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14.8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3/17 12:2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王志遠
研究生(外文):Chih-Yuan Wang
論文名稱:運用閱讀策略於讀報教育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國際視野和公民素養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n Newspaper In Education of Applying Read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Grade Sixth Students' Global Vision and Civic Literacy in Elementary School
指導教授:徐超聖博士
指導教授(外文):Chao-Sheng Hsu, Ph. D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46
中文關鍵詞:讀報教育閱讀策略國際視野公民素養
外文關鍵詞:Newspaper In Education (NIE)reading strategiesglobal visioncivic literac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7
  • 點閱點閱:95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3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如何運用閱讀策略來實施讀報教育,以及學生運用閱讀策略來讀報的情形,並探究閱讀策略運用於讀報教育後,對於學生在「國際視野」和「公民素養」的影響。

本研究以行動研究為方法,以研究者所任教的六年級全班三十位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為期十週共二十堂課的讀報教學課程。研究者挑選國語日報上有關「國際視野」和「公民素養」的文章來當閱讀教材,並教導學生運用預測、提問、澄清、摘要、分享等五種閱讀策略來讀報。本研究透過教學觀察紀錄、教師省思札記、學生訪談、學生學習單、教學回饋單等資料和研究者自編的讀報教育問卷來加以分析。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教師運用閱讀策略來實施讀報教育的歷程中,學生已經學會閱讀策略的使用技巧。
二、經過這十週的讀報教學課程,學生已經能運用這些閱讀策略來幫助自己讀報。
三、經過這十週的讀報教學課程,增進了學生對於「國際視野」和「公民素養」的認識與瞭解。
四、經過這十週的讀報教學課程,提升了研究者在課程設計、閱讀教學和讀報教學的專業知能。
Abstract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iscuss how school teachers implement the reading strategies on Newspaper In Education (NIE) and the condition of students using the reading strategies for reading newspaper. Furthermore, this study also discusses the influences on students’ global vision and civic literacy after implementing the reading strategies on NIE.

This study uses the approach of action research and the study subjects are thirty sixth-grade students from the researcher’s class. The newspaper-reading teaching course was carried out in ten weeks of time and twenty classes. The researcher chooses articles that are related to “global vision” or “civic literacy” in Mandarin Daily News as the reading materials and instruct students to apply five reading strategies including predicting, questioning, clarifying, summarizing and sharing for reading newspaper. An analysis of this study was then carried out with the information from teaching observation records, teacher’s introspection notes, students’ interviews, students’ study notes, teaching feedbacks and the self-made NIE questionnaire by researcher.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below:
1.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the reading strategies on NIE, students have learned how to use the reading strategies.
2. After the ten-week newspaper-reading teaching course, students have learned to use the reading strategies as an aid for reading newspaper.
3. After the ten-week newspaper-reading teaching cours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n “global vision” and “civic literacy” are enhanced.
4. After the ten-week newspaper-reading teaching course, the researcher’s professional expertise in curriculum design, reading instruction and newspaper-reading instruction are enhanced.
