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無日期)。教育部司局機構設置。取自: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54/info1215409633434154.htm
文部科學省(2008)。小學校學習指導要領。東京都:作者。
文潔禮(主編)(1996)。課程理論與設計。香港:朗文。
王如哲(1999)。比較教育。台北市:五南。
王湛(2001年7月)。紮實推進素質教育,開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新局面。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會議。
司琦(1971)。小學課程演進。台北市:正中。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主編)(1979)。國民小學課程標準研習教師手冊。台北縣: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石筠弢(2003)。好的課程政策及其制定。課程、教材、教法,1,16-20。
安彥忠彥(2008)。新教育課程修訂的邏輯。載於安彥忠彥(主編),小學校新教育課程改訂的解說(24-39頁)。東京都:明治圖書。
吳明珍(2003)。九年一貫課程的論述型構-<知識考古學>之分析。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吳清山(1989)。課程決定的理論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12,199-229。吳清山(1993)。教育研究本土化的取向。教育研究,31,15-21。吳清基(1989)。寫在第九次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之前。研習資訊,47,1-4。吳清基(1992)。當前中小學課程標準修訂之理念與作法。臺灣教育,497,1-6。吳錦勳(2009)。台灣,請聽我說:壓抑的、裂變的、再生的六十年。台北市:天下文化。
呂達(1991)。英國的教育改革與國家課程。載於文潔禮(主編),課程理論與設計。香港:朗文。
李奉儒(2001)。英國教育改革:以中小學教育階段為例。載於李奉儒(主編), 英國教育:政策與制度(11-29頁)。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家宗(2001)。英國教育改革法案中的市場機制。載於李奉儒(主編),英國教 育:政策與制度(31-60頁)。嘉義市:濤石文化。
李祖壽(譯)(1993)。Clark, L. H., Klein, R. L., & Burks, J. B.著。美國中學課程研究(The American secondary school curriculum)。台北市:國立編譯館。(原著出版年:1972年)
李博緯(2007)。台灣1952-1993年小學課程標準之論述分析。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李智威(2006)。中國大陸1980年代以來中等教育課程改革政策評述。比較教育,60,101-135。沈珊珊(2003)。國際比較教育學。台北市:正中書局。
周淑卿(1992)。英國國定課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淑卿(1996)。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周淑卿(2000)。誰決定?誰認同?-論課程政策的危機。私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主辦,第三屆台灣教育社會學論壇。
周淑卿(2002)。課程政策與教育革新。台北市:師大書苑。
周愚文(2008)。英國教育史:近代篇(1780-1944)。台北市:學富文化。
林永豐(2003a)。英國的後期中等教育及其改革。教育研究月刊,108,91-112。林永豐(2003b)。英國後期中等教育的證書與課程。教育研究月刊,112,104-118。林明煌(2008)。從日本《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探討其教育變革與發展。教育資料集刊,40,49-84。林明煌(2009)。日本小學新《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與其內容之探討。教育資料集刊,41,61-96。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期。
林淑貞(1997)。革新國小課程標準修訂一些作法之初探。現代教育論壇,3,20-22。
林智中(2004)。香港課程發展系統是否發揮了創造價值共識的功能呢?。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 (十六):課程改革的再概念化 (上)(69-80頁)。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邱慧玲(2000)。我國小學道德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研究(1949-1997)。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洪詠善(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決策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蒐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41-158頁)。台北市:巨流。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青、陳儒晰(譯)(2006)。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著。最新教育研究法(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台北縣:韋伯。(原著出版年:2000年)
秦葆琦(1988)。國民小學社會科三年級實驗課程評鑑研究。國教學報,1,67-89。秦夢群、賴文堅(2006)。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政策與問題之分析。教育政策論壇,9(2),23-44。翁福元(2006)。英國當前主要高等教育改革的取向、特色及對我國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48,17-25。馬雲鵬(2008)。從課程實施過程看課程實施的取向。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 (二十二):課程理論與課程改革研討 (下)。(192-202頁)。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崔允漷(2002)。大陸當前課程改革的背景與理念。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 (十一):海峽兩岸新世紀小學課程與教材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1-36頁)。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張廷凱(2003)。新課程設計的變革。北京:人民教育。
屠炳春(1988)。教科書編纂經驗談-如是我云,ㄧ得之見。現代教育,4(1),40-47。
張清良(2003)。地方政府執行九年一貫課程政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雅雯(2001)。國民中學階段九年一貫課程試辦情況與成效之評估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輝山(2002)。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網絡的分析。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教育部(1962)。國民學校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68)。國民小學暫行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75)。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4)。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台北市:教育部。
梅原利夫(2008)。從諮議報告看教育改革的走向。CRESCO,82,10-15。
莊明貞(主編)(2003)。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台北市:高等教育。
莊明貞、陳怡如(譯)(2005)。Glesne, C.著。質性研究導論。(Becoming qualitative researchers: An Introduction)。台北市:高等教育。(原著出版年:1999年)
許秋萍(2004)。我國民間教育利益團體參與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以主婦聯盟為例。私立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佩正與基隆河畔策略聯盟(譯)(2005)。Elmore, R. F., & Fuhrman, S. H.編。學校課程的決定:1994年美國視導與課程發展學會(ASCD)年鑑(The governance of curriculum: 1994 yearbook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台北市:心理。(原著出版年:1994年)
陳寶山(2010)。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評析。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92,47-74。陳寶鈺(1990年1月2日)。國小課程標準總綱修訂之我見。國語日報。
單文經(譯)(1996)。Center for Civic Education 編。美國公民與政府科課程標準(National Standards for Civics and Government)。台北市:教育部。(原著出版年:1994年)
單文經、鄭勝耀、曹常仁(2000)。香港教育。台北市:商鼎文化。
彭富源(2002)。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政策執行模式之建構:以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曾榮光(2006)。廿一世紀教育藍圖?:香港特區教育改革議論。香港:中文大學。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光雄、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市:五南。
黃政傑(2003)。搭上課程改革的列車。載於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5-21頁)。台北市:高等教育。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載於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69-122頁)。台北市:業強。
