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98.80.143.34)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7 20: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蘇俊臣
研究生(外文):Chun-Chen Su
論文名稱:家計單位財產所得決定因素
論文名稱(外文):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property incomes
指導教授:黃柏凱黃柏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o-Kai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財務金融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財務金融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財產所得家計單位M型社會
外文關鍵詞:Property IncomeHouseholdM-form Societ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24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自民國80年以來,我國面臨經濟全球化的衝擊,國內產業受到國外經濟環境的變化,不斷地調整產業結構,由傳統加工產業轉變成為科技導向的電子出口代工產業,之後又因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吸引全球無數資金競相投資,而成為世界工廠,此時國內產業亦逐步外移中國大陸,形成了特殊的台商文化,也動搖到國內原有的產業生態與結構。因此在多重外在經濟環境影響之下,國內貧富不均的現象隨之逐漸擴大,嚴重影響國人的所得分配。
本研究為了暸解家計單位在所處M型社會的環境當中,如何提高家庭財產所得收入以彌補我國所得分配不均的事實,於是採用民國96年行政院主計處對國內13,776戶家庭的原始調查資料,作為實證分析的基礎,針對家計單位中的財產所得項目,利用經濟戶長因素、家庭設備與經常性支出項目探討影響國人財產所得的決定因素。
實證結果發現,在經濟戶長因素中戶長的教育程度、職業與家庭總所得對於財產所得有顯著正相關,其中教育程度在研究所以上,從事專業性、事務性與服務性工作且家庭總所得收入在100萬以上的家庭對於財產所得最為顯著。此外,工作地點位於東部的戶長在財產所得的表現上則呈現顯著負相關。
在家庭設備與經常性支出項目上,自有住宅的家庭比非自有的家庭在財產所得收入上表現較為顯著。研究亦發現,願意支付報紙雜誌、網路電腦與傳真相關設備費用的家庭對於財產所得呈現顯著正向關係,顯示家計單位對於新聞、資訊的吸收運用在投資、理財決策上,有助於提高財產所得的效果;另外,金融服務費用上的支出,除了與投資有價證券相關之外,也代表對投資理財行為的積極程度,同樣帶來增加財產所得的機會。家庭旅遊具有休閒的功能,經過實證結果顯示,旅遊費用的支出對於財產所得有顯著正相關,推論透過旅遊活動可以增廣見聞、瞭解當地的政治與經濟的現況並將旅遊心得運用於投資理財行為上,對於家庭財產所得的增加有正面的助益。
Ever since 1990, Taiwan has been experiencing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Being affected by the change of foreign economic environment, Taiwan domestic industries have been constantly adjusting their structures, from the traditional processing industry to technology-oriented OEM industry of electronics export. With the rise of China economy which has attracted global enterprises rushing to invest thus making it become the world factory, many Taiwan domestic industries have gradually relocated to China mainland and formed a special Taiwan businessmen culture, which also undermines the original ecology and structure of the domestic industries. Therefor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ultiple factors of external economic environments, the Taiwan domestic income disparity becomes widen, which seriously affects people's income distribu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how a household,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shape society, to improve the income of family property to make up for the fact of uneven income distribution, this study adopted the original survey data of the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year 2007 on domestic 13,776 households as the basis for empirical analysis, and focused on items of property income of household as well as used factors of household head, household equipment and recurrent expenditure to explore the determinative factors which affect people’s property income.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ducational level, occupation of the head of household in the economic factors was with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overall household property income, especially to families whose education level are above master degree, engaging in professional, transactional and servicing occupations with annual family income higher than NT$1 million . In addition, the head of household’s performance of property income who were working in eastern Taiwan show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In terms of the household equipment and recurrent expenditure, the property income families of homeowner-ship were significant than those of non-homeowner-ship. The study also found that families with higher willingness to pay for newspapers, magazines, internet computer fax and equipment show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roperty incom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household unit absorbing the news and information and applying them in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decisions did help to improve their property income.
In addition, the expenditures on financial services costs, except the securities-related investment, also represented the active attitudes on investment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which brought opportunities to increase property income as well.
