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及書目
中文部分(依作者姓氏比劃數排序)
(一)、中文書籍
王甲乙、楊建華、鄭健才,民事訴訟法新論,三民書局,2000年7月。
王承守、鄧穎懋,美國專利訴訟攻防策略運用,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11月初版。
司法院,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新制問答彙編,2008年6月。
吳明軒,中國民事訴訟法下冊,三民書局,2004年9月份修訂六版。
姚瑞光,民事訴訟法論,大中國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版。
范曉玲、郭雨嵐,專利保全程序實務,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6年4月初版。
陳文吟,我國專利制度之研究,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初版。
陳和貴,智慧財產侵權分析與訴訟攻防實務,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6年4月初版。
陳榮宗,強制執行法,三民書局,2002年10月二版。
郭雨嵐,專利侵害處理策略—贏的策略與實務,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06年4月初版。
曾陳明汝,兩岸暨歐美專利法,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2004年2月修訂再版。
望月禮二郎,郭建譯,英美法,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3月初版。
黃書苑,定暫時狀態處分之研究—關於勞工事件及公司事件方面,司法研究年報第25輯第2篇,司法院印行,2005年11月版。
萬國法律事務所,智慧財產訴訟新紀元,元照出版公司,2009年5月。
趙晉枚、蔡坤財、周慧芳、謝銘洋、張凱娜,智慧財產權入門,元照出版公司,2004年2月三版第1刷。
劉尚志、王敏銓、張宇樞、林明儀,美台專利訴訟實戰暨裁判解析,元照出版公司,2005年4月初版。
(二)、學位論文
吳佳穎,專利事件定暫時狀態處分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1月。
李超偉,論專利權侵害之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以保全之必要性為中心,私立東
海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林欣蓉,知識經濟下之司法創新與改革—我國智慧財產法院設立之實證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2006年2月。
張勤敏,專利侵害民事救濟程序問題研究—以保全程序與證據調查為中心,國
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7月。
陳彩瑜,發明專利侵權爭議中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葉國良,專利訴訟之定暫時狀態處分救濟,國立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三)、期刊論文
王健全,臺灣高科技產業之危機與轉機,2003年7月5日經濟前瞻,第50-55頁。
方嘉麟,台灣大哥大假處分案之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09期,2004年6月,第36-51頁。
呂太郎,假處分裁定程序之研究,法官協會雜誌,第6卷第1期,93年6月,第37-44頁。吳東都,從美國專利訴訟制度論設立我國專利法院(下),法學論著,台灣本土法學,67期,2005年2月,第5-17頁。
吳重銘,美國專利侵權訴訟中強制處分命令的取得與訴訟策略的思考,政大法學評論,第96期,2007年4月。
范曉玲,熱門的台灣專利假處分戰爭,萬國法律2004年10月第137期,第10-16
頁。
馮震宇,從美國司法實務看台灣專利案件之假處分救濟,月旦法學第109期,2004年6月,第9-35頁。
馮震宇,論假處分與營業秘密的保護,萬國法律第136期,2004年8月,第17-31頁。
馮浩庭,從美國暫時禁制令看我國定暫時狀態之假處分—以專利侵權爭議為例,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2卷第1期,2004年4月,第117-140頁。
許士宦,定暫時狀態處分之基本構造,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58期,2004年5月,第51-77頁。
許正順,智慧財產權之定暫時狀態處分—以專利侵權為中心,法官協會雜誌,2008年11月,第138-159頁。
許義明,論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與案件審理法之技術審查官制度,萬國法律第147期,2006年6月,第10-16頁。
張宇樞,我國實務針對智慧財產權被侵害時定暫時狀態假處分相關裁判之解析,科技法律透析2004年11月,第38-62頁。
郭雨嵐,台灣專利訴訟:贏的策略與實務,萬國法律第137期,2004年10月,
第4-9頁。
黃書苑,專利事件侵害禁止請求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審理,法令月刊第53卷第7期,2002年7月,第16-25頁。
黃國昌,單純不作為與容忍不作為假處分之競合—評最高法院92年度台抗字
第532號裁定,月旦法學雜誌115期,2004年12月,第234-248頁。
黃瞵倫、談虎,研議籌設智慧財產專業法院(上),法官協會雜誌第7卷第2期,
2005年12月,第143-156頁。
黃瞵倫、談虎,研議籌設智慧財產專業法院(下),法官協會雜誌第8卷第1期,
2006年6月,第174-194頁。
黃翎芳,定暫時狀態假處分之研究,社會科教育研究第9期,2004年12月,第37-52頁。鄭中人,專利權之行使與定暫時狀態之處分,台灣法學58期,2004年5月,第101-138頁。蔡瑞森,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於實務運作所可能面臨之爭議—由管轄、適用範圍及裁判見解歧異問題談起,全國律師,2007年4月號,第26-76頁。朱家毅、黃紫旻、吳雅貞、陳志承,兩岸智慧財產法院及審判實務,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6卷第1期,2008年4月,第143-210頁。(四)、中文案例
行政法院77年度判字第95號判決。
行政法院78年度判字第2637號判決。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85年度裁全字第2133號裁定。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3年度裁全字第375號裁定。
臺灣新竹地方法院94年智字第3號判決。
