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12.96.86) 您好!臺灣時間:2023/12/06 15: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辛芳薇
研究生(外文):Fang-Wei Shin
論文名稱:汪紱《詩韻析》音系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Wong Fu’s“Shi Yun Xi”Phonological System
指導教授:柯淑齡柯淑齡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Ling Ko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305
中文關鍵詞:汪紱詩韻析等韻清代韻圖
外文關鍵詞:Wong FuShi Yun X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44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汪紱(1692-1759),安徽婺源人氏,生而穎悟,皆承母教,未嘗一日從師,然其學問淵博,著作等身。現存著作除有《詩經詮義》、《書經詮義》、《禮記章句》、《理學逢源》、《雙池文集》、《戊笈談兵》、《山海經存》等,於經學、理學、文學皆有造詣。另有《詩韻析》為音學著作,書成於清雍正元年(1723),卷首闡述成書之旨及其聲韻觀念,著錄有等韻圖五十七圖;其後為韻書,依四聲分卷,平聲分上、下,共有五卷;卷末則附作詩之法。《詩韻析》聲分三十二母,韻則依詩韻分一百零六,調主「平」、「上」、「去」、「入」四聲,平聲不分陰、陽。本論文共分八章,茲依次敘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敘述撰寫本論文之動機、目的、材料、方法及相關研究之成果。
第二章 《詩韻析》之作者及其學術:考察汪紱之生平及其著作。
第三章 《詩韻析》成書之旨、版本及內容體例:敘述該書成書之旨、版本,並說明其內容 體例。
第四章 《詩韻析》之音學觀念:分「聲學」與「韻學」二部分,闡釋汪紱之音學觀念。「聲學觀念」包括「聲分三十二字母」、「聲母與九音」、「『開、中、闔』與『天、地、人』」。「韻學觀念」包括「韻分一百零六韻」、「自創呼名」、「四聲方位與四聲定譜」等。
第五章 《詩韻析》聲母系統析論:分析《詩韻析》三十二聲母之內容,呈現其語音特徵,並為之擬音。
第六章 《詩韻析》韻母系統及聲調析論:分析《詩韻析》一百零六韻之內容,並說明其特徵,在為之擬音,最後說明其聲調。
第七章 《詩韻析》與「詩韻系韻書」音系之比較:藉由與明代同屬詩韻系韻書之《韻表》、《音韻日月燈》二書之比較,探討《詩韻析》之語音特徵。
第八章 結論:總結汪紱之聲韻觀念,及《詩韻析》反映之語音現象,並論述其優、缺點,確定其於聲韻學史上之地位。

書末為引用及參考文獻。另有附錄三種:一、汪紱年表;二、汪紱《雙池文集》篇目表;三、汪紱《詩韻析》書影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材料與方法 2
第三節 相關研究之成果 3
一、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 3
二、 趙蔭棠 4
三、 應裕康 4
四、 李新魁 5
五、 趙誠 6
六、 耿振生 6

第二章 汪紱之生平及其學術 9
第一節 汪紱之生平 9
第二節 汪紱之學術 18
一、經學 18
二、理學 23
三、文學 25
四、其他 25

第三章 《詩韻析》成書之旨、版本及內容體例 29
第一節 《詩韻析》成書之旨 29
第二節 《詩韻析》之版本 33
第三節 《詩韻析》之內容體例 35
一、《詩韻析》之內容 35
二、《詩韻析》韻圖之編排觀念及方法 51

第四章 《詩韻析》之音學觀念 55
第一節 《詩韻析》之聲學觀念 55
一、聲分三十二字母 55
二、聲母與九音 58
三、「開、中、闔」與「天、地、人」 69
第二節 《詩韻析》之韻學觀念 73
一、韻分一百零六韻 73
二、自創呼名 75
(一)開口呼 79
(二)齊齒呼 80
(三)合口呼 83
(四)撮口呼 84
(五)閉口呼 85
(六)齩齒呼 86
(七)啟脣呼 86
(八)混呼 87
(九)舌向上呼 87
三、「四聲方位」與「四聲定譜」 88

