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專書著作:
中文
1.片岡巖著,陳金田譯,《台灣風俗誌》(臺北:眾文,1987)
2.王慶淑,《中國傳統習俗中的性別歧視》(北京:北京大學,1995)
3.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臺北:麥田,2009)
4.米歇爾˙沃維爾著,高凌翰、蔡錦濤譯,《死亡文化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4)
5.艾勒克˙博埃默(Elleke Boehmer)著,盛寧、韓敏中譯,《殖民與後殖民文學》(瀋陽:遼寧教育,1998)
6.庄司總一著、黃玉燕譯,《陳夫人》(臺北:文英堂,1999)
7.吳密察策劃,石婉舜、柳書琴、許佩賢編,《帝國裡的「地方文化」》(臺北:播種者出版社,2008)
8.吳新榮著,張良澤編,《吳新榮日記全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8)
9.吳新榮撰,張良澤主編,《吳新榮全集1亡妻記》(臺北:遠景,1981)
10.呂明純,《徘徊於私語與秩序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
11.呂赫若,〈逃匿者〉,《呂赫若集》(臺北:前衛,1991)
12.呂赫若著,鍾瑞芳譯,《呂赫若日記》(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2004)
13.呂興昌編,《吳新榮選集三 震瀛回憶錄》(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
14.呂興昌編《吳新榮選集一》(臺南: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
15.宋德胤《文藝民俗學》(黑龍江省:北方文藝,1991)
16.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南京:江蘇人民,2007)
17.肖霞等著,《全球化語境中的日本女性文學》(山東:山東大學,2009)
18.周星主編,《民俗學的歷史、理論與方法(上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19.周婉窈,《海行兮的年代》(臺北:允晨文化,2003)
20.林礽乾等編輯,《臺灣文化事典》(臺北: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
21.林淑慧,《禮俗.記憶與啟蒙:臺灣文獻的文化論述及數位典藏》(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9)
22.林進發編,《臺灣官紳年鑑》(臺北:民眾公論社,1932)
23.林瑞明編,《賴和全集˙雜卷》(臺北:前衛,2000)
24.林慧姃《吳新榮研究──一個台灣知識份子的精神歷程》(臺南:臺南縣政府,2005)
25.林繼富、王丹,《解釋民俗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6)
26.金關丈夫編,林川夫主編,《民俗台灣》(臺北:武陵,1990)
27.垂水千惠著,涂翠花譯,《臺灣的日本語文學》(臺北:前衛,1998)
28.施懿琳《吳新榮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29.紀爾茲Clifford Geertz,《地方知識:詮釋人類學論文集》(臺北:麥田,2002)
30.風笑天等譯,《定性硏究 第三卷:經驗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方法》(重慶:重慶大學,2007)
31.徐福全,《臺灣民間傳統喪葬儀節研究》(臺北:作者自印,2003)
32.涂爾幹,《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臺北:桂冠出版社,1992)
33.張子文、郭啓傳撰,《臺灣歷史人物小傳》(臺北:國家圖書館,2002)
34.許俊雅,《島嶼容顏──臺灣文學評論集》(臺北:臺北縣文化局,1990)
35.許雪姬總策畫,《臺灣歷史辭典》(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6.郭水潭著,羊子喬編,《郭水潭集》(臺南:南縣文化,1994)
37.陳芳明〈吳新榮:左翼詩學的旗手〉,《左翼臺灣:殖民地文學運動史論》(臺北:麥田,2007)
38.陳建忠、應鳳凰等著,《日治時期臺灣小說史論(1895-1945)》(臺北:麥田,2007)
39.陳玲蓉,《日據時期神道統制下的臺灣宗教》(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40.陳捷先,《清代台灣方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41.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1979)
42.陳勤建,《中國民俗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7)