目 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問題…………………………………………6
第三節、名詞釋義…………………………………………………7
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9
第二章、文獻探討………………………………………………………11
第一節、讀報教育…………………………………………………11
第二節、閱讀教學探究……………………………………………25
第三節、讀報教育相關研究………………………………………46
第三章、研究方法………………………………………………………55
第一節、研究方法與設計…………………………………………55
第二節、研究架構與流程…………………………………………57
第三節、研究對象與情境…………………………………………62
第四節、資料收集…………………………………………………64
第五節、資料分析…………………………………………………67
第六節、研究信實度………………………………………………69
第七節、教學方案規劃……………………………………………70
第四章、研究結果與討論………………………………………………75
第一節、第一階段教學歷程………………………………………75
第二節、第二階段教學歷程………………………………………125
第三節、第三階段教學歷程………………………………………165
第四節、運用閱讀策略於讀報教育的實施成效…………………193
第五節、教師的省思與成長………………………………………205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209
第一節、結論………………………………………………………209
第二節、建議………………………………………………………212
參考文獻…………………………………………………………………215
一、中文部分………………………………………………………215
二、英文部分………………………………………………………218


附 錄……………………………………………………………………221
附錄一:教學省思札記……………………………………………221
附錄二:協同教師訪談大綱………………………………………222
附錄三:學生訪談大綱……………………………………………223
附錄四:讀報學習單………………………………………………224
附錄五:讀報教學回饋單…………………………………………225
附錄六:讀報教育調查問卷………………………………………226
附錄七:教學活動設計……………………………………………229
附錄八:讀報教學所選用之文章…………………………………239

表 目 錄
表2-1-1 報紙融入教學的教學活動摘要表……………………………20
表2-1-2 報紙融入教學所運用的策略…………………………………23
表3-4-1 讀報教育調查問卷修正之專家學者名稱……………………66
表3-5-1 各種原始資料編碼及意義表…………………………………67
表3-5-2 研究目的和問題與資料蒐集方法檢視表……………………68
表3-7 教學主題進度表………………………………………………72
表4-1-1 第一階段學生使用預測策略分析表…………………………82
表4-1-2 第一階段學生使用預測策略類型統計表……………………83
表4-1-3 第一階段學生使用提問策略分析表…………………………91
表4-1-4 第一階段學生使用提問策略類型統計表……………………92
表4-1-5 第一階段學生使用澄清策略分析表…………………………104
表4-1-6 第一階段學生使用澄清策略類型統計表……………………105
表4-1-7 第一階段學生使用摘要策略分析表…………………………115
表4-1-8 第一階段學生使用摘要策略類型統計表……………………116
表4-2-1 第二階段學生使用預測策略分析表…………………………127
表4-2-2 第二階段學生使用預測策略類型統計表……………………128
表4-2-3 第二階段學生使用提問策略分析表…………………………134
表4-2-4 第二階段學生使用提問策略類型統計表……………………135
表4-2-5 第二階段學生使用澄清策略分析表…………………………153
表4-2-6 第二階段學生使用澄清策略類型統計表……………………154
表4-2-7 第二階段學生使用摘要策略分析表…………………………157
表4-2-8 第二階段學生使用摘要策略類型統計表……………………158
表4-3-1 第三階段學生使用預測策略分析表…………………………166
表4-3-2 第三階段學生使用預測策略類型統計表……………………167
表4-3-3 第三階段學生使用提問策略分析表…………………………171
表4-3-4 第三階段學生使用提問策略類型統計表……………………172
表4-3-5 第三階段學生使用澄清策略分析表…………………………179
表4-3-6 第三階段學生使用澄清策略類型統計表……………………180
表4-3-7 第三階段學生使用摘要策略分析表…………………………184
表4-3-8 第三階段學生使用摘要策略類型統計表……………………185
表4-4-1 閱讀策略量表前、後測………………………………………193
表4-4-2 國際視野量表前、後測………………………………………198
表4-4-3 公民素養量表前、後測………………………………………198





圖 目 錄
圖3-2-1 研究架構圖……………………………………………………57
圖3-2-2 研究流程圖……………………………………………………58
圖3-6-1 三角檢核法……………………………………………………6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毛俞婷(2008)。響應節能減碳。2009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58。
王芸芾(2009)。兒童報紙媒體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科學學習態度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與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田本娜(1995)。小學閱讀教學的基本原理。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23-240。台東:國立台東師院語教系。
古秀梅(2005)。國小學童閱讀動機、閱讀態度、閱讀行為與國語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古艷麗(2006)。活動式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邱上真(1991)。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特殊教育與復建學報,1期,1-49。
呂儀君(2008)。國民小學的讀報教育與媒體識讀之關聯性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誼芝、林欣儀(2005)。各國行之有年,美日經驗值得參考。國語日報,2005年3月31日,第9版。
李源長譯(1993)。讀書方法。台北:聯經。
李楠崇(2008)。國小六年級學童實施媒體素養教育教學成效之研究-以讀報教育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沈坤宏(1995)。國小六年級學童世界觀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見瑩(2002)。高雄縣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童課外讀物閱讀情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純宇(2004)。屏東縣大平國小閱讀指導教學之研究。南師語教學報第二期,241-253。台南: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林佩璇(2005)。交互教學法對提昇國小資源班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秀兒(2003)。動態閱讀Rhyme n′Song。台北:臺灣外文書訊房。
林美鐘(2002)。屏東縣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文寶(2000)。臺灣地區兒童閱讀興趣調查研究。台北:文建會。
林生傳(1992)。新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五南。
林男勝(2007)。相互教學法對不同理解能力之國小六年級學童在閱讀策略運用與閱讀理解之影響。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永蒼(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實施讀報教育可行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建平(1994)。整合學習策略與動機的訓練方案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兒童的輔導效果。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清山譯(1998)。Richard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
