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13 09:5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施幸玟
研究生(外文):Hsing-Wen Shih
論文名稱:桃園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在空間旋轉能力表現之探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ability of spatial rotation for fifth and sixth graders in Taoyuan city
指導教授:陳光勳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Kaung- Hsung Chen, Ph. 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含數學教育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5
中文關鍵詞:桃園市空間旋轉能力解題策略與錯誤解題類型
外文關鍵詞:Tao-yuan Cityspatial abilityrotationproblem solvingerror typ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5
  • 點閱點閱:50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桃園市不同學校規模之國小高年級男女學童在空間旋轉能力上之表現,並與宜蘭縣調查結果作一對照。研究對象依桃園市學校不同規模之高年級學童人數與男女比例,以立意分層抽樣方式取得有效樣本605份。採問卷調查法先進行紙筆測驗,透過獨立樣本三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量化資料分析,並進一步透過晤談以瞭解學生空間旋轉能力之表現情形。主要研究結果為:
1.學童在不同學校規模、不同級別與不同性別等三因子的交互作用間沒有顯著差異,但發現六年級學童的測驗表現明顯優於五年級學童。
2.空間遊戲經驗與學童在空間旋轉能力上的表現有顯著正相關;學童在二度空間旋轉測驗表現優於三度空間旋轉的表現;在繞軸軌跡旋轉測驗中,男童測驗表現優於女童,六年級表現優於五年級,而與軸密接表現優於與軸分離;旋轉角度和方向顯著影響著學童的表現;另手利因素對學童測驗成績的表現沒有顯著影響,部分研究結果與宜蘭縣之調查結果有所差異。
3.學童的解題策略有:心像實物操弄法、全體直觀法、混合策略、向上拉拔法、向下壓縮法、往左右填平法、往前後翻轉法、類化法、拆解法等。
4.學童的錯誤解題類型有:過度簡化、過度類化、心像處理能力不足、隨意猜測等。
期望透過本研究,給予國小教師以及後續相關研究者提供在空間旋轉能力上課程安排與後續研究上之建議。
關鍵詞:桃園市、空間旋轉能力、解題策略與錯誤解題類型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bility of rotation for 605 grades in Tao-yuan City.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data, three way ANOVA was used to analyze quantitative data and interviews were used to get more qualitative data about the strategies of problem solving and error types. The main findings of the result are showed as follows:
1.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in spatial ability of rotation among school sizes, grade and gender. However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patial ability of rotation for gender. The performance of sixth graders is much better than that of fifth grades.
2. There is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experience of playing spatial games and their spatial ability of rotation. Students’ performance on 2 dimensional spatial rotation is much better than which on 3 dimensional spatial rotation. Boys perform much better than girls as well as sixth graders perform much better than fifth graders in the tracing of rotating fixed axis. Students also perform well in axis-connected questions than in axis-departed questions. The degree and direction of rotation significantly affect students’ performance, but handedness doesn’t caus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ir performance.
3. The strategies of problem solving are as follows: mental image operating strategy, intuition strategy, mixed strategy, stretching upward strategy, suppressing downward strategy, infill strategy, turnover strategy, and generalization strategy.
4. Error types are as follows: over simplification, over generalization, poor ability of mental image, and guessing randomly etc.
At last,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to be as references of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and future study.
