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文科(2002)。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欽麟(2001)。多元文化族群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保留概念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海燕、李國(2007)。大陸新課程改革的政策實施分析。屏東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7,71-84。
李金葉(2006)。國小數學領域教科書角概念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李宗薇(1998)。教科書的編輯機制。課程與教學季刊,1(1),41-56。李瓊、倪玉菁(2007)。中國大陸新一輪基礎教育數學課程改革及其爭議。台灣數學教師電子期刊,11,1-11。
吳明穎(2002)。國小數學教科書內容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麗玲(2006)。台灣、美國與新加坡國小五、六年級分數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周珮儀、鄭明長(2008)。教科書研究方法論之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93-222。邱忻恬(2006)。台灣與西班牙七至九年級數學教科書內容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林文慧(2005)。動態幾何GSP融入國小學童面積概念補救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世紘(2006)。探討不同的教學媒體對數學面積教學之研究--以四年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美如(2007)。中國、香港、台灣國小數學教科書幾何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穎雪(2007)。法國小ㄧ螺旋式數學教材介紹與部編本之比較。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高敬文(1989)。我國國小學童測量概念發展研究。初等教育研究,1,183-219。
徐于婷(2009)。台灣、香港、中國國小數學教科書代數教材之內容分析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台捷國際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作者。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作者。
教育部全球資訊網(2008)。教育部針對開放招收陸生及採認大陸學歷相關規劃說明。2009年12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2880&pages=6
陳怡靜、蘇永耀、邱紹雯(2010年04月15日)。中國向學測頂標台生招手學者斥統戰。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年04月25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apr/15/today-life15.htm
陳嘉皇(2004)。國小學童面積概念轉化文本之設計及其教學效果之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康軒教育網(2009)。數學版教科書市場佔有率之百分比。2009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knsh.com.tw/about/about.asp?go_Sub_Topic=08
康軒文教事業(2008)。數學三下。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2009)。數學一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2009)。數學六上。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2010)。數學五下。台北:作者。
康軒文教事業(2010)。數學習作一下。台北:作者。
國立編譯館(2008)。資料與統計:高級中學及國民中小學教科書審定統計。教科書研究,1(1),129-133。2009年10月4日取自http://ej.nict.gov.tw/JTR/0101.html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9)。數學一上。台北: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9)。數學三上。台北: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09)。數學五上。台北: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10)。數學五下。台北: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2010)。數學六上。2010年4月20日取自http://203.71.239.23/naerResource/study/453/8.htm
張雅茹(2007)。國小數學教科書全數教材取材生活化程度與類型之內容分析。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許秀蕊(2006)。基於試題反應理論與模糊理論探討國小三四五年級學童面積概念之發展。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儒傑(1997)。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式及其合理性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之初步調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幸美(2009)。整合二維空間幾何與面積概念的課程與教學試驗。科學教育學刊,17(6),509-530。楊美惠(2002)。直觀規律對k- 6年級學童面積概念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2005)。新世紀數學三年級下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2005)。新世紀數學五年級下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2006)。新世紀數學六年級上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研製組(2006)。新世紀數學:教師教學用書一年級上冊。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維基百科(年代不詳)。北京師範大學。2009年10月2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北京师范大学
廖婉琦(2004)。台灣82年國編版數學教科書與美國Everyday Mathematics之內容分析比較研究:以幾何教材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鄭嘉佳(2009)。教科書選用制度及影響因素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79。2009年9月15日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79/79-20.htm
蔡春美(1983)。台東縣山地兒童面積保留概念與面積測量概念的發展。台東師專學報,11,123-176。
蔡麗蓉(2003)。國小數學科審定本教科書分數教材之內容分析。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歐用生(1991)。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229-254)。台北:師大書苑。
翰林我的網(2009)。銷售佳績。2009年11月2日取自http://media.worldone.com.tw/2009book/98edu_ea/page_32.htm
韓國棟、江慧真(2008年07月18日)。行政院大躍進明年起開放陸生來台就學。中國時報。2009年09月25日,取自http://www.coolloud.org.tw/node/24029
戴政吉(2001)。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概念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鍾榆翎(2008)。以布魯姆認知分類對低年級教科書「數與量」主題分析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譚寧君(1995)。面積概念探討。國民教育,35,14-19。
譚寧君(1997)。面積與體積的教材分析。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課程概說中年級。2009年8月3日,取自 http://203.71.239.23/naerResource/study/218/10.htm
譚寧君(1998)。高年級面積教材分析。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課程概說高年級。2009年8月3日,取自 http://203.71.239.23/naerResource/study/219/12-1.htm
Baturo, A., & Nason, R.(1996). Student teachers’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within the domain of area measurement.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31, 235-268.
Beaton, A.E., Mullis, I.V.S., Martin, M.O., Gonzales., E.J., Kelly, D.L., & Smith, T.A., (1996).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in middle school years: IEA’s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 Boston, MA: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Testing, Evaluation and Educational Policy, Boston College.
Bright, G. W. (1976). Estimating as part of learning to measure. In D. Nelson & R. E. Reys (Eds.), Measurement in school mathematics: 1976 yearbook (pp. 87-104). Reston, VA: NCTM.
Hart, K. M. (1981). Measurement. In Hart, K. M., Kerslake, D., Brown, M. L., Ruddock, G., Kuchemann, D. E., & McCarthney, M. (Ed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 (pp. 11-16). London: John Murray.
Hildreth, D.(1980).Estimation strategy use in length and area measurement tasks by fifth and seventh grade students. Doctor dissertaion.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Leinhardt, G.(1988). Getting to know: Tracing student’s mathematics knowledge from intuition to competence.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3(2),119-144.
Mouzakitis, A. (2006).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talian and Greek Euclidean geometry textbooks: A case study.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Journal, 19. Retrieved July 26, 2009, from http://people.exeter.ac.uk/PErnest/pome19/index.htm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Author.
Outhred, L., & Mitchelmore, M. (2000). Young children’s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rectangular area measurement.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31(2), 144-167.
Piaget, J., Inhelder, B.& Szeminska, L(1960).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geometry.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Simon, M. A., & Blume, G. W. (1994). Building and understanding multiplicative relationships: A study of prospective elementary teacher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5(5), 472-494.
Taloumis, T. (1975). The relationship of area conservation to area measurement as affected by sequence of presentation of piagetian area tasks to boys and girls in grades one through thre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6(4), 232-242.
Tierney, C., Boyd, C., & Davis, G. (1990). Prospective primary teacher’s conception of area. In G. Booker, P. Cobb, & T. Mendicuti (Ed.),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Group for Psycholog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2, 307-315, Oaxtepec, Mexico: Program Commit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