43.陳勤建主編,《文藝民俗學論文集》(上海:上海文化,2009)
44.陳勤建主編,《文藝民俗學論文集》(上海:上海文化,2009)
45.陳萬益主編,陳千武、林至潔、葉笛譯,《龍瑛宗全集》6(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
46.陳豔紅,《「民俗臺灣」と日本人》(臺北:致良出版社,2006)
47.彭兆榮,《文學與儀式:文學人類學的一個文化視野》(北京:北京大學,2004)
48.游珮芸,《日治時期臺灣的兒童文化》(臺北:玉山社,2003)
49.辜顏碧霞著,邱振瑞譯,《流》(臺北:草根文化,1999)
50.黃俊傑主編《儒家思想在現代東亞˙日本篇》(臺北:中央硏究院中國文哲硏究所籌備處,1999)
51.黃英哲主編《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1~4》(臺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52.新垣宏一著,張良澤編譯,《華麗島歲月》(臺北:前衛,2002)
53.楊千鶴著,張良澤、林智美合譯,《人生的三稜鏡》(臺北:前衛出版社,1995)
54.楊士賢,《慎終追遠──圖說臺灣喪禮》(臺北:博揚文化,2008)
55.鈴木清一郎著,馮作民譯,〈序〉,《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臺北:眾文,1989)
56.雷紹鋒、張俊超,《漢族喪葬祭儀舊俗譚》(武漢:武漢,1998)
57.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
58.劉穎,《中國文學現代轉型的民俗學語境》(安徽:安徽人民,2007)
59.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1987)
60.邁克爾˙赫茲菲爾德(Michael Herzfeld)著,劉珩等翻譯,《人類學──文化和社會領域中的理論實踐》(北京:華夏,2009)
61.鍾肇政、葉石濤主編,《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臺北:遠景,1982)
62.羅鋼,《敘事學導論》(昆明:雲南人民,1994)
63.蘇珊˙桑塔格著,黃翰荻譯,《論攝影》(臺北:唐山出版社,1997)
日文
1.胎中千鶴,《葬儀の植民地社會史:帝国日本と台湾の「近代」》(東京:風響社,2008)
2.江廷遠著,《台灣葬儀改善要覽》(埔里街部落振興會聯合會發行,1936)
3.片岡巖,《台灣風俗誌》(臺北:南天書局,1994)
4.宮田登,《死の民俗学》,〈死と民俗──遺骨崇拜の源流──〉(東京:岩波書店,2006)
5.篠原正巳,《アララギの歌人──加納小郭家台湾の歌》,(臺北:致良出版社,2003)
6.此經啟助,《明治人のお葬式》(東京:現代書館,2001)
7.鷲巢敦哉,《台灣保甲皇民化讀本》(臺灣警察協會,1941.11.20第三版)
8.新谷尚紀,《お葬式──死と慰靈の日本史》(東京:吉川弘文館,2009)
9.洪郁如,《近代台湾女性史──日本の植民統治と「新女性」の誕生》(東京:勁草書房,2001)
10.池田敏雄著,末成道男編《池田敏雄台灣民俗著作集 上下卷》(東京:綠蔭書房,2003)
11.福田アジオ,《柳田国男の民俗学》(東京:吉川弘文館,1992)
12.柳田國男,《民間傳承論》(東京:共立社書店,1934)
13.池田敏雄,《台湾の家庭生活》復刻本(臺北:南天書局,1994)
14.黑川創編,《〈外地〉の日本語文学選一、南方˙南洋/台灣》(東京:新宿書房,1996)。
15.小國喜弘,《民俗学運動と学校教育──民俗の発見とその国民化》(東京:東京大學,2001)
16.山住正己,《新編綴方教室》(日本:岩波書店,1995)
17.庄司野野實,《鳳凰木──作家庄司總一の生涯》(東京:中央書院,1976)
18.星名宏修,《日本植民地文學選集˙台灣編12》(東京:ゆまに書房,2001)
19.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日本人作家作品集5》(東京:綠蔭書房,1998)
20.曾景來,《台灣宗教と迷信陋習》(臺北:臺灣宗教研究會,1938)。
21.垂水千惠,《呂赫若研究》(東京:風間書房,2002),
22.倉林誠一郎,《新劇年代記˙戰中篇》(東京:白水社,1969)
23.上田閑照等執筆,河合隼雄等編《死の科学と宗教》(東京:岩波書店,1993)
單篇論文:
中文
1.三尾裕子,〈以殖民統制下的「灰色地帶」作為異質化之談論的可能性──以『民俗臺灣』為例〉,《臺灣文獻》,55卷3期,2004.9。2.王詩琅,〈臺灣民俗學的開拓者池田敏雄兄〉,《臺灣風物》31:2,1982.4。
3.朱家慧,〈勁風中的野草──解讀龍瑛宗〉,《文學臺灣》12,1994.12。
4.邱雅芳,〈激流為誰造像?──試探辜顏碧霞《流》的女性與國族認同〉,《文學臺灣》32期,1999.10。5.施懿琳,〈吳新榮《琑琅山房隨筆》初探〉,《國立中正大學學報》8:1,1997。
6.洪茂榕,〈懷念連襟義兄 池田敏雄先生〉,《台灣風物》31:2,1982.4。
7.張良澤,〈池田敏雄先生書信集〉,《臺灣史料研究》9,1997.5。