The research findings showed that family traveling with leisure function was with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property income. It is postulated that the traveling activities can enhance the knowledge as well as the 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 thus helping families in making better decisions of financial investments which brings out positive benefits to family property income.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國內財產所得概況3
第三節 研究目的7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8
第貳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我國所得定義10
第二節 所得分配相關文獻探討12
第三節 家計單位收支項目相關文獻探討15
第參章 研究方法19
第一節 資料來源19
第二節 研究變數定義20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過程30
第肆章 實證結果及分析34
第一節 敘述統計34
第二節 迴歸分析及研究假說5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1
第一節 結論71
第二節 研究限制73
第三節 後續研究方向與建議74
參考文獻76
參考網站81
一、中文部份
1.王永慈(2007),「我國所得分配變動及因應對策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2.行政院主計處(2007),家庭收支調查報告。
3.行政院主計處(2010),國民所得統計年報。
4.江莉莉(1997),「健康風險、預防性儲蓄與全民險健康」,淡江大學經濟系暨研究所研究報告。
5.李桂芳(2009),「台灣家庭外食消費支出影響因素之世代分析」,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6.何華欽,王德睦,呂朝賢(2003),「貧窮測量對貧窮人口組成之影響:預算標準之訂定與模擬」,人口學刊第27期。
7.林左裕,曾建智(2002) ,「購租屋決策分析—實質選擇權的應用」,住宅學報第十一卷第二期第79頁—100頁。
8.林金源、朱雲鵬(2000),「台灣個人工作報酬不均度的長期變化」,台灣經濟學會年會論文集。
9.林旗銘(2009),「家庭生命週期、等值尺度與食品消費支出」,中興大學行銷研究所碩士論文。
10.周鉦凱(2005),「家庭內人口結構對儲蓄率的影響—分量迴歸法」,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11.洪明皇(2007),「所得定義與均等值設定對經濟福利不均的測量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論文。
12.許晏豪(2002),「終身醫療保險購買意願影響因素之分析─以台北都會區人口統計變數為例」,逢甲大學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13.黃世鑫(2004),「從台灣所得分配不均的問題探討追求經濟成長的迷思」,國立台北大學財政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4.郭迺鋒,陳美琇,鄭國強與周鉦凱(2005),「家庭內人口結構對儲蓄率之影響—臺灣「家計收支調查報告」之應用」,《貨幣觀測與信用平等》。
15.郭敏華,郭迺鋒,蕭欣宜(2003),「人際網絡對家計單位金融投資的影響:民國86年到90年家計收支調查之實證分析」,第四屆全國實證經濟學研討會。
16.葉春良(2008),「台灣家計單位儲蓄行為之探討」,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17.曹添旺,楊文山,麥朝成,林忠正(1994),「貧富差距問題—社會及經濟層面探討」,台北市:行政院研考會。
18.曹添旺,張植榕(2000),「台灣家庭高低所得階層屬性分布與所得分配」,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十卷三期,344-361。
19.陸圳旺(2007),「影響家戶單位經常性消費支出的決定性因素」,世新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陳建良(2004),「全球化對世界各國就業結構與所得配置的衝擊」,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計畫。
21.陳詩汝(2007),「台灣地區家計單位在汽機車支出的影響因素」,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22.陳毅哲(2008),「台灣家庭同住對儲蓄率的影響」,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23.陳雅琴,楊家彥,李慧萍(2008),「兩岸經貿發展對台灣所得及就業之影響」,台灣經濟研究院專題報告。
24.陳隆華(2004),「政府在所得重分配所扮演的角色」,主計月刊,577 期,臨72,臨78。
25.彭素玲,郭迺鋒,周濟與方文秀(2009),「人口年齡結構、所得分配與產業結構轉型對臺灣民間消費與總體產出之影響」,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期刊。
26.楊少強(2010),「飲食男女經濟學」,商業周刊2010年1月出版。
27.詹滿色(2006),「台灣家戶消費及食品需求的結構分析─以所得分類之跨期比較」,《農業與經濟》第三十六期。
28.蔡佳利(2005),「家計單位捐贈行為之研究」,世新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29.廖君頻(2007),「數位化程度與人際網絡密度對台灣家計單位金融活動之影響:貝氏空間模型」,世新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
