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方淑貞(2003)。FUN 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台北:心理出版社。
方志華(2000)。諾丁關懷倫理學之理論發展與教育實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
方思貞(2007)。幼稚園實施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系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淑娟(2003)。兒童圖畫書創造思考教學提升學童創造力之行動研究。台南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王金國,孫台鼎(2005/12)。以繪本為材,實施品格教育。靜宜大學實習輔導通訊,9。
王金國(2009)。品格教育:理論與實踐。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碧華(1992)。一個兒童文學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觀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王如敏(2002)。品格教育教學對國小資優學生情緒適應行為與人際溝通能力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7)。教育部品德促進方案。檢索日期2009年8月23日。取自:http://tmw5.tmps.tp.edu.tw/personality/
台中市政府教育局(2006)。台中市品德教育。檢索日期2009年8月23日。取自:http://140.128.166.232/~tceb/in.htm
安艾譯(2004)。Meichele Borba著、MQ百分百。台北:光啟文化。
江福祐(2002)。國民小學高年級生死教育之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朱光潛(1988)。文藝心理學。台南:大夏。
李坤崇(2004)。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概論。台北:心理。
李連珠(1991)。將繪本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畫書。國教之友,43(2),29-36頁。李介至、邱紹一(2002)。品格教育的可行性分析。學生事務季刊,41(1),55-60。李介至、邱紹一(2004)。西方品格教育對我國中學品德教育的啟示。教育研究月刊,120,44-52。李素貞、蔡金鈴(2004)。中小學品格教育之實施與評量。教育研究月刊,120,53-68。李奉儒(2004)。九年一貫課程中實施道德教育的困境與突破。學生輔導月刊,92,38-55。李宣俞(2005)。國小品格教育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李珀(2005)。品格教育。國教天地,159,20-29。
沈六(2004)。論道德發展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台灣教育,625,8-23。阮佳瑩(2004)。兒童創造性繪本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佳娟(2001)。以兒童讀物進行生死教育之成效分析。屏東師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惠娟(2002)。以圖畫書引導兒童審美與表現的教學研究。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吳清山、林天佑(2005)。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
吳寶珍(2003)。國民中學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但昭偉 (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
林良(1986)。漫談幼兒讀物。幼教天地,5,1-7。
林真美等(1999)。在繪本花園裡-與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台北:遠流。
林真美(2003)。在繪本花園裡。台北:遠流出版社。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台北: 心理。
林孟蕾(2004)。繪本閱讀教學—以情緒教育主題為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新發、王秀玲(2003)。品格的意涵及國民中小學實施品格教育之策略。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師專業成長與實踐智慧。
林翠湄、黃俊豪等譯(2005)。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
周慧菁(2003)。品格要怎麼教。天下雜誌,287,58-64。
周曉紅譯(1995)。Albert Bundura著。社會學習論。台北,桂冠。
周靜宜(2009)。國小一年級品德體驗教學之研究:以專注、尊重、關懷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松居直(1999)。幸福的種子。台北: 台灣英文雜誌社,25 頁。
岡田正章(1989)。幼稚園繪本童話教學設計。台北:武陵。
房柏成(2004)。舞動兒童心靈—闡析兒童繪本的教育價值。檢索日期:2009年8月15日。網址:http://www.hle.com.tw/bookmark/edu/9306-edu12/edu12-1.htm
洪銀杏(2001)。「教師即研究者」之行動研究: 故事教學在低年級教室之實施。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洪中夫(2005)。玩出好品格:青少年體驗式學習的品格教育。台北:校園書房。
俞筱鈞等譯(1993)。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台北:洪葉。
施淑棉(2008)。國小兒童繪本教學融入品格教育─以公平為核心價值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台灣的觀察。美育月刊,91,11-18。夏林清(1997)譯。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高雄市政府教育局(2005)。高雄市各級學校推動「品德教育促進方案」計畫。檢索日期2009年8月23日。取自:http://www.khjh.kh.edu.tw/character/news95-4/pol-1.htm
許美瑞(1998)。關懷本位的家庭教育─二十一世紀的家政課程新典範。課程與教學季刊,1(4),95-112。許月貴(2002)。兒童文學之評鑑選擇與教學探究—以圖畫故事書閱讀教學為例。富春編輯小組編,第六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4-137。
許玉珮(2007)。以繪本教學提升學生品格之行動研究─以「關懷」與「尊重」品格核心為例。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春興(199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興仁主編(2003)。學習與教學新趨勢。台北:心理。
張曉玲(2004)。運用繪本教學於國小中年及學童同理心發展之研究。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張婷怡(2006)。國民小學應用繪本進行生命教育效果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張美蘭(2006)。繪本在教學上的運用— 以「老人關懷」為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張琬婷(2007)。幼兒園以繪本教學實施死亡教育之探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張乃仁(2008)。運用故事教學發展高年級學童品格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陳淑如(1996)。重述故事對幼兒故事回憶和故事理解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正文譯(1997)。人格理論。台北:揚智。
陳如山(1998)。另一種學習―新範型學習。教育研究資訊,6(1),1-19。陳少娟、吳慧珠(2000)。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模式。課程、教材、教法,5,39-42。
陳雪雲(2000)。經驗、自我與學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社會教育學刊,29,57-92。陳美姿(2000)。以兒童繪本進行幼兒情感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密桃、陳埩淑 (2003)。多元智能理論在幼兒品格教育教學上的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10,48-56。陳寶國(2004)。建立以品格為第一的未來。學生輔導,92,151-156。陳芝沂(2005)。國小教師運用繪本教學信念之研究。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陳俐伶(2005)。國小五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陳啟明(2007)。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56,71-82。國立編譯館主譯(2008)。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高雄:巨流。
教育部(2004)。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04年2月23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EDU7742001/importance/930223-1.htm?search
