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于保雲,2008,《臺北市政府職權下放區公所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定國,2004,《鄉鎮市地方派系之研究-以平溪鄉為例》,臺北: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王建竹,1972,《臺中市志卷首,第四篇大事紀》,臺中:臺中市文獻委員會。
王致強,1987年,《高雄市所屬行政區重新劃分之研究-著重以多目標規劃探討最適規模》,臺北:淡江大學建築(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瀞怡,2004,《行政轄區調整對地方財政衝擊之研究-以臺中縣市升格為例》,臺中:逢甲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中國時報社論,2010,〈拋開藍綠之爭 推動都更獎勵〉,6/24,A17。
毛澤東,1986,《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北京:人民出版社。
立法院新聞,2009,〈王院長接見中華民國鄉鎮市民代表會聯合總會一行〉,9/29。
丘昌泰,1999,〈臺灣地方自治研究典範的變遷-兼論薄慶玖教授的學術地位與貢獻〉,《地方政府論叢:祝賀薄慶玖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五南,55-74。
史靖超,2004,《臺灣地區中央與地方財政劃分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江明修,1997,《臺北市區公所定位及組織功能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自由時報電子報,2010,〈水利會長改選 宜高屏藍變綠〉,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may/16/today-t1.htm,2010/07/11。
行政院新聞,2009,〈縣市改制說明〉,6/29。
朱光磊,2004,《中國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
呂育誠,2001,〈直轄市區公所角色與地位調整芻議〉,《中國地方自治》,54(10):3-10。呂育誠,2003,〈我國鄉鎮市制度變革問題之研究〉,《中國行政》,73:135-161。呂育誠,2007,《地方政府治理概念與落實途逕之研究》,臺北:元照。
李長晏,2009,《臺灣都會治理問題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李欣芳,2010,〈地制法複決公投 連署啟動〉,自由時報,1/26,A4。
李明達,2003,《從地區競爭力探討行政區之重新調整-以臺灣地區為例》,臺南: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沙勇忠、劉亞軍,2006,《2006中國政治年報》,甘肅:蘭州大學出版社。
吳定,1993,《大臺北都會區行政區定位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吳政修,2009,〈升格縣市自治區月底公聽會〉,聯合報,11/14,B2。
余政憲,2000,《從組織理論之統治觀點探討地方自治單位行政效率-高雄縣鄉鎮市公所與高雄市區公所之比較分析》,高雄: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佳龍,1989,〈威權侍從體制下的臺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1):117-143。林慈玲,2005,《地方政府跨域合作研究-日美與我國經驗之比較》,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慈玲,2008,〈日本的廣域行政〉,《研考雙月刊》,32(5):46-57。林麗觀,2008,《我國地方政府財政收支平衡之研究》,宜蘭: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周俊妹,2002,《我國行政區劃重新調整之研究-以都會地區為例》,南投: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俞可平,2001,《中國政治體制》,臺北:風雲論壇出版社。
施玉祥,2001,《鄉(鎮、市)地方自治之政治評析》,臺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與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曉光、王涵平,2010,〈全國鄉鎮市民代表會總會:不在乎那幾萬元 爭取再選一屆〉,自由時報,1/15,A18。
紀俊臣,2001,《行政區劃與鄉鎮市自治問題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紀俊臣,2002,《地方政府組織結構與功能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紀俊臣,2006,《都市及區域治理》,臺北:五南。
紀俊臣,2008,《鄉(鎮、市)自治效能檢討與改革配套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胡英嬌,2003,《鄉鎮市長官派政策對地方派系政治的衝擊-以臺中縣為例》,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碩士論文。胡康大,1997,《英國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文化。
洪嘉仁,2001,《鄉鎮縣轄市長官派政策對地方選舉的衝擊-以臺北縣為例》,臺北:銘傳大學公共管理及社區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席代麟、樊中原,2003,《臺北市政府基層組織功能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席代麟,2008,《我國行政區劃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徐秀華,2003,《臺灣鄉鎮市體制變革之研究》,桃園: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徐育茂,1995,《臺灣省鄉鎮市財政問題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臺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徐貞華,2004,《官派後未來鄉鎮市治理模式之探究-以臺北縣為例》,臺北: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夏海,2001,《中國政府架構》,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高崇雯,2005,《直轄市政府組織功能之比較研究-以臺北市、上海市為例》,臺北: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論文。高永光、楊松齡,2006,《行政區域調整方案之研究(第一年)》,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2010,〈民政大事紀〉,http://cabu.kcg.gov.tw/ViewDefPage/viewDefPage.aspx?menuid=59,2010/06/19。
高雄縣(市)政府編印,2009,《高雄縣市合併改制計畫》,高雄:高雄縣、市政府。