Keywords: Tao-yuan City, spatial ability, rotation, problem solving, error type
中 文 摘 要 ⅰ
英 文 摘 要 ⅱ
目 錄 ⅲ
表 目 錄 ⅳ
圖 目 錄 ⅵ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空間能力之內涵 7
第二節 空間能力相關研究 1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步驟 4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資料分析之說明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3
第一節 學生在空間旋轉能力測驗之表現 53
第二節 學校規模、學生性別與級別的差異 83
第三節 學童在空間旋轉測驗中的解題策略與錯誤解題類型 88
第四節 回顧與反思 14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4
參考文獻 157
附 錄 165
中文部份
王克蒂(1998)。數學遊戲教學之效益研究--以國小四年級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鼎銘(2003)。國小兒童靜態3D電腦圖像空間深度判斷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左台益、梁勇能(2001)。國二學生空間能力與van Hiele幾何思考層次相關性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6(2),1-20。
田學紅(2003)。空間能力性別差異概論。山西師大學報,30(3),114-117。
李岳勳(2004)。國小電腦化空間感測驗難度來源之成份分析。台南師範學院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李琛玫(1996)。資優生空間能力之相關研究。資優教育季刊,59,21-24。
吳明郁(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的研究:以立體幾何展開圖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煥昌(2001)。高工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展開圖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潔筠(2009)。空間旋轉的診斷教學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童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秀娟(1993)。動態評量結合試題反應理論在空間視覺學習潛能評量之研究。測驗年刊,41,73-108。
林佳蓉(2004)。幾何空間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明錚(1999)。認知型態對國小學生在資訊擷取能力、空間能力影響之探究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浚傑(2007)。國小學童之平面視覺空間能力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逸農(2006)。五連方幾何積木課程對國小學童視覺空間能力的影響。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志盈、鍾瑞國(2003)。我國國小空間能力向度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CS91-2516-S5118-008),未出版。
Moir, A., & Jessel, D.(2005)。腦內乾坤:男女有別,其來有自(洪蘭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2000年)
徐凡、施建農(1992)。4-5年級學生的空間表徵與幾何能力的相關性研究。心理學報,24,20-27。
桃園縣政府教育處(2008年8月15日)。桃園市國民小學位置分佈一覽圖。桃園縣:教育處。2009年11月15日,取自http://www.tyc.edu.tw/boe/main.php?
menu_page=map5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市:作者。
Van De Walle, John A.(2005)。中小學數學科教材教法(張英傑、周菊美合譯)。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2004年)。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裕中(2008)。資訊科技融入五年級學童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以柱體與錐體之展開與摺合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慧如(2005)。原住民學童與一般學童空間能力之調查。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民陽、鄧國雄、卓娟秀、李崑山、殷炯盛(1994)。國小學童對方向及位置兩空間概念認知發展的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91-120。
莊振中(2005)。製圖科學生應用3D電腦繪圖軟體學習立體圖在空間能力表現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康鳳梅(2002)。在高工學生機械製圖(交線與展開)空間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提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0-2516-S- 003-004),未出版。
康鳳梅、鍾瑞國、劉俊祥、李金泉(2002)。高職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差異之研究。師大學報:科學教育類,47(1),55-69。
康鳳梅(2003)。高工學生空間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SC91-2516-S-003-007),未出版。
陳世玉(2006)。空間能力性向測驗之建模與驗證。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采穗(1998)。虛擬實境在加強空間能力學習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怡君(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空間感特徵之探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鎮潦(2003)。高工製圖科學生學習立體圖與提升空間能力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敏華(1998)。國小六年級兒童比和比例概念初探。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馮雅慧(2005)。空間能力與數學幾何成就相關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惠薇(2008)。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在空間旋轉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煥文(2009)。不同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空間旋轉能力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英哲(2006)。國小四、五、六年級學童周長迷思概念之探討。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俊杉(2006)。心理旋轉的研究進展。荷澤醫學專科學校學報,2,84-86。
溫世頌(2000)。心理學。台北市:三民。
楊博源(2005)。虛擬實境介面之逃生訓練系統對高齡者空間能力之影響。義守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淑麗(2002)。國小三、四、五年級男性兒童對立體四連塊的解題活動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翎吟(2004)。國小兒童靜態3D電腦圖像空間深度判斷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廖雅如(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立體剖面圖學習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蔣家唐(1995)。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向度分析暨數學-語文資優生視覺空間認知能力差異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學術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屾垚(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空間旋轉能力之調查-以宜蘭縣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再興(2004)。國小六年級幾何教學對空間能力提昇之研究:以柱體與錐體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俊祥(2000)。機械製圖科學生空間能力與立體圖成就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秋木(1996)。國小數學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鄧家恩(1996)。空間能力與視覺化模擬軟體對學生學習遞迴的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薛建成(2003)。依據van Hiele幾何思考理論-探究台灣中部地區國小學童幾何概念發展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數理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戴文雄(1998)。不同正增強回饋型式電腦輔助學習系統對不同認知型態與空間能力高工學生機械製圖學習成效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CS86-2516-S-018-010-TG),未出版。
戴文雄(2001)。高工學生正投影空間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提升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CS89-2511-S-018-036),未出版。
戴文雄(2003)。國中學生空間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編號:NCS91-2516-S-018-009),未出版。
魏春蓮(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四年級學童立體展開圖學習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慶郎(2001)。學習正投影對提升高工學生空間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雅薇(2005)。電腦化空間能力測驗題庫之建置。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英文部份
Battista , M . T . (1990) . Spatial visualization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high school geometry .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 21(1) , 47-60 .
