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7 01: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虹娟
研究生(外文):Hung-Chuan Wang
論文名稱:台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新移民與本國籍學生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Attitude for Money and Consumer Behavior between New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rs in Taipei County
指導教授:張芳全張芳全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g-Chung Che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教育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0
中文關鍵詞:新移民子女金錢態度消費行為
外文關鍵詞:new immigrant childrenattitude for moneyconsumer behavior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68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探討台北縣國民小學高年級新移民與本國籍學生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之情形與差異,以及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之關係。本研究係以問卷調查進行研究,採隨機取樣抽取台北縣42所新移民子女重點學校,新移民子女336位,本國籍學生343位,作為問卷調查的樣本。本研究以自編問卷作為研究工具,根據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描述統計、獨立樣本平均數t檢定、二因子變異數分析與事後比較、結構方程模式進行分析,本研究獲得以下結論:

一、台北縣高年級新移民與本國籍學生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傾向相似,均以預算保留最高,理智型最多;新移民子女消費行為從眾型高於本國籍學生。
二、男性小學生、零用錢額度高者、新移民子女、零用錢給予依據以需要者即給者在金錢態度權力明顯較高;新移民高家庭社經地位在金錢態度權力明顯高於本國籍高家庭社經地位者。
三、樣本為男生、沒有儲蓄習慣者、零用錢額度一週50元以下者、零用錢給予依據以幫忙家事者、收視時間每天超過3小時以上者,金錢態度傾向著迷吸引明顯較高。
四、收視時間較多的小學生金錢態度趨向焦慮擔憂明顯高於收視時間較少的小學生。
五、小學生沒有儲蓄習慣者、新移民子女、有需要者即給者、收視時間較多者金錢態度傾向無規劃明顯較高
六、五年級新移民子女、有儲蓄者、收視時間較少者金錢態度傾向預算保留明顯較高。
七、本國籍學生、有儲蓄習慣者、不固定給予零用錢者、收視時間較少者,消費行為傾向理智明顯較高。
八、五年級新移民子女、有儲蓄習慣者、收視時間較少者、沒有零用錢者消費行為傾向節儉明顯較高。
九、樣本為男生、零用錢越多者、收視時間較多者消費行為傾向炫耀型。
十、學生不同消費行為可以正向解釋金錢態度影響。

本研究根據結論,對國民小學行政主管、國民小學教師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A Study on Attitude for Money and Consumer Behavior between New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rs in Taipei County

Abstract
The study is aimed at discussing how new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senior graders in Taipei County differ in attitude of money and consumer behavior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issues. Questionnaires are issued randomly to 42 key schools of new immigrant students in Taipei County so as to conduct the survey. There are 336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343 native students serving as the samples of the survey. The study adopts the self-edited questionnaire to be the study instrument, conducting analysis based on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sample t test, two-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ost hoc comparis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The conclusion is as follows:

1. There is a similarity between new immigrant and native students in terms of their attitude for money and tendency of consumer behavior. Both of them score the highest in budget preservation and the largest percentage of them belongs to intellectual type. On the other hand, new immigrant children’s conforming type of consumer behavior is higher than that of local students.
2. Elementary school boys, students with sufficient allowance,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nd those whose allowance is give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needs demonstrat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money value and power. Moreover, new immigrant family of high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is higher than local family of high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in terms of money value and power.
3. Male students, students without saving habits, students whose allowance is less than NT$50 per week, students getting allowan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involvement in household chores, and students spending more than 3 hours on TV tend to be addictive type in terms of money value.
4.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pending more time on TV have a significantly higher tendency towards anxiety and worry in terms of money value than those spend less time on TV.
5.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ithout saving habits, new immigrant children, students getting allowance whenever needed, and students spending more time on TV tend to have a skeptical attitude in terms of money value.
6. New immigrant children of fifth graders, students with savings, and students spending less time on TV are more likely to preserve the budget.
7. Native students, students with saving habits, students not having regular allowance, and students spending less time on TV tend to have more intellectual consumer behavior.
8. New immigrant children of fifth graders, students with saving habits, students spending less time on TV, and students without allowance tend to have more economical consumer behavior.
9. Male students, students with more allowance, and students spending more time on TV tend to be pompous type in terms of consumer behavior.
10.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consumer behavior have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nfluence in terms of money value.