臺灣臺中地方法院86年度重訴字第167號判決。
臺灣高雄地方法院92年度智裁全字第5號裁定。
臺灣士林地方法院91年度裁全字第5446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智裁全字第34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智裁全字第45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智裁全字第46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全聲字第133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全聲字第930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裁全字第352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智裁全字第44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3年度智裁全字第14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2年度裁全字第16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0年度裁全字第2664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1年度裁全字第5058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4年度智裁全字第29號裁定。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93年度智裁全字第22號裁定。
臺灣高等法院85年度抗字第3411號裁定。
臺灣高等法院97年度智上更(一)字第7號判決。
最高法院20年抗字第5號判例。
最高法院85年度台抗字第312號裁定。
最高法院94年度台抗字第156號裁定。
最高法院95年度台抗字第621號裁定。
最高法院96年度台抗字第266號裁定。
最高法院96年度台上字第2852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7年度民全字第6號裁定。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全字第27號裁定。
智慧財產法院97年度民全字第22號裁定。
西文部分(以姓氏英文字母順序排序)
(一)、期刊論文
1.Michelle Armond, Introducing the Defense of Independent Invention to Motions for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in Patent Infringement Lawsuits, 91 Calif. L. Rev. 117 (2003).
2.Michael W. Carroll, Patent Injunctions and the Problem of Uniformity Cost, 13 Mich. Telecomm. & Tech. L. Rev. 421 (2007).
3.Chun-Hsies Chen, Explaining Different Enforcement Rate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aiwan,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0 Tul. J. Tech. & Intell. Prop. 211 (2007).
4.Larry Coury, C’est What? Saisie! A Comparison of Patent Infringement Remeies Among the G7 Economic Nations, 13 Fordham Intell. Prop. Media & Ent. L. J. 1101 (2003).
5.Teresa M. Corbin & Jayna R. Whitt, Preliminary Injunctions in Patent Cases, 716 PLI/Pat 231 (2002).
6.Morton Denlow, The Motion for a Preliminary Injunction: Time for a Uniform Federal Standard, 22 Rev. Litig. 495 (2003).
7.James M. Fischer, The “Right” to Injunctive Relief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24 Santa Clara Computer and High Tech. L.J 1 (2007).
8.John J. Feldhaus & Richard Perry, Patent Litigation 2002: Preliminary and Permanent Injunctions in Patent Cases, 721 PLI/Pat 207 (2002).
9.John J. Feldhaus, Foley & Lardner, Preliminary and Permanent Injunctions in Patent Cases, 766 PLI/Pat 279 (2003).
10.Jean O. Lanuouw & Josh Lerner, Titling the Table? The Use of Preliminary Injunction, 44 J. L. & Econ. 573 (2001).
11.Thomas R. Lee, Preliminary Injunction and the Status Quo, 58 Wash. & Lee L. Rev. 109 (2001).
12.Michael J. Meurer, Controlling Opportunistic and Anti-Competitiv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tigation, 44 B.C.L. Rev. 509 (2003).
13.Sue Ann Mota, Ebay v. Mercexchange: Traditional Four-Factor Test for Injunctive Relief Applies to Patent Cases, According to the Supreme Court, 40 Akron L. Rev. 529 (2007).
(二)、美國案例
1. Atlas Powder Co, v. Ireco Chemicals, 773 F.2d 1230 (Fed.Cir. 1985).
2. Bristol-Myers Co. v. U.S. Intern. Trade Com’n, 892 F.2d 1050, 15 U.S.P.Q.2d
1258 (Fed.Cir. 1989).
