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參考文獻
井敏珠(1991):《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因應策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王如哲(1990):大學辦理二年制及研究生在職進修專班(含其他國家相關資料蒐集)及
先修制度實施結果期末結案報告。國立中正大學。
王國揚(2002):《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離職傾向關係之探討-以財政部台灣省中區國稅局為
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瑞祺(2001):《學校人事人員角色衝突之研究-以台北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
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王榮成(2004):《工作與家庭衝突對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公務人員為例》。
東吳大學政治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曉麗(2006):《瀋陽市初中生“學習倦怠”分析與對策》河北師範大學教育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刑小萍(1994):《成年婦女參與繼續教育活動及其家庭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萸(2004):《已婚婦女參與學習之家庭角色衝突與婚姻滿意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
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金銘(2007):〈統計法輯要〉。台南:復文。
余朝權(2005):〈現代管理學〉。台北:五南。
余慧君(1999):《以性別角色態度、生活型態、工作投入之角度探討女性經理人工作與家庭之
調適》。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曉穎(1992):《五專轉學生情緒穩定、社會支持對學習倦怠之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
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宋鎮照(1997):〈社會學〉。台北:五南。
吳秉恩(1991):〈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書局。
吳佳玲(2003):《觀光職業婦女角色衝突、休閒阻礙與休閒活動參與之研究》。南華大學旅遊
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玉惠(1998):《國民小學女性校長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需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再發(2003):《高雄縣市國小退休教師社會參與、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旺政(2003):《政風人員角色衝突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教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合譯(2001):〈組織行為學,(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台北:
華泰。
李英蘭(2005):《托兒所保育人員工作價值觀、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高屏地區
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李雪麗(1994):《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組織承諾與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
家政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佩蘭(2006):《醫師的雙重專業衝突-本質、前因及後果》。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
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林千雅(2001):《心臟衰竭病患希望、不確定感與社會支持之探討》。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
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
林麗美(1997):《國中實習教師的社會支持、教學困擾、教師效能及教師承諾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佳蓉(2002):《幼兒教師任教職志、工作壓力及社會支持之質性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月娜、吳明隆(2004),國小專任行政人員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學校行
政雙月刊,33,52-70。
林虹君(1998):《我國企業組織支援系統對駐外人員工作與家庭衝突影響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純菁(2005):《家庭、工作與學習--- 已婚成人女性在高等教育中的學習經驗之探討》。
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慈航(1992):《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社會支持對其親職角色扮演之影響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瓊玲(2004):《參與社會團體的成人之工作投入、社會支持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淑琴(2002):《由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工作與家庭衝突之關係-以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為例》。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柯秀幸(1993):《雙薪家庭中工作-家庭衝突及其對工作生活品質影響之研究,》。中原大學企
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洪玲茹(2002):《社教機構員工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公立社
教機構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唐先梅、曾敏傑(1992):〈台灣已婚職業婦女工作壓力的來源-兼論職業別間之比較〉。《勞動學報》2期:79-105。
徐甄慧(1997):《女性人格特質、角色衝突與擔任高階主管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淑貴、伊慶春(1997):已婚職業婦女子女照顧問題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專
題研究。
高瑞堂(1997):《高雄市警察人員工作與家庭角色衝突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崔來意(2000):《高科技公司女性專業人員工作-家庭衝突、工作倦怠及離職意願關係之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治遙(1989):《大學生內外控信念、社會支持與學習倦怠的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苙雲(1996):社會變遷中各類社會支持系統功能的討論。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加強家庭教育促進社會和諧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張世民(2002):《在職碩士研究生的學習障礙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莊慧美(1998):《國小女性教師在工作、家庭、及進修角色之衝突及適應歷程分析之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世軍(2003):〈管理辭典〉。台北:華泰。
許寶源(1996):《國民小學教師角色衝突與學校認同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為藩(198):角色理論在教育學上之意義,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第十三輯,15-27頁。
郭騰淵(1991):《國中教師工作價值觀、角色壓力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志忠(2007):《碩士在職進修班學生角色衝突、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奎熹(1993):〈教育社會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幸玉(1994):《雙生涯夫妻性別角色特質、家庭職業角色與學習需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
