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書目
1.潮州老源正興班戲曲一手資料:
劇目大綱:包含《水蛙記》(喜門環)、《郭子儀大拜壽》、《占(詹)典嫂告御狀》、《廣東奇案》(上、下本)、《美術家》、《黑白面》、《一女四婿》、《五福臨門》、《成衣女》、《醉鬼》、《新茶花》(1-4編)、《大義滅親》、《女搜宮》、《玉牛記》、《節義配》、《二歲夫》、《五女配》、《周元賣柴》、《江蘇案》、《雙報恩》、《分家案》、《死中復生》、《金珠塔》、《嘉慶登基》、《蟠龍鏡》、《雙拜壽》、《乾隆君遊江南》(1-6本)、《七鶴歸洞》、《紫金亭》、《抽魚稅》、《雙搜玉逢寺》、《毛狀元》、《祭金神》、《兄弟會》、《金龍庒》、《五星圖》、《金釵記》、《萬花樓》(1-7本)、《二八宿上天台》、《天津案》、《兄弟爭權》、《負義報》、《雙花子》、《雙駙馬》、《世情報》、《玉麒麟》、《杜十娘》、《樊梨花征西》、《白牡丹》(上、下本)、《忠義烈》、《姜同美》、《枝無葉》(上、下本)、《李旦歸天》、《狄青假死》之劇本大綱,共計七十本。
帳冊資料:源正興班1928(昭和三)年總抄簿、1929(昭和四)年總抄簿、1928(昭和三)年日清簿(第一部)、1928(昭和三)年日清簿(第二部)、1929(昭和四)年日清簿(第一部)、1929(昭和四)年日清簿(第二部),共計六本。
支那人俳優名簿
俳優許可證
老源正興班演出戲單
老源正興班損益表
洪烏靖家族照片
工友工場電渡部請求書
興行技藝許可證
(以下以作者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2.專書部份:
方展榮(2000),《潮丑藝譚》,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汕頭市藝術研究室編(1998),《潮劇研究2.潮劇人物傳略專輯》,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汕頭市藝術研究室編(1999),《潮劇研究3.潮劇五十年文論選》,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汕頭市藝術研究室編(2001),《潮劇研究4.潮劇百年史稿》,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呂訴上(1961),《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部。
林淳鈞(1993),《潮劇聞見錄》,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7),《潮劇藝術欣賞》,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林淳鈞、陳厲明編著,(1999)《潮劇劇目滙考》,台山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895-1945)》,台北:自立晚報。
范澤華(2005),《舞台內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
---------(2006),《日治時期台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台北:南天。
-------- (2007),《客家劇藝留真:台灣的廣東宜人園與宜人京班》,桃園市:桃縣文化局。
海震(2003),《戲曲音樂史》,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高義龍、李曉主編(1999),《中國戲曲現代戲史》,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容世誠(2003),《戲曲人類學初探:儀式、劇場與社群》,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莫光華(1999),《台灣各類型地方戲曲》,台北:南天。
郭楠(2001),《阿楠說戲》,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陳芳主編(2004),《台灣傳統戲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陳驊(1999),《海外潮劇概觀》,北京:中國文聯。
陳歷明、林淳鈞編著(2001),《明本潮州戲文論文集》,香港:香港文藝出版社。
陳韓星主編(2005),《近現代潮汕戲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陳歷明(2005),《潮劇》,台山市:廣東人民出版社。
陳天國、蘇妙筝(2004),《潮州音樂》,廣州:廣州人民出版社。
陳紹馨(1979),《台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陳慶芳總編(2004),《傳統音樂戲曲圖象與文書資料專輯》,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張庚、郭漢城(1998),《中國戲曲通史》,台北:大鴻圖書有限公司。
張發穎(2003),《中國戲班史》,北京:學苑出版社。
郭丹虹(2003),《品評潮劇》,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黃挺、陳占山著(2001),《潮汕史》,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葉龍彥(2004),《老灣老戲院》,台北縣:遠足文化。
蔡碧霞(2003),《獅城潮劇情》,新加坡:新加坡戲曲學院。
劉振魯編著(1982),《當前台灣所見各省戲曲選集》,上冊,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潮劇志編輯委員會編(1995),《潮劇志》,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譚元傑編著(2000),《戲曲服裝設計》,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蕭荻(1999),《老戲迷侃戲》,廣州:花城出版社。
3.期刊論文:
牟傳俊(1992),〈新編歷史題材戲曲的時代特徵〉,《戲曲研究》期41,頁172-180。
冷東(2000),〈潮汕地區的海外移民與地方社會研究述評〉,《海交史研究》期38,頁93-104。
杜經國(1997),〈潮汕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文史知識》期195,頁10-16。