The study proposes its suggestions in the conclusion served as a reference for academic administration, school, teacher, and future studies.

Keywords: new immigrant children, attitude for money, consumer behavior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3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8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新移民子女相關論述-----------------------------------------------11
第二節 金錢態度之理論與相關研究--------------------------------------17
第三節 消費行為之理論與相關研究--------------------------------------28
第四節 兒童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之相關研究--------------------------34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47
第一節 研究架構--------------------------------------------------------------47
第二節 研究對象--------------------------------------------------------------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54
第四節 實施程序--------------------------------------------------------------66
第五節 資料處理--------------------------------------------------------------67
第四節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75
  第一節 新移民與本國籍學生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之情形與討論--7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新移民與本國籍學生金錢態度之差異與討論- 82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新移民與本國籍學生消費行為之差異與討論112
  第四節 學生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之方程模式檢定討論------------ 142
第五節 結論與建議---------------------------------------------------------177
第一節 結論-------------------------------------------------------------------177
第二節 建議------------------------------------------------------------------180

參考文獻------------------------------------------------------------------------185
壹、中文部分------------------------------------------------------------------185
貳、英文部分------------------------------------------------------------------191
附 錄---------------------------------------------------------------------------195
附錄一 台北縣學生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預試問卷 -----------------195
附錄二 台北縣學生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正式問卷-------------------199
附錄三 台北縣學生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專家意見或建議彙整----203
附錄四 消費行為與金錢態度之變異數共變矩陣----------------------21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王仁弘(2003)。國小中高年級學童人際溝通能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文科(1996)。John L. Phillips 著。皮亞傑式兒童心理學與應用。台北市:心理。
王永銘(2004)。國小學童金錢態度、消費行為與廣告態度之相關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工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41,99-127。
王若文(1991)。台北市國中經濟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台北師飯大學公民訓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敏卿、唐毓媛(2003)。國小高年級學生金錢價值觀:零用錢使用方式與態度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初教系專題研究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森平(譯)(1997)。Bill Wells & David Prensky著。消費者行為( Consumer Behavior),台北市:台灣西書。
台北縣教育局(2009)。台北縣新住民子女重點學校分析。2009年11月10日,取自http://www.new-inhabitants.tpc.gov.tw/web/SG?command=display&pageID=32937&page=view&PX=
行政院主計處(2008a)。家庭收支調查96年調查報告。2009年7月8日,取自http://win.dgbas.gov.tw/fies/doc/result/96.pdf
行政院主計處(2008b)。中華民國台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2009年7月8日,取自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5821
成露茜(2005)。跨國移工、台灣建國意識與公民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16-43。
吳幸宜(譯)(1994)。Gredler, M. 原著。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Theory into Practice)。台北市:心理。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441,7-12。
吳就君(1999)。婚姻與家庭。台北市,華騰。
吳錦惠(2005)。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問題與課程調適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李仁芳(1981)。兒童資訊處理與消費行為之發展。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文盛(2007)。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李國祿(1990)。家庭生活型態、傳播行為、同儕團體與兒童消費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淑靜(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零食飲料消費狀況以及與父母和學校態度相關性之探討─ 以台南縣市為例。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沈原億(2006)。東南亞新移民女性子女自我概念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林世彪(2006)。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童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生傳(1997)。教育社會學。高雄市:復文。
林芳如(2001)。國小學童金錢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林欽榮(2002)。消費者行為。台北市:揚智。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林麗華(2006)。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金錢態度與消費行為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麗瓊(1993)。臺北市國中生金錢觀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宜箴(2003)。國小學童金錢態度量表編制及理論模式驗證。臺中師範學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邱琡雯(2003)。從多元文化主義觀點談嘉義縣外籍配偶的識字教育。成人教育,75,11-19。