吳窈芬(2005)。高雄市成人社區公共事務參與態度與公民素養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武雄(2005)資優生的國際觀。2009年8月29日,取自
http://trcgt.ck.tp.edu.tw/oldweb/Publish/30-資優教育簡訊第30期.doc。
柯華葳(1995):語文科的閱讀教學。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307-349。台北:心理輔導社。
岳修平譯(1998)。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台北:遠流。(E.D.Gagne’,C.W Yekovich,F.R. Yekovich著)。
凃蕙芳(2006)。國小高年級學生閱讀測驗理解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連啟舜(2002)。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栗幸福(2007)。試論中國報業的NIE道路——我國報業可持續發展的一條思路。新聞傳播,2007年1期。
段秀玲、張淯珊(2001):大家一起來閱讀。台北:幼獅文化。
許淑玫(2000)。國小六年級閱讀小組實施交互教學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許美華(2004)。國小閱讀與寫作統整教學之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5),15-31。
馮季眉(2004)。讀報教育-推廣閱讀的另一種選擇。教師天地,129,42-44。
馮季眉(2009)讀報教育:為國小兒童導讀希望。2009年8月29日,取自http://www.scribd.com/doc/11692985/20090108。
葉蕙芬(2004)。創意思考閱讀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與閱讀理解力及閱讀態度之成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葉興華(2008)。讀報教育,看得見學生改變。國語日報,2008年11月17日,13版。
陳世敏(2009)。讀報教育:為國小兒童導讀希望。2009年8月29日,取自http://www.scribd.com/doc/11692985/20090108。
陳薇如(2008a)。北縣發起共乘制度,北北基適用。2009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59。
陳薇如(2008b)。衛生紙丟馬桶,環署不鼓勵。2009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81。
陳清溪(2000):高級中等學校推動班級讀書會之理念與做法。全國新書資訊月刊,89年10月號
陳淑絹(1996)。由國民小學「閱讀指導現況調查」談閱讀策略教學的可行性。國教輔導,36(2),24-29。
陳怡安(2009)。《國語日報》海洋教育議題之內容分析。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辜曉進(2004)。走進美國大報。台北:左岸文化。
曾晏祝(2007)。國中社會領域地理科實施全球教育主題式統整課程之學習成效:以「搶救消失中的熱帶雨林」議題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學喜(2005)。台灣讀報教育的新紀元。讀報教育指南:2。台北:國語日報社。
張學喜(2006)。讀報教育指南入門篇。台北:國語日報社。
張文彬(2006)。澎湖縣國民小學實施閱讀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金淑(2005):合作學習之理念與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1,45-60。
張瑛玿(1994)。自我發問策略對國小學生的閱讀理解及自我發問能力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嘉倫(2008)。颱風亂抱。2009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37。
楊舒婷(2009)讀報教育:為國小兒童導讀希望。2009年8月29日,取自http://www.scribd.com/doc/11692985/20090108。
楊子嫻(2009)。運用分享式閱讀教學於讀報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齡瑩(2002)。家庭及學校與幼兒閱讀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
劉兆文、陳怡欣(1999)。從閱讀的認知歷程-談有效教學策略,教師天地,102,78-85。
劉玲吟(1994)。後設認知閱讀策略的教學對國中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效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趙鏡中(1999)。幫助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閱讀者-兼論兒童文學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台灣地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141-156。台東市: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
賴慧玲(2008)。旅館拒單親媽。2009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82。
顏湘婷(2007)。應用媒體識讀教育於國小學童之教師行動研究---以報紙新聞實施讀報教育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鄭智仁(2008a)。冰箱食物放到壞。2009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34。
鄭智仁(2008b)。超商便當熱量過高。2009年8月30日,取自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67。
鄭芳枝(2006)。悠遊紙上地球村~融入讀報教學的社會課。臺北市第七屆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313-340。台北: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曾琪淑(1996)。兒童閱讀指導探析。書香季刊,45-48。
湯平治(2001)。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中年級學童識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暨閱讀態度。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齊若蘭(2003)。新一代知識革命。載於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等著),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16-25)。台北:天下雜誌。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台北:師大書苑。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鍾張涵(2008)。提升兒童識讀能力與媒體近用研究─以《國語日報》實施NIE為例。世新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建壯(1998):英語學習策略。台北:文橋。
謝美寶(2003)。國小學生閱讀態度、家庭閱讀環境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羅彥文(1995)。國中學生國文閱讀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羅華木(2003)。以學生為學習主體─談閱讀指導。臺北:翰林文教雜誌。


二、英文部分
Allen, L., Cipielewski, J., & Stanovich, K. E. (1992). Multiple indicators of children’s reading habits and attitudes : Construct validity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4), 489-503.
