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工友管理要點(2005)
方德琳(1997)。專業科技僱員的勞動體制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白穗儀(1999)。國民中學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英語學習策略與英語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石淑惠(1997)。公共圖書館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刑法(2010修正)
行政院所屬機關學校事務勞力替代措施推動方案(2003修正)
行政院所屬機關學校事務勞力替代措施推動方案(2008修正)
何雪真(2002)。國立大學人事人員角色知覺、角色壓力與壓力反應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明清(2001)。教育向前跑-開放社會的教育改革。台北:師大書苑。
吳武忠(1992)。現代餐旅從業人員須具備條件之探討。商業職業教育,49,p1-4。吳清山(1997)。初等教育。台北:五南書局。
吳靜吉、潘養源、丁興祥(1980),內外控取向與工作滿足及績效之關係。政治大學學報,41,P61。
宋清華(1992)。女性員工離職意願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李再長、李俊杰、曾雅芬(2005)。大型企業組織生涯管理、個人生涯規劃、個人人格特質、工作滿意之關連研究。人力資源學報2005春季號,5(1),53-76。
李芝靜等(2001)。國小英語師資班學員參訓動機、角色知覺、任教意願與任教相關問題之探討。教育研究集刊,1,46 輯,128。
李俊湖(1998)。教師專業成長模式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沈渼君(2001)。中式宴會廳基層人員應具備專業能力:修正式德菲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事務管理規則(2003修正)
周崇儒(1997)。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林明揮(2004)。矯正機關基層戒護管理人員對新值勤制度之滿意度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會計與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海清(2000)。教育與人力發展。高雄:復文。
林舜秋(1994)。國內地區教學以上醫院醫師費用制度調查之研究。中國醫藥學院醫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洪孟華(2000)。教師角色知覺及其進修歷程之關係研究-以國小男性教師為例分析。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孫本初(1997)。校園危機管理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14期。高秋英(1994),餐飲管理-理論與實務。臺北市:揚智。
國家賠償法(1999修正)
張世宗(1998)。不同激勵制度對新世代工作族群之激勵效果及對其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的影響--以一電腦製造公司為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富貴(2001)。醫院清潔作業人員疲勞生理狀況評估及工作危害調查。國立陽明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華葆(1986)。社會心理學。臺北市:三民。
張銘聰(2001)。大高雄地區醫學中心醫師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潤書(1990)。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許士軍(1981)。管理學。初版,台北市:東華書局。
許芳懿(1997)。國民小學教師溝通型態、自我角色知覺教師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許是祥 (1987)。企業管理 理論、方法、實務。 (1987 10 第七版)。
許嘉猷(1994)。階級結構與階級意識比較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郭丁熒(1995)。我國國民小學教師角色知覺發展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勇童(2006)。雲嘉地區國民小學工友角色知覺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發展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嘉義縣。郭為藩(1971)。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3,5-27。
郭嘉珍(1999)。員工協助方案需求與「工作滿足」、「生活品質」、 「組織承諾」之相關性探討—以統一企業實證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世勳、鄧子正(2001) 。 消防人員工作滿意度評估內涵分析,中央警察大學災害防救學報,2 期,p159-200。陳光亮(2008)。屏東縣警察人員角色知覺、角色踐行與工作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陳英傑(2006)。國民小學校護角色知覺與工作壓力之相關研究—以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校護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陳貞芳(1996)。花東地區六班國小教師行政工作角色壓力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陳朝建(2004)。基層行政工作民營化策略之研究-以鄉鎮市公所清潔隊業務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瑞成(1998)。國小輔導主任角色期望、角色壓力與角色踐行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儒修(2004)。從《神隱少女》探討資本主義社會的家庭結構、勞動階級與消費行為。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鵬飛(2000)。高雄縣市國民小學教師會現況及其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陶惠芬(1999),專科學校圖書館館員工作價值觀與工作滿意度相關因素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勞動基準法(1998公告)
曾士雄(2001)。學校義工個人特質、參與動機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黃其隆(1994)。台北市政府所屬b公務人員人格特質、工作壓力與工作滿足感之相關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黃昆輝主譯(1986)。教育行政原理。台北市:三民出版社。
黃英忠(1997)。人力資源管理。三民書局。
黃珮瑜(2002)。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覺、生涯滿意度與生涯承諾之關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黃鳳瑛(2003)。國民小學女性校長領導角色知覺與專業發展需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益風(2001)。國民中小學教師在九年一貫課程改革中之角色衝突及及其因應。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楊舒涵(2007)。高雄市國民小學護理人員角色知覺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台東市。葉一明(1999)。國民小學學校組織結構、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專業角色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劉明德等譯 (1993) 。管理學:競爭優勢 (Edmund R.Gray 和Larry R.Smeltzer 合著)。台北:桂冠出版社。