施秋燕(2006)。商職學生金錢態度與手機消費決策型態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習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惠娟(1987)。臺北市高中職學生消費行為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洪慕妮(1993)。家長對兒童消費社會化之影響-以零售消費知識、技巧與態度為指標。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紀佳彤(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對不同產品類別價格知覺之研究-以桃園地區為例。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胡蘭沁(2002)。由零用錢之運用探討中小學生消費行為之社會化。台南師院學報,35,227-266。
韋雪琴(1991)。教孩子用錢。台北市:時報文化。
夏曉鵑(2005)。解開面對新移民的焦慮。學生輔導,97,6-27。
徐淑敏(2002)兒童零用金消費行為與觀念之研究:以台北市國小學生問卷調查為例。台北市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3,235-250。
翁毓秀(2004),外籍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11-112。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清溪(1995)。經濟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市:翰蘆。
張維中(2005)。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樹閔(2007)。新移民子女的生活適應與同儕關係之調查研究-以彰化縣國民小學高年級生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簡秋怡(2006)。臺灣學生金錢態度、信用卡使用與衝動性購買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統計處(2005)。教育部外籍配偶就讀國小子女學習及生活意向調查報告。2009年7月15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publication/B0013/report.pdf
教育部統計處(2008a)。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94~97學年度)。2009年7月8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fomas.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8b)。大陸及外籍配偶嬰兒出生數。2009年7月11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overview77.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9)。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分布概況統計。2009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b0013/son_of_foreign_97.pdf
莊楹蕿(2008)。新竹縣新移民子女課後休閒活動調查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郭貞(1995)。從社會學習論觀點看台北青少年的消費動機。國立政治大學學報,70,101-129。
陳志明(2009)。澎湖縣新移民與本國籍國小學童休閒類型與休閒障礙之比較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春秀(2001)。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親子溝通、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美華(2004)。電腦自我效能,金錢態度,認知風險與人口統計變數對於網路購物意願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振遠、陳振田(譯)(1991)。Kolter, P. 著。行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 Marke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Implementment and Control)。台北市:五南。
陳晴蕙(2003)。無人店舖之經營規劃-以消費者行為理論探討。私立實踐大學貿易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妙真(2005)。國小高年級學童消費態度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縣市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志銘(2007)。南投縣國民中學東南亞新移民子女在校生活適應探討。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芳銘(2004)。社會科學統計方法學-結構方程模式。台北市:五南。
黃香瑜(1998)。基隆市國中學生飲料消費行為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慧真(2006)。大學生消費能力、網路拍賣參與、生活型態、金錢態度與消費者決策型態之相關研究—以台南地區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學生為例。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黃識銘(1999)。生活型態、消費態度與消費行為—台灣地區世代群剖析。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黃蘭雯(1996)。青少年金錢觀:ERG理論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國樞(1986)。激發青少年的消費意識。消費者報導,67,18-20。
楊雅琪(2003)。金錢態度前因變數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語芸(譯)(1997)。Kay Deaux 原著。九十年代社會心理學( Social Psychology in the 90’s)。台北市:五南。
榮泰生(2000)。消費者行為。台北市:五南。
熊淑君(2003)。新移民女性子女的自我概念及人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秀燕(2003)。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劉美芳(2001)。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蔣金菊(2005)。新移民女性家長參與及其子女學校適應之研究:以屏東縣曙光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蔡政宏(2008)。青少年金錢態度語消費行為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美瑛(1992)。青少年傳播行為、自我認同與其消費行為關聯性之研究-自我表達消費動機與衝動性購物之探究。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雅玉(2001)。台越跨國婚姻現象之初探。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縣。
蔡瑞華(1999)。台北市國中生金錢態度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翠玲(2006)。台中市國小高年級新移民子女與非新移民子女學童在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秀慧(2008)。新移民女性子女行為困擾與因應策略之研究 -以基隆市為例。國立台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鄭明蓁(2007)。由零用錢機制、儲蓄行為探討國小學童之消費行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鄭雅雯(2000)。南洋過台灣:東南亞外籍新娘在台婚姻與生活探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慶皇(2003)。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台南教育大學教師在職進修特殊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鍾文悌(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表現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鍾志從(1988)。我國消費者教育情意教學目標的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鍾志從、魏秀珍、陳彥伶、陳寧容(2003)。小學生的金錢概念、態度與消費技能研究。家政教育學報,4,20-39。
顧萱萱、郭建志(譯)(1994)。Leon G. Schiffman and Lazar Kanuk 原著。消費者行為(Customer Behavior)。台北市:學富。