3. Cybor Corp. v. Fas Tcchs Inc., 138 F.3d 1448 (Fed.Cir. 1998).
4. Circle R, Inc., v. Smithco Mfg., Inc., 919 F.Supp. 1272 (N.D. Iowa 1996).
5. Curtiss-Wright Flow Control Corp. v. Velan, Inc., 438 F.3d 1374 (Fed.Cir. 1986).
6. Ethicon, Inc. v. U. S. Surgical Corp., 762 F. Supp. 480 (D.Conn. 1991).
7. Festo Corp.v. Shoketsu Kinzoku Kogyo Kabushiki Co., Ltd., 535 U.S. 722, 62
U.S.P.Q.2d 1705 (2002).
8. H.H. Robertson Co. v. United Steel Deck, Inc., 820 F.2d 384 (Fed.Cir. 1987).
9. Hybritech Inc. v. Abbott Labs., 849 F.2d 1449 (Fed.Cir. 1988).
10.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v. Grip-Pak, Inc., 906 F.2d 679 (Fed.Cir. 1990).
11. Johnson & Johnson Associates Inc. v. R.E. Service Co. Inc., 285 F.3d 1046, 62
U.S.P.Q.2d 1225 (Fed.Cir. 2002).
12. L.A.Mem’l Coliseum Comm’n v. Nat’l Football League, 634 F.2d 1197 (9th Cir.
1980).
13. MacDonald Associates Inc. v. Crownmark Corp., 2 U.S.P.Q.2d (BNA) 1235
(D.R.I. 1987).
14. Markman v. Westview Instruments, Inc., 52 F.3d 967 (Fed.Cir. 1995).
15. National Steel Car, Ltd. v. Canadian Pacific Ry., Ltd., 357 F.3d 1319 C. A. Fed.
(Pa.), 2004.
16. New England Braiding Co., Inc., v. A.W. Chesterton Co., 970 F.2d 878 (Fed.Cir.
1992).
17. Nutrition 21 v. U.S., 930 F.2d 867 (Fed.Cir. 1991).
18. P. W. Woo & Sons, Inc. v. Antelope Enterprise Co., Ltd., 871 F.2d 1096 (Fed.Cir.
1989)
19. Pharmacil & Upjohn Co. v. Mylan Pharms., Inc., 170 F.3d 1373 (Fed.Cir. 1999).
20. Polymer Technologies, Inc., v. Bridwell, 103 F.3d 970 (Fed.Cir. 1996).
21. Power Controls Corp. v. Hyvrinetics, Inc., 806 F.2d 234 (Fed.Cir. 1986).
22. Reebok International Ltd. v. J. Baker, Inc., 32 F.3d 1552 (Fed.Cir. 1994)
23. Reuters Ltd. v. United Press Intern., Inc., 903 F.2d 904 (2nd Cir. 1990).
24. Roche Products, Inc., v. Bolar Pharmaceutical Co., Inc., 733 F.2d 858 (C.A. Fed.
1984).
25. Roper Corp. v. Litton Systems, Inc., 757 F.2d 1266 (Fed.Cir. 1985).
26. Smith International Inc. v. Hughes Tool Co., 718 F.2d 1573 (Fed.Cir. 1983).
27. T. J. Smith and Nephew Ltd. v. Consolidated Medical Equipment, Inc., 821 F.2d
646 (Fed.Cir. 1987).
28. Talk to Me Products, Inc., v. Lanard Toys, Inc., 24 U.S.P.Q.2d (BNA) 1798
(E.D.N.Y. 1992).
29. U.S. v. State of Ala., 791 F.2d 1450 (11th Cir. 1986).
30. Whittar Industries, Ltd. v. Superior Industries Intern. Inc., 230 U.S.P.Q. (BNA) 68
(C.D. Cal. 1986).
網路資料
1.司法院網站:
(http://www.judicial.gov.tw/)
2.智慧財產局網站:
(http://www.tipo.gov.tw/patent/patnt_report/)
3.經濟部主計處:
(http://www.stat.gov.tw/)
4.美國專利法修正草案
(http://thomas.loc/cgi-bin/query/z
6.智慧財產法院網站:
(http://www.ipc.intraj/ipr_intranet/)
7.奇摩網站:
(http://tw.knowledg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