第五章 《詩韻析》聲母系統析論 91
第一節 《詩韻析》聲母分析及音值擬定 92
一、喉音 92
二、舌音 98
三、脣音 101
四、牙音 105
五、齒音 109
六、喉兼牙音 114
七、齒兼脣音 118
八、喉舌合音 121
九、齒牙合音 125
第二節 《詩韻析》聲母系統之特徵 128
一、「知」、「照」、「莊」三系合流 128
二、「非」、「敷」、「奉」三母相混 133
三、「泥」、「娘」二母不分與「泥」、「來」二母相混 136
四、「影」、「疑」、「喻」三母相混 139
五、「床」「禪」二母相混 141
六、「精」、「照二」二系相混 142
七、保存全濁聲母 144

第六章 《詩韻析》韻母系統及聲調析論 147
第一節 《詩韻析》韻母分析及音值擬定 147
一、「東」、「董」、「送」、「屋」 147
二、「冬」、「腫」、「宋」、「沃」 151
三、「江」、「講」、「絳」、「覺」 153
四、「支」、「紙」、「寘」、「質」 155
五、「微」、「尾」、「味」 160
六、「魚」、「語」、「御」 162
七、「虞」、「麌」、「遇」 164
八、「齊」、「薺」、「霽」 166
九、「佳」、「蠏」、「掛」及「泰」 168
十、「灰」、「賄」、「隊」 171
十一、「真」、「軫」、「震」 174
十二、「文」、「吻」、「問」、「物」 176
十三、「元」、「阮」、「願」、「月」 178
十四、「寒」、「旱」、「翰」、「曷」 182
十五、「刪」、「澘」、「諫」、「黠」 184
十六、「先」、「銑」、「霰」、「屑」 186
十七、「蕭」、「篠」、「嘯」 188
十八、「肴」、「巧」、「效」 190
十九、「豪」、「皓」、「號」 192
二十、「歌」、「哿」、「箇」 193
二十一、「麻」、「馬」、「禡」 195
二十二、「陽」、「養」、「漾」、「藥」 200
二十三、「庚」、「梗」、「敬」、「陌」 203
二十四、「青」、「迥」、「徑」、「錫」 206
二十五、「蒸」、「迥」、「徑」、「職」 208
二十六、「尤」、「有」、「宥」 210
二十七、「侵」、「寢」、「沁」、「緝」 213
二十八、「覃」、「感」、「勘」、「合」 215
二十九、「鹽」、「琰」、「豔」、「葉」 217
三十、「咸」、「豏」、「陷」、「洽」 219

第二節 《詩韻析》韻母系統之特徵 223
一、保留閉口韻 223
二、輕脣韻保留﹝i﹞或〔iu〕介音 223
三、「東」、「冬」、「庚」、「青」、「蒸」韻相混 223
四、「江」、「陽」韻相混 224
五、「支」、「微」、「齊」、「灰」、「祭」、「廢」韻相混 224
六、「灰」、「泰」、「佳」韻相混 224
第三節 《詩韻析》之聲調 226
一、調分「平」、「上」、「去」、「入」四聲 226
二、濁「上」歸「去」之跡象 227
三、「入」聲之歸屬 229

第七章 《詩韻析》與「詩韻系韻書」音系之比較 235
第一節 《詩韻析》與《韻表》音系之比較 235
一、《詩韻析》與《韻表》聲母之比較 235
二、《詩韻析》與《韻表》韻母及聲調之比較 240
第二節 《詩韻析》與《音韻日月燈》音系之比較 249
一、《詩韻析》與《音韻日月燈》聲母之比較 249
二、《詩韻析》與《音韻日月燈》韻母及聲調之比較 255

第八章 結論 265
第一節 《詩韻析》之優點 265
第二節 《詩韻析》之缺點 268

引用及參考文獻 271

附錄
一、汪紱年表
二、汪紱《雙池文集》篇目表
三、汪紱《詩韻析》書影
(一)《詩韻析》封面
(二)《詩韻析》吳鶚序
(三)〈九音方位〉、〈四聲方位〉
(四)〈四聲定譜〉、〈五聲次序〉
(五)〈綜標〉、〈錯標〉
(六)〈三十二音次序〉
(七)〈三十二音次序〉
(八)〈卷之一 上平〉
一、 汪紱著作
(汪紱著作有撰作年代不可考者,遂依當今出版先後為序)

