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本
(一)原著
李汝珍著:《鏡花緣》上下冊,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6月。
李汝珍著:《鏡花緣》,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3年10月。
(二)改寫本
大腳先生改寫、繪圖,《鏡花緣下、翼民國奇觀》,台北縣: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大腳先生改寫、繪圖,《鏡花緣上、海外遇仙緣》,台北縣: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12月。
方瑜編撰,《鏡花緣:鏡裏奇遇記》,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1月。
月隱寒霜改寫,《鏡花緣》,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
王薇改寫,李玉蘭繪圖,《鏡花緣》,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5月。
世一編輯部改編,《鏡花緣》,臺南市: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7月。
幼福編輯部改寫,《鏡花緣》,臺北縣:幼福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石延博等編寫,《鏡花緣》,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2005年8月。
任文京、梁志林改寫,《鏡花緣》,河北: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年4月。
任文京、梁志林改寫,賴昊君繪圖,《鏡花緣》(上下冊),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年1月。
收穫美術社改編,《鏡花緣》,高雄市:收穫美術出版社,1991年4月。
何友明改寫,董春雷繪圖,陳文賢插畫,《鏡花緣》,臺北市:風車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李雪改寫,趙光宇繪圖,封面設計奇異堡圖文,《鏡花緣》,北京:連環畫出版社,2006年8月。
李潼改寫,洪義男繪圖,《鏡花緣》,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年2月。
杜宗霖改寫,姜春年繪圖,《鏡花緣》,臺南市:大千文化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7月。
奇異堡童書改寫、繪圖,《鏡花緣》,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8年3月。
林樹嶺、陳東和、張天賜主編,《鏡花緣》,臺南市:金橋出版社,1983年5月。
林樹嶺主編,柯英奇繪圖,臺中縣:興揚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
施家齊改寫,張海濤繪圖,《鏡花緣》,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年3月。
洪小如改寫,李信濤、張敬繪圖,《鏡花緣》,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年6月。
洪小如改寫,陳士侯繪圖,《鏡花緣》,臺北市:東方出版社,1964年4月。
洪小如改寫,陳士侯繪圖,《鏡花緣》,臺北市:東方出版社,1998年5月。
洪小如改寫,陳士侯繪圖,唐壽南封面繪圖,《鏡花緣》,臺北市:臺灣東方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7月。
風車編輯製作,奇異堡童書繪圖,《鏡花緣》,台北縣:風車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7月。
唐淑芳改寫,陳文賢繪圖,《鏡花緣》,臺南市:長鴻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11月。
夏文蓉改寫,惠泉繪圖,《鏡花緣》,臺北縣:長圓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8月。
時風編寫,獨角王動畫,《鏡花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
郝尚勤、李秀榮改寫,《鏡花緣的故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01年6月。
馬景賢改編,徐秀美繪圖,《鏡花緣》,臺北市:光復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9月。
張玲玲編寫,駱根興繪圖,《鏡花緣》,臺北市:臺灣麥克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5月。
張曼娟、孫梓評策劃撰寫,潘昀珈繪圖,《花開了:鏡花緣˙唐小山的故事》,臺北市: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曹尚珺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俏、戴紅倩內文插畫,《萬里尋父》,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曹尚珺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妖島鬥法》,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莫等卿改編,《鏡花緣》,臺南市:啟仁書局有限公司,199年4月。
郭鳳娟改寫,《鏡花緣》,臺北市:聯廣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
游宗蓉改寫,《鏡花緣》,臺中市:三久出版社,1995年7月。
華一書局編輯委員會編著,曾永義審訂,陳士侯、鄭玉梅、陳士貢繪圖,《鏡花緣》,華一書局,1985年7月。
黃墩岩主編,《鏡花緣》,臺北市:瑞昇文化圖書事業有限公司,1987年3月。
賈英選注,《鏡花緣故事選》,臺北市:業強出版社,1991年3月。
鄒一凡改寫,《女兒國歷險》,臺南市:大眾書局,1992年12月。
