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200.94.150)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16 16:4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顥哲
研究生(外文):Hao-che Chen
論文名稱:《春秋公羊疏》思想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Gong-Yang Commentary's Ideology
指導教授:蔡長林蔡長林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ang-lin Ts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43
中文關鍵詞:春秋學公羊疏董仲舒何休徐彥
外文關鍵詞:The study of ChunqiuGung-yang CommentaryDong Zhong-shuHe XiuHsu Ye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80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身為《十三經注疏》中《春秋公羊傳》的注疏--《春秋公羊疏》,其於經學、《春秋》學上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但歷來學者之於此書,若非考索其撰作者之身份、年代,則是以一二短評予以評價。迄今,學術研究已日趨精深,《十三經》之中各經業已多有專門論述,獨於《春秋公羊疏》,仍少有專門研究。此一情形,致使《公羊疏》成為《春秋》學研究中的闕漏,這是本論文撰寫之根本目的。再者因《公羊疏》之作者、撰著時代不明,是以並無太多史料足資比勘,是以本論文僅以《公羊疏》為本,不斷的將其置於《公羊》學以至於整個《春秋》學的脈絡之中,藉此具體展現《公羊疏》中的經學思想及其傳承所由,試圖重新評價《春秋公羊疏》之經學價值。
Gung-yang Commentary, as the Commentary of Gong-yang zhuan in Thirteen Classics, its importance in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the study of Chunqiu is conspicuous. However, through dynasties the work has only been either investigated the author and time, or put a short commentary on its value by scholars. Up to today, the stud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have been thriving and profound; various observations on each piece in Thirteen Classics have also been discussed. Gung-yang Commentary is unluckily the only exception and the history has left few discussions over it. This situation makes Gong-yang zhuan a breach in the wall of the study of Chunqiu, which is why I write this thesis mainly for. And this mainly results in my intention to write this thesis. Furthermore, there are few historical materials serving for the research on Gung-yang Commentary due to its unknown of the author and time. My thesis is thus extremely to focus on the essence of Gung-yang Commentary itself and to continuously put it in the arteries and veins of the study of Gong-yang zhuan, even the study of Chunqiu, so as to specifically display the ideology lying in it and how it is formed, therefore to re-evaluate its value to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論文結構與研究方法

第壹章 《公羊疏》的作者及其評價
第一節 《春秋公羊疏》作者及時代考辨
第二節 徐彥《疏》的內容研究及其評價
第三節 徐《疏》作為解經著作的價值

第貳章 《春秋》的解經學
第一節 《春秋》詮釋爭議的根源及其發展
第二節 詮釋方法背後的價值取捨
第三節 《公羊疏》的解經方式

第參章 經典觀的形成與影響
第一節 孔子之為聖:孔子形象的塑造
第二節 聖經的使命:經典觀的傳承與轉變

第肆章 《公羊疏》的理想世界
第一節 新法之源
第二節 新法之體
第三節 新法之用

結論

參考文獻
一、古籍之屬
二、今人研究專著
三、單篇論文
四、學位論文
一、古籍之屬
1.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十三經注疏》本)
2.孔安國傳、孔穎達等正義:《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十三經注疏》本)
3.何休解詁、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十三經注疏》本)
4.杜預注、孔穎達等正義:《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十三經注疏》本)
5.范甯注、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十三經注疏》本)
6.鄭玄注、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十三經注疏》本)
7.何晏等注、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十三經注疏》本)
8.趙岐注、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十三經注疏》本)
9.孫復:《春秋尊王發微》,收入《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據清康熙19年通志堂刊本影印,1971年)
10.劉敞:《春秋權衡》(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11.趙汸:《春秋屬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12.朱彞尊:《經義考》(臺北:中華書局,1979年)
13.陳立:《公羊義疏》(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14.顧棟高:《春秋大事表》,收入《皇清經解續編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15.劉逢祿:《春秋公羊傳何氏釋例》,收入《皇清經解續編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16.劉逢祿:《公羊春秋何氏解詁箋》,收入《皇清經解續編春秋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
17.皮錫瑞撰、周予同注:《增註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18.皮錫瑞:《經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19.熊十力著:《讀經示要》(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20.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臺北:天工書局,1998年)
21.司馬遷:《史記》(臺北:世界書局,1975年)
22.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7年9版)
23.陳壽:《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24.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25.歐陽修:《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26.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27.趙爾巽:《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28.王夫之:《宋論》(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29.王堯臣、歐陽修、王洙編纂:《崇文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四庫全書》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30.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31.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
32.桓寬:《鹽鐵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33.陳立:《白虎通疏證》(臺北:鼎文書局,1973年)
34.孫?纂G《古微書》,收入《叢書集成》(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年)
35.董仲舒著、蘇輿注:《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36.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
37.黃震撰、鍾肇鵬選編:《黃氏日鈔》,收入《讀書記四種》(北京:北京圖書出版社,1998年)
38.段玉裁:《經韻樓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39.王鳴盛:《蛾術編》(臺北:信誼書局,1976年)
40.嚴可均:《鐵橋漫稿》(臺北:世界書局,1964年)
41.姚範:《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42.俞樾:《茶香室經說》(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43.齊召南:《寶綸堂文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002年,《續修四庫全書》影印遼寧圖書館藏嘉慶刻本)
44.盧文弨:《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45.王嗣懷:《桂山堂文選》(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四庫未收輯刊》影印康熙青筠閣刻本)
46.張之洞:《勸學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
47.龔自珍:《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1月)
48.廖平撰、李耀仙主編:《廖平學術論著選集》(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49.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50.劉師培著、葛劍雄編:《劉師培講經學》(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