《詩韻析》,(《續修四庫全書》,冊25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
《雙池文集》,(《續修四庫全書》,冊142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詩經詮義》,(《叢書集成三編,冊33》),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四書詮義》,(《叢書集成三編,冊10》),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孝經章句》,(《叢書集成三編,冊16》),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禮記章句》,(《續修四庫全書,冊10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六禮或問》,(《叢書集成三編,冊24》),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参讀禮志疑》,(《叢書集成三編,冊24》),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樂經或問》,(《續修四庫全書,冊11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樂經律呂通解》,(《續修四庫全書,冊11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易經如話》,(《續修四庫全書,冊2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春秋集傳》,(《續修四庫全書,冊14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理學逢源》,(《續修四庫全書,冊94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戍笈談兵》,(《四庫未收書輯刊,第十輯,冊七》),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
《醫林纂要探源》,(《叢書集成三編,冊100》),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大風集》,(《叢書集成三編,冊100》),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策略》,(《叢書集成三編,冊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
《立雪齋琴譜》,(《叢書集成三編,冊32》),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年。

二、 古籍
(因古籍有作者不詳者,遂依書名筆畫為序)

《一切經音義》釋慧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十駕齋養新錄》錢大昕,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3月。
《小學考》謝啟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2月。
《六書音均表》段玉裁,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切韻考》陳 澧,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72年。
《五聲反切正均》吳 烺,(《叢書集成續編,7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1年 。
《五方元音》樊騰鳳,(《續修四庫全書,冊26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五先堂字學元元》袁子讓,(《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210冊),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2月。
《元韻譜》喬中和,(《續修四庫全書》,冊25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元音統韻》陳藎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冊215-216),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中原音韻》周德清,臺北:藝文印書館, 2001年4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永 瑢,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四庫全書總目》永 瑢:臺北:藝文出版社,1969年。
《四聲等子》,(《等韻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3月。
《平水新刊禮部韻略》王文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古韻標準》江 永,(《叢書集成新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古今韻會舉要》熊 忠,《景印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經部第八五冊,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字學元元》袁子讓,(《續修四庫全書》,冊2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交泰韻》呂 坤,(《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210冊》),福建省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2月 。
《宋書‧謝靈運傳論》沈 約,(《文淵閣四庫全書》,冊257),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
《李氏音鑑》 李汝珍,(《續修四庫全書,經部,260冊》),清嘉慶十五年(1810)寶善堂 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
《李漁全集》李 漁,第十八卷,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皇極經世書》邵 雍,《四部備要》子部卷四 據通行本校刊,北京:中華書局, 1965年 11月 。
《皇極經世解起數訣》祝 泌,(《觀物篇解》,第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音韻闡微》李光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1年6月。
《音學辨微》江 永,(《續修四庫全書》,冊25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音聲紀元》吳繼仕,(《續修四庫全書,經部,254冊》),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
《音韻日月燈》呂維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冊211),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2月。
《述韵》夏 燮,(《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封氏聞見記》封 演,臺北:新興書局,1989年。
《南史》李延壽,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重刊併音連聲韻學集成》章 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270冊》),明萬曆六年(1578)維揚資政左室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7年2月 。
《唐韻》孫 愐,(《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李 桓,(《清代傳記叢刊‧綜錄類》),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10 月。
《國朝耆獻類徵》李 桓,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國史館本傳》李 桓,(《國朝耆獻類徵》),揚州:廣陵書社,2007年。
《清史列傳》國史館原編,《明代傳記叢刊‧綜錄類》,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10月 。
《無聲詩史》姜紹書,《明代傳記叢刊‧藝林類》,臺北:明文書局,1991年10月 。
《善樂堂音韻清濁鑒》王祚禎,(《續修四庫全書,22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5年 。
《等切元聲》熊士伯,(《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219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3月。
《新編篇韻貫珠集》釋真空,(《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213冊》),明弘治十一年(1498)刻本,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2月。
《經史正音切韻指南》劉 鑑,(《等韻五種》),臺北:藝文印書館, 1998年3月。
《管子》管 仲,(《文淵閣四庫書》,冊729),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聲類考》戴 震,臺北:廣文書局,1966年。
《顏氏家訓》顏之推,臺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1996年。
《雙池先生年譜》余龍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7年。
《韻鏡》張麟之(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985年。
《韻略易通》蘭 茂,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
《韻表》葉秉敬,(《續修四庫全書》,冊25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三、專著
(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序,同一作者則依當今出版先後為次)

