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社會司(2009)。民國九十七年我國人口平均壽命。(http://www.moi.gov.tw/stat/life.aspx)。
中廣新聞網。(2010年01月11日)香港威爾斯醫院打錯針事故。(http://n.yam.com/bcc/china/201001/20100111987654.html)。
中時電子報。(2008年05月11日 )護理人員超時工作。(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080510_24_y5da)。
吳明隆(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台北巿,知城圖書出版。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台北巿,五南。
邱皓政(2007)。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巿,五南。
石恆星(2003)。身體活動對學前兒童認知與情緒發展之腦波心生理學研究。台北巿立體育學院。
朱國榮(2010)。工作壓力與工作生活品質關聯性之研究-心理資本之中介效果。國防大學管理學院。
朱雪梅(2006)。員工自我效能、工作滿意度與組織承諾之關係研究-以東森電視台為例。國立台灣藝術大學。
吳佳怡(2009)。坐式工作型態職工從事身體活動分析。台北巿立體育學院。
吳清華(2007)。人格特質及自我效能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以考試院及其所屬部會公務人員為例。世新大學。
吳慧君(2004)。主管領導型態、行政人員自我效能、組織承諾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某私立醫學大學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佳燕(2001) 。直屬主管情緒表現與部屬工作態度-部屬情緒感受與情緒感染性的不同效果。國立臺灣大學。
李姿青(2007)。員工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數位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李美瑜(2006)。大學生多元智能、自我效能與學習意願關係之研究。大葉大學。
李澄益(2003)。高階經理人心智模式與領導型態之探索性研究。國立中正大學。
李夢麟(2005)。組織焦慮對研發機構員工創新自我效能之研究。大葉大學。
林鳯琴(2010)。發展遲緩兒童情緒能力與父母管教態度之關係。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林世娟(2005)。工作動機與自我效能之研究─以市立醫院員工與志工為例-世新大學。
林芳菁(2007)。企業員工參與探索教育對自我效能感與工作績效之影響-以壽險公司為例。國立中正大學。
林家蓁(2008)。員工工作不滿意與行為反應之關係:組織政治知覺、職涯主義及自我效能之調節效果。國立東華大學。
林寶生(2005)。組織氣候、工作特性、內外控人格、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陸軍某基地進訓基層單位為例。大葉大學。
林鴻賢(2010)。臺中巿區公所第一線服務員工情緒勞務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以情緒智力為調節變項之研究。國立台中技術學院。
侯淑華(2007)。醫療機構內部服務品質自我效能工作滿意度與員工績效關係之研究-以中南部地區署立醫院為例。長榮大學。
侯惠雯(2009)。網路商店創業模式對創業精神、創業動機與經營績效之影響。國立中央大學。
袁之琦、游恒山(1990) 。心理學名詞辭典,三版,台北:五南。
徐契舜(2006)。組織內部衝突網絡、自我效能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中原大學。
馬正芳(2007)。主治醫師性別與工作壓力之關係-以兩家醫院為例。臺北醫學大學。
張振傑(2004) 。情緒勞務、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北部某教學醫院之實証。真理大學。
張雅棚 (2007)。員工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習動機與訓練成效之關聯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張碧珠(2010)。學習型組織、工作輪調對高績效團隊的相關探討-以A公司為例。國立台中技術學院。
張春興(200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三民。
梁麗芬(2009)。高雄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童鄉土知識、態度與行為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
莊惠婷(2006)。高科技產業員工壓力來源、員工協助方案認知、自我效能與倦怠感關係。長榮大學。
孫俊傑(2009)。國民中學兼任行政職務教師情緒勞務、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許豐祺(2009)。精神科醫師的工作壓力、休閒參與和個人生活幸福感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許譯丰(2006)。主管情緒表現對部屬情緒勞務負擔影響之研究-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中原大學。
郭素玲(2006)。賦權氣候對個人績效之跨層次影響-自我效能之干擾效果。國防管理學院。
陳伊函(2009)。高齡者參與社會志願服務對其能量管理之影響與參與社會志願服務之激勵要素。國立台中技術學院。
陳佩雯(2005)。技職校院學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阻礙因素與其生涯發展狀況之關係研究。銘傳大學。
陳盈秀(2007)。台灣觀光旅館人力資源管理實務與員工績效關係之研究:知識交換之中介效果以及自我效能之干擾效果。輔仁大學。
陳韻佳(2009) 。代謝症候群於冠狀動脈繞道術後病人之身體活動與生活品質之相關性探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
陳麗君(2009)。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高中為例。中原大學。
曾瀞瑤(2004)。醫學中心護理人員工作壓力與身心健康之相關探討。國立臺灣大學。
黃美意(2005)。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患自我效能與自我照顧能力相關因素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
黃秀月(2009)。高雄市國小教師情緒管理、教師自我效能與師生衝突因應策略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
黃致凱(2004)。組織創新氣候知覺、個人創新行為、自我效能知覺與問題解決型態關係之研究-以銀行業為研究對象。國立中山大學。
黃達夫(2010)。從醫界自我改革做起。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44,88-89。
黃郁雯(2003)。電腦自我效能、電腦經驗及他人支持三者與電腦態度及電腦焦慮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
黃荷婷(2003)。研究團隊成員目標導向與創新行為、創新績效-自我效能與集體效能的中介效果。東吳大學企。
黃麗卿。(2009)。心理健康與性生活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醫療人員為例。樹德科技大學。
溫其祥(2008)。艦艇航行任務之工作壓力嚴重等級、心智負荷與工作滿意度之關聯性。國防大學管理學院。
劉文驊(2005)。工作特性與組織文化特徵對情緒勞務負擔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
劉諭聰(2009) 。生理參數回饋對身體活動促進之研究。慈濟醫學大學。
標姝圻(2010)。雲門舞集生活律動課程在幼兒身體基本能力之實施成效初探-兼看家長態度之關係。國立屏東教育大學。
蔣美惠(2004)。探討保全人員生涯管理、人格特質及組織氣候對工作滿足、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關聯性研究-以台北市保全公司為例。華南大學。
蔡立旭(2000)。組織氣候、組織學習與自我效能之關係。大葉大學。
蔡安和(2007)。以系統思考及組織學習理論探討人際與團隊動態互動過程之初探研究。國立中山大學。
蔡欣潔(2010)。民宿住宿體驗與忠誠度之關係探究-以情緒為中介變項。國立東華大學。
蔡昆憲(2007)。以正向觀點探討資訊人員職場幸福感之研究:擴展-建立理論觀點。國立高雄大學。
鄭淑媛(2008)。工作生活方案與工作耗竭之關係探討。大葉大學。
盧逸文(2006)。媒體組織中上行影響策略與自我效能及自評績效之關連性研究。國立交通大學。
賴盈宗(2006)。職能、自我效能與績效關聯性研究-以台灣S人壽及中國大陸T人壽業務單位為例。暨南國際大學。
顏朱吟(2007)。大學校院行政人員工作價值觀、自我效能、經驗學習與工作競爭力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蘇義祥(1999)。中華電信專戶服務部門領導型態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服務人員特質及成熟度的調節作用。國立中山大學。
蘇文仕(2009)。非營利組織市場導向對組織績效之影響-以興業精神導向為調節變數。國立台北大學。
聯合報。(2009/12/29)A7版http://fclma.org/ShowPost.aspx?PostID=12445。新竹巿小兒科醫師過勞死。
Tanya Menon與Leigh Thompson(2010)。別讓情緒壞了事業轉化嫉妒的七大思維。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44,88-89。
