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44.192.95.161) 您好!臺灣時間:2024/10/04 13:2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淑雲
研究生(外文):Shu-Yun Liu
論文名稱:從警政到社政:台北市遊民收容政策之變遷
論文名稱(外文):From Police Affairs to Social Work: Transformation of Taipei City's Policy on Homeless Sheltering
指導教授:陳信行陳信行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n-Hsing Chen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發展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社會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95
中文關鍵詞:遊民收容政策臺北市遊民收容中心警政社政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8
  • 點閱點閱:328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8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主要之目標在於探討從1950年到2010年期間,臺北市遊民收容措施的歷史變遷。對於誰是政策認定中的遊民,基於國家政權存在,國家介入必要性,早期執政者從治安觀點、保安角度到現今福利作為,心態作為迥然不同。本研究擬以權責單位作為時間劃分之單位,切割出三個時期探討遊民收容政策,詳述如下:
一、1949至1991年警政時期:
此時期大量遊民出現的主因「無合法戶籍、無有效身分證件」,產生導因於人口管理制度的缺口。國民政府以台灣為反共復國基地,國家軍隊化邏輯思考下,國家控制人民機制脫軌,兵籍與戶籍無法接軌運作,此人口管理缺口,造成大量散兵遊民。在此時期,政府將遊民視為犯罪之人,並加以「區隔」、「限制」。
二、1991年至1995年警政移交社政過渡時期:
1991年遊民業務由警察機關管理移交社會局,此時期正值台灣社會福利黃金十年開始,人權呼聲高漲,各項社會福利論戰開展,社會福利業務蓬勃發展。惟礙於執政當局以建造福利國將拖垮財政,對於福利需求觀念,寄望在倡導「三代同堂家庭」與回歸家庭責任思維,政策裹足不前,對於「值得」、「不值得」幫助的街頭遊民,無家可歸的遊民,此時期遊民政策,只見政策未見福利,最大差異即是身分轉換為「福利人口」。
三、1995年至2010年社政時期:
社政時期對於遊民治理政策,歷經社會福利黃金十年時勢變遷影響,視遊民為輔導福利人口。惟治理政策訴求主要以降低社區衝突兼顧人權為考量,如「遊民一日型住宿服務中心」因為沒有和當地居民充分溝通,遭遇阻礙;目前針對遊民處遇方式為:勸離公共場域、脫離街頭生活、輔導就業、回歸家庭或提供短期安置。
本研究認為國民政府歷年來的遊民收容政策無法真正解決遊民問題。從警政到社政時期遊民收容政策,不論是職訓總處、習藝所遊民收容所、乃至遊民一日住宿方案何種遊民收容場所,只是便於集中管理,無助於解決遊民居住問題。雖然遊民的形成原因多元,但遊民基本上就是負擔不起自己最基本的居住需求的人,所不可忽略的研究面向就是都市住宅問題及相關的政策,政府的住宅政策指導原則在民生主義所揭示住的目標:「人人適其屋」、「住者有其屋」之具體實踐,故有關國民政府對於弱勢族群的住宅政策,都是後續遊民研究值得探討的課題。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7
1-3-1. 遊民收容政策相關議題 7
1-3-2. 遊民社會福利政策 10
第四節 研究方法 11
第二章 警政時期(1949-1991年)遊民收容政策之變遷 13
第一節「散兵遊民」時期:誰是遊民? 13
第二節 本時期遊民收容政策概述 18
2-2-1. 主要措施 20
2-2-2. 安置方式 20
2-2-3. 遊民收容政策相關論述 22
第三節 管理機關之轉換 22
第四節 小結 23
第三章 警政過渡到社政時期(1991-1995年)遊民收容政策之變遷 25
第一節 從潛在犯罪人口到福利人口 25
第二節 本時期遊民收容政策概述 26
3-2-1. 主要措施 26
3-2-2. 安置方式 28
3-2-3. 遊民收容政策相關論述 33
第三節 從取締到輔導:執行依據法令的轉變 35
第四節 小結 37
第四章 社政時期(1995年迄今)遊民收容政策之變遷 38
第一節 「社政」時期:誰是遊民? 38
第二節 本時期遊民收容政策概述 38
4-2-1. 主要措施 38
4-2-2. 安置方式 43
4-2-3. 遊民收容政策相關論述 47
第三節 臺北市最新遊民輔導狀況 53
4-3-1. 臺北市遊民數量及其分布狀況 53
4-3-2. 遊民通報處理機制 54
4-3-3. 臺北市政府跨局處遊民問題處理機制 54
4-3-4. 遊民收容輔導與管理 54
4-3-5. 遊民專責輔導單位 55
4-3-6. 臺北市遊民輔導政策 55
第四節 遊民一日型住宿服務中心受挫 57
4-4-1. 設置地點惹爭議 57
4-4-2. 政府政策與「民意」背離 59
4-4-3. 臨時性收容被批評猶如亡羊補牢 60
第五節 小結 61
第五章 結論 6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2
5-1-1. 1949至1991年警政時期 62
5-1-2. 1991年至1995年警政移交社政過渡時期 63
5-1-3. 1995年至2010年社政時期 63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 65
5-2-1. 公有住宅與社會住宅 65
5-2-2. 失敗的國宅政策 66
5-2-3. 平價住宅 67
參考文獻 69
附錄一 1999年臺北市遊民收容輔導自治條例條文(草案) 75
附錄二 臺北市遊民收容輔導自治條例流程圖 84
附錄三 歷年遊民收容政策與台北市議會公報資料 85
O’Flaherty, B. (1996). Making room: the economics of homeles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人權教育資訊電子:http://www.hre.edu.tw/report/epaper/no35/topic2_6.htm.