孫清泉,2005,《臺北市區公所組織功能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凌聖凱,2005,《臺灣地區行政區劃之研究一以治理取向之觀點》,南華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長仕,1996,《北市區公所推動為民服務之研究-企業型政府觀點》,臺北: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許郁珮,2009,《臺北縣29鄉鎮市改制為區之相關問題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許倖華,2008,《臺灣地區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文禮,2009,《當代中國地方政府》,天津:開南大學出版社。
張潤書,2000,《行政學》,臺北:三民書局。
景小華,2010,〈解讀我國行政區劃再調整"熱潮":行政為經濟讓路〉,7/14,南方日報,A17,http://big5.ce.cn/xwzx/gnsz/gdxw/201007/14/t20100714_21613446.shtml,
2010/07/16。
傅宗懋,1987,《臺北市區政問題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程嘉文、林新輝,2010,〈馬堅持,立院下周一臨會 審地制法〉,聯合報,1/14,A4。
詹文富,2007,《臺中市區公所組織定位與業務功能發展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碩士論文。詹滿媚,1995,《臺北市區公所執行區政功能之研究》,臺北:中興大學公共行政及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楊仁豪,2005,《地理空間結構變遷下臺灣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莊建築,2005,《臺北市區公所組織與功能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雷飛龍,2010,《英國政府與政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黃文癸,2002,《鄉鎮市層級地方政府財政努力行為意向之研究-以高雄縣27鄉鎮市為例》,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黃于修,2007,《鄉鎮市公所體制改造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黃正全,1992,《臺北都會區行政區劃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旭昇,2010,〈周錫瑋不選新北市 派系著力市議員之戰〉,2/22,中央社,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02220074&q=%e9%84%89%e9%8e%ae%e5%b8%82,2010/08/04。
黃明勇,1999,《臺灣地區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碩士論文。黃建銘,2005,《我國行政區劃法制化之研究》,臺北:臺北大學法律專業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媺雲,2002,《臺北市區公所組織功能之研究-以信義區區級災害應變中心為例》,臺北:淡江大學商管學院高階主管管理碩士論文。黃德福,1996,《我國行政區域劃分問題的分析》,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黃錦堂,1999a,〈展望「精省」後地方自治法之發展〉,《新世紀智庫論壇》,5:60-67。黃錦堂,1999b,《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暨相關法制調整之研究》,臺北: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黃錦堂,2003,《臺北市作為首都應有之功能與法制之研究》,臺北:臺北市政府法規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廖了以,2009,〈地方制度法部分條文修正重點及政策執行方向〉,國民黨第十七屆中常會上專案報告,2009/04/15。
廖麗玉,2001,《臺灣地區的行政區劃與鄉鎮市自治》,南投: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臺中縣(市)政府編印,2009,《臺中縣(市)合併改制計畫》,臺中:臺中縣(市)政府。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印,1988,《臺北市志》,卷一沿革志封域篇,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臺北市政府編印,1988,《臺北市改制二十年》,臺北:臺北市政府新聞處。
臺北縣政府編印,2009,《臺北縣改制計畫》,臺北:臺北縣政府。
臺南縣(市)政府編印,2009,《臺南縣(市)合併改制計畫》,臺南:臺南縣(市)政府。
趙永茂,1986,〈派系參與與民主價值取向之相關分析:臺灣省鄉鎮(市)長民意代表之分析〉,《政治學報》,14:59-127。趙永茂,1995,〈臺灣地方精英的民主價值取向〉,「臺灣地方精英文化與決策影響力研究成果發表會」,高雄: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
趙永茂,1998,《地方層級簡化及其組織型態之研究》,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趙永茂,2002a,《中央與地方權限劃分的理論與實際-兼論臺灣地方政府的變革方向》,臺北:翰蘆圖書。
趙永茂,2002b,《臺灣地方政治的變遷與特質》,臺北:翰蘆圖書。
趙永茂、陳華昇,2003,〈推動行政區域重劃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國家政策論壇》,夏季號,63-67。郭正亮,1988,《國民黨政權在臺灣的轉化(1945-1988)》,臺北: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郭叁宜,2001,《臺灣地方行政制度之研究(1624-2001)(兼論鄉鎮市合併問題)》,高雄: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翔飛,1982,《地方自治與政府》,臺北:五南。
葉傑生,2003,《文化產業化及「區級政府」治理-士林區國際文化節個案》,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葉劍英,2001,《跨越自治與管制:鄉鎮市長官派對我國民主政制的影響》,臺中: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陳小慧,2009,《「財政收支劃分法」暨「地方制度法」修正對地方政府財政之影響》,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文光,2006,《臺北縣鄉鎮市財政能力與財政努力互動關係之研究》,臺北: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論文。陳文雄,2002,《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以臺中縣市改制直轄市為例》,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碩士論文。陳立剛,1998,〈地方政府體制再造-鄉鎮市級政府體制之研析〉,《中國地方自治》,51(2):4-14。陳世昌譯,1994,《日本改造計劃》,臺北:聯經。譯自小澤一郎。