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訓祥(1988):《我國專科進修補習學校成人學生中途退學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貞(2006):《雙職涯家庭工作者「工作與家庭衝突」之研究:以一家大陸台商企業公司為
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出版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雅媺(2000):《二度就業婦女的家庭壓力與社會支持系統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滿樺(1982):《已婚職業婦女角色衝突的因應策略及有關變項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
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 燕(1992):《婦女教育》,〈我國婦女成人教育的學習需求〉。台北:師大書苑。
單小琳(1990):《國中導師專業倦怠與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調適的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
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彭懷真(1999):〈社會學概論〉。台北:洪葉。
曾慧雯(1999):《門診憂鬱症患之社會支持與希望狀態之探討》。高雄醫學院護理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程言美(2003):《主管領導行為、工作生活品質和人格特質對工作倦怠與工作士氣影響之研究
-以高雄市軍訓教官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閔秀芳(2002):《已婚婦女參與回流教育經驗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未出版)論文。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復文。
黃曬莉(1996):《中國人的人際和諧與衝突:理論建構及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
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黃英忠(2001):〈現在管理學〉。台北:華泰。
黃詩淳(2004):《暑期教學碩士班學生學習與工作衝突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建霖(2004):《國軍已婚女性軍士官工作投入-家庭投入角色衝突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
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秀雀(2005):《在職進修學生學習與工作衝突和過勞債向關係之研究-以某技術學院夜間部
學生為例》。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雅芳(2005):《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工作家庭衝突對繼續進修意願之影響-以某
大學推廣教育班為例》。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婷淳(2008):《在職進修人員角色間衝突、社會支持與學習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中山大
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蓓(1988):〈台灣地區縣市政府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中
國社會學刊》12:69-107。
葉光輝(1999):〈家庭心理學系統思維觀點的探討與應用〉。台北,五南。
董玉娟(1999):《工作-家庭衝突、 組織社會化對離開現職債向影響之研究:以台商派駐大陸已
婚員工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廖貴鋒(1986):《國中教師角色衝突、角色不明確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美雲(1995):《基層農會家政指導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趙傑夫(1988):《我國台灣地區國民中學校長工作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
博士論文(未出版)。
潘依玲(2005):《彰化縣國民中小學退休教師服務學習的參與動機與社會支持對學習成效影
響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妙真(2004):《幼稚園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威德(1994):《國中教師教學成敗歸因、社會支持與教學自我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淑貞(2003):《員工工作特性與工作倦怠之關聯性研究-以技術學院行政人員為實證對象》。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素雯(2004):《文化行政局人員角色衝突、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闕美華(2000):《國中小教師情緒智慧、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度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沁怡(2004):《女性國小教師在職進修角色衝突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
程與教學研究所為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參考文獻
Barnett, R. C. & Baruch, G. K.( 1985).Women’s involvement in multiple ro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49(1),
135-145.
Baltus, R. K.( 1987). Personal psychology for life and work. New York: McGrual-Hill. Biddle,
B.J. (1979). Role theory: Expectations, identities and behavior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New York: Behavioral
Publications.
Caplan, R.D., Cobb, S., French, J.R. P., Van Harrison, R., & Pinneau, S. R.( 1980). Job Demands
and Worker Health, Ann Arbor, MI: Institute for Social Research.
Cherniss, C.( 1980). Staff burnout: job stress in the human services, Beverly hill: sage
publications, professional burnout in human service organizations. New York: Praeger. Clagett, C. A.( 1980). Teacher Stress at a community college: professional burnout in a
bureaucratic sett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5310 .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300-314.
Cohen, S., & Syme, S. L.( 1985). Issues in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Orlando: Academic Press.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310-357.
Connidis, I. A.( 1994).Social support in older age:Assessing the impact of marital and parent
status. Canadian Journal on Aging, 13, 510-527.
D’Aurora D. L., & Fimian M. J.( 1988). Dimensions of life and school stress experienced by young
peopl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5, 44-53.
Edwards, J.G.( 1986). Burnout in college seniors preparing for the human services profession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80881 Etzion, D. 1984. Moder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stress-burnou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9(4),
615-622.
Etzion, D., & Pines, A.( 1986). Sex and culture in burnout and coping among human service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cross-culture psychology, 17(2), 191-209.