莊夏萍(2005)。網路電子童書融入語文領域教學提升學童閱讀與寫作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莊明貞(1997)。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台北:師大書苑。
郭順利(1998)。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中生活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6,375-386。培基文教基金會(1999)。品格第一。北區技專院校八十八學年度「品格第一」班級經營策略研討會手冊。
培基文教基金會(2001)。品格教育教師手冊第一冊。台北:培基。
培基文教基金會(2002)。品格教育教師手冊第四冊。台北:培基。
甯範恬(2004)。閱讀、悅讀-以圖畫書搭起師生共讀的橋樑。國教世紀,211, 65-71。黃麗華(2005)。一位國小科任教師以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黃珮貞(2008)。運用兒童繪本進行情緒教育之研究。國立新竹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黃淑娟( 2000)。國小學童圖畫書導賞教學及其插畫反應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黃慧玲(2004)。繪本中的生命教育─以和英關懷系列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黃德祥 (2001)。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二十一世紀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集,99-166。黃德祥、洪福源(2003)。美國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台灣教育,625,15-29。黃德祥、謝龍卿(2004)。品格與道德教育的內涵與實施。教育研究月刊,120,35-43。黃藿(2007)。品格教育與社會正義的哲學分析。教育研究月刊,75,1-13。黃政傑(2008)。新品格教育─人性是什麼?。台北:五南。
傅佩榮(2007)。向經典學習:從孔孟到聖經─約、恕、儉、敬勾勒人生全景。載於何琦瑜、鄭一青等著,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台北:天下雜誌。
單文經(1982)。道德教育初探。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曾淑美(2005)。創意教學活動設計-透明繪本的製作與運用。台北:心理。
曾貝露(2008)。生命教育融入服務學習之探討與實踐。學生輔導,126,175-183。詹日宜(2005)。圖畫書教學情境中幼兒分享概念發展之探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詹棟樑(1997)。德育原理。台北:五南。
楊振豐(2005)。繪本教學對改善國小六年級學童性別刻板印象效果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劉美玲(2002)。以繪本為媒介進行環境議題教學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廖雲玉(2007)。國小高年級道德教育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鄭雪梅(1984)。兒童圖書館理論實務。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鄭蕤(1987)。幼兒故事教學法示例。幼兒教育年刊,1,68-77。鄭明進(1989)。談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幼獅。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蔡宜容譯(2001)。說來聽聽-兒童、閱讀與討論。原著: 艾登、錢柏斯。天衛。
蔡蕙珊(2000)。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41(3),35-42。蔡孟錡(2005)。國民小學品格教育的內涵與實施之研究。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曉曉譯(2004)。人格培養白皮書。台北:高富。
鍾聖校(2000)。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從建構到實踐。台北:五南。
鍾家瑄(1992)。說故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智謀、王怡婷譯(2003)。體驗教育:帶領內省指導手冊。台北:幼獅文化。
闕美珍(2007)。公民行動取向品格教育之課程實施成效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彬彬有禮」課程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簡妙娟(1997)。郭爾堡之道德發展論對我國當前道德教育之啟示。訓育研究,36(2),13-22。羅瑞玉(2005)。品格教育實施與融入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學之探討。國教天地,159,30-42。蘇振明(2002)。圖畫書與兒童教育。徐素霞編,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覽,28-32。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蘇黃美菊(2003)。生命教育圖畫書教學之研究-以幼稚園大班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芸慧(2005)。國小教師品格教育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二、英文部分
Bohlin K.E. & Ryan K. (2001). 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 San Francisco : Jossey-Bass.
Character counts(2009).The Six Pillsars of Character.Retrieved Spetember 2,2009,from:http://charactercounts.org/sixpillars.html
Gibbs, L. & Early, E. (1994). Us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to develop core value. PhiDelta Kappa Festback (Whole No. 362). Retrieved December 29, 2007, from http://cortland.edu/c4n5rs/12pnt_iv.asp
Karen,E.(2005).Teaching character education through literature:awakening the moral imagination in secondary classr,New York:RoutledgeFalmer.
Kolb,D.A(1984).Expericential learning: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Lickona,T.(1991).Educating for character: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New York:Bantam.
Lickona,T.(2003).The center of our character:Ten essential virtues.The Fourth and Fifth Rexpect and Responsibility,10(1),1-3.
Lockwood, A. T. (1997). What is character education? In Molner,A.(E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character, Chicago, IL: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 p.180.
McBrien,J.L., & Brand,R.S.(1997).The Language of Learning:A Guide ro EducationTerms .Alexandria,AV: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7-18.
Noddings,N. (1992).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New York&London:Teachers college press.
Ryan,K.,&Bohlin,K.E.(1999).Building character in schools:Practical ways to bring moral instruction to life.San Francisco:Jossey-Bass.
Schultz, L. H., Barr, D. J., & R. L. Selman (2001). The value of 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evaluating character development programs: An outcome study of facing history and ourselves.J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30(1), p.3.
Vessels, G. G., & Boyd, S. M. (1996). Public and constitutional support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les, 80(579), 55.
Woehrle, T. (1993). Growing up responsible.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3), 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