理健康情形良好嗎?2009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電子報NO.69 (2006)。學生對學校觀感大剖析(一)。2009年4月21日取自http://www.teps.sinica.edu.tw/
朱敬先(1992)。健康心理學。台北:五南。
行政院青少年事務促進委員會(2005)。青少年政策白皮書綱領。台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出版。
行政院衛生署(2003)。健康促進學校工作指引。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8)。民國95年國民中學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報告。台北市,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何秋蓮(2008)。國中生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教育期望對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以台南縣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吳逸萱(2005)。家庭危機與轉機: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和偏差行為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吳慧虹(2007)。國小學童家庭社經地位、學習壓力、課後補習與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吳齊殷(200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學業表現-長期追蹤資料之分析。發表於2003年台灣與國際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北部工作坊,台北市:國科會委辦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主辦。
吳齊殷(2005)。第十章 學生。教育社會學,345-379。台北市:巨流。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位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柏樟(2006)。學生背景、壓力事件與心理幸福—以台東縣國中八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李炷烽(2007)。金門縣教育年鑑-九十五學年度。金門:縣政府。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李惠如(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周春美、沈建華(2008)。高中職學生就讀技專校院選校因素之分析--從技專校院學生對學校環境滿意度觀點。商業職業教育,108,57-64
周國民(2006)。家長社會資本與學童學業成就、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
國小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麗玉(2005)。友善校園之內涵與實務。2009年5月26日取自
http://www.cmjh.tn.edu.tw/guid/gende-education/94/94-2-02.htm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林生傳(2000)。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林世欣(2000)。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佑真(2010)。社會經濟不均等與金門地區青少年健康行為及身心健康之相關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98-2410-H-152-010。
林金燕(2004)。台商在台子女依親對象管教態度、青少年生活壓力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林淑華(2002)。國小學童情緒管理與人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林震岩(2006)。多變量分析-SPSS的操作與應用。台北市:智勝文化
金門縣立社會教育館(1992)。金門縣志。金門:金門縣政府。
洪文綺(2006)。國小學童身心抱怨影響因素之建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為生教育
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福源(2008)。高中教師與學生自我效能、集體效能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彰化市。
洪福源、黃德祥(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7-84。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其及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胡婷婷(2007)。國中生身心健康相關因素之研究。銘傳大學應用統計資訊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韋乃鳳(2004)。臺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對心理健康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徐世杰(2003)。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懼、雙親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徐沛雯(2005)。家庭社經地位、文化資本及主觀階級認同對教育成就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美玲(2007)。青少年早其社會關係與其心理健康、偏差行為、快樂感相關性之探討。新台北護理期刊,9(2),23~34
徐嫚淳(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涂秀文(1999)。國民中學學生人格特質、人際關係與快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明薇(1996)。高中、職學生自我分化與因應方式、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崔珮玲(2004)。青少年生活壓力、人格特質對其身心健康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志榮(2005)。國中學生個人特質與學業成就間之相關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玨(1987)。大專聯考壓力症候群之探討。公共衛生,6(3),43-53。
張建榮、陳樹婷、何賢晨、陳定灣(2008)。學生情緒智力與學業成績、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基於浙江省三所高職院校的調查。浙江社會科學,9,119-122
張彩霞(2007)。論學校心理環境的優化。教育探索,10。
張慧儀(2004)。台灣地區高中生社會網絡、學業成績與心理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東縣。
張錦鶴(2003)。彰化縣國小高年級學生學習行為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陳水在(1995)。金門縣執行「國教示範區」計畫成果專輯。金門:縣政府。
陳佳琪(2002)。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淑芬(2006)。國中生獨處能力與主觀生活壓力、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雅惠(2008)。馬祖地區國中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筱瑄(2003)。臺中縣某國中學生內外控人格特質、主觀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自覺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嘉鳳(1997)。心理衛生工作與學校。教育部學生輔導雙月刊,49,24-35
陶芳標、孫瑩、鳳爾翠、蘇普玉、朱鵬(2005)。青少年學校生活滿意度評定問卷的設計與信度、效度評價。中國學校衛生,26(12),987-989
陸洛(1996)。中國人幸福感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計劃編號:NSC-85-2413-H-037-002。
郭春悅(2006)。家庭社經地位、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黃仁性(2006)。國中生課業壓力及課業表現之相關分析。中華大學應用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黃同展(2006)。高雄縣市高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台南縣國中生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27-50