Bruning, R. H., Schraw, G. J., & Ronning, R. R. (1999).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nstruction (3r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Merrill.
Brown, A. L. (1980). Meta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reading. In R. J. Spiro, B. C. Bruce, & W. F. Brewer (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p. 453-481). Hillsdale, NJ: Erlbaum.
Chamot, A. U., Robbins, J., & El-Dinary, P. B. (1993). Learning strategies in Japanese foreign language instruction. Final report submitted to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ook, L. K. & Mayer, R. E. (1988). Teaching reader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tex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4), 448-456.
Doyle, W. (1983). Academic wor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3, 159-199.
Dole, J. A., Duffy, G. G., Roehler, L. R., & Pearson, P. D.(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Dole, J. A. (2000). Explicit and implicit instruction in comprehension. In B. M. Taylor, M. F. Graves & P. van den Broek (Eds.), Reading for Meaning: Fostering Comprehension in The Middle Grade (pp. 1-31). NY: Teachers College.
Gagné, E. 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rant, R. (1993).Strategic training for using text headings to improve students’ processing of content. Journal of Reading, 36, 482-487.
Heilma n,A.W.,Blair,T R.,& Rupley, W.H. (1990).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eaching reading.Columbus, Ohio:Merrill.
Hayes, B. L.(1991). The effective teaching reading. In B.L. Hayes(E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reading.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Harvey, S., & Goudvis, A. (2000). Strategies that work: Teaching comprehension to enhance understanding. York, ME:Stenhouse.
Hidi, S., & Anderson, V. (1986). Producing written summaries: task demands, cognitive oper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6(4), 473-493.
Johnson D. W., & Johnson F. P. (2000). Joining together: Group theory and group skills. Boston: Allyn & Bacon.
Kintsch, W. (1998).Comprehension: A Paradigm for Cognition. NY: CambridgeUniversity .
Mayer, R .E .(1980). Aids to text comprehens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30-42.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cCormick, S.(1995). Instructing students who have literacy problems (2nd ed.).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ckeachie, W. J. (1987). The new look in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 Teaching stratrgies for learning and thinking. In Corte, E. D.
Nattiv, A. (1994). Helping behaviors and math achievement gain of students us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94 (3),285-297.
Palinscar, A. M., & Brown, D. A. (1984).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 1(2), 117-175.
Pauk, W. (1984).The new SQ4R. Reading World, 23, 274-275.
Rumelhart, D. E. (1977). 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 Dornic (Ed.),Attention and performance: VI. Hillsdale, NJ: Erlbaum.
Rosenshine, B., & Stevens, R. (1984).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reading. In P. D. Pearson, R. Barr, M. L. Kamil, & P. B. Mosenthal (Eds.), Handbook of Reading Research ,(pp.745-798). New York: Longman.
Rosenshine, B., & Meister, C. E. (1993). Reciprocal teaching: Areview of 19 experimental stud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6 456)
Rosenshine, B., & Meister, C. (1994). Reciprocal Teaching: A Review of th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4, 479-530.
Rosenshine, B., Meister, C., & Chapman S. (1996). Teaching students to generate questions: A review of the intervention studi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181-221.
Richmond, B., Papp, S., & Jensen, K. (1998). Improving children’s habits in recreational read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27283)
Slavin, R. E. (1985). An instruction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research. In Slavin, R.E. et al.(eds.). Learning to cooperative, operating to learning (pp. 5-16). New York : Plenum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