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18.97.9.173) 您好!臺灣時間:2024/12/02 01:43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肅敏
研究生(外文):CHEN, Sue-Min
論文名稱:原住民族語復振之研究:以臺東射馬干部落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aboriginal language -Puyuma revival -- taking She-ma-gan tribe of Taitung city for example
指導教授:魏俊華魏俊華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Chum-Hwa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4
中文關鍵詞:射馬干部落原住民族語族語復振
外文關鍵詞:She-ma-ganaboriginal languagetribeaboriginal language reviva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4
  • 點閱點閱:289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一個族群的語言,象徵著該族群的文化與生命,語言流失,多被隱喻為該族群文化的沒落。影響族群語言流失的原因很多,其中就日治時期以來的單一國語政策而言,雖然成功地把日語/華語型塑為「國語」,但也一定程度地扼殺了本土語言的生機,最為弱勢的原住民族語言流失/轉移情況更為嚴重。本論文以台東市射馬干部落卑南族人為例,透過訪談法及觀察法來了解射馬干居民族語的傳承情形、流失原因以及目前族人對於族語的語言使用及態度,面對族語的流失,射馬干人在家庭、社區部落以及學校的想法以及各採行了何種族語復振的做為,分析該部落的族語總體學習環境,並檢視原住民族語認證的表現以及其對於部落的衝擊性,是否有提升族人族語能力與鼓勵學習族語的功能。
本研究有以下結論:
一、射馬干人除了在老人家聚會時全部用族語外,在其它場域國語使用遠高於族語;年齡愈大族語能力佳、而40歲以下之族人族語能力薄弱無法有效的向下一代傳承。
二、射馬干部落卑南語流失的原因有:長期單一「國語」政策的影響、外來政權及其他族群移入的影響、以及各種國家政策如:傳播媒體語言、家庭生活模式改變和教育制度的影響。
三、「青少年文化成長班」是射馬干部落族語推展的中心,是推行族語教育的優勢;族人多抱持肯定支持的態度,對復振族語有殷切的期望,亦認為學習族語有助於了解傳統、融入文化、強化認同及具族群象徵之意義;其它優勢有:學校行政的支持、部落傳統機制延續性強、部落組織凝聚力大、多元的傳統活動讓學生接觸更多的文化洗禮。
四、射馬干部落推行族語的困境有:少數家長缺乏族語的認同感、家庭缺乏說族語的環境、部落沒有文化聚會所--「巴拉冠」、師資教學時數不足問題、公定教材制定不適宜、公部門政策搖擺不定,這些是待解決改善的問題。
五、族人對學生升學加分認證考試政策的評價看法不一,贊成者是因為可增加學習族語的動力及提供原住民子弟更好的學習機會,反對者認為帶來「削弱原住民學生的努力程度」、「原住民學生靠加分後讀書壓力大」、「大學科系加分門檻的問題」等問題;射馬干部落學生認證考試表現突出,可見母語班的母語教學成功;但通過考試卻不見族語使用的提升,是否代表族語振興的成功呢?還值得後續的觀察。
六、射馬干部落應有的復振模式為「應動員具族語能力者廣泛與家庭連結、讓兒童的社會化過程使用族語。」以及「應藉由家庭、鄰里和生活社區的合作來恢復語言文化代代相傳的機制。」與目前射馬干部落推展族語教育的實際作為比較,發現須檢討的是政府所推行的計畫,辦法中對於部落族語開班限制重重,不利部落的族語教育;正面的成果是部落積極的族語教學與部落文化環境的營造,復振族語的前提工作上已做好大致的準備,有利於族語教育未來在部落中的推展;在部落目前及未來發展的計畫中,也顯示了部落已有復振族語的具體作為及正確方向。
本研究亦認為,復振射馬干卑南語不只單是公部門的責任。本研究除了對公部門提出具體建議外,亦對學校、部落社區、家庭提出建議,做為日後射馬干部落族人實施族語傳承以及政府相關人員單位在訂定語言政策時的參考,以達族語復振的效果。
An aboriginal language, a symbol of the culture and the lives of ethnic groups, once lost, will be treated as the decline of their cultures . The reasons for aboriginal language loss are many, one of the example was sinc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erms of a single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in Taiwan, Japanese and Chinese were successfully molded into national language. However the local languages were stifled and aboriginal languages even more worse. The research took She-ma-gan tribe of Taitung city as the example by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to know the situation of Puyuma language which She-ma-gan tribespeople’s language of heritage, the reasons for loss of language, current language use and attitude. To face the loss of language, what were the specific ways of the tribe did and thought in families, communities and schools. The research examined whole learning environment, performance of the aboriginal language accreditation and the impact on loss of language to see if the ways promoted tribespeople’s language abilities and encouraged learning. The study organized major findings as following.
1.、She-ma-gan tribespeople used own language only in elders meeting but national language. The aged people had a good an aboriginal language ability. However, the age under 40 had weak aboriginal language ability and could not be effective transmission to next-generation.