管家琪改寫,楊麗玲繪圖,《鏡花緣:暢遊奇幻國度》,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管家琪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俏、戴紅倩內文插畫,《求仙記》,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管家琪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俏內文插畫,《唐敖治水》,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管家琪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內文插畫,《女兒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管家琪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纏小腳男人》,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樂茞軍改寫,陳雄繪圖,《鏡花緣裡的故事》,臺北市:國語日報社,1973年7月。
蔡慧如改寫,廖鴻興繪圖,《鏡花緣》,臺北市:方向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戴紅俏內文插畫,《小人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戴紅俏內文插畫,《百穀仙》,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戴紅俏內文插畫,《孝女射虎》,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戴紅俏內文插畫,《美人魚報恩》,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內文插畫,《君子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戴紅倩內文插畫,《紳士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大人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仙島奇緣》,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百花下凡》,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兩面國》,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返回天庭》,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海上奇遇》,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神槍少女》,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蔡慧如改寫,戴敦邦封面繪圖,戴紅傑內文插畫,《蛙女獻珠》,臺北市:智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2月。
賴瑞雲、林瑜改編,袁文彬、洪一英插圖,《鏡花緣》,臺北市:國際少年村,2000年。
賴瑞雲、林瑜改編,袁文彬、洪一英插圖,《鏡花緣》,臺北縣: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8年2月。
二、論著
于丹、易中天:《經典,可以這樣讀》,臺北縣: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8年2月。
方正耀:《中國古典小說理論史》,上海市: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王立:《中國古代文學十大主題——原型與流變》,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7月。
王勇編:《翫˙鏡花》,臺北縣:咖啡田文化館,2005年10月。
王寧:《文化翻譯與經典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
石元健輯譯:《羅素精選集》(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0年9月),頁35。
朱自強、何衛青:《中國幻想小說論》,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年12月。
朱眉叔:《李汝珍與鏡花緣》,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李玉平:《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12月。
李劍國、占驍勇:《《鏡花緣》叢談—附《鏡花緣》海外考》,天津市: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年12月。
汪正龍:《西方形式美學問題研究》,哈爾濱市: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周芬伶:《探索西遊記與鏡花緣》,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3月。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兒童文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2月。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市:財團法人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2002年3月參版四刷(1994年參版一刷)。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97年7月。
洪文珍:《改寫本西遊記研究──情節取捨與標題製作之探究》,高雄市:慈恩出版社,1984年7月。
胡勝:《明清神魔小說研究》,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5月。
茅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第2次印刷(1981年4月第1版)。
苟波:《仙境仙人仙夢》,成都市: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08年3月。