Freudenberger, H. J. ,& Richelson, G.( 1981). Burnout the high cost of high achievement.
Toronto: Bantam Books.
Frone, M. R., Russell, M. & Copper, M. L.( 1992).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Work-Family
Conflict: Testing a Model of the Work-Family Interfa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7(1), 65-78.
Gilbert,L.A.,& Holahan,C.K.( 1982).Conflicts between student/professional,parantl,and
Development role:A comparison of high and low effective copers. Human Relation,35,
635-648.
Greenhaus, J. H. &Beutell,N.J.( 1985).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0(1),76-88.
Gold, Y., Bachelor, P., & Michael, W. B.( 1989). The dimensionality of a modified from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in a teacher-training program.
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 49, 549-561.
Gottieb, B. H.( 1986). Social support strategies: Guidances for mental health practice.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Green, D. E., Walkey, F. H., & Taylor, A. J. W.( 1991). The three-factors structure of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A multicultural, multinational confirmatory study. 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6(3), 453-472.
Greenhaus, J.H., & Beutell, N. J.( 1984), “Sources of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Rol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0(1), 76-88.
Gutek B. A., Searle S., & Klepa L.( 1991). Rational Versus Gender Role Explanations for
Work-Family Conflict.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6(4), 560-568.
Hall, D. T.(1972). A model coping with role conflict: The role behavior of college educated
wome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7,471-486.
Hammer, L. B., Grigsby, T. D., & Woods, S.( 1998). The conflicting demands of work, family, and
school among students at an urb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
Applied. 132(2), 220-226.
Hetherington, C., Oliver, M. K., & Phelps, C. E.( 1989). Resident assistant burnout: Factors of job
and gender.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0, 266-269.
Holahan, C. K., & Gilbert, L. A.( 1979), “Interrole Conflict for Working Women: Career Versus
Job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64(1), 86-90.
House, J. S.( 1981).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Reading, Mass: Addison Wiley.
Hoy, W. K. & Miskel, C. G. (1987).Education administration-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3rd
ed.) .New York: Random House.
Jacksno, S. E., Schwab, R. L., & Schuler, R. S.( 1986). Towar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burnout
phenomenon.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1(4), 630-640. Johnson, J., & Sarason, I. G.
1978. Life stress,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ternational-external control as a moderator
variable.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 22, 205-208.
Kahn, R. L., & Antonucci, T.( 1980). Convoys over the Life Course: Attachment,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In P. B. Baltes and O. Brim eds., Life-Span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3 .
Boston: Lexington Press.
Kahn, R. L., Wolfe, D. M., Quinn, R. P., & Snock, J. D.( 1964). Organizational Stress: Stydies in
Role Conflict and Ambiguity.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Kelly, R., & Voydanoff, P.( 1985), Work/Family Role Strain among Employed Parents, Family
Relations, 34, 367-374.
Kopelman R. E., Greenhaus J. H., & Connolly T. F.,( 1983). A Model of Work, Family, and
Interrole Conflict: A Construct Validation Study.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Performance 32, 198-215.
Meier, S. T., & Schemech, R. R.( 1995). The burned-out College Student Personnel, 26(1), 63-69.
Moracco, J. C.( 1981). Burnout in counselors and organization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95 924 . )
Moracco, J., & McFadden, H.( 1979). Organizational burnout in counseling agencies.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3 994. )
Pines, A. N., Aronson, E., & Kafry, D.( 1981). Burnout: From tedium to personal growt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eitman, S. W.( 1971). Role strain and the american teacher, School Review,545.
Russell, D. W., Altmaier, E., & Velzen, D. V.( 1987). Job-related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burnout
among classroom teacher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2(2), 269-274.
Savicki, V., & Coolley E. J.( 1982). Implications of burnout research and theory for counselor
educators.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0, 415-419. Thoits, P. A. 1986. Social
Support as an Assistance.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4), 416-423.
Watkins, C. E.( 1983). Burnout in Counseling Practice: Some potential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hazards of becoming a counselor.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5), 304-313.
Watkins, C. E.( 1983). Burnout in Counseling practice: Some potential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hazards of becoming a counselor. The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61(5), 304-313.
Zastrow, C.( 1984).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burnout.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14,
14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