2. The reasons for loss of Puyuma language included the long –term “single national language” policy influence, the impact from external political power and other tribes immigration. Besides, national policies also influenced them such as communication media language, family life pattern change and educational system.

3. “The young people culture growth class” was not only Puyuma language promotion center for She-ma-gan tribe but also the advantages of spread trib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tribespeople with high expectations held positive and supportive attitude toward the revival of aboriginal language .They all thought to learn own language can help tribe to understand tradition and culture, to identify themselves with community and to meaning the tribe symbol ;The other advantages included supporting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stronger the continuity of the traditional tribe, enriching cohesive of tribal organizations. And students were exposed more cultural baptism by multi-traditional activities.

4.The difficulties of promotion aboriginal language included the lack of language identity by some minority of parents and language environment in family, the storage of cultural gathering center -“Balagan”, the limited aboriginal language teaching hours , improper public teaching materials, vacillating policies from government. There were the problems waiting to be resolved.

5.The tribespeople had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on aboriginal extra promotional score of language accreditation for Joint College Entrance Exam students, but most of them tended to favor this policy because it increased aboriginal children motivation and provided better learning opportunities. The children in She-ma-gan tribe had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This showed how successful in mother-tongue teaching. Did it mean successful if students only could pass the exam but can see their use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It was also worth discussing.

Aboriginal language -Puyuma revival is not government responsibility. The research provided specific suggestions not only for government but also for schools, communities, and families. It can be the reference for language pass down and aboriginal language policy establishment in future to achieve the effects of Puyuma revival.
第一章 緒論………………………………………………01
第一節 研究問題背景與動機………………………0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04
第三節 名詞釋義……………………………………05
第二章 文獻探討…………………………………………09
第一節 語言的重要性……………………………..09
第二節 原住民語言復振理論……………………..19
第三節 台灣原住民族語教育的回顧……………..51
第四節 台灣原住民族語教育的相關研究………..78
第三章 研究設計………………………………………..87
第一節 研究架構…………………………………..87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88
第三節 研究工具…………………………………..93
第四節 研究流程…………………………………..95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97
第六節 研究之信效度……………………………..98
第七節 研究倫理…………………………………..9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1
第一節 射馬干部落族語的傳承與流失………….101
第二節 學校、家庭及部落的族語復振………….113
第三節 射馬干部落族語復振之困境與期望…………1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73
第一節 結論……………………………………….173
第二節 建議……………………………………….176
參考文獻……………………………………………….183
中文部分…………………………………………..183
西文部份…………………………………………..188
附錄…………………………………………………….190
一、 訪談大綱……………………………………. 190
二、 相關照片……………………………………..194
三、 相關實施計畫………………………………..199

