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專書
1.Lowenfeld,王德育譯(1991)。《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三友圖書。
2.Eisner, E. W.,郭禎祥譯(1991)。《藝術視覺的教育》。台北:文景書局。
3.Lynch,Kevin,宋伯欽譯(1986)。《都市意象》。台北;臺隆書局。
4.Nicholas Roukes,呂靜修譯(1995)。《設計的表現形式-想像力的激發》。台北:六合。
5. Robert L.Solso著,黃希庭等譯(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
6.R. Olson,呂勝瑛、翁淑緣譯(1990)。《創造與人生》。台北:遠流。
7.Susan Berry Judy Martin(1993)。《色彩與設計》。台北:邯鄲出版社。
8.Solso,吳玲玲譯(1998)。《認知心理學》。台北:華泰。
9.毛連塭、郭有遹等(2001)。《創造力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10.王文科(1991)。《認知發展理論與教育-皮亞傑理論之應用》。台北:五南。
11.王其敏(1997)。《視覺創意-思考與方法》。台北:正中。
12.矢野誠也(1975),柯順枝譯。《預測未來》。 高雄:文皇。
13.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委員會(2001~2008)。《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優勝作品專輯90~97學年度》。台南市: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委員會。
14.何耀宗(1974)。《商業設計入門》。台北:雄獅。
15.吳隆榮(1990)。《造形與教育-美術教育之理論及其實踐》。台北:千華圖書。
16.林品章(1997)。《商業設計》。台北:藝術家。
17.近江源太郎,楊清田編譯(2007)。《造形心理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講義。
18.武井勝雄,劉振源譯(1996)。《設計教育入門-包浩斯體系之應用》。台北:世界文物。
19.武田瑛夢,蘇蔚琳譯(2008)。《愛上設計-培養設計品味的第一本書》。台北:旗標。
20.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21.邵瑞珍、皮連生(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22.張春興(1991)。《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23.張春興、林清山(1981)。《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24. 張紹勳(2001)。《研究方法》。台中;滄海。
25.張輝明編著(1989)。《平面廣告設計編排與構成》。台北:藝風堂。
26.陳木子(1997)。《藝術的創造鑑賞批評》。臺北:環宇。
27.郭有遹(2001)。《創造心理學》。台北:正中。
28.陳俊宏(1988)。《色彩嗜好與色彩意象之調查分析》。台北:藝風堂
29.陳俊宏、楊東民(1998)。《視覺傳達設計》。台北:全華。
30.陳樹勛編著(1969)。《創造力發展方法論》。台北市 : 中華企業管理發展中心。
31.陳龍安(1991)。《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出版社。
32.陳龍安、朱湘吉(1998)。《創造與生活》。台北:五南。
33.黃冬富(2000)。《八十九學年度全國學生美術比賽專輯》。高雄市: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34.董奇(1995)。《兒童創造力發展心理》。台北:五南。
35.靳埭強(1987)。《商業設計藝術》。台北:雄獅。
36.臺南市社會教育館公布(2008)。《九十七學年度比賽實施要點》。臺南市:臺南市社會教育館。
37.劉思量(1992)。《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藝術家。
38.蕭銘芚(1990)。《造形發想法之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39.簡茂發、黃光雄(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中文期刊論文
1.王文純(1998)。〈色彩的美感發展階段之研究—相關文獻的回顧〉,《美育》,94:23-32。2.吳仁芳(1993)。〈兒童色彩世界的探討〉,《國教月刊》,39:5-16。3.吳振岳(1995)。〈近十年來的全省美展-兼談其油畫部作品〉,《臺灣美術》,27: 37-52。4.吳統雄(198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反應、反省〉,《民意學術專刊》,夏季號:29-53。
5.李一峰(2006)。《近二十年台灣省全省美展國畫部門得獎作品之研究(1985~2004)》。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學系碩士班。6.李平和(2003)。《台灣官辦美展視覺設計作品類型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7.李平和、謝省民(2002)。〈全省美展「視覺設計類」作品類型之研究〉,《商業設計學報》,6:93-118。8.李宏彬(2005)。《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教科書中視覺藝術教育課程裡設計教育所占內容之比例與意義》。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9.李根在(2000)。《複數相加創意思考法的開發與研究-以視覺傳達設計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
10.李慧賢(1995)。《原住民學生創造力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年級、性別、教師教學創新行為、父母教養態度、社會支持與創意經驗、創造思考能力之關係》。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11.林炎旦(2000)。〈國民小學美勞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集》,4:279-304。
12.林振莖(2007)。〈臺灣水墨人物畫之興起 (1990~2005)-以全省美展國畫部門人物畫消長之因素分析為例〉,《台灣美術》,67:106-109。
