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內政部警政署,2004a,《女警政策規畫案》報告,台北。
內政部警政署,2009b,《現階段女警政策重點工作及應派外勤女警服勤情形調查報告》,行政組。
王鍾和、陽琪、李勤川編譯,1983,《適應與心理衛生》,台北:大洋出版社。
王寶玉,1987,《臺北市公共汽車駕駛員工作狀況與工作環境對壓力症狀影響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下)-性別與文化再現》。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王珮玲,2004,〈警察、性別、文化─女警工作的探索〉,《中央警察大學93年度女警政策研討會論文集》,頁37-46,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國際會議廳,台北。
王慧雯,2005,《警察人員遭受暴力攻擊相關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嘉義: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包威爾著 俞筱鈞編譯,1984,《適應心理學》,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印行。
李茂興、余伯泉譯, Argyle Michael 原著,1995,《工作社會心理學》。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孝悌,2003,《從生理差異與性別角色論性別平等審查》。台北: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李湧清,1987a,《臺灣省警察機關組織編制之研究》,桃園縣:中央警官學校犯罪防治學系。
李湧清,2004b,《警察勤務理論與實務》,台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沈湘縈,1986,〈警察工作壓力及其輔導策略之探討〉,《警學叢刊》,第17卷第2期,頁32-39。
余朝清,1972,〈警察工作壓力之探討〉,《警學叢刊》,第17卷第3期,頁31-40。
孟維德,2009,《分駐(派出)所男女共同服勤成效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委託中華警政研究學會辦理。
林文祥,1982,《台灣地區基層員警工作滿足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彥妤譯 ,1991,V. J. Derlega 與 L. H. Janda 原著,1991,《心理衛生- 現代生活的心理適應》,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林燦璋,1993,〈警察之任務、業務與勤務-以問題為導向之警察策略〉,《警學叢刊》,24卷2期,頁61~74。
林少龍,1995,《組織因素、工作壓力及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幼琦,1996,《台灣女警的工作處境與困境》,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淑玲校閱,2002,《婚姻與家庭》,嘉義:掏石文化。
林錦坤,2000,〈台灣地區基層警察人員自殺傾向預測模式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6 期,341-372 頁。
周勵志,2000,《警察壓力分析》,內政部警政署委託研究。
吳學燕,1995,〈警察的壓力與管理〉,《警學叢刊》,25卷4期,3-21 頁。
吳啟端,2005,《警察人員遭遇暴行被害之相關因素與對策之研究-以台中市警察局為例》,嘉義: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侯望倫,1984,《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 組織氣候、角色特性、人格特質與壓力症狀的關係》,國立政治大學企管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英正、錢玉芬譯, Andrew J. Dubrin 原著,1997,《管理心理學》,臺北:華泰書局。
馬春祥、楊錫坤譯, Martin H. Johnson & Barry J. Everitt 著,1999,《生殖學要義》,台北:國立編譯館。
梅可望,2001,《警察學》,中央警察大學。
許國賢,1996,《監獄管理人員工作壓力與適應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春金,2006,《刑事司法—體系、組織與策略》。台北:三民出版社。
翁萃芳,2002,〈台灣地區警察人員的工作壓力〉,《警學叢刋》,第32卷第5 期,頁33-66。
曹爾忠,1983,《台灣地區基層警(隊)員工作壓力之調查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章光明,1997,〈從地方警政之需求論派出所功能及其現存的幾個問題〉,《警學叢刊》,28卷2期,頁87-115,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黃慧真譯, Olds,Sally Wendkos 與 Diane E.Papalia 原著,1989,《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淑純,1990,《臺灣北區青年勞工工作特性知覺工作需求與工作適應生活適應關係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工作組碩士論文。黃翠紋,2000,〈警察工作壓力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7 期,頁99-124。黃蘭媖,2005,《警察機關建構對女警友善之職場空間及需求調查》,臺北市政府社會局94年度婦女議題研究補助案期末報告。
商綉慧,2003,《台灣地區女警工作與角色之研究》,花蓮: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莊金定,2006,《派出所勤務執行對基層員警工作滿足影響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向明, 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五南出版社,台北市。
陳明傳,1981,《我國警察機關激勵管理之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惠珍,1987,《臺北市高職商科畢業女青年工作調適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雪,1992,《工作特性個人特質與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私立中國文化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石定,1993,〈警察心理壓力與危機調適之探討〉,《警專學報》,第6 期,頁23-49。
陳其鋒,1994,《警察組織認同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及屏東縣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彰儀,1995,《組織心理學》,台北:心理。
陳皎眉、陳惠馨、江漢聲,1996,《兩性關係》台北:空中大學。
陳志偉,1997,《工作特性、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相關研究》,以中部地區企業員工為例,私立東海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明傳等編著,2006,《警察行政》,台北:國立空中大學出版社。
曾浚添,2003,〈社會工作在警政機關運用之研究〉,《警學叢刊》,第34卷第2期,頁72-88。張文,1999,〈女警的心聲─女警工作中之性別障礙〉,《兩性平等教育季刊》,pp.42-44。
張春興,1996,《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錦麗,1988,〈影響基層員警適應與求助因素的探討〉,《警專學報》,第2卷第4期,頁61-84。
張世淐,2003,《我國警察派出所功能改善之研究》,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淑芬,1992,《美容顧問職業適應研究- 個人屬性、工作環境自覺、自重感、職業角色知覺、工作滿意、壓力反映》,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葉毓蘭,2004,〈女警政策的回顧與前瞻〉,《中央警察大學93年度女警政策研討會論文集》,頁1-22,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國際會議廳,台北。
