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2002)。原住民族覺醒與復興。台北市:前衛。
巴義慈(2001)。母語推行與檢討。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3,1-12。
巴蘇亞・博伊哲努(2002)。思想原住民。台北市:前衛。
王雅各(2004)。質性研究。台北市:心理。
王蜀桂(1995)。讓我們說母語。台中市:晨星。
王麗瑛(2001)。屏東縣國小原住民母語教學實施現況及母語師資培訓問
題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
東縣。
孔岳中(2005)。編輯鄒族卡那卡富語言教材的感想。原教界,2,56-
58。
瓦歷斯・尤幹(1994)。語言、族群與未來—台灣原住民族母語教育的幾點思考。山海文化月刊,4,7-21。
申小龍(2000)。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北京市:語文出版社。
朱清義(2005)。原住民族語教材編輯的心路歷程。原教界,2,54-57。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2001)。八十九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統計報告書。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伍約翰(2005)。教育部鄉土語言教育訪視工作的觀感,原教界,4,56-59。
夷將・拔路兒(1994)。台灣原住民族運動路線之初步探討,山海,3,24。
杜正勝(2005)。傳統文化傳承的辯證。原教界,4,4-5。
李壬癸(1999)。台灣原住民史—語言篇。南投縣:台灣省文獻會。
李亦園(1983)。山地行政政策與評估報告書。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李易蓉(1995)。台灣弱勢語族語言反抗運動之解析。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縣。李瑛(2000)。部落有教室,明天會更好---原住民教育改革的省思。北縣成教。18,16-24。
林志光(2003)。談原住民族的族語教學。教育社會學通訊。47,3-11。周蔚譯(2001)。語言的死亡。台北市:貓頭鷹。
林志光(2003)。談原住民族的族語教學。教育社會學通訊。47,3-11。林金炮(1998)。母語與文化傳承。載於李壬癸編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台灣南島民族母語論文集(頁23-45)。台北市:教育部。
林秀美(1995)。學校教育語文化傳承之探討--以烏來社區之教育民族誌研究為例。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林英津(1999)。語言本能—原住民母語復育的契機/巴則海語個案實例。八十七學年度原住民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70-119。台東縣: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林靜宜(1998)。學校、傳統與社區:以一個排灣族國小為例的探討。台大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邱英哲(2008)。語言流失與復振:以高中村Hla’alus人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南島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吳天泰(1998)。由多元文化的觀點看原住民族語教學的推展。原住民教育季刊,10,49-63。胡永寶(2001)。「原」音童謠的傳承迷思。台灣新聞週刊,298,39。
洪惟仁(2002)。母語教學的意義與方法。國文天地,18(6),4-14。洪菁菁(2003)。神話在教育情境中的意義與應用—以三個原住民社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洪蘭譯(1998)。語言本能,S.Pinker原著。台北市:商周。
施正鋒編(2002)。各國語言政策。台北市:前衛。
施正鋒、張學謙合著(2003)。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台北市:前衛。
原住民權利促進會(2000)。台灣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台北市:原住民權利促進會。
浦仲成(2002)。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發展之趨勢。原住民教育季刊,25,56-71。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市:聯合。
高淑芳(2001)。八十九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統計報告書。行政院原民會。
陳千武(1991)。台灣原住民的母語傳說。台北市:台原。
陳宏賓(2002)。解嚴以來(1987~)台灣母語教育政策制定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其南(1999)。文化結構與神話。台北市:允晨。
陳宜誠(2005)。原住民學生的升學與優待,原教界,5,58-59。
陳枝烈(1997)。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枝烈(2000)。對原住民教學的體認。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10,2-3。陳茂泰(1994)。台北縣烏來鄉泰雅文化村規劃。台北縣:台北縣政府。
陳俊男(2005)。原住民小辭典。原教界雙月刊,3,19。
陳春美(2000)。台灣東部阿美族國中學生語用現況之初探¬—以花蓮縣立自強國中及台東縣立泰源國中為例。台灣人文(師大),4,321-347。
陳美如(1997)。多元文化的語言教育。研習資訊,45(3),35-39。陳美如(2000)。從多元文化教育論台灣原住民語言教育的實踐。教育研究集刊,45,173-202。陳淑娟(2006)。瀕臨語言及其語音變化:以台灣的賽夏語為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報,13,53-69。陳淑嬌(1995)。從語言規劃的理論架構探討泰雅族之母語運動。刊於台灣南島民族母語研究論文集,李壬癸、林英津主編,223-240。台北市:教育部。
陳勝榮(2002)。原住民族語言教學成效與推展模式之相關研究--以烏來鄉泰雅語教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麗桂(2004)。九年一貫鄉土語言教學。國文天地,19(9),45。
陳麗華(1999)。台北市阿美族學童族群認同發展之研究。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9,423-447。
教育部(2001)。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5)。原住民族語言書寫系統。台北市:教育部。
基辛、張恭啟、于嘉雲合譯(1991)。文化人類學。台北市:巨流。
梁炯輝(1997)。何謂母語。台灣詩學,21,97-101。
莊佳雯(2002)。現行母語師資培育課程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黃光雄(1994)。教學原理。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志偉(2002)。多元文化教育脈絡下的母語教學。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
黃東秋(2003)。原住民族語教學之探討。原住民季刊,29,7。
黃美金(2003)。原住民族語能力認證:回顧與展望。原住民季刊,29,5-28。
黃美金(2007)。台灣原住民族語教學之回顧與展望。發表於「台灣語言學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台中教育大學主辦,台中,9月8-9日。
黃宣範(2002)。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市:文鶴。
張如慧(2002)。都市原住民族語教學之理想與實踐。原住民教育季刊,26,70-87。台東師院原住民教育中心。張佳琳(1993)。台灣光復後原住民教育之語言政策分析。多元文化教育,中國教育學會主編,頁319-341。台北市:台灣書店。
張茂桂(1991)。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台北市:文景。
張振興(1991)。台灣化與日語同化反同化。北京市:語文。
張復聚(2000)。母語的意義。自由時報。2000年2月4日,15版。
張學謙(2001)。回歸家庭、社區的母語世代傳承:論學校教育的限制及其超越。九十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論文研討會論文集,頁93-110。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張學謙(2006)。原住民語言復振與社區模式。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外案結案報告。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童春發(2000)。從多元族群和文化的台灣談原住民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原住民文化與教育通訊,9,69。楊永林(2005)。社會語言學40年。社會語言學,趙蓉輝主編,頁57-73。上海:上海外語教育。