孫康宜:《文學經典的挑戰》,南昌市: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2年3月。
耿一偉:《羅伯˙威爾森——光的無限力量》,臺北市:國立中正文化中心,2009年2月。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年1月。
高千惠:《移動的地平線:藝文烏托邦簡史》,臺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9年3月。
張錯:《西洋文學術語手冊》,臺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1月。
梅子涵等著:《中國兒童文學五人談》,天津:新蕾出版社,2008年12月。
傅佩榮:《哲學與人生》,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0月,頁337-348。
彭懿:《世界幻想文學導論》,臺北市: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12月。
童慶炳、陶東風主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
黃大宏:《唐代小說書寫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4月。
黃秋芳:《兒童文學的遊戲性》,臺北市: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十二講》,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06年6月。
趙憲章、張輝、王雄:《西方形式美學——關於形式的美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趙憲章:《形式的誘惑》,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7年1月。
劉緒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年8月。
劉燕萍:《怪誕與諷刺—明清通俗小說詮釋》,上海市:學林出版社,2003年7月。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市: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5月再版(1966年10月初版)。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3月。
錢穆:《經學大要》,臺北市: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12月。
閻景娟:《文學經典論爭在美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3月。
羅盤:《小說創作論》,臺北市: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3月。龔鵬程主編:《讀經有什麼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三、譯著
Frank Lentricchia, Thomas McLaughlin編,張京媛等譯:《文學批評術語》(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4年。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李桂蜜譯:《為什麼讀經典》(Perche Leggere I Classici),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8月。
伊塔羅˙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著,倪安宇、馬箭飛等譯:《義大利童話I》(Fiabe Italiane),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11月。
托馬斯˙孔恩(Thomas Kuhn)著,程樹德等譯,《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臺北市: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9年7月。
艾略特(T.S.Eliot):《艾略特詩學文集》,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
佛斯特著(Edward Morgan Forster),李文彬譯:《小說面面觀》,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1月。
李維斯陀(Claude Levi-Strauss)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Myth and Meaning),臺北市:麥田出版,2001年7月。
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Sacred Narrative: Readings in the Theory of Myth),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余君偉、傅士珍、李永平、郭強生、蘇榕譯:《盡得其妙——如何讀西方正典》(How to Read and Why),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哈洛˙卜倫(Harold Bloom)著,高志仁譯:《西方正典》上下冊(The Western Canon),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
柯林˙杜瑞茲(Colin Duriez)著,褚耐安譯:《聖經、魔戒與奇幻宗師》,臺北市:啟示出版,2004年4月。
約翰˙赫伊津哈(J. Huizinga)著,多人譯:《遊戲的人》(Homo Ludens),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8年1月。
韋勒克、華倫著,王夢鷗、許國衡譯:《文學論》(Theory of Literature),臺北市:志文出版社,2000年11月。
麥可˙懷特(Michael White)著,莊安祺譯:《托爾金傳》(Tolkien: A Biography),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5年1月。