楊錫讓、周石、陶心銘譯, George A. Burekers & Tomas D. Faham 著,1988,《運動生理學》,北京體育學院。
楊國展,1994,《警察工作壓力與適應之調查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楊濰萍,2005,《在陽剛職場中「打滾」的女人-以台灣基層女警的職涯路徑為例》,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賈樂吉,1993,《從組織文化理論探討我國警察職業人格之研究-以宜蘭縣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玉惠,1991,《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 以台北市報社文字記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秀娟、林明寬譯, Susan A. Basow 著,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台北:揚智文化。
鄭德芳,1998,《輔導教師工作性格、工作環境與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劉嘉發,1987,〈警察人員工作壓力之問題研究〉,《警學叢刊》,第17卷,頁23-35。
劉梅君,2000,〈建構「性別敏感」的公民權:從女性照顧工作本質之探析出發〉,收錄於劉毓秀主編,《女性、國家、工作照顧》,女書文化,89年4 月,初版二刷。
劉榮哲,2004,《女警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劉仲冬,2006,〈陰陽殊性、男女異行-性別差異的男女論述〉,收錄於王雅各主編,《性屬關係(上)—性別與社會、建構。》台北:心理出版社。
蔣基萍,1994a,〈女性在警察工作中的醒思〉,《警學叢刊》,24卷4期,頁147-180。蔣基萍,1997b,〈以「結構功能」的觀點析論台灣地區警察派出所之功能〉。《中央警察大學86年行政警察學系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80~81。
蔣基萍,2004c,〈女警資源發展之芻議〉,《中央警察大學93年度女警政策研討會論文集》,頁47-60,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國際會議廳,台北。
鄭德芳,1998,《輔導教師工作性格、工作環境與工作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文竹,2006,〈派出所組織再造之探討〉,《中央警察大學學報》,42期,頁107-127,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蔡德輝、吳學燕、蔡中志,1993,《基層員警對工作環境及家庭生活之適應問題》,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
賴美娟,1997,《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及期望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瑞涵,2001,《行政機關新進成員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謝芬芬,2004,〈談女警職場的友善空間與展望〉,《中央警察大學93年度女警政策研討會論文集》,頁23-36,台灣警察專科學校國際會議廳,台北。
鍾國文,1986,〈警察工作壓力之探討〉,《警察學報》,第10期,頁93-112。
顏貴紗、林王美園,1988,〈台北市三級以上教學醫院護理人員離職原因之探討〉,《護理雜誌》,第三十五卷第一期,頁95-110。
簡貲美,1982,《現代父母角色之探討》,五南圖書,1982年1月,初版。
羅傳賢,1980,《台灣地區警察人員服務態度問題之調查研究》。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奕蕙,2000,《性別角色期待的枷鎖-擺盪於家庭與工作之間的女性公務人員》台北: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系碩士論文。蘇芊玲譯, Betty Friedan著,2000,《第二階段-兩性的試煉、解放、真平等》台北:新自然主義。
二、英文部份
Anderson, R., Brown, J., & Campbell, E. A.1993. Aspects of sex discrimination inpolice forces in England and Wales. London: Home Office Police ResearchGroup.
Arkoff, A. 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Y.: McGraw-Hill.
Ashforth, B. E. , Saks, A. M. and Lee, R. T. 1998. “Socialization and Newcomer Adjustment: The Role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Human Relations, 51(7): 897-926.
Bandura.1986.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burglary, Crime and Law, 6, p33-34.
Dawis, R. V. and Lofquist, L. H. 1984.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Work Adjustment: An Individual-Differences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Garcia, V. 2003. Difference in the police department: Women, policing, and doinggender.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riminal Justice, 19(3), 330-344.
Greenberg, J. and Baron, R. A. 1996.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 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Human Side Of Work. N.J. : Prentice-Hall.
Heidensohn, F. 1992a. Women in control? The role of women in law enforcement.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idensohn, F. 2003b. Gender and policing. In Tim Newburn (ed.) Handbook of policing, Cullompton, Devon. UK: Willing Publishing.
Krose, W. H., and Margolis, B. 1974. Job stress in police administrators. Journal of Police Science and Administration. 2,318-327.
Miller, S. L. 1999. Gender and community policing: Walking the talk.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Schaeffer, Judith Ann. 198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s Self-esteem and Their Affiliation Need. Ann Arbor: University Microfilms International.
Schneiders, A. A. 1955. Personality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Y.: Rinehart.
Stajkovic, A. D. and Luthans F. 1998.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Self-Efficacy: Going Beyond Tradiontional Motivational and Behavioral Approaches,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Spring: 6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