Ben-Chaim , D., Lappan , G., & Houang , R.T. (1988) .The effect of instruction on spatial visualiza tion skills of middle school boys and girls .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 25(1),51 - 71 .
Bishop, A. J. (1989). Review of research on visualization in matjematics education. Focus on Learning Problems in Mathematics, 11(1), 7-16。
Carroll, J. B. (1993). Human cognitive abilities : A survey offactor-
analytic studie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ements, D. H., & Battista, M. T.(1992). Geometry and spatial reasoning. In D.A.Grouws(Ed.), Handbook of reasoning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420-464. N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7-269.
Cooper, L. A. (1990). Mental represent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objects in visual problem solving and recogni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6, 1097-1106.
Crawford, M., Chaffin, R., & Fitton, L.(1995).Cognition an social context.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4), 341-362.
De Lisi, R., & McGillicuddy-De Lisi, A. V.( 2002). Sex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al abilities and behavior: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pp.155-181).Westport, CT: Greenwood.
Doignon, J. P., & Falmagne, J. I. (1985). Spaces for the assessment of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Machine Studies, 23, 175-196.
Fennema, E., & Sherman , J . (1977). Sex-related differences i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spatial visualization and affective factor .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 14(1) , 51-71。
Gard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c1983.
Gorgorio, N. (1998). Explor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visual and non-
visual strategies in solving rotation problem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35, 207-231.
Grande, J. D. (1990). Spatial Sense. Arithmetic Teacher, 37(6), 14-20.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1(3), 216-229.Learning and Teaching Geometry, K-12, edited by Mary M. Lindquist and Albert P.
Guay, R. B., & McDaniel, E. D.(197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spatial abilitie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8, 211-215.
Just, M. A., & Carpenter, P.A. (1985). Cognitive coordinate system: Accounts of mental rotation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ies. Psychological Review, 92, 137-172.
Linn, M. C.,& Petersen, A. C. (1985). Emergence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spatial ability: A meta-analysis. Child Development, 56,1479-1498.
Lohman, D. F. (1988). Spatial abilities as traits, processes, and knowledge. Advances in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Intelligence, 4, 181-248.
Lord, T. R. (1985). Enhancing the visual spatial aptitude of student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2(5), 395-405.
McCormack, A. (1988). Visual/spatial thinking: An element of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Council for elementary science international, San Diego State University.
McGee, M. G. (1979). Human spatial ability: Psychometric studies and environmental, genetic, hormonal, and neurological influ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6(5), 889-918.
McVey, M. D. (2001). Understanding concepts in research methodology. Research in Education, 65, 100-102.
Michalis, M. P. (2003).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 on a Rotation Test.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IL.
Mitchell ,C . E . , & Burton, G . R . (1984) . Developing spatial ability in young children .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 84(5) , 395-405 .
NCTM.(2000).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CTM.
Newcombe, N. S., Mathason, L., & Terlecki, M. (2002). Maximization of spatial competence: More important than finding the cause of sex differences. In A. V. McGillicuddy- De Lisi & De Lisi, R. (Eds.), Biology, society, and behavior: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s in cognition(183-206).Westport, CT: Greenwood.
Novak, J., & Gowin, D.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ellegrino, J. W., & Kail, R.(1982). Process analysis of spatial aptitude. In R. J. Sternberg(Eds.), Advanced in the psychology of human intelligence(vol 1). Hillsdale, NJ;London:Lawrence Erlbaum.
Seng, S. , & Chen, B. (2000). Spatial 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Performance: Gender Differenc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13 pp. (ERIC NO ED438937).
Shepard, R. N., & Metzler, J. (1971). Mental rotation of three dimensional objects. Science, 171(1), 701-703.
Silverman, I., & Choi, J., & Peters, M. (2007). The hunter-theory of sex difference in spatial abilities: data from 40 countries. Arch Sex Behav, 36: 261-268.
Tartre, L. A. (1990). Spatial orientation skill and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