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尤逸歆(2004)。國小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工作倦怠與生活滿意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活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一中(2000)。公務人員實施週休二日之規劃與展望及其所造成之影響。人事月刊, 31(5), 頁52-55。王福生(2003)。出版事業從業人員休閒態度與休閒活動參與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班論文。
左端華(2004)。休閒活動參與和工作壓力對民航駕駛員身心健康之研究─以本國某航空公司國際航線為例。台北護理學院旅遊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承典(2003)。雲林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及阻礙因素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呂建政(1994)。展開休閒教育的幾個課題。訓育研究,33(2),頁21-28。宋維煌(1993)。休閒活動與生活調適。社教資料雜誌,181 期,頁9〜11。巫影潭(2006)。醫師休閒運動態度、參與行為及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推廣學系碩士論文。
李永山(2007)。國小男性校長休閒學習需求之研究-以嘉南地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碩士論文。李永源(1990)「休閒與教育」,休閒面面觀研討會,第115-122頁,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主辦。
李明宗(1988)。Leisure,Recreation,Outdoor Recreation。戶外遊憩研究,1(1),頁83-86。
李玉瑾(1991)。談大眾休閒文化,社教資料雜誌,(159),頁14-20。
李青松(2002)。高齡者休閒參與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第31 期。頁21-38。
李美萱(2004)。護理人員休閒參與、工作無聊感與生活滿意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國華(1993)。國民小學教師休閒活動狀況調查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6,頁313-332。
林紀東(1990)。行政法。台北:三民
林晏州(1984)。遊憩者選擇遊憩區行為之研究。都市計劃,第10期,頁33-49。
林國順(2005)。陸軍軍官學校學生身體自我概念、休閒活動類型及休閒滿意度之探討。大葉大學碩士休閒事業管理學系論文。林禹良(2003)。基層警察人員休閒阻礙之現況研究。大專體育,第五卷第一期。頁49-61。
林晉宇(2003)。偏遠地區青少年休閒無聊感及休閒參與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清崎(2002)。台南縣國小行政人員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碩士論文。
邱翔蘭(2004)。高雄市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俞筱鈞(1981)。青年休閒活動。中華百科全書第四冊。台北:文化大學中華學術院。
洪長青(2008)。澎湖縣民眾休閒活動參與動機及滿意度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系碩士論文。高懿楷(2005)。基隆市基層警察人員休閒參與現況和休閒阻礙之研究。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張文禎 (2002)。國小學生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永賢(1994)。淺談老人休閒生活之規劃。台灣體育,72 期,頁2〜6。
張良漢(2002)。休閒運動參與動機、身體活動態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以台灣中部地區大專院校學生為例。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曹天瑞(2001)。原住民國中學生休閒活動現況之研究--以宜蘭縣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梁玉芳(2004)。彰化地區國中教師休閒活動參與和休閒阻礙因素之探討。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晏婷(2001)。台東師院學生休閒喜好與休閒行為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瑜(2004)。輪班工作人員休閒參與程度和休閒心理需求、休閒阻礙關係之探討:以台北市服務業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巧韻(2007)。外籍配偶休閒阻礙之研究。立德管理學院休閒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玉鳳(2004)。休閒類型選擇對國中生體適能之影響。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陳向明(2004)。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
陳冠惠(2003)。青少年生活型態、休閒態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南琦(1999)。青少年休閒無聊感與休閒阻礙、休閒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南琦(2003)。青少年休閒滿意度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體育學報。第34 輯。頁201-210 。陳瑞芳(2004)。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參與休閒運動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陳葦諭(2003)。台北市基層警察休閒參與對工作壓力關係之探討。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陳彰儀(1985)。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之休閒興趣參與情形與生活形態。政大教育心理研究,8,191〜210 頁陳曉菁(2009)。金門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運動保健所碩士論文。曾家球(2002)。新竹縣尖石鄉國小原住民學生休閒參與、休閒態度與休閒需求之探討研究。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黃中天(1991)。生涯與生活,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黃永福(2003)。老人休閒參與及休閒阻礙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意文(2003)。台中縣市國小教師休閒覺知自由、休閒參與和休閒阻礙之相關研究。台中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瓊慧(2002)。台灣社會發展休閒運動作法之探討。中華體育,16(3),頁122〜129楊燕餘(2005)。澎湖地區民眾參與休閒運動及其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管歐(1978)。中國行政法總論。台北:自版。
劉宏裕(1996)。都會兒童的休閒活動探討。國民體育季刊,25卷1 期,頁150〜157。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大葉大學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班。劉泳倫(2003)。基層消防人員休閒參與與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之相關研究。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進平(2005)。高中職校軍訓教官休閒參與動機與休閒阻礙之探討-台中縣 (市)、彰化縣、南投縣為例。私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正中(2006)。台灣地區民眾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潘淑滿(2004)。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嘉仁(2008)。宜蘭縣國小教師休閒運動參與現況與阻礙因素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碩士論文。蔡禎雄(1998)。落實休閒運動的體育教學。國民體育季刊,27卷3 期,頁9〜15。
鄭志成(2008)。工作壓力和休閒活動參與對國小教師身心健康之研究-以屏東縣為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鄭金昌(1996)。如何推展我國休閒活動。台灣體育雙月刊,84期,頁12〜18。鄭健雄(2007)休閒與遊憩概論~產業觀點,台北:雙葉書廊。
鄭順聰(2001)。大學生生活形態、休閒動機與休閒參與之相關研究。國立體育學院碩士論文。
賴美娟(1997)。高雄市基層警察工作壓力、休閒活動參與現況。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1 期。203-226 頁。賴清財(2000)。我國北區軍事院校學生休閒運動需求探討。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謝天助(2003)。休閒導論。台北:歐語出版社。
謝文真(2000)。公務人員休閒態度之研究-以台北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韓惠華(1997)。電子業女性勞工休閒參與及需求滿足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聶夢玲(2004)。在職進修者工作壓力與休閒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國立空中大學學生為例。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明訓(1999)。桃園縣國小六年級學生休閒活動之調查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嚴詠智(2005)。台南縣國民小學行政人員休閒運動參與及休閒滿意度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運動與健康研究所碩士論文。二、外文文獻
Brent, J. R. (1975). On the derivation of leisure activity typer―Aperceptual mapping approach. Journal of Lleisure Research, 7, 128-140.
Ellis, G. D., & Witt, P. A. (1984). The measurement of perceived freedom inleisure.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2), 110-123.
Godbey, G. (1994). 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4nd ed.). Stat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Inc.
Iso-Ahola, S.E.(1980).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leisure and recreation.Dubuque, IA: Wm. 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s.
Kaplan, M. (1960). Leisure in society : a social inquiry. New York.John Wiley Company.
Kaplan, M.(1975). Leisure: Theory and policy.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Kelly, J. R.(1972). Work and leisure: a simplified paradigm. Journal 169 of Leisure Research,4, 50-62.
Kelly, J. R.(1996). Leisur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Kraus, R. G. (1985). Recreation program planning today.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Leitner, M.J.& Leitner,S.F.(2004).Leisure in later life, Third Edition. Binghamton,NY:The Haworth Press, Inc.
Neulinger, J. (1981).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Charles C. Thomas.
Ridgell,S.D.& Lounsbury,J.W.(2004). Predicting academic success: General intelligence, "Big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work drive. College Student Journal, 38(4), 607-619.
Russell, R. V. (1982). Planning programs in recreation. St. Louis:Mosby.
Tinsley, H. E. A. and Tinsley, D. J. (1982). A holistic model of leisure counseling. Journal ofLeisure Research , 14 , 10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