表次

表2-1語言復健的五種策略…………………………………39
表2-2語言領域課程綱要原住民語文課程目標
與十大能力對照表 ………………………………… 64
表2-3台灣原住民族語言統計表……………………………74
表2-4族語教學的相關研究內容……………………………78
表3-1訪談對象及主要訪談內容……………………………92
表3-2訪談大綱效度建立之學者專家名單……………… 97
表3-3受訪者人員編號………………………………………98
表4-1戰後知本地區人口數……………………………… 105
表4-2 射馬干部落原住民族群分布……………………… 107
表4-3黃宣範的5項語言活力衡量指標-
以射馬干部落卑南語為例………………………… 111
表4-4 Shveitser的10項影響語言生存因素-
以射馬干部落卑南語為例………………………… 112
表4-5 UNESCO的9項語言活力與瀕絕度要素-
以射馬干部落卑南語為例.................... 112
表4-6 政大版族語教材架構表…………………………… 123
表4-7 Fishman「世代失調分級表(G.I.D.S.)」-
以射馬干部落卑南語為例………………………… 142
表4-8 Crystal復振瀕危語言須完成6項基本前提-
以射馬干部落為例………………………………… 143
表4-9 96年族語認證考試平均分數統計表………………155
表4-10 96年族語認證考試口試30分以上人數,
比率最高前10名語系…………………………… 156
表4-11 96年族語認證考試總分90分以上人數
及100分人數、排序表………………………… 156
表4-12射馬干部落社區營造方向…………………………170