丁邦新《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月。
丁 鋒《琉漢對音與明代官話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2月。
王 力《音韻學初步》,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10月。
《王力文集‧漢語音韻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年12月。
《漢語語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4月。
《漢語言韻學》,臺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6月。
《漢語音韻》,北京:中華書局, 2002年3月。
《漢語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2003年3月。
王傳德、尚慶栓:《漢語史》,濟南:濟南出版社,1996年4月。
王峙淵《漢音學研究》,臺中:瑞成書局,1997年6月。
孔仲溫《韻鏡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年10月。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續修四庫全書提要》,濟南:齊魯書社出版,1996年。
史存直《漢語音韻學論文集》,武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漢語方音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年6月。
何大安《聲韻學中的觀念和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何九盈《中國古代語言學史》,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李 開《漢語語言研究史》,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
李 榮《切韻音系》,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李新魁《漢語等韻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1月。
《漢語音韻學》,北京:北京出版社,1986年7月。
《李新魁語言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6月。
《李新魁音韻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7月。
《韻鏡校正》,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李新魁、麥耘《韻學古籍述要》,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2月。
李葆嘉《當代中國音韻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月。
李思敬《中國音韻學基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7月。
汪壽民、潘文國《漢語音韻學引論》,武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
沈祥源、楊子儀《實用漢語音韻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4月。
林 尹《中國聲韻學通論》,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10月。
林慶勳、竺家寧《古音學入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年9月。
竺家寧《近代音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4年8月。
《聲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11月。
《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7月。
胡竹安、楊耐思、蔣紹愚編《近代漢語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
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年。
耿振生《明清等韻學通論》,北京:語文出版社,1998年7月。
袁 賓《近代漢語概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唐作藩《音韻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陳新雄《鍥不舍齋論文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0年10月。
《古音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6年10月。
《等韻述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11月、
《新編中原音韻概要》,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年5月。
《廣韻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4年。
《聲韻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4月。
郭錦桴《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3年7月。
張世祿《韻鏡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1月。
《中國音韻學史》(上、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10月。
曾運乾《音韻學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黃季剛《黃侃論學雜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10月。
黃典誠《漢語語音史》,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
黃耀坤《音韻學引論》,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12月。
葉寶奎《明清官話音系》,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3月。
董同龢《漢語音韻學》,臺北:中華書局,2001年10月。
楊耐思《中原音韻音系》,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
趙爾巽《清史稿列傳》,臺北:明文書局, 1985年。
趙蔭棠《中原音韻研究》,上海 : 商務印書館,1956年。
《等韻源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趙 誠《中國古代韻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4月。
寧忌浮《古今韻會舉要及相關韻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5月。
潘重規、陳紹棠《中國聲韻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8月。
潘重規《瀛涯敦煌韻輯新編》,﹙《敦煌學文獻卷》,冊15﹚,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
錢玄同《文字學音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9年。
蕭父、許蘇民《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
龍宇純《韻鏡校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4月初版。
謝雲飛《中國聲韻學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4年。
《語音學大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87年。
應裕康《清代韻圖之研究》,臺北:弘道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72年。
羅常培《漢語音韻學導論》,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


四、學位論文
(依時間先後為序)