貳、英文部分

Bailey, W., & Gustafson, W. (1991). 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factors and attitudes toward money. In R., Frantz, H., Singh, & J. Gerber, (Eds.), Handbook of behavioral economics (pp. 271-285). Greenwich, CT: JAI Press.
Belk, R., & Wallendorf, M. (1990). The sacred meaning of money.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1, 35-67.
Bentler, P. M.,& Bonett, D. G.(1980). Significance tests and goodness of fit in the analysis of covariance structur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88,588-606.
Berkman, H. (1996). Large option trades, market markers, and limit orders.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977-1002.
Engel, J. F., Blackwell, R. D., & Miniard, P. W. (2005). Consumer behavior, (10th ed.).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Furnham, A. (1984). Many sides of the coin: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usag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5(5), 501-509.
Goldberg, H., & Lewis, L. (1978). Momey madness: The psychology of saving, spending, loving and hating money. New York: William Morrow.
Gresham, A. B., & Fontenot, G. F. (1989).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the sexes toward money: An application of the money attitude scale. Advances in Marketing, 14, 380-384.
Gurney, K. (1988). Your money personality: What it is and how you can profit from it. New York: Doubleday.
Hanley, A., & Wilhen, M. S. (1992). Compulsive buying: An exploration into self-esteem and money attitude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3, 5-18.
Hayhoe, C. R., Leach, L., & Turner, P. R. (1999). Discriminating the number of credit cards held by college students using credit and money attitude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 643-656.
Kara, C., & James, U. McNeal. (2006). Chinese chindren understanding of commercial communications: Acomparison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social learning models.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7, 36-56.
Lim, V. K. G., & Teo, T. S. H. (1997). Sex money and financial hardship: An empirical study of attitudes towards money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Singapore.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18, 369-386.
Mark, O. (2004).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y attitude and Maslo’s hierarchy of nee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sumer Studies, 28, 83-92.
McDonald, R. P.,& Marsh, H. M.(1990). Choosing a multivariate model: Noncentrality and goodness-of-fit. Psychological Bulletion, 107,247-255.
Medina, J.F., Saegert, J., & Gresham, A. (1996). Comparison of Mexican-American and Anglo-American attitudes toward money. The 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30, 124-145.
Marshall, H. R., & Magruder, L. (1960).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 money education practices and children’s knowledge. Child Development, 31, 253-284.
Newcomb, M. D., & Rabow, J. (1999). Gender,socialization,and money. Journal of AppliedSocial Psychology, 29(4), 852-869.
Olson, J. M., & Zanna, M.P. (1993). Attitudes and attitude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44, 117-154.
Roberts, J. A., & Sepulveda M. C. J. (1999). Demographics and money attitudes : A test of Yamauchi & Templer’s money attitude scale in Mexico.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7(1), 19-35.
Tang, T. L. P. (1992). The meaning of money revisited.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3, 197-202.
Tatzel, M. (2002). Money worlds and well-being: An integration of mone dispositions, materialism and price-related behavior,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3, 103-126.
Williams, R. H. (1982). Dream worlds : Mass consumption in late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amauchi, K. T., & Templer, D. I.(1982). The development of a money attitud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6(5), 522-5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