二、今人研究專著
1.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
2.胡楚生:《訓詁學大綱》(臺北:蘭臺書局,1972年)
3.孫春在:《清末的公羊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4.宋鼎宗:《春秋宋學發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5.蕭公權著、汪榮祖譯:《康有為思想研究》(臺北:聯經出版,1988年)
6.汪惠敏:《宋代經學之研究》(臺北:師大書苑,1989年)
7.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東大圖書,1990年)
8.陳槃:《左氏春秋義例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3年)
9.楊伯峻:《春秋左傳注》(臺北:洪葉文化,1993年)
10.周予同著、朱維錚編:《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陳其泰:《清代公羊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
12.沈玉成、劉寧:《春秋左傳學史稿》(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13.徐復觀:《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2000年)
14.錢穆:《經學大要》(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0年)
15.錢穆:《國學概論》(臺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2001年)
16.段熙仲:《春秋公羊傳講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
17.王玉哲:《中華遠古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18.林義正:《春秋公羊傳倫理思維與特質》(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3年)
19.田漢云:《六朝經學與玄學》(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年)
20.杜維運:《中國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21.韋政通:《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4年)
22.趙伯雄:《春秋學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
23.戴維:《春秋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
24.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合著:《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25.孟森:《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6.洪漢鼎:《重新回到現象學的原點—現象學十四講》(臺北:世新大學出版社,2008年)
27.晁岳佩:《春秋三傳要義解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
28.程元敏:《尚書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
29.鄧紅:《董仲舒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
30.焦貴美:《南北朝經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三、單篇論文
1.吳承仕:〈公羊徐疏考〉,《師大國學叢刊》第一卷第一期,1931年。
2.重澤俊郎著、潘重規譯:〈公羊傳疏作者時代考〉,《學術季刊》第四卷第二期,收入《中國期刊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6年)
3.潘重規撰:〈春秋公羊疏作者考〉,《學術季刊》第四卷第一期,收入《中國期刊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6年)
4.龔鵬程:〈儒家的聖典詮釋學〉,收入《儒學反思錄》(臺北:學生書局,2001年)
5.汪榮祖著:〈西方史家對中國傳統史學的理解與誤解〉,收入《史學九章》(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6.狩野直喜著、姜日天譯:〈公羊疏作者年代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二期,2002年6月。
7.杉浦豐治著、藤井倫明譯:〈關於《公羊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二期,2002年6月。
8.森秀樹著、孫彬譯:〈關於《公羊疏》---成書和校書記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二期,2002年6月。
9.河口音彥著、藤井倫明譯:〈《公羊傳疏》成立年代私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二期,2002年6月。
10.杉浦豐治著、李甦平譯:〈關於《公羊疏》〉(一)至(五),《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四期,2002年12月。
11.江右瑜:〈反省與重建:《春秋公羊疏》的解經態度與立場〉,《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十一期,2005年12月。
12.羅軍鳳:〈左傳「經」、「史」性質之辯證〉,《學術論壇》2008年第3期,2008年3月。
13.韓宏韜:〈考論《毛詩正義》對《毛詩》、《鄭箋》的批評—兼駁「疏不破注」說〉,《徐州師範大學學報》第34卷第6期,2008年6月。
14.馮曉庭:〈公羊疏與北朝經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2008年11月。
15.梁秉賦:〈三國晉宋的天人之學—從〈五行志〉考察〉,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魏晉南北朝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2008年11月。
16.蔡長林:〈《劉禮部集》所載〈春秋論〉之真偽及其相關問題〉,《從文士到經生—考據學風潮下的常州學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10年)

四、學位論文
1.張廣慶:《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2.成玲:《春秋公羊傳稱謂例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年)
3.王淑蕙:《董仲舒春秋解經方法探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4.吳龍川:《劉逢祿公羊學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何寄澎,〈歐陽修「詩文集序」作品之特色及其典範意義〉,《臺大中文學報》17,2002。
2. 徐雁平,〈書院與桐城文派傳衍考論〉載《漢學研究》第22卷第2期,2004。
3. 11.江右瑜:〈反省與重建:《春秋公羊疏》的解經態度與立場〉,《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十一期,2005年12月。
4. 10.杉浦豐治著、李甦平譯:〈關於《公羊疏》〉(一)至(五),《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四期,2002年12月。
5. 9.河口音彥著、藤井倫明譯:〈《公羊傳疏》成立年代私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二期,2002年6月。
6. 7.杉浦豐治著、藤井倫明譯:〈關於《公羊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二期,2002年6月。
7. 何寄澎,〈韓文特質形成的背景----論唐文的兩個傳統〉,《臺大中文學報》25,2006。
8. 6.狩野直喜著、姜日天譯:〈公羊疏作者年代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二卷第二期,2002年6月。
9. 張靜二,〈曾國藩的文學理論------從養氣到行氣〉,載《漢學研究》第9卷第2期,1991。或見張氏《文氣論詮》,台北:五南,1994。
10. 葉國良,〈八股文的淵源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6,1994。
11. 葉國良,〈唐宋哀祭文的發展〉,《臺大中文學報》18,2003。
12. 葉國良、張寶三,〈人文學熱門及前瞻學術研究議題調查計畫成果報告〉,《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第8卷第2期,2007。
13. 潘承玉,〈補〈清初人選清初詩彙考〉〉,載《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1卷,第4期,2001。
14. 顏崑陽,〈論「文體」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雙向共體」的關係〉《清華學報》35:2,2005。
15. 顏崑陽,〈論「文體」與「文類」的涵義及關係〉,《清華中文學報》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