趙川明等編(2001)。知本溪流域。台東縣:台東縣政府。
鄧海珠譯(1991)。語言與人生,早川原著。台北市:遠流。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運用。台北市:心理。
劉沛慈(2002)。閩南語羅馬字教學的評量原則與方法。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4,37-49。
劉秋雲(2003)。台灣地區原住民母語教育政策之探討:以布農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劉映晨(2004)。台東市原住民部落教育之研究—從部落教育看文化復振。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縣。劉唯玉(2002)。台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九十一年原住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89-313。屏東師範學院原住民教育中心。
劉蔚之(1992)。一個山地學校的多元文教育之俗民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中涵(2001)。瀕臨消失的危機語言與民族認同。發表於九十學年度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
郭譽玫(2001)。母語教學的省思。文教新潮。6,11-15。
賴慶安(2002)。雙語教育對兒童族語學習與族群認同之影響--以屏東縣一所排灣族國小為例。國立屏東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謝世忠(1999)。認同的污名。台北市:自立晚報。
謝國平(2005)。語言流失與RSL在台灣。發表於「語言政策的多元化思考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主辦,台北,7月16日-10月22日。
謝麗君(1997)。戰後台灣語言之政治分析(1945-1997)。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譚光鼎(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藤井志津枝(2001)。台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西文部分
Agheyisi,R. & Fishman,J.A.(1970). Language Attitude Studies:A Brief Survey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 12(5): 137-157.
Baker,C.(1998).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CL:Multilingual Matters.
Banks,J.A.(1995).Multicultural education:History development,
dimensions,and practice.New York:Simon&Schuster Macmillian.
Brown,H.D.(1994).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 Limited.
Cummins,J.(1979).Language unifica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bilingual children.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Edward,J.R.(1989).Language and Disadvantage. London:Cole and Whurr Ltd.
Ellis,R.(1994).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tion(1st e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ishman,J.A.(1991).Maori:the Native Language of New Zealand.
Reversing Languages Shift: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Foundation of Assistance to threatened Languages.
Philan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
Gal,S.(1979). Language Shift:Social Determunants of Linguistic Change in Billingual Austria.New York:Academic Press.
Gardner,R.C.& Lambert,W.E.(1972).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Language Learning.Rowley,Mass:Newbury House.
Giles,H.R.& Taylor D.M.(1977).Toward a Theory of Language in Ethnic Group Relation.In Language,Ethnic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Howard Giles ed.,Pp.308-318.London and New York:Academic Press.
Haugen,E.(1969). Languages Planning,Theory and Practice.Actes du Xe Congres.International des Linguistes 1967,Bucarest,
1969,701-709.
Kincade,M.D.(1991).The decline of native languages in Canada.
In Endangered Languages.Robert H.Robins and.Eugenius M.Uhlenbeck.eds.Pp.157-176.
Kjolseth,R.(1982).Bilingual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Unite States:For Assimilation or Pluralism?In P.R.Turner(ed)Bilingualism in the Southwest.Tucs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Krauss,M.(1992).The World´s Languages in Crisis. Languages 68(1):4-10.
Paulston,C.B.(1994).Linguistic Minorities in Multilingual Settings: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policies.In Bibliography.
Kindell,Gloria et al.,eds.
Romain,S.(1995).Bilingualism(Secondedition).Oxford:Blackwell.
Ruiz,R.(1990).Empowerment,voice,and language.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Boston,MA.
Sankoff,G.(1980). Languages Use in Multilingual Societies:Some Alternate Approaches.In The Social Life of Language.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Slate,C.(1994).Summary of Joshua Fishman´s Reversing Language Shift,including some idea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Fishnan´s ideas to the Navajo situation.Unpublished paper.
Trudgill,P.(1974).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London:
Penguin.
Wurm,S.A.(1998).Methods of languages maintenance and revival,
with selected cases of language endangerment in the world.In International Clearing House for Endangered Languages.
Matsumura,ed.Pp.191-211.Tokyo:University of Tok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