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份
王天佑(2001)。〈公營事業員工對民營化組織溝通與變革認知之研究〉,《社會文化學報》,12:45-84。王國樑(2005)。《臺北市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行政決定之相關研究》。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白崇亮(1994)。〈組織溝通的概念與實際〉,《世界經理文摘》,90:42-50。付曉蓉(2004)。《公共關係學》。成都:西南財經大學。
李湘君(2004)。《當代公共關係:策略、管理與挑戰》。台北:亞太圖書。
吳慧娟(2007)。《我國公共電視節目規劃策略之研究(1999-2005):兼論我國公共廣播電視集團未來節目規劃策略藍圖》。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林靜伶、吳宜蓁與黃懿慧(1996)。《公共關係》。台北,空大。
林春妃(2002)。《以平衡計分卡觀點探討國內公共電視績效評估之研究》。銘傳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林淑姬(1992)。《薪酬公平、程序公正與組織承諾、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企業管理所博士學位論文。林榮欽(2004)。《組織理論與管理》。台北,智揚文化。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周崇儒(2003)。〈淺析組織溝通原則〉,《中等教育》,54:144-157。
周宇修(2008)。〈從公視董監事改選重省言論自由之內涵-兼論公共電視改制之可能性與界線〉,《憲政時代》33:397-422。居延安(2006)。《公關關係學》。上海:復旦大學。
姚惠忠(2006)。《公共關係學:原理與實務》。台北:五南。
秦琍琍(2000)。〈組織傳播:起源、發展與在臺灣之現況〉,《新聞學研究》,63:137-162。秦琍琍(2000)。《台灣企業文化、管理運作與組織溝通的關聯性研究-本土企業真實與傳播行為模式建構的初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89-2420-H128-001)。台北: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秦琍琍(2001)。〈公共電視企業文化、管理運作與組織溝通之關聯性研究〉,《廣播與電視》,17:35-72。
秦琍琍(2007)。《組織認定、企業論述、與組織文化的變革:從語藝的觀點檢視公廣集團的整併過程》。(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NSC96-2412-H128-006)。台北: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康自立、莊柏年(1993)。〈組織溝通與組織承諾〉,《職業教育學院學報》,2:1-65。孫秀蕙(199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研究實例》。台北:正中。
莊伯仲、賴祥蔚(2008)。《九十七年度公廣集團主管領導能力與員工工作滿意度調查研究》。台北:公共電視產業工會委託研究計畫。
陳一香(2007)。《公共關係理論、策略與應用》。台北:雙葉書廊。
陳嘉彰(2001)。〈論「公視法」政府捐贈遞減條文刪除之爭議〉,《國家政策論壇》,1:118-120。陳彩鳯、周守民、鄧映君(2009)。〈距離對組織溝通之影響〉,《護理導航》,10(1):14-24。
曾國峰(2006)。《公共電視發展的危機或轉機?從數位內容與文化創意產業談起》(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NSC94-2412-H-004-021-)。台北: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
曾國峰(2008)。〈公視自籌款經費短缺對節目產製的影響〉,《廣播與電視》,29:29-62。
游智雯(2010)。《多層次傳銷企業內部刊物公關功能指標之建構》。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紹勳(1999)。〈E-mail的使用對組織溝通民主化的衝擊〉,《民意研究季刊》,210:20-54。張惠蓉(2000)。〈組織傳播與公共關係的共同參考架構:從組織跨界人觀點看公關人員的影響力、角色衝突及溝通模型〉,《廣告學研究》,15:49-65。張依依(2007)。《公共關係理論的發展與變遷》。台北:五南。
張在山(1999)。《公共關係學》。台北:五南。
黃懿慧(1999)。〈西方公共關係理論學派之探討:90年代理論典範的競爭與辯論〉,《廣告學研究》,12:1-37。黃懿慧(2001)。〈公共關係之「關係」研究-研究方向的省思與展望〉,《廣告學研究》,17:21-44。黃懿慧(2002)。〈「關係取向」理論模式初探:組織與利益關係人關係之探討
〉,《本土心理學研究》,18:95-172。
黃懿慧(2003)。〈台灣公共關係學門及研究:1960-2000年之回顧〉,《廣告學研究》,20:13-50。黃懿慧、林穎萱(2004)。〈公共關係之關係策略模式初探:在地與文化的觀點〉,《新聞學研究》,79:135-195。黃昌年、趙步陽。《公共關係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
熊源偉(2002)。《公共關係學》。台北:揚智文化。
鄭瑞城(1983)。《組織傳播》。台北:三民。
劉慧清、江郁清(2004)。《關係是一種策略性資產:RAM關係資產管理的12個法則》。台北:城邦文化。
衛五名、黎佳、任重與楊蕾譯(2003)。《卓越公共關係與傳播管理》。北京:北京大學。
盧嵐蘭(2000)。《社會學導論》。台北:桂冠。(原書Norman Goodman [2000].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關尚仁(1998)。〈我國公共電視當前面對之問題與因應之道〉,《理論與政策》,47:112-129。英文書目
Broom, G. M., Casey, S., & Ritchey, J. (1997). Toward a concept and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publ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9(2), 83-98.
Michael, B. (2007). Internal communication is key to repairing Toyota reputation. Advertising Age, 81(9), 1-20.
Ki, E. J., & Shin, J. H. (2005). The status of organization- public relationship research in public relations: Analysis of published articles between 1985 and 2004.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New York City.
Ki, E. J., & Hon, L. C. (2007).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 measurement and linkages among relationship indicators in a membership organization.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84(3), 419-438.
Huang, Y. (2001). Values of public relations: Effects on 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s mediating conflict resolution.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3(4), 265-301.
Jahansoozi, J. (2007). Organization-public relationships: An exploration of the sundre petroleum operators group. Public Relations Review, 33, 398-406.
McQuail, D. (2005).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5th ed.). London: Sage.
McCown, N. (2007). The role of public relations with internal activists. Journal of Public Relations Research, 19(1), 47-68.
Madlock, P. E. (2008). The link between leadership style, communicator competence, and employee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45(1),61-78.
Maijastiina, R. (2006). Rethinking the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of leader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Dresden International Congress Centre, Dresden, Germany, June 16, 2006.
Wilson, D. O., & Malik, S. D.(1995). Looking for a few good sources: Exploring the intra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linkages of first line managers. Journal of Business Communication, 32(1), 31-48.
網路
華視網站,上網日期:2009 年4 月19 日,取自http://www.cts.com.tw/about_cts/cts/default.htm
公廣集團網站,上網日期:2009 年4 月19 日,取自:http://www.tbs.org.tw/
台灣宏觀電視,上網日期:2009 年4 月19 日,取自:http://www.pts.org.tw/macroview/about.htm
維基百科網站,上網日期:2009年4月15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AC%E8%A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