陳重廷,2002,《臺灣行政區劃調整之研究-兼論大臺中都會行政區劃之遠景》,臺北: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建仁,2008,〈英國布萊爾政府地方分權改革之探討:以中央與地方關係再構築為核心〉,《中國地方自治》,61(10):3-23。
陳華昇,1993,《威權轉型地方派系與選舉的關係-臺中縣地方派系之分析》,臺北: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義廣,2003,《政經變遷中臺北市行政組織發展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碩士論文。陳燕蕙,2007,《鄉鎮市公所組織變遷與人力配置之研究-以臺南縣永康市公所為例》,高雄: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殿權,1979,《臺北市改制過程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陽德,1998,《鄉鎮(市)與區級體制之研析與重建-以臺中縣市為例》,臺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陳陽德,1999,《臺灣鄉鎮市與區級政府之比較研究》,臺北:五南。
聯合月刊編輯部,1986,〈誘導地方派系朝向理性問政〉,《聯合月刊》,57:40-43。
蔣立峰、高洪,2002,《日本政府與政治》,臺北:揚智,297-328。
謝慶奎,1998,《中國地方政府體制概論》,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謝慶奎、楊鳳春、燕繼榮,1999,《中國大陸政府與政治》,臺北:五南。
應宜珠,1992,《我國地方政治層級與行政區域劃分之研究》,臺北:師範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明惠,1998,《臺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臺北:洪葉。
蕭全政,1997,〈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1(1)1-16。蕭全政,2006,《政治與經濟的整合》,臺北:桂冠。
蕭全政,2009a,《3都15縣政策規劃建議書》,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蕭全政,2009b,《直轄市區制問題評估及其改革規劃建議》,臺北: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羅志淵,1970,《地方自治的理論體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羅志淵,1976,《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三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薄慶玖,1993,《地方政府與自治》,臺北:五南。
蘋果日報,2010,〈百鄉代怒吼,2012不挺馬〉,1/19,A7。
蘇瑋璇,2010,〈升格裁樹林原民課 引反彈〉,中國時報,6/21,C2。
貳、西文部分
Austin Ranney. 1975. The Governing of Men, 4th ed.,Hinsdale, ill.: Dryden.
Bernard Gallin. 1968. “Political Factionalism and Its Impact on Chinese Village Social Organisation in Taiwan. ” In Local-Level Politics. Marc Swartz, ed. Chicago:Aldine. 377-400.
Danny Burns, Robin Hambleton and Paul Hoggett. 1994. The Politics of Decentralizatin: Revitalizing Local Democracy.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Frank Gould and Froozeh Zarkish. 1986.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and Revenue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Local Government Studies, Jan./Feb.
James Bryce. 1924. Modern Democracies.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J.Bruce Jacobs. 1980. Local Politics in a Rural Chinese Cultural Setting:A Field Study of Mazu Township, Taiwan. Camberra. Australia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John Stewart and Gerry Stoker, eds. 1989. The Fu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London: Mac Millan Education Ltd, 101-104.
L. J. Sharpe. 1979. Decentralist Trend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L. J. Sharpe. 1988. “The Growth and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Modern Democratic State.”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16: 365-380.
Raymond Firth. 1957. “Introduction to Factions in Indian and Overseas Indian Societie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8:191-215.
R.Nicholas. 1965. “Factions: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A.S.A.Monograph 2:Political System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ower. Michael Banton ed. London:Tavistock. 21-61.
Rush Michael. 1992. Politics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ociology.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Press.
Susan E. Clarke. 1993. “The New Localism: Local Politics in a Global Era.” in Goetz, Edward G. and Clarke, Susan E., eds., The New Localism. Newbury Park: Sage Publ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