圖次

圖2-1原住民教師族籍分布圖………………………………72
圖3-1研究架構圖…………………………………………..88
圖3-2研究流程圖……………………………………………95
圖4-1射馬干部落歲時祭儀圖…………………………… 139
一、中文部分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興。台北市:前衛。
巴義慈(2001)。母語推行與檢討。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3,1-12。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2)。思想原住民。台北市:前衛。
王雅各(2004)。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蜀桂(1995)。讓我們說母語。台中市:晨星。
王麗瑛(2001)。屏東縣國小原住民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
題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縣。
孔岳中(2005)。編輯鄒族卡那卡富語言教材的感想。原教界,2,56-
58。
瓦歷斯・尤幹(1994)。語言、族群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月刊,4,7-21。
申小龍(2000)。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朱清義(2005)。原住民族語教材編輯的心路歷程。原教界,2,54-57。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1)。八十九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統計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伍約翰(2005)。教育部鄉土語言教育訪視工作的觀感,原教界,4,56-59。
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3,24。
杜正勝(2005)。傳統文化傳承的辯證。原教界,4,4-5。
李壬癸(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縣:台灣省文獻會。
李亦園(1983)。山地行政政策與評估報告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李易蓉(1995)。台灣弱勢語族語言反抗運動之解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
李瑛(2000)。部落有教室,明天會更好---原住民教育改革的省思。北縣成教。18,16-24。
林志光(2003)。談原住民族的族語教學。教育社會學通訊。47,3-11。
周蔚譯(2001)。語言的死亡。台北市:貓頭鷹。
林志光(2003)。談原住民族的族語教學。教育社會學通訊。47,3-11。
林金炮(1998)。母語與文化傳承。載於李壬癸編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台灣南島民族母語論文集(頁23-45)。台北市:教育部。
林秀美(1995)。學校教育語文化傳承之探討--以烏來社區之教育民族誌研究為例。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林英津(1999)。語言本能—原住民母語復育的契機/巴則海語個案實例。八十七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70-119。台東縣: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林靜宜(1998)。學校、傳統與社區:以一個排灣族國小為例的探討。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英哲(2008)。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Hla’alus人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吳天泰(1998)。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族語教學的推展。原住民教育季刊,10,49-63。
胡永寶(2001)。「原」音童謠的傳承迷思。台灣新聞週刊,298,39。
洪惟仁(2002)。母語教學的意義與方法。國文天地,18(6),4-14。
洪菁菁(2003)。神話在教育情境中的意義與應用—以三個原住民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洪蘭譯(1998)。語言本能,S.Pinker原著。台北市:商周。
施正鋒編(2002)。各國語言政策。台北市:前衛。
施正鋒、張學謙合著(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市:前衛。
原住民權利促進會(2000)。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台北市:原住民權利促進會。
浦仲成(2002)。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發展之趨勢。原住民教育季刊,25,56-71。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市:聯合。
高淑芳(2001)。八十九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統計報告書。行政院原民會。
陳千武(1991)。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市:台原。
陳宏賓(2002)。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其南(1999)。文化結構與神話。台北市:允晨。
陳宜誠(2005)。原住民學生的升學與優待,原教界,5,58-59。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枝烈(2000)。對原住民教學的體認。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10,2-3。
陳茂泰(1994)。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文化村規劃。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陳俊男(2005)。原住民小辭典。原教界雙月刊,3,19。
陳春美(2000)。台灣東部阿美族國中學生語用現況之初探¬—以花蓮縣立自強國中及台東縣立泰源國中為例。台灣人文(師大),4,321-347。
陳美如(1997)。多元文化的語言教育。研習資訊,45(3),35-39。
陳美如(2000)。從多元文化教育論台灣原住民語言教育的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5,173-202。
陳淑娟(2006)。瀕臨語言及其語音變化:以台灣的賽夏語為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13,53-69。
陳淑嬌(1995)。從語言規劃的理論架構探討泰雅族之母語運動。刊於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李壬癸、林英津主編,223-240。台北市:教育部。
陳勝榮(2002)。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成效與推展模式之相關研究--以烏來鄉泰雅語教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麗桂(2004)。九年一貫鄉土語言教學。國文天地,19(9),45。
陳麗華(1999)。台北市阿美族學童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9,423-447。
教育部(2001)。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台北市:教育部。
基辛、張恭啟、于嘉雲合譯(1991)。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巨流。
梁炯輝(1997)。何謂母語。台灣詩學,21,97-101。
莊佳雯(2002)。現行母語師資培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黃光雄(1994)。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志偉(2002)。多元文化教育脈絡下的母語教學。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黃東秋(2003)。原住民族語教學之探討。原住民季刊,29,7。
黃美金(2003)。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回顧與展望。原住民季刊,29,5-28。
黃美金(2007)。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之回顧與展望。發表於「台灣語言學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教育大學主辦,台中,9月8-9日。
黃宣範(2002)。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市:文鶴。
張如慧(2002)。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理想與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26,70-87。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張佳琳(1993)。台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之語言政策分析。多元文化教育,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頁319-341。台北市:台灣書店。
張茂桂(1991)。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市:文景。
張振興(1991)。台灣化與日語同化反同化。北京市:語文。
張復聚(2000)。母語的意義。自由時報。2000年2月4日,15版。
張學謙(2001)。回歸家庭、社區的母語世代傳承:論學校教育的限制及其超越。九十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93-110。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學謙(2006)。原住民語言復振與社區模式。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外案結案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童春發(2000)。從多元族群和文化的台灣談原住民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9,69。
楊永林(2005)。社會語言學40年。社會語言學,趙蓉輝主編,頁57-73。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趙川明等編(2001)。知本溪流域。台東縣:台東縣政府。
鄧海珠譯(1991)。語言與人生,早川原著。台北市:遠流。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市:心理。
劉沛慈(2002)。閩南語羅馬字教學的評量原則與方法。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4,37-49。
劉秋雲(2003)。台灣地區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劉映晨(2004)。台東市原住民部落教育之研究—從部落教育看文化復振。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劉唯玉(2002)。台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九十一年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9-313。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劉蔚之(1992)。一個山地學校的多元文教育之俗民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中涵(2001)。瀕臨消失的危機語言與民族認同。發表於九十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郭譽玫(2001)。母語教學的省思。文教新潮。6,11-15。
賴慶安(2002)。雙語教育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謝世忠(1999)。認同的污名。台北市:自立晚報。
謝國平(2005)。語言流失與RSL在台灣。發表於「語言政策的多元化思考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主辦,台北,7月16日-10月22日。
謝麗君(1997)。戰後台灣語言之政治分析(1945-1997)。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譚光鼎(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藤井志津枝(2001)。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西文部分