喬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李子寧譯:《神話的智慧》(Transformations of Myth through Time),臺北市: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1-3月再版。
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Shils)著,傅鏗、呂樂譯:《論傳統》(Tradition),臺北市: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5月。
葛哈德˙貝林格(Gerhard Bellinger)著,林宏濤譯:《神話學辭典》(Knaurs Lexikon der Mythologie),臺北市:商周出版,2006年6月。
四、學位論文
王安琪:《〈格列佛遊記〉與〈鏡花緣〉再探:曼氏諷刺理論詮釋》,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1991年7月。王季文:《鏡花緣神話國度研究》,臺北市: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5月。王瓊玲:《清代才學小說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年6月。呂覲芬:《《鏡花緣》的主題研究》,高雄市: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宋孟貞:《《紅樓夢》與《鏡花緣》的才女意義析論》,南投縣: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0年6月。李芷慧:《《鏡花緣》兒童文學改寫研究》,宜蘭縣: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08年1月。林喬偉:《從中國古典文學賞析來探討多媒體製作的腳本結構—以鏡花緣多媒體為例》,桃園縣:元智大學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7月。姜臺芬:《追尋意義之旅:天路歷程與鏡花緣的寓言探索》,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7月。殷肇霙:《《鏡花緣》中女性生命的主體性研究》,嘉義縣: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12月。張有政:《《鏡花緣》修辭藝術探微》,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年8月。郭楊:《乾隆嘉慶時期涉海小說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3月。
陳英琪:《有趣的閱讀與辯證的省思;格列佛遊記與鏡花緣中的遊記、幻想以及寓言形式之運用》,臺中縣: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1999年6月。陳豐味:《《鏡花緣》與兒童文學》,臺東市: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1月。曾鳴:《女兒國:男權社會的反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6年3月。
黃淑偵:《《鏡花緣》神話原型與敘事技巧研究》,臺中市: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7月。黃渼婷:《 “弗森堡”與 “鏡花緣”中的烏托邦》,臺北市:輔仁大學德國語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賴宛敏:《《鏡花緣》中百花仙子謫凡歷程之結構析論》,臺北市:天主教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7月。駱水玉:《四部具有烏托邦視境的清代小說——《水滸後傳》、《希夷夢》、《紅樓夢》、《鏡花緣》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年6月。韓佩錦:《李汝珍的女性認同—析論《鏡花緣》之解構性別角色定規》,彰化縣: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2002年。羅潤基:《《李氏音鑑》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小學組碩士論文,1991年5月。蘇淑芬:《鏡花緣研究》,臺北市: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5月。五、期刊論文
(一)《鏡花緣》
孔令境:〈鏡花緣史料〉,《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839-841。
毛志勇:〈女兒國的兩個系統——兼論吳承恩與李汝珍的女性審美觀〉,《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0年,頁180-187。
王同書、夏穎:〈《鏡花緣》的現代意識〉,《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2008年,頁189-197。
王向輝、王麗麗:〈從《格列佛游記》和《鏡花緣》看中西傳統文化的差異〉,《外國文學研究》,第2期,1995 年,頁27-32。
王志芳:〈《鏡花緣》所體現的奇幻思維方式的雙重性〉, 《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12期,2008年,頁57-58。
王宜庭:〈男所不欲 勿施于女——論《鏡花緣》之女兒國〉,《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總27期,第2期,1997年,頁42-60。
王青:〈女兒國的史實、傳說與文學虛構〉,《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8年5月,頁120-125。
王瓊玲:〈《鏡花緣》中的醫藥〉,《古典文學》,第十四集,1997年5月,頁373-408。吉約里(John Guillory)著,劉穎譯,〈意識形態與經典形式:新批評的經典〉,《文學理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朱軍:〈《鏡花緣》中“百花仙子”的領導藝術淺析〉,《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第8期,2008年,頁42。