中國時報,1989年7月21日,〈遊民收容所燙手山芋社會局接手意願不高〉,版序34。
中國時報,1989年9月12日,〈謝明達林瑞圖抨擊遊民收容所管理不當市長表示考慮改為社福機構由社會局管理〉,版序14。
中國時報,1991年11月12日,〈社會局長白秀雄認為遊民管理政策由「取締」轉為「照顧」〉,版序15。
中國時報,1991年12月1日,〈遊民不應保護對於精神狀況者可加以輔導〉,版序4。
中國時報,1991年4月29日,〈社會局說不,除非市府下令,否則社會局只協助輔導〉,版序13。
中國時報,1991年7月5日,〈違警罰法自七月一日公布廢止,有關各地遊民收容問題,警政機關堅持移由社政單位接管〉, 版序6。
中國時報,1992年1月15日,〈遊民收容所主管出缺員警沒啥興趣後繼人選難產〉,版序14。
中國時報,1992年3月14日,〈反對社會局在當地設置遊民收容所〉,15版。
中國時報,2007年4月30日,〈臺北市社會局現已將遊民收容輔導辦法提升為自治條例位階〉,C2版。
中國時報,2008年6月24日,〈遊民一日型住宿中心8月開放〉,台北報導。
中國時報,2008年9月7日,〈校旁建遊民收容所 萬華人抓狂〉,c3版,
中華民國後備憲兵論壇網站:網址http://mp.rocmp.org/kind/lagger/
王志弘(2003)〈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收於黃麗玲編《流動與根著》(頁334-388),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王振寰(1993)《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4,臺北: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臺北:巨流。
王振寰主編(2002)《台灣社會》,臺北:巨流。
王偉忠(2007)臺灣地區遊民服務網絡的初步分析--以國內的四個機構為例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平安報,2001年9月10日,〈遊民成因〉,第1版。
列斐伏爾(Lefebvre ,1979)(王志弘1993,中譯);〈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收錄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書局。
江 瑩(2000)《從大台北地區之遊民服務網絡探討遊民賦權之可行性》,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吳秀琪(2004)《底層的社會建構與自我認同─以台北市遊民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瑾嫣(2000)《女性遊民研究︰家的另類意涵》,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承嘉 (1995)《住宅法令體系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周素卿(1996)〈美國都市房地產市場的變遷與居住空間結構變動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報》,第20期,75-91頁。
林淑容(2006)《街友服務之研究~以台中市干城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勝偉(2003)<從戰士到榮民:國家的制度建構與人口類屬的形塑 (1949-1970)>,《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52期。
林勝偉(2004)「戶籍」與「兵籍」:戰後台灣人口統計二元化之成因及其影響,臺灣人口學會年會論文。
林勝義(2008)<社會住宅與社區營造的轉型及其結合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 121期。
林萬億 (1995)《遊民問題之調查分析》,行政院研究法展考核委員會。
林萬億 (2005a) <1990年代以來台灣社會福利的回顧與展望>,《社區發展季刊》,109期。
林萬億 (2006) 《 台灣的社會福利:歷史經驗與制度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
柯瓊芳(1994)〈80年代美國遊民的分布及其社會結構因素〉,《住宅學報》,87-105頁。
約翰.葛里遜 (JOHN GRISHAM)(1999)《街頭律師》。譯者江麗美 出版社:智庫文化。
唐文慧 王宏仁 合著(1993)《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臺北:巨流。
夏鑄九(1993)〈一個都市實踐的假說——都市與區域過程中之臺灣地方政府與社會〉,收於《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頁337-361),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夏鑄九(1993)〈全球經濟再結構過程中的臺灣區域空間結構變遷〉,收於《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頁281-304),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夏鑄九、張景森(1993)〈臺灣地區國土規劃歷史的回顧與檢討〉,收於《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頁269-280),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孫清山(1997)〈戰後臺灣都市之成長與體系〉,收於蔡勇美、章英華編,《臺灣的都市社會》(頁63-103),臺北:巨流。