黃嘉雄﹙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篇修訂要點及其意涵。載 於教育部(主編),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能力指標研討會會議手冊(6-21頁)。台北市:教育部。
黃嘉雄(2004)。新修訂布魯姆認知領域目標分類及其對未來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修訂與落實之啟示。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 (十六):課程改革的再概念化 (上)(11-34頁)。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嘉雄(2005)。析評美國華盛頓州中小學課程的標準化。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18(2),25-53。
黃顯華(2004)。香港課程改革:背景與理論基礎的再思。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 (十六):課程改革的再概念化 (上)(137-158頁)。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黃顯華(2008)。課程發展、理解課程、發展課程…課程改革、課程研究與課程理論三者之間的關係。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 (二十二):課程理論與課程改革 (上)。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楊昌勳(2004)。台灣小學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之分析(1945-2003)。國立台南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楊思偉(2006)。日本推動新課程改革過程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52(1),29-58。楊思偉、溫明麗(譯)(1997)。Apple, M. W., Whitty, G., & 長尾彰夫著。課程.政治:現代教育改革與國定課程(カリキュラム・ポリティックス―現代の教育改革とナショナル・カリキュラム)。台北市:師大書苑。(原著出版年:1994年)。
楊龍立(2002)。九年一貫課程的問題與解決對策。人文及社會科學教學通訊,13(3),7-24。
葉芷嫻(2001)。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政策執行研究:國民中小學教育人員觀點之分析。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政凱(2006)。1988-2004英國國定課程變革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德美(譯)(1996)。UCLA National Center for History in the Schools 編。美國歷史科─世界史國家課程標準:探索通往現在之路(National standards for world history: Exploring paths to the present)。台北市:教育部。
歐用生(2003)。課程典範再建構。高雄市:麗文文化。
歐用生(2006)。建立課程的公共性:課程公共論述的危機與出路。教育研究集刊,52(1),1-27。歐用生(2009)。基礎教育課程制定機制及其過程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未出版。
蔡清田(1999)。課程決策之評析:以台灣地區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為例。載於教育部、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主辦,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試辦工作:輔導小組研討會實錄。(頁257-276)。台北市:教育部。
蔡清田(2008)。課程學。台北:五南。
霍秉坤(2000)。香港課程改革決策評析。課程與教學季刊,3(1),59-78。薛曉華(1996)。台灣民間教育改革運動:國家與社會的分析。台北市:前衛。
謝廣錚(2001)。英國1988年以降官方教育政策之研究:以新右派市場機制理論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鍾啟泉(2002)。課程改革綱要與「學校文化」。載於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主編),邁向課程新紀元 (十一):海峽兩岸新世紀小學課程與教材改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3-94頁)。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鍾啟泉(2005)。現代課程論(新版)。台北市:高等教育。
鍾啟泉、崔允漷、張華(主編)(2001)。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鍾啟泉、張華(主編)(2001)。世界課程改革趨勢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簡宏江(2004)。九年一貫課程政策的執行困境與對策:政策設計觀點。教育政策論壇,7(1),19-40。簡國材(1991)。香港小學課程的編訂與實施。初等教育,1(1),20-28。
簡楚瑛(1981)。我國課程發展模式之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藍順德(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審定政策執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羅耀珍(2005)。課程改革。載於貝磊、古鼎儀(主編),香港與澳門的教育與社會:從比較角度看延續與變化(153-164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蘇峰山、齊力(主編)(2003)。市場、國家與教育:教育社會學的分析。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新課程改革實用導論 山東教育出版社 孫立春著 2003
英文文獻
Apple, M. W. (1990). Ideology and Curriculum. (2nd ed.). New York: Routledge.
Bernstein, B. (1975). Class, codes and control: 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tion transmission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Bobbitt, F. (1918). The Curriculum. New York: Arno Press & The New York Times.
Cannell, C., & Kahn, R. (1968). Interviewing. In G. Lindzey & E. Aronson (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pp. 526-595).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
Charters, W. W. (1923).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New York: MacMillan.
Eisner, E. W. (1979). The educational imagination: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school programs. New York: Macmillan.
Glatthorn, A. A. (1987). Curriculum leadership. Glenview, Illinois: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Goodlad, J. I. (1979).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McGraw-Hill.
Gramsci, A. (1971).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New York: International Publishers.
Morris, P. (2002). Promoting curriculum reforms in the context of a political transition: An analysis of Hong Kong’s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 17(1), 13-28.
Oliva, P. F. (2001).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5th ed.). New York: Longman.
Oppenheim, A. N. (1992). Questionnaire design, interviewing and attitude measurement. London: Pinter Publishers.
Patton, M. Q. (198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Posner, G. J. (1998). Models of curriculum planning. In L. E. Beyer & M. K. Apple (Eds.), The curriculum: Problems, politics and possibilities. (pp. 79-100).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Saylor, J. G., & Alexander, W. M. (1966).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modern schools.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Silverman, D. (1993). Interpreting qualitative data: Methods for analyzing talk, text, and interac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
Tyler, R. W. (1949).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Williams, M. (1997). Social surveys: Design to analysis. In T. May (Ed.), Social research issues, methods and process.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