余克超、張傳藻:〈鄭振鐸與《鏡花緣》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第六期,1987年月,頁243-249。
吳淑玲:〈女性意識的高揚——論《鏡花緣》女性解放思想之探討〉,《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6期,2003年11月,頁41-52。
李仁淵:〈重訪「女兒國」:清中葉以來關於《鏡花緣》的性別論述〉,《臺大歷史學報》,第28期,2001年12月,頁127-156。李玉馨:〈反傳統與擁傳統:論「鏡花緣」中的女權思想〉,《中外文學》,第22卷,第6期,總258期,1993年11月,頁108-120。李辰冬:〈鏡花緣的價值〉,《李辰冬古典小說研究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6月,頁327-338。李時人:〈李汝珍 “河南縣丞”之任初考〉,《明清小說研究》,第六期,1987年,頁237-242。
李雄飛、郭瓊:〈《鏡花緣》版本補敘〉,《中國文化研究》,秋卷,2007年,頁151-155。
李慕如:〈兒童文學之編製〉,《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頁471-493。
李豐楙:〈罪罰與解救:《鏡花緣》的謫仙結構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七期,1995年9月,頁107-156。汪龍麟:〈20世紀《鏡花緣》研究述評〉,《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期,2000年,頁60-65。
侍守愚、姚夢芹:〈《紅樓夢》與《鏡花緣》對 “纏足’問題的態度〉,《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4年,頁183-189。
周岩壁:〈《格列佛遊記》與《鏡花緣》在前文學遺產繼承上的比較〉,《南都學壇》,第16卷,第1期,1996 年,頁52-55。
林連祥:〈鏡花緣結構探索〉,《中外文學》,第9卷,第8期,1981年1月,頁28-37。邱海珍:〈《鏡花緣》對《山海經》的發展〉,《中州大學學報》,第5期,2008年,頁57-59。
姜平:〈《紅樓夢》《鏡花緣》女性意識的藝術表現方式比較〉,《福建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2009年,頁85-89。
胡毅,〈鏡花緣與葛利佛遊記〉,《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835-838。
胡適,〈鏡花緣的引論〉,《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797-824。
胡適,〈關於鏡花緣的通信〉,《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825。
凌石:〈《鏡花緣》理想境界淺譯〉,《明清小說研究》,第六期,1987年月,頁223-228。
夏志清著、黃雅樑譯:〈文人小說和中國文化--<鏡花緣>(李汝珍著)研究〉,《幼獅月刊 》,第40卷,第3期,1974年9月,頁18-29。孫佳訊,〈孫佳訊先生回信〉,《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827-828。
孫佳訊,〈鏡花緣補考—成正於胡適之先生〉,《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頁829-833。
孫佳訊:〈《鏡花緣公案辨疑》補說〉,《明清小說研究》,第六期,1987年月,頁229-236。
徐士年:〈談談鏡花緣〉,《鏡花緣》,臺北市: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2月初版,頁783-796。
袁世碩:〈《鏡花緣》和《山海經》〉,《東岳論叢》,第25卷第3期,2004年5月,頁66-70。
袁盛財:〈千幻萬化難離其宗——論《鏡花緣》的異國形象分析〉,《新余高專學報》,第8卷,第3期,2003年7月,頁40-43。
袁華玲:〈從朦朧走向明朗的女兒世界——論《聊齋志異》、《紅樓夢》、《鏡花緣》女性觀的演進〉,《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第4期,2008年,頁35-36+5。
馬濟萍:〈試論道教 “立善修德” 思想及其影響〉,《淮海工學院(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5年3月,頁24-26。
張思齊:〈《鏡花緣》比較探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總24卷第6期,2003年6月,頁123-131。
張興龍:〈試析中國詩性智慧語境下的《鏡花緣》〉,《淮海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5年3月,頁51-54。
張蕊青:〈《鏡花緣》與清代文化風習〉,《江海學刊》,第6期,1999年,頁174-176。
張蕊青:〈江蘇人文傳統對李汝珍創作之影響〉,《學海》,1999年5月,頁130-133。
張蕊青:〈為女性解放的 “先鋒”小說——《鏡花緣》〉,《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9年,頁138-144。
張蕊青:〈乾嘉揚州學派與《鏡花緣》〉,《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總195期,1999年,頁103-107。
陳文新:〈《鏡花緣》:中國第一部長篇博物體小說〉,《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1999年,頁126-137。
陳孝娥:〈十九世紀前中西游歷小說散論〉,《安康學院學報》,第2期,2009年,頁50-52。
陳榕:〈女性主義烏托邦之旅——吉爾曼的《她鄉》與李汝珍的《鏡花緣》中女兒國之比較〉,《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第3期,2008年,頁96-100+105。
單有方:〈《鏡花緣》引用《山海經》神話手法淺析〉,《殷都學刊》,2001年,頁71-73。
彭增玉:〈論《鏡花緣》思想傾向的複雜性〉,《明清小說研究》,第4期,1999年,頁121-126。
敦玉林:〈《鏡花緣》 “君子國”裡 “讓”與 “爭”的道德解析〉,《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卷,第3期,2004年9月,頁33-35。
