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中國主教團,1996,《天主教教理》。北市:天主教教務協進會。
王寶墉譯,J. Jeffries McWhirter等著,1998,《新新人類五大危機》。北市:心理。
王筱寍,2005,《安置機構工作人員對性交易少女處遇形式之看法探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深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北縣:威仕曼文化。
朱麗文譯,R.T.Kendall著,2007,《饒恕原理〈Total forgiveness:true inner peace awaits you!〉》。北市:校園。
谷寒松,1996,<和好聖事>,收錄於輔仁神學著作編譯會《神學辭典》,民85,331-333頁。北市:光啟。
宋麗玉,1998,<個案管理之內涵與工作模式─兼論個案管理模式在台灣社會工作領域之運用>,《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2:1。吳芝儀、李奉儒譯,Patton, Michael Quinn.著,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台北:桂冠。
何凱維,2002,《非行少年司法轉向安置輔導保護處分司法單位與社福機構之契約關係─以南投地方法院與南投家扶中心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何筱玉,2005,《育幼院保育員的角色調適—以台北市某育幼院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宜芬,2005 <落實修復式正義理念的各國刑事司法概況>。收錄於《二O O五第一屆研究生論文發表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北大學。
呂靜淑,2005,《破繭而出?!少年服務中心社工人員的角色期待、角色壓力與調適歷程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呂宜芬,2006,《我國修復式正義實踐途徑之研究--以緩起訴處分之酒醉駕車者為探討對象》,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等譯,Earl Babbie 著,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
李自強,2001,《觸法少年安置輔導執行現況及其影響因素》,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李佳容,2002,《個人面對親人死亡事件心裡復原歷程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李茂生,2006,《轉向制度的立法意旨與未來展望》,<少年警察於少年事件處理法中的角色與任務>。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3-2414-H-002-030。
李浩然,2006,《從修復式正義探討鄉鎮市調解委員之婚姻暴力調解策略》,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余瑞長,2003,《育幼機構受虐兒童之社會適應研究─以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杜瑛秋,2004,《婚暴社工員陪同出庭過程的專業角色與功能之探討》,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茂榮、楊士隆,1995,<少年犯罪矯治之挑戰與未來發展趨勢>。《法學叢刊》,40:3。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台北:臺灣書店。
林俐君,2000,《育幼機構院童成長脈絡之探討-以受刑人子女為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巧翊,2003,《折翼與展翅—犯案少年與家庭系統相互影響歷程之探討》,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群期,2004,《少年犯罪與少年司法制度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林天祐,2005,<教育研究倫理準則>。《教育研究月刊》 132:70-86。易典謨,2004,《天主教信仰簡介》。北市:天主教台北總教區。
卓雅苹,2004,《非行兒少安置輔導處遇中社會工作者之服務經驗探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周珮綺,2006,《台灣與日本家庭寄養制度之比較分析》,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思高聖經學會,1976,《思高聖經袖珍本》。香港:思高聖經學會。
施教裕、楊瑩、宋麗玉、胡彩惠,1997。《台灣省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巡迴輔導發現及建議報告》,南投:台灣省政府社會處。
施慧玲、高玉泉、施博琦、李麗芬、盧曼薇等,2001,《我國踐行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劃方案成果報告》,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北市:巨流。
胡軒懷,2006,《緩起訴義務勞動處遇者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紀雅芬,1999,《婚姻暴力、依附關係、因應策略與青少年健康關係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洪千涵,2007,《修復式正義對被害者損害影響-以泰雅族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孫碧霞,1999,《我國少年福利措施之研究─以高雄市少年服務網絡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孫傳策,2008,《從修復式正義之觀點論台灣更生保護制度》,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郭靜晃、黃志成,1998,《少年福利機構如何因應少年事件處理法轉向制度之研究》。台北:內政部。
郭羅基,2000,《法律與正義》,民主論壇。美國:紐約。
郭元宏,2005,《從修復式正義探討調解委員會刑案調解之效能—以台北市為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莫藜藜,2003,<社會個案工作的意義與發展>。收錄於許臨高主編,《社會個案工作- 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夏化祥,2005,《具修復式正義內涵之刑案調解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春金,2003,《犯罪學》,修訂四版。臺北:三民。
許春金、陳玉書、黃蘭媖、柯雨瑞、黃明昭、黃曉芬,2004,《警察機關在修復式正義理論中角色扮演之研究》,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
許春金,2006,《人本犯罪學》。台北:三民。