Agheyisi,R. & Fishman,J.A.(1970). Language Attitude Studies:A Brief Survey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12(5): 137-157.
Baker,C.(1998).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CL:Multilingual Matters.
Banks,J.A.(1995).Multicultural education:History development,
dimensions,and practice.New York:Simon&Schuster Macmillian.
Brown,H.D.(1994).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 Limited.
Cummins,J.(1979).Language unifica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hildren.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Edward,J.R.(1989).Language and Disadvantage. London:Cole and Whurr Ltd.
Ellis,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tion(1st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shman,J.A.(1991).Maori:the Native Language of New Zealand.
Reversing Languages Shift: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s.
Philan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
Gal,S.(1979). Language Shift:Social Determunants of Linguistic Change in Billingual Austria.New York:Academic Press.
Gardner,R.C.& Lambert,W.E.(1972).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ss:Newbury House.
Giles,H.R.& Taylor D.M.(1977).Toward a Theory of Language in Ethnic Group Relation.In Language,Ethnic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Howard Giles ed.,Pp.308-318.London and New York:Academic Press.
Haugen,E.(1969). Languages Planning,Theory and Practice.Actes du Xe Congres.International des Linguistes 1967,Bucarest,
1969,701-709.
Kincade,M.D.(1991).The decline of native languages in Canada.
In Endangered Languages.Robert H.Robins and.Eugenius M.Uhlenbeck.eds.Pp.157-176.
Kjolseth,R.(1982).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Unite States:For Assimilation or Pluralism?In P.R.Turner(ed)Bilingualism in the Southwest.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Krauss,M.(1992).The World´s Languages in Crisis. Languages 68(1):4-10.
Paulston,C.B.(1994).Linguistic Minorities in Multilingual Settings: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policies.In Bibliography.
Kindell,Gloria et al.,eds.
Romain,S.(1995).Bilingualism(Secondedition).Oxford:Blackwell.
Ruiz,R.(1990).Empowerment,voice,and language.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Boston,MA.
Sankoff,G.(1980). Languages Use in Multilingual Societies:Some Alternate Approaches.In The Social Life of Language.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Slate,C.(1994).Summary of Joshua Fishman´s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including some idea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Fishnan´s ideas to the Navajo situation.Unpublished paper.
Trudgill,P.(1974).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London:
Penguin.
Wurm,S.A.(1998).Methods of languages maintenance and revival,
with selected cases of language endangerment in the world.In International Clearing House for Endangered Languages.
Matsumura,ed.Pp.191-211.Tokyo:University of Tokyo.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志光(2003)。談原住民族的族語教學。教育社會學通訊。47,3-11。
2. 林志光(2003)。談原住民族的族語教學。教育社會學通訊。47,3-11。
3. 林志光(2003)。談原住民族的族語教學。教育社會學通訊。47,3-11。
4. 林志光(2003)。談原住民族的族語教學。教育社會學通訊。47,3-11。
5. 吳天泰(1998)。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族語教學的推展。原住民教育季刊,10,49-63。
6. 吳天泰(1998)。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族語教學的推展。原住民教育季刊,10,49-63。
7. 洪惟仁(2002)。母語教學的意義與方法。國文天地,18(6),4-14。
8. 洪惟仁(2002)。母語教學的意義與方法。國文天地,18(6),4-14。
9. 陳枝烈(2000)。對原住民教學的體認。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10,2-3。
10. 陳枝烈(2000)。對原住民教學的體認。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10,2-3。
11. 陳美如(1997)。多元文化的語言教育。研習資訊,45(3),35-39。
12. 陳美如(1997)。多元文化的語言教育。研習資訊,45(3),35-39。
13. 陳美如(2000)。從多元文化教育論台灣原住民語言教育的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5,173-202。
14. 陳美如(2000)。從多元文化教育論台灣原住民語言教育的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5,173-202。
15. 陳淑娟(2006)。瀕臨語言及其語音變化:以台灣的賽夏語為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13,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