敦玉林:〈《鏡花緣》中 “君子國”的道德問題〉,《淮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2003年6月,頁801-803。
黃克武:〈「鏡花緣」之幽默﹣﹣清中葉中國幽默文學之分析〉,《漢學研究》,第9卷,第1期,總17期,1991年6月,頁353-399。楊龍、孫秀華:〈論《鏡花緣》的尋根文化內涵〉,《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2期,2008年,頁59-61。
葉於棋著:〈《鏡花緣》的性別初探〉,《教育研究》,第13期,2005年,頁47-56。管仁福、李卿:〈紅樓鏡花終虛幻,難忘世間女兒情——《紅樓夢》、《鏡花緣》比照解讀〉,《紅樓夢學刊》,第3輯,2003年,頁171-179。
劉凌:〈《鏡花緣》與《格列佛游記》的異同分析〉,《考試周刊》,第26期,2008年,頁26。
劉雪梅:〈論道教思想對《鏡花緣》的影響〉,《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3年,頁171-179。
劉晶:〈從禽魚物象看《鏡花緣》的想象〉,《文學教育(下)》,第11期,2008年,頁22-23。
劉鳳霞:〈從《鏡花緣》看李汝珍的女性才德觀〉,《牡丹江大學學報》,第7期,2008年,頁19-21。
劉蓮英:〈論《鏡花緣》“奇不入幻”的敘事選擇〉,《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4期,2008年,頁118-122。
劉驥、楊雅(王樂) :〈奇特的想象,絕妙的諷刺——《格列佛游記》和《鏡花緣》諷刺手法之比較〉,《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9年,
頁90-92。
蔣玉蘭:〈從兒童文學視角比較《鏡花緣》和《格列佛游記》〉,《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28卷第5期,2003年,頁17-21。
蔡元培等著:〈全國專家對於讀經問題的意見〉,《讀經問題》,香港:龍門書店,1966年10月影版。
鄭榮豪:〈《鏡花緣》的結構〉,《中國文化研究》,《明清小說研究》,第1期,2000年,頁167-179。
黎活仁:〈烏托邦與女性主義--近四十年有關「鏡花緣」研究的回顧〉,《古典文學 》,第13期,1995年9月,頁135-164。賴素玫:〈《鏡花緣》前結構的神話敘述〉,《國立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五輯,2000年9月,頁152-163。駱水玉:〈淪降暨遐昇——論《鏡花緣》所望終虛的天路歷程〉,《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8期,2001年3月,頁231-268。戴媛媛:〈從唐小山看《鏡花緣》中的女性觀〉,《邊疆經濟與文化》,第1期,2009年,頁87-89。
謝丹:〈《鏡花緣》中的海屬特色探析〉,《牡丹江大學學報》,第2期,2009年,頁45-47。
謝丹:〈不滿化為諧趣——李汝珍《鏡花緣》“遊戲心態”探析〉,《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8年,頁76-78。
鍾明奇:〈脈承與超越——論《鏡花緣》〉,《明清小說研究》,第22期,1991 年12月,頁189-202。
魏愛蓮(Ellen Widmer):〈女性讀者眼中的《鏡花緣》〉,《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頁229-237。
顧建新、劉媛媛:〈略論《鏡花緣》中多久公的形象〉,《淮海工學院學報》,第2卷,第1期,2004年3月,頁35-38。
顧海芳:〈《鏡花緣》中的語氣副詞 “畢竟”、“再”〉,《沙洋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期,2002年,頁43-45。
顧海芳:〈《鏡花緣》海州方言詞匯例釋〉,《咸寧師專學報》,第22卷,第4期,2002年8月,頁102-103。
(二)經典
南方朔:〈如何閱讀以及為何閱讀〉,《盡得奇妙——如何讀西方正典》(How to Read and Why),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
文森特˙雷奇(Vincent B. Leitch)著,王順珠譯:〈文學的全球化〉,《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76-191。
王寧:〈文學經典的形成與文化闡釋〉,《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92-203。
王璦玲:〈「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論《桃花扇》評本中批評語境之提示性與詮釋性〉,《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市: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8月,頁129-189。朱國華:〈文學經典化的可能性〉,《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98-109。
朱靜美:〈新前衛劇場之經典名劇再創作——溯源〉,《中外文學》,28卷9期,2000年2月,頁119-146。艾略特(T.S.Eliot)著,杜國清譯:〈傳統和個人的才能〉,《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市:田園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3月,頁1-20。
吳思敬:〈一切尙在路上〉,《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357-363。
吳潛誠:〈強勢批評家卜倫和他的《西方正典》〉,《西方正典(上)》(The Western Canon),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頁12-17。
李玉平:〈互文性與文學經典〉,《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64-78。
杜衛˙佛克馬(D.W. Fokkema)著,李會芳譯:〈所有的經典都是平等的,但有一些比其他更平等〉,《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7-23。
季廣茂:〈經典的由來與命運〉,《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19-132。