許純敏,1992,《社會變遷中兒童福利理念及措施之探討》,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阿梅,1996,<從兒童權利之觀念論兒福工作員應有之特質>。《社會建設》 2005:92-95。陳桂絨,2000,《復原力的發現—以安置於機構之兒少保個案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瑩珊,2000,《國小學童依附關係、失落經驗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怡束,2001,《高危險群少年之服務過程與結果評估—以台北市北區少年服務中心為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敏男,2002,《少年事件處理法之保護處分與刑法保安處分之比較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宜中,2004,〈社會正義vs.市場正義:論自由主義思想裡的兩種正義觀點〉,收錄於《社會正義與全球化—福利與自由主義的反思》。台北:桂冠圖書。
陳祖輝,2004,<淺談社區司法的理念與實踐—復歸式正義的取向>。《社區發展季刊》,110:414-425。臺北:內政部。陳祖輝,2005,<少年司法新典範的轉移—談復歸式正義觀點的轉向制度>。《社區發展季刊》,107:445-458。臺北:內政部。陳若平、張祐綾等譯,2007,《社會工作研究法》。北市:湯姆生出版,五南發行。
陳泰華,2008,《修復式正義應用於學生輔導管教之可行性研究-以台南市國民中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陳文珊,2009,<死刑或復和>。《台灣教會公報》,第2980期。
陶秋菊,2006,《緩起訴處分之理論基礎及決定因素》,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盈堃譯,Holmes, R. M.著,2000,《兒童的田野工作》。台北:心理。
張怡芬,2001,《台北市少年外展社會工作實務模式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張韶青,2006,《原住民社區修復式正義實施機制之研究—以花蓮縣秀林鄉『太魯閣族』為例》,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婌文,2006,《臺北市少年機構安置服務之研究-以中長期安置機構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張謹名,2007,《泰雅族正義模式內涵與實施機制之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范世玲,2008,《大專女學生對約會暴力容忍度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以台北某商業技術學院為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范慧瑩,2009,《修復式正義處理國中校園欺凌事件之成效探討》,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馮燕,1997,《托育服務─生態觀點的分析》,台北:巨流。
萬育維譯,B. Cournoyer 著,1997。《社會工作實務手冊》,台北:洪葉。
萬文隆,2004,<深度訪談在質性研究中的應用>。《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4:17-23。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程瑞安,1999《行刑正義模式的觀察與反省》,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彭南元,1999,<論國際收養之新趨勢暨我國因應之道>。《法學叢刊》44:17-31。曾端真,2000,<兒童行為的評估與輔導>。《諮商與輔導》170:34-38。臺北:天馬。曾怡芬,2001,《家庭寄養服務之社會工作處遇模式探討》。暨南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裘雅恬,2008,《毒品施用者緩起訴替代療法成效評估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富源,1998,《台灣地區「不幸少女」保護防治作為評估之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研究計畫,未出版。
黃富源,1992〈明恥整合理論-一個整合、共通犯罪學理論的介紹與評估〉,收錄於《警學叢刊》23卷2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黃富源、潘維剛,1994,<強暴危機處理中心運作模式之探討>。《警政學報》,25:213-235。桃園:中央警官學校。黃富源、孟維德合譯,1997,<明恥整合、共和主義及其政策>,收錄於《警學叢刊》,27(4):215-231。
黃富源,1999,<少年犯罪>,收錄於張平吾編,《警察百科全書(四)犯罪學與刑事政策》,頁185-187。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黃慧真譯,S.W.olds &P.Diane著,1994,《兒童發展》。台北:桂冠。
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貞容,2002,《育幼機構安置服務院童權益維護指標之研究》,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進生,2003,《我國少年事件調查審理制度之研究--以少年權益保障為中心》,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錦敦,2004,《受虐少年接受寄養安置之適應歷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源協、吳來信、張英陣、王雲東編著,2005,《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北縣:空大。
黃韻如,2006,《台灣中輟高風險少年社會工作干預之研究》,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博士論文。黃政達,2006,《我國修復式正義與刑案調解機能之實證研究》,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玉清,2007,《少年法庭法官審理觸法少年認知基模之研究》,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世琤譯,Robert D. Enright著,2008,《寬恕—選擇幸福的人生〈Forgiveness Is A Choice〉》。北市:道聲。