13.柯超茗(1997)。《材質視覺與觸覺質感意象的研究》。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
14.張栢烟、許雯婷(2004)。〈從視覺文化的角度看一般性設計教育在國中階段的重要性〉,《自然與人文全人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1-1~1-12。
15.張麗蓮(2007)。《影響國小校內美展發展因素之個案研究:以臺北縣板橋市溪洲國小溪洲美展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
16.張麗蓮(2007)。《影響國小校內美展發展因素之個案研究:以臺北縣板橋市溪洲國小溪洲美展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
17.曹筱玥(2000)。《從解嚴前後(1977~1997)的全省美展西畫部門得獎作品- 看省展風格的移轉與權力結構的互動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18.許玲榕(2000)。《高職廣告設計科學生創造性思考相關能力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
19.許哲嘉(2008)。《療傷系玩具之意象認之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學系研究所。
20.陳玉花(1995)。《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21.陳羽鵑(2003)。《苗栗縣國小學童參加美術比賽現況調查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
22.陳信文(2008)。《視覺傳達設計之創意構思方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23.陳奐宇(2000)。《創造思考教學對圖形創造力影響之研究-以國小四年級與六年級普通班為比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
24.楊清田(1996)。〈構成教育的理念及其與台灣設計教育發展的關係〉,《藝術學報》,59:27-45。25.楊清田(2001)。《包裝容器的量感、意象與喜好度之研究》。台北:視傳文化。
26.謝省民、傅雲英(2006)。〈全省美展版畫作品中的動物圖像表現〉,《長榮大學學報》,10:2:119-140。27.羅美慧(2006)。《圖畫書創意教學策略對兒童藝術創造力表現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學系碩士班。外文
1.Amabile(1997). 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though motivational synergy. Journal of Creativity Behavior,31:1,18-26.
2.Chan(1992). Exploring individual style in design. Enovironment and Planning B:Planning and Design, 19:503-523.
3.Crawford,R.P.(1954). The Techniques of Creative Thinking. New York :Haw Thorn.
4.Davis,G. A.(1986). Creativity is forever. Dubuque, Iowa:Kendall/Hunt.
5.Golann, S. E.(1963). Psychological Study of Creativit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 60:548-565.
6.Hocevar, D.(1981). Measurement of creativity review and critiqu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 45:5, 450-464.
7.Rhodes, M.(1961). An analysis of creativity. Phi Delta Kappan, 42, 305-310.
8.Rober H. Mckim. (1972).Expriences in Visual Thinking.Monterey,CA:Brooks J.Cole Publishing,Chapman.
9.Roukes, N.(1988). Design Synectics. Massachusetts:Davis Publications.
10.Shallcross, D. J.(1973). Creativity: Everybody’s business.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51(9), 623-626.
11.Strauss, S. ed.(1982). U-Shaped Behavioral Growth. New York : Academic.
12.Susanne, K. Langer.(1991). Mind:An Essay on Human Feeling.Vol.3.
13.Torrance, E.P.(1975). Creativity research in education:still alive. In I.A. Tayor &J. W. Getzels, Perspectives in creativity Chicago:Aldine.
14.Wallas, G.(1926). The arts of thought. London: Jonathan Cape.
15.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1986). Merriam-Webster Inc.,U.S.A.
16.Winner, E. & Garader, H.(1981). The art in Children's drawings. Review of Research in Visual Arts Education, 14,18-31.
17.岸本行雄(1987)。設計の方法。東京:日科技連出版社。
網站
1.文化‧台灣設計專欄-蕭青陽╳林宏澤 城市與設計的對話,下載於2009年11月:http://gisst.marlito.com/viewthread.php?tid=1448&extra=page%3D1
2.國立台南生活美學館:http://www.tncsec.gov.tw/a_tncsec/A10_03.php
3.國民教育社群網-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http://teach.eje.edu.tw/9CC/index.php
4.重編國語辭典1994年修訂本線上查詢:http://dict.revised.moe.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