Thomas H. Lee(2010)。是醫師更是領導人。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44,62-71。
Tony Schwartz(2008)。能「量」管理新顯學。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24,25-34。
二、英文部分:
Appelbaum, S.H., &; Hare, A. (1996).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of goal setting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11(3), pp.33-47.
Ashforth, B.E., & R.H, Humphery(1993). Emotional labor in service roles:The influence of ident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8,pp.88-115.
Bandura, A.(197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Bandura, A.(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 A Social-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ntice-Hall.
Borman, W. C. &; Motowidlo, S.J. (1993).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n to Include Element of Context Performance,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 pp.71-98.
Brown,I., &; Inouye,D.K. (1978). Learned Helplessness through modeling: The role of perceived similarity in compet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6,pp. 900-908.
Busch,T.(1995).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ation Research,Vol,12(2),.pp.147-158.
Campbll, J. P. (1990). Modeling the performance prediction problem in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In M. D. Dunnette & L. M. Hough(Eds.).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Vol, 2,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pp.687-732.
Cascio, W.F.(1990).Applied Psychology in Personnel Management,4th ed., NJ: Prentice-Hall.
Cordes, C., & Dougherty, T.W.(1993). A review and an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on job burnou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8, pp.621-656.
Goleman, D.(1995). Emotional Intelligence, New York:Banam Books.
Hersey, R. B.(1932).Workers’Emotions in Shop and Home,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Hochschild, A. R. (1983),The Managed Hear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ocke,E.A., Frederick,E., Lee,C., &; Bobko,P. (1984). The effect of self-efficacy, goals, and task strategies on task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 pp.241-251.
Martin, J. Knopoff & Beckman, C.(1998). An alternative to bureaucratic impersonality and emotional labor: Bounded emotionality at The Body Shop,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43(2),pp.429-469.
Maslach, C. (1982). Burnout: The cost of caring, New York: Prentice-Hall, 3.
Morris, J. A. & Feldman, D. C.(1996). The dimensions,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otional lab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 pp.986-1010.
Motowidle, S.J., & Van Scotter, J.R. (1994). Evidence that task performance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form contextual performan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9,pp.475-780.
Orpen, C. (1999). The impactof self-efficac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mployee training.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Employee Couselling Today, 11(4), pp.119-122.
Pajares, F.(1996).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academic setting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6(4), pp.543-578.
Rafaeli, A., & Sutton, R.I.(1987). Expression of emotion as part of the work rol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 pp.23-27.
Rafaeli, A., & Sutton, R.I.(1987). The Expression of Emotion in organizational life, In L. L. Cummings & B. M. Staw(Eds.), Resear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1,pp.1-42,Greenwich,CT:JAI press.
Reuben M. Baron and David A. Kenny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 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 51, ( 6)pp. 1173-1182.
Schunk,K.H. (1984). Self-efficacy perspectiv on achievement behavior.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 pp.48-58.
Weiss, H. M., & Cropanzano, R.(1996). “Affective events theory: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ffective experiences at work,” In B. Staw & L.L. Cummings(Eds.),Research 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8.pp.1-74.Greenwich,Conn.:JAI Press.
Wharton, A.S., & Erickson, R.J.(1993). “Managing emotions on the job at home: Understanding the consequences of multiple emotional rol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8,pp.457-487.
Zeldin,A.L.,&; Pajares,F.(2000).Againsttheodds: Self-efficacy beliefs 101 of women in mathematic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areers.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37,pp.21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