潘美玲,2003,《中途之家受虐少女處遇模式的探討》,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嘉馹,2005,《少年事件處理法之法政策與構想》,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莊忠進,2003〈論回復性司法〉。收錄於《警學叢刊》33卷4期。桃園:中央警察大學。莊凱琦,2007,《伴侶關係中的安全與自主:以留在施暴者身邊的受暴婦女為主體的服務反思》,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廖成敏,2001,《國小高年級學同不同依附型態對衝突因應處理方式及社會適應之影響》。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鄧馨華,2006,《協商制度在我國實施成效之評估—以竊盜罪及詐欺罪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純宜譯(Ruti G. Teitel著),1999《變遷中的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台北:商業週刊。
鄭峰銘,2005,《更生人家庭復原力之研究》,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賴恭利,2004,《我國少年司法處遇福利化之研究》,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震榮譯,1992,〈企業的刑事責任〉,收錄於《環境刑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輯》,479-490。
蔡明璋譯,Lynn Jamieson著,2002,《親密關係: 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Intimac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Modern Societies〉》。台北:群學。
蔡德輝、楊士隆,2003,《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鍾倫納著,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北市:台灣商務。
謝如媛,2000〈犯罪被害人與刑事司法〉,收錄於《月旦法學雜誌》第56期。台北:月旦法學。
謝臥龍等著,2004,《質性研究》。北市:心理。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北市:巨流。
簡吉照,2008,《我國少年司法體系執行修復式正義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博士論文。蕭文,2001,《災變事件前的前置因素與復原力在創傷後壓力症候反應心理復健上的影響》。台北:教育部學生輔導支援中心。
蘇建文,1991,《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Zbigniew Wesolowski SVD,2005,《天主教的告解聖事:天地人之間的和好-其歷史、宗教意涵及靈修生活的關係》,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主體詮釋學研讀會。
二、外文部分
Ainsworth, M. D. S. 1989. Attachment beyond infa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44(4), 709-716.
Bazemore, Gordon, and Lode Walgrave. Restorative Juvenile Justice. Monsey. NY: Criminal Justice Press,1999.
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methods.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Bowlby, J. 1982. Attachment and loss. New York: Basic Books.
Braithwaite, John. Crime.1989.Shame and Reintegration.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rantingham, P.J. and F.L. Faust.1976. A Conceptual Model of Crime Prevention, Crime and Delinquency. 22:284-296.
Bronfenbrenner, U.1979.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oks, R. B. 1994. Children at risk: Fostering Resilience and Hope. American Journal. orthopsychiat, 64(4), 545-553.
Christianity and Islam.1981. Punishment: In the Scripture and Tradition of Judaism.Virginia:Mackey.
Connaway, R. S. & Gentry, M. E. .1988.Social Work Practice.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Davis, L. V. & Carlson, B. E. 1987. Observation of spouse abuse: what happens tothe children?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 (3), 278-291.
Evans, D.G. 2001. Community Sanctions in Sweden. Correction Today, April 2001, 170-173.
Fraser, M.W., Richman, J.M. and Galinsky, M.J. 1999. Risk, Protection, and Resilience: Toward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 Social Work Research, 23: 131-43.
Golan, N. 1986. Crisis theory.In F.J.Turner (ed.) Social work treatment—Interlocking theortical approach. New York:The Free Press, 298-339.
Holmes,T.H.& Rahe,R.H. 1967.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1,213-218.
Kalil, A.2003. Family Resilience and Good Child Outcom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e Manatu-Whakahiato Ora.Centre for Soci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inistry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trieved September 2, 2005, from http://www.msd.govt.nz.
Katherine,V.W.& Susan, G. B. 2002.Working with Male Batters: A Restorative-Strengths Perspective. Family in Society, Sep-Dec 2002,pp557-565.