8.張勝彥,〈台灣清代地方志之研究──以康熙年間所編之台灣府志為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0:5,2000.2。9.張隆志,〈從「舊慣」到「民俗」:日本近代知識生產與殖民地臺灣的文化政治〉,《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2006.11。10.楊雲萍,〈池田敏雄追悼辭〉,《臺灣風物》31:2,1982.4。
11.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2007.9。12.戴寶村,〈臺灣文化協會年代的生活革新運動〉,《臺灣史料研究》19,2002.6。13.韓雷,〈文藝民俗特質論〉,《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1:4,2005.8。
日文
1.池田敏雄,〈張文環「臺灣文學的誕生」について〉,《臺灣近現代史研究》2,1979.8。
2.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湾文学研究:「台湾文芸家協会」の成立と『文芸台湾』──西川滿「南方の烽火」から〉,《岐阜聖德學園大學紀要》通號51號,2006。
3.池田敏雄,〈植民地下台湾の民俗雑誌〉,《民俗臺灣》5(臺北:南天書局,1998)
4.村上文昭,〈庄司總一──その人とその時代〉,《羽鳥通信》第7號,1999.07.01。
5.奧出健,〈大東亞文學賞『陳夫人』論〉,《創作と思考》4,1994.3,湘南短期大學國語國文學會。
6.塚本照和〈再錄呂赫若『陳夫人』の公演〉《中国文化研究》16號,1999.2。
會議論文:
1.李進益,〈張文環小說中的民俗〉,「2009閩南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金門縣文化局主辦。
2.張文薰,〈帝國大學之文化介入:1940年代臺灣文壇形成史〉,「交界與游移──近現代東亞的文化傳譯與知識生產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哈佛燕京學社主辦,(2009年9月10日~11日)
學位論文:
1.大原美智,〈坂口零子研究〉(1997),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王昭文,〈日治末期臺灣的知識社群(1940-1945──以『文藝臺灣』、『臺灣文學』及『民俗臺灣』三雜誌的歷史研究〉(1991),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3.李純芬,〈帝國視線下的在地民俗實踐:殖民地臺灣文學中的婚喪書寫(1937~1945)〉(2009),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4.周華斌,〈從敷島到華麗島的受容與變異:探討日據時期從日本到臺灣的短歌與俳句文學〉(2007),成功大學臺灣文學所碩士論文。5.殷豪飛,〈日治時期臺灣小說之漢人習俗研究〉(2004),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6.黃宗彬,〈台灣日治時期文學作品研究──庄司總一之「陳夫人」〉(1999),文化大學日文研究所碩士論文。7.鄭雅黛,〈冷澈的熱情者:吳新榮及其作品研究〉(1998),中興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8.戴文鋒,〈日治晚期的民俗議題與臺灣民俗學:以《民俗臺灣》為分析場域〉(1999),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報刊史料:
1.《文藝臺灣》(臺北:文藝臺灣社發行,1940-1944)(臺北:東方複印,1981)
2.《台灣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臺北:遠流,2005)
3.《民俗臺灣》(臺北:日本東都書籍會社臺北支店)(臺北:南天書局,1998)
4.《重修台灣府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臺北:遠流,2005)
5.《臺灣文學》(臺北:啟文社發行,1941-1943)(臺北:東方複印,1981)
6.《臺灣日日新報(ゆまに)清晰電子版》(原出版者:日本ゆまに出版社,原收錄年代:1898-1944)(臺北:漢珍數位圖書,2005)
7.《臺灣民報》(東京:臺灣雜誌社發行,1923-1930)(臺北:東方複印,1973)
8.《鳳山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臺北:遠流,2005)
9.《澎湖紀略》,《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臺北:遠流,2005)
10.《諸羅縣志》,《臺灣史料集成‧清代方志彙刊》(臺北:遠流,2005)
網路資料:
「走讀台灣」網站「北斗鎮人物介紹」:http://readtw.ncl.edu.tw/readtw/town_html/1000719/HTML/page06_05.htm(2009.11.09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