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于志剛 譯,2005,《芬蘭刑法典》。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司法院編印,2001,《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憲法判決選譯第一輯》。台北:司法院。
石明啟,2008,<被罵「老鼠屎」 軍校生跳樓亡>。《蘋果日報》,2008年10月7日,A8版。
朱美珍,1998,<現代青年軍旅生涯適應問題的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1:162-173。吳巡龍,2002,<美國的量刑公式化>。《月旦法學雜誌》85:169-175。吳明杰,2008,<網路搭訕 電話誘拐 憲官惡狼陳建維 求刑12年>。《中時電子報》,2008年1月21日,2008年9月24日下載於http://n.yam.com/chinatimes/society/200801/20080121262391.html。
吳冠輝,2008,<嚴明軍紀整飭軍風 維護尊嚴與榮譽>。《青年日報》,2008年10月15日,第8版。
呂忠梅,2006,《美國量刑指南-美國法官的刑事審判手冊》。北京:法律。
呂啟元,2002,《從人權保障論軍人法的立法原則》,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憲政(析)091-031號。
李小芸,2002,《國軍幹部領導統御與義務役官士兵人格特質、偏差行為傾向之相關性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志堯,2003,《中華民國軍事戰略與兵役制度-募兵制的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李原華,2003,《陸軍明德訓練班結訓適應良好者認知評估與因應策略之分析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愫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臺北:五南。
孟維德,2007,《犯罪分析與安全治理》。台北:五南。
岳瑞鳴,2004,《我國現行兵役制度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拉加桑,1882,《城市犯罪與鄉村犯罪之比較》。法國:里昂。
林士毓,2004,<陸軍部隊長對於逃亡案件之犯罪偵查實務>。《陸軍月刊》40(464):23-34。林冠琦,2004,《我國兵役制度興革之探討》,國立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林政佑,2005,《自我控制與軍隊士兵偏差行為之關聯性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段重民,1996,《世界各主要國家有關軍事刑法之比較研究》,國防部軍法局委託。
洪光遠,1998,<新新人類部隊生活適應問題的探討>。《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1:132-151。洪光遠,2000,<違紀犯法官兵之人口統計資料、犯行類別與其他心理社會變項關係之研究>。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洪光遠,2001,<國軍官兵犯罪行為之分析>。《建校五十週年暨第四屆國軍軍事社會科學學術研討會》,頁126-165。2001年11月。台北:政治作戰學校。
夏勇、徐高,1998,《中外軍事刑法比較》。北京:法律。
夏發印,2004,《軍人逃亡防制與查緝之研究》,逢甲大學公共政策所碩士論文。孫建屏,2008,<擁抱全募兵制,塑建優質勁旅>。《勝利之光》646:20-21。
徐久生 譯,2002,《奧地利聯邦共和國刑法典》。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徐久生、莊敬華,2003,《瑞士聯邦刑法典》。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
徐留成 譯,2008,《蒙古國刑法典》。北京:北京大學。
秦修好,1995,<論現代歐美國家的兵制>。《役政特刊》5:47-48。馬傳鎮,1990,<服役青年逃亡問題及預防對策之研究>。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未出版。
國防部,2002,《陸海空軍刑法》。台北:國防部自印。
國防部軍法司,2004,《軍法法令彙編》。台北:國防部軍法司編印。
張智輝、何勤華、陳明華、郭健安、盧建平、周愫嫻,1997,《比較犯罪學》。台北:五南。
張舒婷,2008,<四至六年內完成募兵制>。《中國時報》,2008年7月30日,A6版。
張愷芬,2003,《資料採礦—保險商品市場分析》,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昌,1990,《軍事逃亡犯與強盜搶奪犯之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差異比較》,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昌、黃讚松譯,Peter F. Ramsberger & D. Bruce Bell著,2006,<美國陸軍不假離營與逃亡專案研究--提供給決策與指揮者參考>。《憲兵半年刊》。62:58-65。
許春金,2006,《人本犯罪學》。臺北:三民。
許春金,2007,《犯罪學》。臺北:三民。
許春金,2008,《犯罪預防與犯罪分析》。臺北:三民。
陳志軍 譯,2007,《保加利亞刑法典》。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
陳琴 譯,2008,《瑞典刑法典》。北京:北京大學。
陳新民,1999,《軍事憲法論》。台北:揚智。
陳曉宜、楊久瑩、黃敦硯,2009,<開國考改革之先/警察特考 將加考心理測驗>。《自由時報電子報》,2009年2月17日,2009年4月17日下載於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馮惠宜,2008,<外籍女婿當兵 逼出精神病>。《中國時報》,2008年7月9日,A8版。
黃敬平、晏明強,2008,<國軍六年內落實募兵>。《蘋果日報電子報》,2008年5月30日,2008年5月30日下載於http://1-apple.com.tw。
黃道秀 譯,2008,《俄羅斯聯邦刑法典》。北京:北京大學。
黃維毅,2002,《國軍役男逃亡者之相關心理及社會因素之分析》,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鳳 譯,1998,《意大利軍事刑法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楊家驊,2004,《國軍義務役士兵服役認知轉變歷程之探討-以具逃亡前科役男為例》,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葉正中,2004,《應用層級分析法對軍事逃亡防範策略執行狀況之探討》,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董璠輿、宋英輝譯,本土武司著,1997,《日本刑事訴訟法要義》。臺北:五南。