Konrad, K., & Bronson, J. 1997. Handling difficult times and learning resiliency. A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roceedings. 188-198.
Kurki, Leena. 2000. Restorative and Community Justice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Crime and Justice: A Review of Research, edited by Michael Tonr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rshall, Tony F. .1985.Alternatives to Criminal Courts:The Potential for Non-Judicial Dispute Settlement, Brookfield. VT: Gower Publishing Co.
Mays, G.L.,&L. T. Winfree. 2002. Contemporary Correction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Belmont. CA.
McClanahan, S. F., McClelland, G. M., Abram K. M. and Teplin,L. A.1999 . Special Section on Mentally Ill Offenders: Pathways Into Prostitution Among Female Jail Detaine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sychiatry Services, 5, 1606-1613.
McCubbin, H. I., McCubbin, M. A., Thompson, A. I. ,S.,&Allen, C. T. 1997. Families under stress: what makes them resilient. Journal of Family and Consumer Sciences, 89, 2-11.
McWhirter, J. J. 1998. At-risk youth: A Comprehensive Response. New York: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Miller, S.B., Schacter, M. 2000 .From Restorative Justice to Restorative Govern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405-420.
Patterson, J. M.2002. Integration family resilence and family stress theor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64, 349~360.
Payne,M.1997. Modern Social Work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2nd Ed, Chicago, IL : Lyceum Books Ins.
Pranis, K. .1997. Peacemaking circles. Correction Today.
Presser, L., Garder, E. 2000. Can Restorative Justice Reduce Battering? Some 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Social justice 27(1).
Reichel, P. L.1997. Corrections:Philosophy, Practices, and Procedures.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St. Paul, MN.
Robert, N. R. 1985. Children, youth, and, families: The action-research relationship.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utter, M.1987. Psycholog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7(3),316-331.
Sherman, L. and H. Strang. 1997.Restorative Justice and Deterring Crime. RISE Working Papers 4.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Stuart,Barry.1996. Circle Sentencing: Turning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 In Restorative Justic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edited by Burt Galaway and Joe Hudson. Amsterdam : Kugler.
Turner, C. A. 1969. Delinquency and distance. In T. Sellin and M.Wolfgand(eds.). Delinquency: selected studies.
Turpin, J. 1999. Restorative Justice Challenges Corrections. American Correctional Association, Inc.
Van Ness, Daniel, and Karen Heetderks Strang.1997.Restoring Justice. Cincinnati. OH : Anderson Pub.
Walsh,M.T.,&Dinan,T.G. 2001.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and violence:A review of the available evidence.Acta Psychiatrica Scandanavia,104:84-91.
Weitekamp,E.1989.Restitution:A new paradigm of criminal Justice or a New Way to Widen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Philadephia.
Werner, E. E. 1986. The concept of risk from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Advances in Special Education, 5, 1-23.
Wormer, K.V.2001. Restoring Justice. USA TODAY:32-34.
Wynne, Jean. 2003. Restorative Justice in the Adult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http://www.ctbi.org.uk/chsoc/Restorative%20Justice.doc
Zehr, Howard. 1990. Mediating the Victim-Offender Conflict. Akron, PA: Mennonite Central Office.
三、網路部分
CWLA,http://www.cwla.org/
兒童局網站,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網站,http://www.bosa.tcg.gov.tw/
日內瓦兒童權利宣言,http://tymp.taiwanschoolnet.org/ijc/mc3-1.htm
兒童權利宣言,http://tymp.taiwanschoolnet.org/ijc/mc3-3.htm
兒童權利公約,http://www.cbi.gov.tw/CBI_2/
張盈堃,2008,<教育研究法>。《無名小站》,2008年11月17日,2009年11月30日下載於http://www.wretch.cc/blog/yk005500/10153106
海角七號,http://blog.roodo.com/yingshyu/archives/7471251.html
主耶穌網站,http://www.zhuyesu.org/basic/main/
郭羅基,2000〈法律與正義〉。引自獨立中文作家筆會網站:http://www.boxun.com/hero/guolj/135_1.shtml。
全國法規資料庫,http://law.moj.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