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資料
王重陽(2006)。〈兩岸收養案件準據法之研析--以國際私法之角度為中心〉,《展望與探索》,頁103-110。王金永(2003)。《社工員對離婚子女監護權訪視調查報告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王美恩(2002)。〈收養服務本土化的探討--兒盟六個收養家庭案例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8),頁75-115。王靜文(2001)。〈收出養案件中兒童最佳利益之評估指標〉‧於內政部兒童局主辦,台灣地區兒童收出養案實務研討會‧台北:台灣大學。
內政部兒童局(2003)。《家外安置過程與寄養服務指標之研究》。台中內政部兒童局委託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2008)。〈兒童收養暨監護權歸屬調查服務〉。《家扶中心97年度年報》,頁78-79。
江季璇(2000)。〈社工人員在監護權判定的角色與功能〉。論文發表於「民法第一千零九十四條修正案實務執行座談會」,地點:台北市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
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2009)。〈台北市法院交付訪視調查之收養案件91~96年概況與變遷─以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為例〉。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未出版報告。
李政賢(2007)。《透視質性研究:18位研究者的反思》。台北:五南。
李立如(1995)。《兒童保護行政之研究:實現兒童最佳利益》。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吳秀峯(2003)。《我們都是一家人─成功收養大小孩之初探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林芳如(2006)。《養女不是問題,問題才是問題:女性被收養者的自我認同》。國立北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林秋君(2005)。《影響收養家庭生活適應歷程之初探》。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家德(2005)。《社工員專業承諾之敘事研究:以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出養社工員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瑞成(2003)。〈論大陸收養關係之成立--兼論臺灣法院對收養大陸地區人民之認可〉。《法官協會雜誌》,5(1),頁395-403。周震歐(2004)。《兒童福利修訂版》。台北:巨流。
胡秀慧主編(2008)。《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
張秀傑(2007)。《兩岸收養法制之比較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張毓娟(1994)。《收養服務制度化之可行性評估研究:以台北市社會局之收養方案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淑玲(2008)。《社工員於收養認可事件訪視評估中對「兒童最佳利益」的詮釋探討》。玄奘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許臨高等譯(1999)。《社會工作直接服務(上)》。出版社:洪葉文化。
陳榮傳(2008)。〈涉外與涉陸收養準據法之研究〉。《臺北大學法學論叢》,頁139-181。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若喬,王枝燦(2003)。〈「生的放一邊,養的卡大天」--臺北市收養概況與變遷〉。《兒童福利期刊》,(5),頁17-36。曾華源、胡慧嫈、李仰慈、郭世豐(2006)。《社會工作專業價值與倫理概論》。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彭南元(2002)。〈國際收養支持系統之研究--以荷蘭制度為例〉。《法官協會雜誌》,4(2),頁61-92。彭南元(1999)。〈美國現行收養法制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學論集》,(4),頁347-378。黃立青(2009)。《解開身世之謎:收養家庭身世告知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黃源協(2008)。《社會工作管理二版》。台北:雙葉書廊。
黃雅琴(2003)。《收養要件之評析與前瞻》。國立成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義成(2001)。《論以未成年養子女利益為中心之收養法》。國立中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楊心儀(2006)。《監護權調查社工員兒童權益維護權、專業處遇判斷對監護權歸屬決策取向之相關性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系碩士論文。楊淑朱、許平和(2005)。〈從臺灣兒童福利的發展檢視兒童人權的實踐〉。《社區發展季刊》,(109),頁120-127。廖秋芬(1997)。《社會工作員對兒童保護案件處遇計畫的價值抉擇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劉怡伶(2009)。《機構式收養經驗之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劉蕙瑜(2008)。《兩岸收養法律衝突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碩士論文。劉淑瓊(2000)。《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於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北:巨流。
劉宏恩(1997)。〈夫妻離婚後「子女最佳利益」之酌定─從英美法實務看我國民法親屬篇新規定之適用〉。《軍法專刊》,43(12),頁24-55。蔣新苗(1997)。〈跨國收養中的國籍問題研究〉。《法政學報》,(8),頁135-159。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賴月蜜(2008)。《兒童福利理論與實務》‧於彭淑華主編。台北:華都文化事
業有限公司。
賴月蜜(2006)。〈社會工作在法院體系內發展之探討與省思〉‧論文發表於「台灣社會工作實務與社會工作教育之對話與省思」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實踐大學。
鍾春櫻、謝春滿(2006)。〈養女知悉其身世真相後之心理反應及適應歷程〉。《大仁學報》,頁81-102。羅宗賢、黃雅琴(2007)。〈論出養未成年子女之同意權〉。《全國律師》,11(12),頁50-65。蘇研如(2004)。《社工員執行監護權訪視之現況與決策》。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貳、英文資料
賴月蜜 (2003)。”The Concept of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Chil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English Courts--An Examination of Selected English Residence Orders, 1992-2000”, 《臺大社會工作學刊》,(8),頁47-90。Band, A. E., & Brinich, P. M. (1999). “Behavior Problems and Mental Health Contact in Adopted, Foster, and Non-adopted Children”, J.Child Psychol. Psychiat, Vol.40, No.8, pp.1221-1229.
Hollingsworth, L. D. (2003). “International Adoption among Famil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siderations of Justice”, Social Work, Vol.48, No.2, pp.209-217.
Kohler, J. K., Grotevant, H. D., & McRoy, R.G. (2002) “Adopted Adolescents’ Preccupation With Adoption: The Impact on Adoptive Family Relationships”, Jounr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Vol.64, pp. 93-104.
Logan, F. A., Morrall, M. E., & Chambers, H. (1998). “Identification of Risk Factors for Psychological Disturbance in Adopted Children”, Child Abuse Review, Vol.7, pp 154-164.
Loadman, A. E., & McRae K. N.(1977). “The Deprived Child In Adoption” , Develop. Med. Child Neurol. Vol.19, pp.213-223.
Rueter, M. A., Keyes, M. A., Iacono,W. G., & McGue, M. (2009). “Family Interactions in Adoptive Compared to Non-adoptive Familie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Vol.23, No.1, pp.58-66.
Roby, J. L. & Whittenburg , K. P. (2005). “The Feasibility of Intrafamily and In-country Adoptions in the Marshall Islands”, Family in Society: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Servies. Vol.86, No.4, pp.547-557.
Stams, J. M., Juffer, F., Rispens, J., & Hoksbergen, A. C. (2000).”The Development and Adjustment of 7-year-old Children Adopted in Infancy”, J.Child Psychol. Psychiat, Vol.414141,No.8, pp.1025-1037.
Yngvesson, B. (2002).” Placing the “Gift Child” in Transnational Adoption”, Law & Society Review, Vol.36, 2:227-253.
參、網站資料
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2010)。〈台灣地區歷年法院交查收養、監護案件調查統計〉。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瀏覽日期:2010年4月 9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9)。〈民法〉。http://law.moj.gov.tw/,瀏覽日期:2010年2月 1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8)。〈兒童及少年福利法〉。http://law.moj.gov.tw/,瀏覽日期:2010年3月16日。
兒童權利公約(1989)。http://tymp.taiwanschoolnet.org/ijc/mc5.htm,瀏覽日期:2009年5月7日。
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2006)。http://www.adoptinfo.org.tw/,瀏覽日期:2010年 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