黃悅菁(2003)。台中市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智力與學校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瑋玲(2008)。青少年的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與心理健康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筱甄(2007)。國中生依附關係與同儕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碧華(2005)。臺中縣兩所高中職女學生生活事件、人格特質與憂鬱症相關之研究。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毅志(2005)。教育研究中「職業調查封閉式問卷」之信效度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1(4),43-71
楊孟麗(2005)。教育成就的價值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2),75-99
楊延光、鄭淑惠(2006)。全方位憂鬱症防治手冊。台北:張老師文化。
楊清國(2001)。金門教育史話。金門縣:金門縣政府。
楊朝旭(2004)。高中生知覺家庭氣氛、課業壓力、同儕關係與其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楊雅婷(2007)。金門縣國中學生自我概念、解釋風格對學校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溫世頌(2006)。心理學辭典。台北:三民
葛魯嘉(2005)。對心理環境的考察與探索。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8(5),51-5
董氏基金會(1999)。大台北地區在學青少年對憂鬱與憂鬱症認知現況調查。98年3月20日取自
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57&Page=1
董氏基金會(2002)。大台北地區青少年主觀生活壓力與憂鬱程度。98年3月20日取自http//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urvey.asp?This=62&Page=1
趙芳玫(2003)。高中職學生的焦慮與憂鬱傾向之探討--以台北縣地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蔣東霖(2003)。依附、社會學習與少年偏差行為。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玉慧(1995)。高雄市國小學生學校環境知覺與學生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宛珊(2007)。台北市高中職學生人格特質、生活壓力、憂鬱程度與吸菸行為的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金鈴(2005)。彰化縣國中學生學校氣氛知覺、人際關係、學校投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蔡素美(2004)。國小學童課業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蔡婉莉(2002)。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以高中多元入學方案為背景。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進富(2007)。竹南鎮國小六年級學童校園環境識覺及其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蔡嘉慧(1997)。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鄭冠仁(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人際知覺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鄭惠萍(2002)。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雅心(2006)。探討國三青少年個人、家庭、學校因素對憂鬱情緒之影響。國立成功大學護理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鄭琳(2003)。心理衛生緒論。心理衛生,1-8。台北市:華杏
劉芝伶(2006)。台北市國中八年級學生知覺學校氣氛、學業成就與危害健康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秀華(1996)。桃園地區國中生之心理健康研究:親子關係、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之影響。中原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中壢市。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父親參與、幸福感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謝曉雲(2005)。健康城市大調查。康健雜誌,82,186-202
蕭佳莉(2005)。嘉義市國中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魏琦芳(2009)。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貫實性研究。醫護科技學刊, 10(4),251-266
羅玉容(2005)。學校經驗對大學生自我認同發展影響之探討。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羅沁芳(2003)。台北市某國中學生同儕支持與健康促進生活型態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饒雅萍(2003)。環境的適應。心理衛生,93-105。台北市:華杏
貳、英文部分
Agnew, R. (1997).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crime over the life course:A strain theory explanation. In T. P. Thornberry (Ed.), Developmental theories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Advance in criminological theory, Volume 7.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Argyle, M. (1992).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Routledge
Brown, L. M., & Gilligan, C. (1992). Meeting at the crossroad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rstairs, V., & Morris, R. (1991). Deprivation and health in Scotland. Aberdeen: University Press.
Currie, C. (2001). Socioeconomic circumstances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In: Vleminckx K, Smeeding T, eds. Child wellbeing, child poverty and child policy in modern nations: what do we know? Bristol: The Policy Press.
Currie, C., Nic Gabhainn, S., Godeau, E., Roberts, C., Smith, R., Currie, D., Pickett, W., Richter, M., Morgan, A. & Barnekow, V. (eds.) (2008). Inequalities in young people's health: HBSC 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2005/2006 Survey. Copenhagen: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Health Polic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No. 5)
Doyle, P., Gavin, A. & The HBSC lreland Team. (2009). Health perceptions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lreland. HBSC lreland Research Factsheet NO.14
Doyle, P., Gavin, A. & The HBSC lreland Team. (2009). School perceptions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lreland. HBSC lreland Research Factsheet NO.15
Doyle, P. & Nic Gabhainn, S. (2009). HBSC lreland: Self-reported health among children for the Travelling Community. Short report for UCD.