林孝信、黃俊傑:〈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啟示〉,《通識教育》,第3卷,第4期,1996年12月,頁117-132。
金莉:〈經典修正〉,《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頁294-305。
保羅˙勞特(Paul Lauter)著,李會芳譯:〈經典——彼時和此時〉,《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25-32。
洪櫻芬:〈通識課程中的經典教育——以「《大學》、《中庸》之研讀」課程為例〉,《通識學刊:理念與實務》,第1卷,第3期,97年1月,頁153-169。范如君整理:〈輕經典與新思潮——陳信元專訪正中書局總經理單小琳〉,《文訊》,第192期,2001年10月,頁62-64。
張錫輝:〈經典詮釋與技藝:論「游於藝」對經典教育之啟迪〉,《通識教育與跨域研究》,第1卷,第1期,2006年11月,頁79-108。郭強生:〈讀它作什麼?〉,《盡得奇妙——如何讀西方正典》(How to Read and Why),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9月。頁8-9。
曾守正:〈經典、去經典、重讀經典——大學通識教育中經典教育的若干思考〉,《鵝湖》,第33卷,第3期,2007年9月,頁51-64。程正民:〈經典在對話中生成〉,《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91-97。
童慶炳:〈文學經典建構諸因素及其關係〉,《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79-90。
黃偉儀:〈再現「莎士比亞」——從脫衣舞到香港劇場裏的莎士比亞〉,《中外文學》,第31卷,第1期,2002年6月,頁125-135。楊春忠:〈經典再生產與「本事遷移理論」〉,《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133-145。
劉紀蕙:〈西方正典之外〉,《西方正典(上)》(The Western Canon),臺北縣: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3月,頁18-19。
劉意青:〈經典〉,《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年1月,頁286-287。
閻景娟:〈試論經典的永恆性〉,《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頁49-63。
(三)改寫
李慕如:〈兒童文學編製方式〉,《兒童文學縱論》,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1998年9月,頁479-493。
阮若缺:〈都是格林童話惹的禍?〉,《兒童文學學刊》第4期,2000年11月,頁6-13。林文寶:〈改編與體制——兒童文學寫作論述之一〉,《東師語文學刊》,第2期,1989年6月,頁1-36。林文寶:〈兒童文學製作的理論〉,《兒童文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2月出版六刷(1996年9月初版一刷),頁28-34。林世敏:〈我如何改寫「西遊記」〉,《慈恩兒童文學論叢》,宏法寺慈恩育幼基金會印行,頁25-33。
林武憲:〈兒童讀物的改寫〉,《慈恩兒童文學論叢》,宏法寺慈恩育幼基金會印行,頁17-24。
林武憲:〈孫悟空大戰孫悟空〉,《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探索》,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頁206-209。林武憲:〈從「西廂記」的改寫談起——談臺視「中華兒童故事寶庫」〉,《兒童文學與兒童讀物的探索》,彰化市: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6月,頁158-160。
林愛華:〈格林童話之現代解讀〉,《東吳外語學報》,第17期,2002年3月,頁1-22。洪淑苓:〈臺灣童話作家的顛覆藝術〉,《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臺北市: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頁143-170。
馬景賢:〈從「瞎子摸象」談古典文學改寫方向〉,《文訊》,第63期,1994年4月,頁28-30。許玉燕:〈改寫經典《吉訶德》:論兒童文學在跨文化傳遞中的意識型態問題〉,《中外文學》,第34卷,第6期,2005年11月,頁65-81。葛琳編著:〈兒童文學的製作〉,《師專兒童文學研究(下冊)》,臺北市:中華出版社,1973,年5月,頁93-161。
廖卓成:〈改寫〉,《童話析論》,臺北市:大安出版社,2002年5月,頁183-213。
廖卓成:〈論馬景賢改寫的史記〉,《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13期,2008年1月,頁55-73。鄭清文:〈民間故事的改寫〉,《文學臺灣》,第43期,2002年7月,頁45-47。鄧名韻:〈童心∕同心?--安徒生故事翻譯的選擇與文化對話〉,《兒童文學學刊》第4期,2000年11月,頁14-34。六、英文論著
Ju-Chen, Li. Flowers in the Mirror, Ed. And trans. Lin Tai-yi.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5.
J.R.R. Tolkien. Tree and Leaf, London: Unwin Hyman Limited, 1988.
J.R.R. Tolkien. On Fairy-stories, Ed. Verlyn Flieger and Douglas A. Anderson. Lond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2008.
Lewis, David. Reading Contemporary Picturebooks: Picturing tex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Falmer, 2001.
Critical Terms for Literary Study, Ed. Frank Lentricchia and Thomas McLaughlin.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