劉雅婷(2000)。學校本位管理教師角色知覺之研究-以臺北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麗蓉(200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角色知識學校組織變革接受度之關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歐宗明(2000)。小學體育教師角色知覺差距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蔣岱玲(2004)。國民小學教師生涯承諾、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分級制接受度之關係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書憲(2002)。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本位課程之角色知覺與其工作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蔡碧璉(1997)。國民中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其形象知覺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諸承明(Chen-Ming Chu);潘士銘(Shin-Ming Pan) 8期(1998/12) 勞工工作生活品質需求核心構面之研究, 勞資關係論叢,155-181鄭世仁(1984)。國民中小學教師角色衝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秀騰(2001)。國民小學工友角色知覺、工作壓力與與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錢慶文(1998)。醫事人員獎勵制度設計。台北:中央醫管顧問有限公司。
薛承泰(1997)。中下階級或工人階級?主觀階級認同的社經基礎。調查研究,3:5-49。謝安田(1982)。「企業研究方法論」。台北市。
謝金青(1991)。從態度與工作滿足論校園職工人員的領導與管理。教育研究月雙刊,21,49-58。
鍾一先(1995),國民中學工藝教師工作滿意程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利敏(1999)。管理者之人格特質、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新官性之研究---以花蓮地區之管理者為例。東華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藍采風、廖榮利(1994)。組織行為學。台北:三民。
英文部份:
Alderfer, C. P. (1969) . Existence, relatedness, and growth: human needs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 New York: Free Press.
Giddens, A. (2001) Sociology. 4d ed. Cambridge: Polity.
Hochschild, A.R. (1983) . The managed Heart. Berkel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Hackman,J.R.,& Oldham,G.R.,1975,“Motivation through thedesign of work: Test of a theory”, Organization Behavior and Human erformance,16,pp.250-279.
Hoy, W.K.,& Miskel , C.G. (1991) .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hr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4nd ed) N. Y.: Random House.
Herzberg,F.,Mausner, B.,& Snyderman, B.B., The Motivation to Work,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1959.
Harris, Kevin 原著、唐宗清譯,1994,教師與階級。台北:桂冠。
Henderson, R.I.,Compensation Management:Rewarding Performance, Reston,Viginia: Reston Publishing Co.,1979.
Hackman, J.R. & Oldham, G.R. (1971) . Work Design,Development of the Job Diagnostic Surve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0 (2) , pp.159-170.
Maslow, A. H. (1960) .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Harper & Row.
Owens, R. G. (2004) . Organization behavior in education (8th ed.) .Boston: Allyn & Bacon.
Porter, L. W., & Steers, R. M. (1973) . Organizational, work, and personal factors on employee turnover and absenteeis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1, p.151.
Seibert, J S. E.& Kraimer, M. L. 2001. The five-factor models of personality and careersucces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58:pp.1-21.
Smith,P.C., Kendall,L., & Hulin,C.L. (1969) , The measurement of satisfaction in work and retirement,Rand Mc Nally,Chicago.
Seashore, S.E. & Taber, T.D., Job satisfaction & their correlation, American Behavior and Scientist.1975.
Vroom, V. H. (1964) . Work and Motiv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Waller, W. (1932) .The Soci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Russell & Russell.
Weiss, D. J., Dawis, R. V., England, G. W., & Lofquist, L.H.,1967, Manual For The Minnesota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Industrial RelationsCenter.
Zanden,J.W. (1993) .Sociology:The core (3rd ed) .New York:McGraw-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