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九十九年度RICH職場體驗網 -專案計畫》。上網日期2010年7月10日,取自網址:http://www.nyc.gov.tw/b011.php?parRelatedTypeID=26&subRelatedTypeID=12&frontTitleMenuID=377&forewordID=2150&forewordTypeID=0&secureChk=3e24f563ab6f71abda0deb5e437f5754
大英百科公司(主編)(2004)。《大英簡明百科》。臺北市:遠流。
《大專院校弱勢學生助學計畫》。上網日期2010年6月28日,取自網址:https://helpdreams.moe.edu.tw/data/980303.pdf
《少年事件處理法》(2005)
王文科(2000)。〈青年期〉。載於國立編譯館(主編),《教育大辭書》,頁963-964。台北市:文景。
王永慈(2005)。〈臺灣的貧窮問題:相關研究的檢視〉,載於瞿海源、張苙雲(編),《臺灣的社會問題2005》,頁176-211。臺北:巨流。方玉敏(1996)。《大學生打工經驗歷程之研究》。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中華民國刑法》(2009)
尹慶春(2004)。青少年打工狀況統計。上網日期2009年10月2日,取自網址:http://163.21.2.41/t310/9years/9_15%E5%80%8B%E4%BA%BA%E8%88%87%E5%AE%B6%E5%BA%AD%E7%90%86%E8%B2%A1/%E9%9D%92%E5%B0%91%E5%B9%B4%E6%89%93%E5%B7%A5%E6%A6%82%E6%B3%81.pdf
《民法》(2009)
民國八十九年至九十七年15至24歲青少年勞動力人口變化圖,上網日期:2009 年10月20日,取自行政院勞委會青少年勞動統計查詢網站:http://statdb.cla.gov.tw/statis/webproxy.aspx?sys=100&funid=defqm
行政院主計處(2001)。〈九十年青少年狀況調查統計結果綜合分析〉,行政院主計處。
朱岑樓(1988)。〈從社會個人與文化的關係論論中國人性格的恥感取向〉,載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頁91-131。臺北:桂冠。江豐富 (1990),〈文憑主義在台灣勞動市場的重要性一以學歷取才還是以人力資本取才〉,經濟論文,18(2),129-178。林文婷(2007)。《運用優勢觀點探討青少年之貧窮生活經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宇娟(2004)。《少年家庭照顧者之生命故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佳霓(2002)。《青少年家庭系統分化、自我發展與生活適應之相關性研究:以臺中縣國中生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吳嘉瑜(2005)。〈倒轉的親子位置──「親職化」兒童之相關文獻探討〉。輔導季刊 41(1),21-28。周佩潔(2003)。《新貧冰風暴:家中主要生計者失業對青少年子女影響之初探》。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周業謙、周光淦譯 (1998)。《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原書Jary, D. & Jary, J. (1995). The HarperCollins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兒童及少年福利法》(2010)
胡正文(2006)。〈從消費現象論台灣社會趨勢與價值觀的變遷〉。實踐通識學報,6,31-66。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信度與效度?如何抽樣?如何收集資料、登錄與分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41-158。臺北:巨流。
胡幼慧(1996)。〈焦點團體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23-237。臺北:巨流。
韋政通(1989)。《中國文化概論》。臺北:水牛。
查普曼‧克拉克(2008)。《我們的孩子都受了傷》(屈貝琴譯)。臺北:校園書房。
《國民教育法》(2010)。
《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2009)。
教育部國中畢業生多元進路宣導網(2010)。上網檢索日期:民國99年6月13日,取自網址:http://me.moe.edu.tw/junior/show_page.php?pid=137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坤虎、雷庚玲、吳英璋(2005)。〈不同階段青少年之自我認同內容及危機探索之發展差異〉。中華心理學刊,47,249-268。畢恆達(1996)。〈詮釋學與質性研究〉,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7-45。臺北:巨流。
陶晉生(2002)。〈從宋詩詞看科舉〉。歷史月刊,168,76-82。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臺北:揚智。(原書:Newman, P. & Newman, B.(1991).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曾文星(1988)。〈從人格發展看中國人的性格〉,載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頁235-267。臺北:桂冠。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二版)。台北市:東華。
《勞動基準法》(2009)
楊懋春(1988)。〈中國的家族主義與國民性格〉,載於李亦園、楊國樞(主編),《中國人的性格》,頁133-179。臺北:桂冠。
黃毓芬(2001)。《探討貧窮青少年生活經驗及因應之道》。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 所碩士論文。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黃曉瑜、吳肖琪與陳李綢(2008)。〈高中職學生憂鬱情緒與父母失業及其他相關 因素之探討〉。長庚科技學刊,8,97-114。黃馨嬅(2001)。《單親家庭青少年子女打工經驗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 所碩士論文。黃囇莉、鄭琬容和黃光國(2008)。〈邁向發聲之路:上下關係中「忍」的歷程與自我之轉化〉。本土心理學研究,29,3-76。曾華源、郭靜晃(1999)。《少年福利》。臺北:亞太。
楊國樞(1981)。〈中國人性格與行為的形成及蛻變〉,載於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頁217-254。臺北:東大。葉光輝、楊國樞(2008)。《中國人的孝道:心理學的分析》。臺北:臺灣大學初版中心。
葉啟政(1981)。〈三十年來臺灣地區中國文化發展的檢討〉,載於朱岑樓(主編),《我國社會的變遷與發展》,頁103-177。臺北:東大。勞委會(2010)。〈基本工資的意義〉。上網檢索日期:民國99年6月27日,取自網址:http://www.cla.gov.tw/cgi-bin/siteMaker/SM_theme?page=46c2a8ca
趙碧華、闕漢中(1997)。〈家庭與青少年生活型態之建構〉。東吳社會工作學報,3,181-212。
蔡文輝(1987)。《家庭社會學》。臺北:五南。
劉玉玲(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臺北:揚智。
劉彥成(2006)。〈明清時代大眾的功名心態〉。史轍,2,1-33。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林華葳、陳淑美(1998)。《發展心理學》(再版)。臺北:心理。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導航基金會(2002)。《青少年打工調查報告書》。臺北:巨流。
錢穆(1987)。《中華文化十二講》。臺北:東大。
Burt, M. R., Resnick, G., & Novick, E. R. (1998).Build supportive communities for at-risk adolescents. Washington DC: America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McDonnell, L., Harris, A. & White, R.(1998). Multiple Economies and Youth Livelihood.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3(1), 37-58.
Syvia, C., & Gareth, A. J.(2005). Youth, Gender and Livelihoods in West Africa: Perspectives from Ghana and The Gambia. Children’s Geographies, 3(2), 18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