30.廖鈺郡(2009),「所得分配衡量方式之比較」,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第八科所得分配專刊。
31.賴孚權(1985),「台灣地區區域家庭所得分配之研究」,中興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32.劉宇晴(2004),「低收入戶生活扶助對台灣各縣市所得分配的影響」,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33.魏書娥,蔡春燕,李美玲(2003),「消費結構與消費排擠:台灣1980-2000的實證研究」,2003年台灣社會學年會,政治大學社會系主辦。
34.蕭欣宜(2003),「人際網路密度對家計單位投資的影響:民國86年到90年家計收支調查報告之實證分析」,世新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35.蕭博仁(2008),「探究教育程度與學校素質對薪資所得之影響-以台灣的高等教育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
36.羅常芳,郭迺鋒,鄭國強(2003),「台灣女性戶長形成原因之探討:以有偶家庭為例」,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性別研討會。
37.邊裕淵(1979),「工業化與農家所得分配」,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
38.饒志堅,李貳連(2006),「當前所得分配之迷思與對策」,《主計月刊》,608民95.08,頁62-69。
39.饒志堅,蔡鈺泰,連子惠,莊文寬,葉芳珠與黃麗妃(2008),「全球化對所得分配影響之研究」,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專題研究報告。
二、英文部份
1.Annamaria Lusardi,(2008) ,“Household Saving Behavior:The Role of Financial Literacy, 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Education Programs,”NBER Working Paperr, No.W13824
2.Fei,J.C.H.,Ranis,G,&Kuo,S.W.Y(1978).Growth and the Family Distribution of Incom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92(1),17-53
3.Hurd,M.D.(1993),“The Effectsof Demographic Trendson Consumption, Savingand Government Expendituresin the U.S.,”NBER Working Paper, No.W4601
4.IMF(2007),“World Economic Outlook-Globalizationand In equality,”October, Washington D.C.
5.Olivia S. Mitchell & John Piggott & Michael Sherris & Shaun Yow“ Financial innovation for an aging world,” NBER Working Paper, No.W12444
6.T. Paul .(1997),“Income Inequality in Taiwan 1976-1995:Changing Family Composition, Aging,an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Center Discussion Paper No. 778. Yale University.
7.Canberra Group on Household Income Statistics. 2001. Expert Group on Household Income Statistics-Final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Ottawa, Canada.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4.江莉莉(1997),「健康風險、預防性儲蓄與全民險健康」,淡江大學經濟系暨研究所研究報告。
2. 7.林左裕,曾建智(2002) ,「購租屋決策分析—實質選擇權的應用」,住宅學報第十一卷第二期第79頁—100頁。
3. 11.洪明皇(2007),「所得定義與均等值設定對經濟福利不均的測量影響」,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所論文。
4. 14.郭迺鋒,陳美琇,鄭國強與周鉦凱(2005),「家庭內人口結構對儲蓄率之影響—臺灣「家計收支調查報告」之應用」,《貨幣觀測與信用平等》。
5. 18.曹添旺,張植榕(2000),「台灣家庭高低所得階層屬性分布與所得分配」,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十卷三期,344-361。
6. 24.陳隆華(2004),「政府在所得重分配所扮演的角色」,主計月刊,577 期,臨72,臨78。
7. 25.彭素玲,郭迺鋒,周濟與方文秀(2009),「人口年齡結構、所得分配與產業結構轉型對臺灣民間消費與總體產出之影響」,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期刊。
8. 27.詹滿色(2006),「台灣家戶消費及食品需求的結構分析─以所得分類之跨期比較」,《農業與經濟》第三十六期。
9. 30.廖鈺郡(2009),「所得分配衡量方式之比較」,行政院主計處第三局第八科所得分配專刊。
10. 38.饒志堅,李貳連(2006),「當前所得分配之迷思與對策」,《主計月刊》,608民95.08,頁62-69。
11. 39.饒志堅,蔡鈺泰,連子惠,莊文寬,葉芳珠與黃麗妃(2008),「全球化對所得分配影響之研究」,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專題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