吳奎信(1997),〈別具一格的潮州歌冊〉,《文史知識》期195,頁55-59。
林幸慧(2003),〈《申報》戲曲廣告的意義〉,《民俗曲藝》期140,頁155-177。林淳鈞(1979),〈潮劇與潮州音樂〉,《文史知識》期195,頁46-49。
--------(1986),〈王昆侖先生和潮劇〉,《文史資料選輯》期105,頁135-145。
林倫倫(1997),〈潮汕方言的特點及其學術價值〉,《文史知識》期195,頁81-85。
邱坤良(2001),〈台灣戲劇史的傳播網絡〉,《歷史月刊》期158,頁28-34。邵紅(2002),〈戲曲的活頁歷史—老戲單〉,《中華戲曲》期27,頁54-63。
苗懷明(2002),〈二十世紀港台及海外戲曲文獻研究述略〉期94,頁252-272。
施志汶(2000),〈台灣史研究的史料運用問題:以清代渡台禁令為例〉,《台灣史蹟》期36,頁148-189。徐亞湘(2003),〈近代中國戲班在國外的傳播-一個研究史的整理〉,《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頁151-186。
--------(2002),〈跟著移民腳步演到他鄉異國〉,《表演藝術》期115,頁55-59。
-------(2003),〈桃園縣傳統戲曲的發展與變遷〉,《民俗曲藝》期140,頁245-277。
--------(2002),〈日治時期台灣內台戲班考〉,《華岡藝術學報》期6,頁111-138。
馬明捷(1989),〈談談舊戲班的那一套〉,《戲曲研究》期30,頁53-68。
陳歷明(1997),〈明本潮州五種戲文與南戲的流傳〉,《文史知識》期195,頁17-23。
陳中秋(1993),〈廣東戲曲的現狀與思考〉,《中華戲曲》期15,頁20-24。
陳高華(1997),〈潮汕與海上絲路〉,《文史知識》期195,頁37-41。
許丙丁(1954),〈台南地方戲劇的變遷(一)〉,《台南文化》卷4期1,頁20-27。
--------(1955a),〈台南地方戲劇(二)〉,《台南文化》卷4期3,頁17-21。
--------(1955b),〈台南地方戲劇(三)〉,《台南文化》卷5期1,頁31-40。
黃挺(1996),〈海禁政策對明代潮州社會的影響〉,《海交史研究》期29,頁40-51。
------(1998),〈移民與潮汕和東南亞的文化交流〉,《海交史研究》期33,頁27-37+18。
黃竹三(2000),〈中國戲曲發展的新階段-地方戲的勃興〉,《古典文學知識》期93,頁43-49。
康保成(1992),〈潮州出土《劉希必金釵記》述考〉,《文獻》期53,頁50-60。
詹伯慧(1958),〈潮州話的一些語法特點〉,《中國語文》期71,頁218-220。
鄒元江(1995),〈關於與戲曲丑角美學特徵生成相關的幾個問題〉,《中華戲曲》期16,頁244-257。
劉國興(1985),〈粵劇的戲班和戲院〉,《文史資料選輯》期97,頁217-256。
劉文峰(1999),〈中國戲曲在港澳和海外年表(上)〉,《中華戲曲》期22,頁458-485。
--------(2001),〈中國戲曲在港澳和海外年表(下)〉,《中華戲曲》期25,頁247-301。
蔡欣欣(1998),〈南國鮮花色色香〉,《表演藝術》期61,頁71-74。
黎奕強(1993),〈論戲曲的時代性、群眾性〉,《戲曲研究》期44,頁21-33。
賴伯疆(1988),〈潮劇在泰國的滄桑〉,《戲曲研究》期26,頁240-256。
4.學位論文:
張啟豐(2004),《清代台灣戲曲活動與發展研究》,國立成功大學 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鍾易鈴(2005),《明本潮州戲兩種:《金花女》、《蘇六娘》戲文音樂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 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5.訪問錄音:
洪家富,〈訪問老源正興班在台活動記錄及祖父洪烏靖之生平〉,2006年08月26日。採訪地點:台北縣淡水鎮。
鄭志偉,〈訪問老源正興班的發展史與海外傳播情形〉,2007年04月30日、05月01日。採訪地點:廣東省汕頭市。
葉清發,〈訪問參與老源正興班的回憶〉、〈訪問教戲先生方廷章的生平〉,2007年05月02日。採訪地點:廣東省汕頭市。
黃秋葵,〈訪問老源正興班的童伶制度〉,2007年05月02日。採訪地點:廣東省汕頭市。
6.報紙資料:
徐亞湘主編(2004),《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所參考的報刊:《台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
徐亞湘(2006),《史實與註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談》,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台灣日日新報》。
《台南新報》。
《汕頭日報》。
7.工具書:
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編輯委員會(1995),《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中國劇目辭典擴編委員會(1997),《中國劇目辭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1993),《中國戲曲志.廣東卷》,北京:中國ISBN中心。
林淳鈞、陳曆明編著(1999),《潮劇劇目匯考》,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馬鳳、洪潮編著(1988),《潮州歌謠選》,新加坡:新加坡潮州八邑會館。
廣東潮劇院編(年不詳),《藝海光榮錄》,廣東:廣東潮劇院。
潮劇志編輯委員會(1995),《潮劇志》,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薛汕編著(1992),《潮州歌冊選集》,汕頭:群眾藝術館。
8.網路資料:
王德育(2008年8月12日),〈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印尼三國華人經濟之比較與分析 政府政策、控制與經濟勢力〉,《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網址:http://www.ocac.gov.tw/public/dep3public.asp?selno=2563&;no=2563&;leve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