師豫玲、孫淑文、陳肯育(2008)〈臺北市平價住宅問題探討、因應對策與未來發展方向〉,《社區發展季刊》,121期
高召恩(2002)《性別、勞動與公民權:以國家建構的遊民公民狀態為例》,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國政評論參考網站:網址http://www.npf.org.tw/post/1/6216
張金鶚(1990)《住宅問題與住宅政策之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張景森(1993)《臺灣的都市計畫(1895-1988)》,臺北:業強。
許智偉(2003)《都市遊民研究-臺北市遊民與環境的共生機制初探》,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慧明(2003)《我要活下去!遊民的生存策略和生活世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大衛(2003)《臺灣遊民問題的結構分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自昌(2004)《遊民的社區生活與遊民服務:臺北市萬華區的遊民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怡伶(1992)《父權家庭意識形態的平價住宅政策與執行之分析—臺北市平價住宅中單親母親之求生策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純瑩(2007)〈我國威權體制建構初期之警政(1949-1958) 〉,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人文社會學報》。
陳滿麗(2008)《女性遊民、父權意識、規訓權力—以臺北市遊民收容所為例》,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柯(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2月初版。
黃玫玲(2004)《臺北市遊民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惠貞(2009)《國民黨政權流氓取締制度起源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裕富(1990)《台灣住宅政策1945-1990,從土地與都市觀點》,臺大土研所城鄉組博士論文。
滿春梅(2005)《社會支持與專業處遇對遊民可能自我概念之影響》,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臺北市大安區公所網站:網址www.dado.taipei.gov.tw
臺北市文獻會(1986)《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警察篇>,臺北市文獻會,頁1。
臺北市文獻會(1986)《臺北市志》,卷三,<政制志警察篇>,臺北市文獻會,頁11。
臺北市文獻會《臺北市志》(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89),卷三,<政制志戶政篇>,頁11。
臺北市政府(2003)《臺北市政府遊民業務報告》。
臺灣省政府(1956)《臺灣省立習藝所概況》。
劉淑瓊(2008)《社會福利引進民間資源及競爭機制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研究報告。台北: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劉進慶(1992)《台灣戰後經濟分析》,(王宏仁、林繼文、李明俊譯),臺北:人間出版社
徵信新聞報,1956年1月12日,〈省議會昨四次會樂幹報告警政取締散兵遊民5200人〉,報訊3版。
徵信新聞報,1957年9月21日,〈輔導失學青年收容無業閒人管訓流氓遊民省府決定辦法呈政院核准後施行〉,第3版。
徵信新聞報,1966,〈五類遊民決予取締包括強銷文具書刊 議會通過修正案〉, 第3版。
潘淑滿 (2005)《飄浪人生:遊民、家與公共政策》,臺北:心理
潘淑滿 (2007)《女性遊民之路:遊民的福利論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度專案研究計畫。
潘淑滿 (2009)〈遊民政策與服務意識形態〉,《臺灣社會工作學刊》,第7期,49-83頁
鄭威德 (2009)《社工工會籌備小組的故事:突破廠場工會困境的一種嘗試》,世新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麗珍(2004)《遊民問題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內政部社會司委託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研究報告。
聯合報,2008年7月22日,〈設一日型遊民所 萬華區反彈〉,北市教育c1版。
謝宇程(2009)〈北基兩市遊民之收容輔導辦法分析〉,《國政評論》。
謝梅華(2008)《都市政權、規劃政治與市民意識的萌發:社子島開發案的想像與真實》,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