劉育偉,2005,《從徵、募兵制的角度比較中、美軍法適用之情形》,東吳大學法律研究所比較法學組碩士論文。劉育偉,2008,<美國軍法不榮譽退伍制度之簡介(下)>。《台灣法律網》,2008年12月,2009年1月23日下載於http://www.lawtw.com/。
劉育偉,2008,<美國軍法不榮譽退伍制度之簡介(上)>。《台灣法律網》,2008年12月,2009年1月23日下載於http://www.lawtw.com/。
劉育偉,2009,<以名譽刑之觀點探討美國軍法不榮譽退伍制度>。《憲兵半年刊》。68:100-113。劉邦繡,2008,<論檢察官實行公訴時之論告>。《台灣法學雜誌》。110:43。劉慶祥,2008,<他山之石 推動募兵制>。《勝利之光》646:22-23。
潘岳、林泊志,2008,<特戰惡狼 舔胸留唾液漏餡>。《蘋果日報》,2008年7月22日,A10版。
蔡韋葶,2009,<外交情治特考 將加考心理測驗 警察特考先行 最快三年後實施>。《台視全球資訊網-台視新聞》,2009年2月17日,2009年4月17日下載於http://www.ttv.com.tw/。
蔡朝安、洪紹書,1992,<美國統一軍法典一九八四年修正條款(下)>。《軍法專刊》38(4):34-35。蔡德輝、楊士隆,2008,<重刑化刑事政策對於再犯威嚇效果之研究>。《法務部全民反貪資訊網》,2008年4月,2009年4月17日下載於http://www.acp.moj.gov.tw/。
儲有德、唐淑合,1994,《各國法律之比較與作用》。臺北:永然。
謝添富、趙晞華,2001,<陸海空軍刑法修正經過及修正內容析述(一)>。《軍法專刊》47(10):23。謝添富、趙晞華,2002,<陸海空軍刑法修正經過及修正內容析述(七)>。《軍法專刊》48(8):4-14。謝添富、趙晞華,2002,<陸海空軍刑法修正經過及修正內容析述(九)>。《軍法專刊》48(10):2。謝添富、趙晞華,2004,《修正軍事審判法論釋》。台北:瑞興。
羅大華、何為民,1998,《犯罪心理學》。台北:東華。
譚傳毅,1998,<從兵役制度看軍隊國家化的問題>。《軍事社會科學半年刊》3:120。蘇俊雄,1999,<量刑權之法律拘束性-評最高法院86年台上字第7655號判決>。《月旦法學雜誌》54:167-172。
二、外文部分
Bandura, Albert.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 Hall.
Beccaria,C. 1963. On Crimes and Punishments. Indianapolis:Bobbs-Merrill.(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64).
Becker, Gary S. 1968. Crime and Punishment: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6:493-517.
Bell, D.B. 1979. Characteristics of Army Deserters in the DoD Special Discharge Review Program (Research Report 1229). Alexandria, VA: U.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Bell, D.B.,& Holz, R. F. 1975. Summary of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Research on Military Delinquency (Research Report 1185). Alexandria, VA: U. 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Bryant, C. D. 1979. Khaki-Collar Crime: Deviant Behavior in the Military Context New York, Thee Free Press.
Cohen, Lawrence E. and Marcus Felson. 1979. Social Change and Crime Rate Trends: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44:588-608.
Farrington, David P. and Barry Knight,1980. Stealing from a Lost Letter.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Vol.7:423-436.
Felson, Marcus and Ronald V. Clarke. 1998. Opportunity Makes the Thief. Home Office.
Gottfredson, Michael and Travis Hirschi. 1990. A General Theory of Crim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Hirschi, Travis. 1969,2001. Causes of Delinquency. Tranaction Publishers.
Lacassagne, 1882. La criminalit’e compare’e des villes et des campagne. French:Lyon.
Laub, John and Robert Sampson 2003. Shared Beginnings and Divergent Lives:Delinquent Boys to Age 7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msberger, P. F. & Bell, D. B. 2002. What We Know About AWOL and Desertion:A Review of Profession Literature for Policy Makers and Commanders. U.S. Army Research Institute Special Report 51.
Sampson, Robert and John Laub . 1993. Crime in the Marketing :Pathways and Turning Points Through Life.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ellin, Thorsten. 1938. Culture Conflict and Crime. New York: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
Steven, R.1986. Military Offense. ed. Conradie. Criminology-Studies of Particular-Kinds of Crimes, South Africa University of South Africa.
Trop v. Dulles, 1958. Supreme Court of the United States 356 U.S. 86;78 S. Ct. 590;2 L. Ed. 2d 630.
Weir, F. 2002 . In Russia, An Army of Deserters. United States: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