崔玲愛《洪武正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5年7月。
林平和《明代等韻學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研究博士論文,1975年 5月。
柯師淑齡《黃季剛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82年。
姜忠姬《五音集韻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7年5月。
李添富《古今韻會舉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0年6月。
宋韻珊《韻法直圖與韻法橫圖音系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1994年碩士論文。
楊徵祥《蒙古字韻音系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5月。
李秀珍《青郊襍著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6月。
趙恩梃《呂坤交泰韻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5月。
王世中《葉秉敬韻表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9年6月。
王松木《明代等韻之類型及其開展》,嘉義:國立中正大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0年5月。
賴金旺《字學元元音系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1年6月。
林協成《元韻譜音論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3年6月。
穆虹嵐《同文鐸音系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6月。
鄭雅方《元音統韻音系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6月。
李春永《呂介孺及其音學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五、單篇論文
(依發表時間先後為序)

羅常培〈敦煌寫本守溫韻學殘卷跋〉,《中央研究院集刊》集刊第三本, 1934年。
黃典誠〈試論《辯四聲輕清重濁法》與等韻的關係〉,《音韻學研,上海:學林出版社,1936年。
趙蔭棠〈等韻源流後記〉,《中國學報》,第1卷,第1期,1944年4月。
趙克剛〈四等重輕論〉,《音韻學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4月。
羅常培〈釋重輕〉,《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9月。
〈釋內外轉〉,《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9月。
〈切韻魚虞的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1963年9月。
〈中原音韻聲類考〉,《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1963年9月。
〈通志‧七音略研究〉,《羅常培語言學論文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1963年9月。
周祖謨〈讀守溫韻學殘卷後記〉,《問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1月。
鄭再發〈漢語音韻史的分期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本下冊,1966年6月。
杜其容〈釋內外轉名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0本, 1968年10月。
應裕康〈洪武正韻韻母音值之擬訂〉,《漢學論文集》,淡江文理學院中文研究室主編, 臺灣驚聲文物供應公司,1970年11月。
〈洪武正韻聲母音值之擬訂〉,《中華學苑》,第6期,1970年。
董同龢〈等韻門法通釋〉,《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1973年11月。
〈切韻指掌圖中幾個問題〉,《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1973年11月。
〈聲母韻母的觀念和現代的語言分析理論〉,《董同龢先生語言學論文選集》,1973年11月。
林平和〈「明代等韻學之研究」提要〉,《木鐸》,第5、6期合刊,1977年3月。
林 尹〈中國聲韻學研究方法與效用〉,《孔孟月刊》,第15卷,第12期, 1977年。
李新魁〈論近代漢語照系聲母的音值〉,《學術研究》,第6期,1979年。
高 明〈中國歷代韻書的韻部分合〉,《華岡文科學報》,第12期,1980年3月。
〈論中國字音的「聲值」的擬測〉,《靜宜學報》,第3期,1980年6月。
〈反切以前中國字的標音法〉,《高明小學論叢》,1980年9月
〈反切起源論〉,《高明小學論叢》,1980年9月。
李 榮〈語音演變規律的例外〉,《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年4月。
〈四等答問〉,《音韻存稿》,北京:商務印書館 1982年4月。
張守中〈平水韻考〉,《山西大學學報》,第1期,1982年。
胡先澤〈影母考〉,《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 第2期。
潘悟雲〈“輕清.重濁”釋〉,《社會科學戰線》,第2期,1983年 。
李方桂〈論開合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5本1分,1984年3月。
李新魁〈近代漢語介音的發展〉,《音韻學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3月。
宗福邦〈論入聲的性質〉,《音韻學研究》,第1輯,1984年3月。
金有景〈論日母——兼論五音‧七音及娘母等〉,《羅常培紀念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3月。
俞 敏〈等韻溯源〉,《音韻學研究》,第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3月。