Gavin, A., O’Higgins, S. & The HBSC lreland Team. (2008). Classmate relationships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lreland. HBSC lreland Research Factsheet NO.4
Gifford, R. (1987).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Principles and Practice. 7 Wells Avenue, Newton, Massachusetts : Allyn and Bacon.
Gillander, G. & Anne, H. (2003). Do changes in the psychosocial school environment influence pupils' health development? Results from a three-year follow-up stud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1 (3), 169-178.
Holstein, B., Parry-Langdon, N., Zambon, A., Currie, C. & Roberts, C. (2004). Socioeconomic inquality and health. 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HBSC 2001/2002 survey. WHO policy series: Health policy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ssue. Copenhagen: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Lu, L. (2006). Cultural fit:Individual and societal discrepancies in values, beliefs and SWB.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6 (2), 203-221.
Natvig, GK., Albrektsen, G., Anderssen, N. & Qvarnstrom, U. (1999). School-related stress and psychosomatic symptoms among school adolescents.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69 (9), 362-368.
Ravens-Sieberer, U., Kökönyei, G., & Thomas, C. (2004). Young people’s health in context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study: 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2001/2002 survey, 184-195.
Rose, H. A. (2006). Asset-based development for child and youth care. Reclaiming Children and Youth, 14, 236-240.
Samdal, O., Nutbeam, D., Wold, B., & Kannas, L. (1998). Achieving health and educational goals through schools: A study of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climate and students' satisfaction with school. 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3(3), 383-397.
Samdal, O., Dür, W., & Freeman, J. (2004). Young people’s health in context.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study: 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2001/2002 survey, 42-51.
Settertobulte, W. & Matos, M.G. (2004). Young people’s health in context.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study: 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2001/2002 survey, 34-41.
Todd, J., Smith, R., Levin, K., Inchley, J., Currie, D. & Currie, C. (2007). Family structure and relationship and health among schoolchildren, HBSC briefing paper 12. Edinburgh:University of Edinburgh. Retrieved April 28, 2010, from http://www.education.ed.ac.uk/cahru/publications/factsheets_downloads/Briefin g Paper_12.pdf
Torsheim, T., Välimaa, R., & Danielson, M. (2004). Young people’s health in context. Health Behaviour in School-aged Children (HBSC) study: International report from the 2001/2002 survey, 55-62.
Townsend, P. (1987). Deprivation. Journal of Social Policy, 16, 125-46.
WHO (1948). Basic documents.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01). Strengthening mental health promotion.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王延皊、李麗日(2007)。學生憂鬱、壓力調適及自我傷害預防。教育部學生輔導 雙月刊,103,149-159
2. 王延皊、李麗日(2007)。學生憂鬱、壓力調適及自我傷害預防。教育部學生輔導 雙月刊,103,149-159
3.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4. 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5. 洪福源、黃德祥(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7-84。
6. 洪福源、黃德祥(2002)。國中校園欺凌行為與學校氣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37-84。
7. 陳嘉鳳(1997)。心理衛生工作與學校。教育部學生輔導雙月刊,49,24-35
8. 陳嘉鳳(1997)。心理衛生工作與學校。教育部學生輔導雙月刊,49,24-35
9.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台南縣國中生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27-50
10. 黃春太、姜逸群、黃雅文、胡益進(2008)。台南縣國中生社會資本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29,27-50
11. 黃毅志(2005)。教育研究中「職業調查封閉式問卷」之信效度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1(4),43-71
12. 黃毅志(2005)。教育研究中「職業調查封閉式問卷」之信效度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1(4),43-71
13. 楊孟麗(2005)。教育成就的價值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2),75-99
14. 楊孟麗(2005)。教育成就的價值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8(2),75-99
15. 魏琦芳(2009)。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貫實性研究。醫護科技學刊, 10(4),25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