李新魁〈論內外轉〉,《音韻學研究》,第2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7月。
劉人鵬〈唐末以前“清濁”、“輕重”之意義重探〉,《中國文學研究》創刊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7年5月。
徐 復〈守溫字母與藏文字母之淵源〉,《徐復語言文字叢稿》,江蘇:江蘇 古籍出版社,1990年6月。
孔仲溫〈〈辯四聲輕清重濁法〉的音韻現象〉,《孔孟學報》,第62期,1991年9月。
麥 耘〈古全濁聲母清化規則補議〉,《中國語文》,第4期,1991年。
張玉來〈元明以來韻書中的入聲問題〉,《中國語文》,第5期,1991年。
曾曉渝〈試論《西儒耳目資》的語言基礎及明代官話的標準音〉,《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季刊一,1991年。
李添富〈古今韻會舉要與禮部韻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比較研究〉,《第二屆國際暨第十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2年5月。
張清常〈—m韻古今變遷一瞥〉,《張清常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10 月。
竺家寧〈宋元韻圖入聲分配及其音系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學報》,第四卷第一期,1993年。
柯師淑齡〈從黃季剛先生「古無上聲說」論古聲調〉,《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3月。
周長楫〈濁音和濁音清化芻議〉,《音韻學研究》,第3輯,1994年4月。
唐作藩〈關於“等”的概念〉,《音韻學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4月。
許寶華、潘悟雲:〈釋二等〉,《音韻學研究》,第3輯,北京:中華書局, 1994年4月。
李新魁〈談等的起源與發展〉,《李新魁語言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6月。
李添富〈音韻結構談古韻分部及其發展〉,《輔仁學誌》,第24期,1995年。
林 燾〈日母音值考〉,《燕京學報》,新第1期,1995年。
哈平安〈音韻學中的全濁與次濁〉,《語言與言語障礙論集》,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8月。
曾運乾〈喻母古讀考〉,《音韻學講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
史存直〈說反切〉,《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
〈關於等和門法〉,《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版社1997年9月。
〈談音韻學中的等〉,《漢語音韻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版社1997年9月。
李新魁〈近代漢語全濁音聲母演變〉,《李新魁音韻學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7年10月。
丁邦新〈與中韻音韻相關的幾種方言現象〉,《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月。
〈漢語方言區分的條件〉,《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 月。
〈漢語聲調的演變〉,《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年1月。
〈平仄新考〉,《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月。
〈漢語聲調源於韻尾說之檢討〉,《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月。
忌 浮 〈《洪武正韻》一二三〉,《語苑擷英》,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1998年1月。
邢公畹〈說平聲〉,《語言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0月。
王兆鵬〈《廣韻》“獨用”、“同用”使用年代考〉,《中國語文》,第2期 (總第 263期),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
張玉來〈論近代漢語官話韻書音系的複雜性〉,《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8 年。
劉勛寧〈中原官話與北方官話的區別及《中原音韻》的語音基礎〉,《中國語文》,第6期(總第二六七期),1998 年。
吳惠珍〈明代經學述〉,《台中商務學報》,1999年6月。
方 磊〈《孝經》意義新論〉,《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報》, 1999年10月。
孫玉祥〈平水韻106部最早為金人王文郁所定〉,《晉陽學刊》,第6期,1999年。
耿振生〈明代學術思想變遷與明代音韻學的發展〉,《第六屆國際暨第十七屆全國聲韻學學術研討會》,臺北:臺灣大學,1999年。
邢 文〈先秦《孝經》之學的發生〉,《洛陽大學學報》,第17卷,第1期,2000年3月。
李樹儼〈論“平分陰陽,入派三聲”〉,《語文研究》,第1期,2000年。
林 燾〈北京官話溯源〉,《林燾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1年8月。
林 燾〈入派三聲補釋〉,《林燾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8月。
金薰鎬〈西洋傳教士的漢語拼音所反映的明代官話音系〉,《古漢語研究》, 總第50期,2001年,第1期。
楊雪麗〈明代韻學要籍《音韻日月燈》〉,《古漢語研究》,總第63期,第2期,2004年。
張玉來〈朝鮮時期所傳習的明代漢語官話的語音性質〉,《語言研究》,第25卷,第2期,2005年6月。
宋韻珊〈論《韻法直圖》的呼名指涉〉,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2007年12月第二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